首页 > 文章中心 > 秦腔戏曲

秦腔戏曲

秦腔戏曲

秦腔戏曲范文第1篇

要从根本上促进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就要牢牢抓住秦腔戏曲发展的根本,即剧本,以及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这既是传统秦腔戏曲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其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对秦腔戏曲艺术的内涵理解

(一)秦腔戏曲艺术。秦腔戏曲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种,可以简称为秦腔,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起源于西周,主要是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流行,它包括唱腔、角色、脸谱、题材、唱词、伴奏等内容,常见的剧目主要有《铡美案》、《窦娥冤》、《火焰驹》、《三滴血》、《大登殿》、《下河东》等。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秦腔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例如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名目繁多,而秦腔所演的剧目更是数以万计,并且内容纷繁,题材广泛,这是因为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此外,秦腔的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其对京剧的脸谱影响颇为深远。因秦腔脸谱有一套自身的体系,且体系完整,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戏曲一般都是因地名地域而得名,因而秦腔发源于陕西,后来,再逐渐分化为西秦腔,发展至今,已经是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剧种,因此被赞誉为百戏之源。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用以下话语概括:“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从中可见,秦腔也是随着历史潮流、朝代更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秦腔的?l展历程中,大都是向前发展的,这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继续流传与发展。

三、秦腔戏曲艺术创新的建议

(一)牢牢抓住秦腔戏曲发展的根本――剧本。每一种戏曲艺术都有一个根本,或者说是核心的部分,秦腔戏曲的根本就是剧本。剧本既是戏曲的基础,又是核心。只有牢牢抓住秦腔戏曲艺术的根本,在继承秦腔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剧本创作与秦腔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寻找生活的脉络,踏着时代的鼓点、合着发展的节拍、脚踩坚实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再结合秦腔戏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积极对剧本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剧本。

(二)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习惯方式或途径与传统一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互联网社会中,影视、动漫等形式的发展给一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爱看秦腔戏曲,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曲剧种越来越小众化,剧种越来越少,这对于其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利。如何在不利的背景环境中促进传统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的表演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

秦腔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秀风格特点,勇于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只有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才会更有利于年轻人关注和传承。

(三)抓住秦腔戏曲艺术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改革。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市场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十八大”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倡发展文化经济,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对传统的一些文化艺术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创新,才会在众多的艺术表演中脱颖而出,给人深刻印象。如何进行秦腔戏曲艺术的创新,则又是在戏曲发展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问题。要在继承传统艺术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秦腔戏曲艺术的自身特色,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

秦腔戏曲范文第2篇

作为秦腔戏曲音乐的伴奏,板胡无可厚非是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大家熟悉的旋律性乐器。然而,二胡作为整体音域低于板胡而更接近于人生的集线性、点性与一体的旋律乐器,使得二胡在伴奏中更有艺术表现力、与唱者密切结合,增加了戏曲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力。

一、二胡在秦腔伴奏中的特殊演奏技法

(一)搂弦

秦腔唱腔中的音调在中国汉字“四声”里有很多是“去声”的发音,这也符合陕西人们的方言发音。二胡在演奏技巧上也突出了这一音调特色。二胡在秦腔伴奏中常用“搂弦”的演奏手法,“搂弦”是从秦腔板胡的演奏艺术中借鉴而来的一种特殊技巧,这一技巧多用于“秦地”戏曲音乐演奏中,同时也是秦腔板胡常用的演奏技法。它的演奏技巧常用的是“一度、三度、四度”搂弦。其中四度搂弦常用,演奏技法是左手食指、中指同时用力按下,无名指和小指也同时用力按下,使得手指在弦上的压力随着音乐需要不断变化,压力大小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的松紧程度不同,这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尤其是表现奔放激昂的演唱唱腔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这一技巧常用的手指主要集中在四指上,其他三个手指多为四指音服务,力度控制服从于唱腔需要,这就需要二胡演奏者极好的控制力,使得左手与右手运弓完美配合,演奏出充满激情的伴奏音乐。

(二)滑音

滑音在秦腔戏曲伴奏中运用较为广泛,这主要是与唱腔密切吻合的。二胡的滑音主要是吸取了板胡的滑音演奏技巧,从演奏指法上看主要有同指滑音、伸展指滑音、垫指滑音等,这些技巧主要是与演唱者的行腔、咬字、吐字密切结合。二胡主要出现在唱腔前的文场音乐或唱腔的乐段与乐段的衔接中,滑音主要起到婉转抒情的渲染作用,同指滑音的有运用较为普遍,如“降si”到“la”,“fa”到“mi”使得音乐比较圆润明朗,这种特殊的滑音演奏技巧,也形成了陕西二胡艺术的演奏特点。

很多二胡独奏曲的演奏技巧也是从戏曲音乐中吸取而来的,像《迷糊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可见,二胡之于戏曲伴奏是非常重要的,戏曲伴奏也对二胡独奏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特性音的运用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仅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而且从语言和音乐上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域的特点,比如我们听到南方音乐的秀丽婉转就想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我们听到内蒙音乐的宽广和抛物线的特点想到了辽阔的大草原,那么我们听到了秦腔音乐也马上反映出陕西人民的豪迈、粗犷。这和他代表性的“欢音”和“苦音”特性音乐音阶是密不可分的。

“欢音”和“苦音”在秦腔艺术中构成了两种不同音乐色彩的旋律,这也是秦腔音乐表现人物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欢音”旋律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音形成的,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清角”这个音并不是自然大调中的“fa”音,而是略高一点甚至说有点“升fa”的感觉。在伴奏的二胡演奏过程中应注意“fa”音在旋律中的色彩作用,不要忽略了这一特性音。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在“欢音”旋律的音调演奏上,特性音与骨干音常以大小三、六度音程进行,显示出明显的“欢音”色彩,可以配合唱腔表现出一种明快爽朗、欢腾喜悦、奔放慷慨的情感色彩。正确演奏欢音音阶的特性音,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二胡在人物情感塑造方面的作用,使得唱段更具丰富性。

“苦音”旋律是指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而形成的一种七声音阶,这里要指出的是“si”音比大调中的“si”要低,接近“降si”的一个特性音,一般来说用“”符号来表示。“苦音”的曲调演奏起来不如“欢音”明亮,具有小调的感觉,一般苦音的特性音多于骨干因呈现大小三、六度的特性,常用来表现一种哀愁、悲壮、怀念、挺拔等思想感情,在二胡伴奏过程中多加以“滑揉”来演奏。

秦地戏曲中的“秦腔”“?d户”“碗碗腔”等戏曲中都不同程度用到了以上的“特性音”,这些特性音构成了乐曲的特殊风格也就是“秦风”,在演奏这些伴奏音乐的时候一般采用压揉、垫指滑音、重音等再配合右手运弓,衬托出陕西音乐的粗犷、苍劲和秦地人民坚韧的人物性格。

三、如何演奏托腔

在秦腔演唱中,唱者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表达均需要与伴奏密切配合。二胡在伴奏过程中很多时候发挥着托腔的作用,有时候与演唱旋律同步演奏,相同旋律演奏配合演唱使得唱腔非常丰富。

二胡在演奏托腔时,需要与唱腔的“润腔”相互配合,达到“唱者与二胡”“人琴合一”的效果,需要二胡伴奏者对秦腔音乐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音调”处理和润饰把握的非常到位,不能像演奏二胡乐曲那样鲜明,既不能过分突出又不能失去秦地戏曲风味。这要求伴奏者左右手力度和音色控制要根据戏曲需要,不断琢磨唱腔密切配合演唱者,使得二胡既不喧宾夺主、又彰显了二胡的独特魅力。二胡在为秦地戏曲音乐托腔伴奏的同时也为二胡独奏音乐带来了很多特殊的技术技巧,丰富了二胡在秦地音乐上的表现力而且也使得二胡伴奏与二胡独奏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四、二胡如何更好地为秦地戏曲艺术伴奏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秦腔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二胡在秦腔音乐伴奏中,需要演奏者不断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具备深厚的民间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准确的把握其弟戏曲音乐风格。伴奏者需要掌握二胡技术技巧,运用二胡运弓的抑、扬、顿、挫配合左手的吟、揉、滑、压,把演唱者的唱腔烘托得更加完美;除此之外,伴奏这需要对剧本非常熟悉,这样对唱腔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戏曲伴奏不是演奏独奏曲,对唱腔进行特定的诠释是在唱腔的限制下演奏的不能随意发挥,要带着感情去演奏,完美的配合唱腔。

由于陕西戏曲比较丰富,像代表性的“秦腔”“?d户”“碗碗腔”“老腔”“阿宫腔”“线腔”等等,这些剧种在伴奏中二胡需要把握唱腔的不同特点,根据剧种的风格进行伴奏,通过与唱腔的结合把西北人民朴实、坚韧、豪放的性格刻画出来。这就要求二胡伴奏要熟悉陕西不同地域的民间戏曲音乐,熟悉秦地的音乐文化,这对于正确把握二胡的技术技巧更好的为戏曲音乐伴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腔戏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秦腔;武生表演;审美特征;民族性;戏曲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41-01

秦腔武生隶属“二十八类”行当,它与其他戏曲形式的武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属生行一支。武生的扮演者一般是擅长武艺的青年男性,在戏剧表演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通过武生精湛、巧妙的表演,充分调动全场气氛,将武术与戏曲表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戏曲艺术中武术的无限魅力,对秦腔武生表演审美特征的研究在当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秦腔武生表演的民族性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形式,秦腔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戏剧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表演体系上看,秦腔可被归入“梅兰芳体系”,它是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之一。而武生作为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体现了民族性的审美特征。首先,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的戏曲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秦腔在明中叶便已经有了完整的雏形,有了具体的表现形式,且对之后兴起的另一类戏剧形式京剧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秦腔类剧目都逐渐向京剧转化,如《拷红》《春秋笔》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秦腔武生表演的民族性特点。秦腔武生再具体划分,又可分为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这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长靠武生以扎大靠为主,因此得名长靠,在表演上兼顾武打与功架;而短打武生从装扮上是以短装为主,着薄底靴,注重武打,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

二、秦腔武生表演的地域性

秦腔戏剧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这也正是民族性的一大体现。秦腔最早流行于陕甘一带,主要形式为民间曲调或者宋金时期盛行的桡骨杂剧,在现代的宁夏、青海、陕西等地区,秦腔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我国明末时期,李自成率兵起义,还一度将秦腔中的“西调”作为军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梆子。秦腔有多种分类,但仍以山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为主。秦腔中的武生表演也就此被赋予了地域性色彩[2],不仅是对厚重秦文化的展示,同时也是对西北高原阳刚之美的赞颂。在秦腔艺术表演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武生演员。以表演艺术家刘毓中先生为例,他不仅擅长文戏,也具有深厚的武打功底,武生、小生、老旦、小丑样样精通,并在秦腔戏剧表演过程中,融入现代的时尚元素,对其进行创新,使秦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他在《殷桃娘》中饰演项羽,将武生的角色进一步发展,与花脸表演相结合,不论从演员化妆还是唱腔方面都进行了改编,得到了戏剧界的一致认可,这种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也是秦腔武生表演的一大审美特征。

三、秦腔武生表演的戏曲性

秦腔是一种戏曲表演艺术,秦腔中的武生表演自然具备戏曲性的艺术特征,而这种戏曲性又体现在多个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首先,秦腔武生具有一定的写意性,武生的表演对形象以及外表要求并不高,它追求的是一种神似,它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其中所运用到的武术动作大多讲究的是形体之美与武打神韵,并不是具体的武术展示,遵循了我国的传统审美原则,符合大众审美。其次,秦腔武生表演还具有虚拟性特征,这种虚拟性也是写意性的另一种体现[3]。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假定来表现不存在的实物,比如驰骋战场,可以借助一些道具、音效以及演员之间的配合等,营造这种战场氛围,达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另外,秦腔武生表演还具有程式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就是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定式,还有固定的名称,这一系列动作连贯起来,再加上武生的出场音乐与行动路线,能够充分调动舞台的活跃气氛,为观众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程式性为表演内容服务,塑造出了形形的丰富的人物形象。

四、结束语

秦腔戏剧艺术发展至今,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秦腔武生表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行当,更体现了秦腔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戏曲性,这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我国传统戏剧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国的戏曲增添了无数的可能性与审美价值,至今还对戏曲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当代,我们仍应充分认识到秦腔艺术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芳.武生表演艺术的若干思考[J].通俗歌曲,2015,(09):216.

秦腔戏曲范文第4篇

1.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2.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

3.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

4.秦腔现代戏《天国的百合花》

5.历史秦剧《大秦文公》

6.传统秦腔《夏雪》

7.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

8.秦腔现代戏《军垦之家》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陕西省商洛市剧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陕西省渭南市秦腔剧团

甘肃省天水市秦腔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戏曲剧院、兰州演艺集团

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二、优秀剧目特别奖

西秦腔歌舞传奇剧《轩辕大帝》

甘肃省清水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三、剧目奖(2名,按演出顺序)

秦腔历史剧《汉关飞将》

甘肃省静宁县成纪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秦剧《军医庄仕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四、单项奖

1.优秀表演奖特别奖(7名,按演出顺序)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李小雄 饰 狗儿爷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柳 萍 饰 冯金花

历史秦剧《大秦文公》 边 肖 饰 赢 硕

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 李君梅 饰 带 灯

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 李 娟 饰 王宝钏

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 张 蓓 饰 代战公主

传统秦腔《夏雪》 张小琴 饰 窦 娥

2.优秀表演奖(11名,按演出顺序)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韦小兵 饰 李万江

历史秦剧《大秦文公》 袁丫丫 饰 戎 女

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 张凌云 饰 海花儿

秦腔现代戏《军垦之家》 何 达 饰 王 栋

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 王向明 饰 王后生

秦腔历史剧《汉关飞将》 戚贵荣 饰 青年李广

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 李小青 饰 薛平贵

现代秦剧《军医庄仕华》 姚治华 饰 庄仕华

西秦腔歌舞传奇剧《轩辕大帝》 蒲建民 饰 轩 辕

秦腔现代戏《天国的百合花》 胡香串 饰 常小凡

传统秦腔《夏雪》 王鸿斌 饰 窦天章

3.优秀编剧奖(5名,按演出顺序)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刘锦云

历史秦剧《大秦文公》 杨 智 曹 锐

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 徐小强

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 党小黄

秦腔现代戏《天国的百合花》 屈洁

4.优秀导演奖(4名,按演出顺序)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张曼君

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 杨 君

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 徐小强

传统秦腔《夏雪》 陈霖苍

5.优秀音乐奖(3个)

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

(作曲、配器:徐志远 唱腔设计:罗新昌)

现代秦剧《军医庄仕华》

(作曲、唱腔设计:罗新昌 配器:杨浩平)

西秦腔歌舞传奇剧《轩辕大帝》

(作曲、唱腔设计:杨长春)

6.优秀舞美奖

秦腔戏曲范文第5篇

一、传播的问题

秦腔在陕西高校中进行推广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印象浅、欣赏难、宣传少,这就构成了推广工作中的问题所在。

1.印象浅,当代大学生由于对秦腔了解不多、印象较浅。“八百里秦川,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的固有说法,让很多人在印象中对秦腔的认识存在着偏见,似乎秦腔不及其它剧种的细腻优美动人,无法接受秦腔的“高、硬、强、响、直”,没人愿意去受那份折磨。岂不知秦腔不仅只是粗犷豪放,更有细腻婉约、优美动人的独特魅力,诸如《三滴血》《火焰驹》《五典坡》《杨门女将》《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优秀传统剧目和优秀现代希。

2.欣赏难。当代大学生对秦腔艺术的欣赏困难主要表现为看不懂、听不清等原因。由于大学生对秦腔知之甚少,既不懂戏剧程式、表演手法,又不了解剧本历史背景、情节内容、人物关系等,而秦腔以陕西关中方言为主,演唱若无字幕,个别演员吐字功力欠缺,以粗为美,加之音响设备简陋落后,鼓板、铙钹等乐器一味追求“繁、花、重”的猛打猛敲,破坏了秦腔艺术的韵律美。随着社会多元化文化的迅猛发展,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已无法与年轻人的心理步伐合拍。秦腔是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其通俗、粗犷的特征很适应农村市场,城市里也仅是原有的老观众熟悉与喜欢,而年轻人则希望秦腔表演程式现代化。

3.宣传少。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不爱看秦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腔在校园宣传的太少“养在深闺人未识”。尽管电视节目中常播放秦腔,也有各种秦腔网站,但广大青年仍然不识秦腔真面目。他们不知道秦腔历史,不懂秦腔板式和秦腔音乐的曲牌,不明白古装戏服装与剧中人身份的关系、戏剧动作的意义等等。对于根本无从知晓的陌生领域,当代大学生自然谈不上对秦腔的热爱。即便是地处陕西的高校,大学生接触有关秦腔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有机会能真正感受秦腔艺术的魅力。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很受热捧,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其成熟完备有力的宣传策划。

二、传播的重点在于挖掘秦腔的美感

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精准的把握与取舍。秦腔只有亮出它的美才能吸引青年大学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经济时代,秦腔更需要主动“秀”出它的美,去抢夺青年人已被各种媒体瓜分的注意力,而它所秀出的美,不能是孤芳自赏一厢情愿的美,应是被当代大学生欣赏与认可的原味美、改良美、时尚美,这一点是秦腔在陕西高校中进行传播推广的重点所在。

1.原味美。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的秦腔,具有它自身流传不息的独特魅力与美学价值,对它的传承与发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对秦腔艺术的原味美进行辨别提炼,发掘整理其美学传统,去粗取精,使其既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视觉和追求,同时又遵从秦腔艺术的古典风味。西北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赵遴夫曾指出,秦腔最突出的特征有三:一是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饱满,变化强烈;二是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变化幅度大;三是秦腔传统剧本以表现战争和忠臣良将为多。“秦腔要延续下去,不使淹没消失,就应保存其基本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丰富和改造。”

2.改良美。既然是针对大学生的新受众群,秦腔艺术就应做些相应的改良和调整,使传统的戏曲呈现出现代与青春光彩。从文化层次上,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这就需要针对大学生受众进行剧目选择,在传播控制和定位中,应该注重文化含量,打造高雅文化,减少粗俗成分。从剧作改编上,搜集整理传统秦腔剧目,挑选适合年轻人的传播主题进行改编,对具有现代性的观念进行保留和放大,更多地去挖掘具有普适性的人性美、人情美,加大备受青年人关注的情感表现力度。在表演方式上,虽然秦腔以粗犷高亢、激越古朴见长,但过去净角那种挣破喉咙涨红脸的唱法应该加以改进了,改良增加乐器品种和调控打击乐的视听效果,发扬秦腔唱腔音乐高雅优美、悦耳动听的一面。如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可谓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有益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产生的影响还是有限。另外,它是对京剧剧目的移植,而我们更期待能从传统优秀的经典秦腔曲目中改良打造出新的青春版精品秦腔剧目。

3.时尚美。成长于“读图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被电视、电影、电脑等多媒体熏染,已经形成了视听化、复杂化、海量化、快速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与时尚层出不穷地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秦腔发展的缓慢滞后是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的,为了有针对性地迎合青年观众,秦腔必须焕发出时尚美。注重视听效果,在音乐配器、舞美包装、布景设计、服装造型方面,从现代剧场的新观念出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加入备受青年人青睐的流行元素,突出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尤其是视觉冲击力,以现代手段让戏曲艺术更接近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习惯。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传统戏曲、现代交响乐以及音舞诗画相结合,融合多种艺术元素,赋予古老戏曲以时尚流行色彩,打造美奂视听感受,大大契合了学生观众的审美期待与观赏心理。

三、寻求传播的突破点

秦腔艺术要想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前提是必须制造出大量与大学生亲密接触的机会,好让他们了解、熟悉并爱上这种传统的古老艺术,这就需要掌握传播学规律,积极、综合地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渠道,寻求传播的突破点,拓展传播空间,赢得更多的青年受众。

1.赛事组织。在陕西高校中间开展各种秦腔赛事,建立相应组织,以获得高校中振兴秦腔的中坚力量。举办陕西省大学生秦腔大赛,进行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发掘有文化、有潜力的表演者,在各高校建立秦腔社团,组织成立全省高校秦腔社团联盟,将热衷于戏曲的爱好者组织起来,定期进行一些戏曲文化的推广活动;再如,举办陕西高校戏曲(戏剧)演绎大赛,借用一些戏曲的元素,如剧名、角色、服饰、动作,结合大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演绎与变形组合,或新奇或搞笑,投合观众群的审美兴趣,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娱乐形式间接地推广戏曲,熟悉舞台语汇,借此拉近戏曲和大学生的距离;另外,还可以秦腔为内核与各类时尚赛事相嫁接,举办秦腔海报设计大赛、秦腔广告策划大赛、秦腔动漫大赛等等,既可通过赛事扩大对秦腔的关注度,也可吸收年轻人的智慧和创意,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秦腔的影响力和丰富宣传形式。

2.活动策划。重视秦腔的传播运作方式,巧妙策划戏曲文化活动,借助新闻化、事件化、聚焦化的活动,吸引利用现代媒体将秦腔的传播活动加以放大和强化,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热闹场面或者流行时尚,调动年轻人的参与激情和消费渴望。比如,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就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利用这个平台在众多知名高校进行巡演,并做好相应及时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效地吸引高校师生以及社会的注意力。再有,可结合曲江寒窑遗址这一旅游品牌、七夕节庆,开发打造青春版的秦腔经典名剧《王宝钏》,以爱情故事、旅游名胜、传统节日制造戏曲文化活动的热点效应,激发媒体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可设立一些秦腔艺术的研究课题项目,让陕西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申报参与,开展调查研究,设计弘扬戏曲的活动方案,为弘扬秦腔艺术献计献策,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秦腔现阶段发展建设状况,增强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感、危机感,进而萌发更大的热情去推广秦腔艺术。

3.网络推广。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下,结合信息存在样态的碎片化、海量化、速朽化特点,运用网络在大学生中进行秦腔传播推广。在舞台演出的本位传播之外做好延伸传播,开发拓展分支传播的种类和途径。比如,开发秦腔手机彩铃,将特色唱段、音乐旋律加以编排利用,供人进行网络下载。其次,可将秦腔剧目的精彩片段进行视频切割,将最有视听冲击力与震撼力的两三分钟视频片段放置网上,供人点击浏览,增加人气,扩大影响力。再有,制造关于秦腔的讨论及新闻话题,利用微博和网络社区,进行围绕话题的虚拟世界的人际传播,借助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的感染力,增加年轻人对秦腔的关注度,以及对秦腔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让网络成为宣传秦腔的信息场,通过网络对秦腔进行的普及,拉拢吸引青年受众,使大学生秦腔外行成长为有欣赏能力的内行,唯有不断地接触了解之后,才谈得上真正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