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今故事

古今故事

古今故事

古今故事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今古传奇报刊集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32开

国际刊号:1009-7856

国内刊号:42-1621/I

邮发代号:38-23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古今故事范文第2篇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用在卡尔・奔驰太太身上,的确是非常的贴切,贝尔塔・奔驰不仅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人,自己也因过人的勇气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汽车的司机。

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奔驰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唯闻的气味又走开了。

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好;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直到日落西山。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城的人都跑出来围观这个“怪物”。

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个电报:“汽车经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

远征世界的自驾理想

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在当时真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创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25名欧洲赛车手报名想要参加这次赛事。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刚刚“蹒跚学步”,如此长距离的穿越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舶来品正有浓厚兴趣,特批放行。当然出发前有人临阵退缩,最后剩下了11名勇敢的车手和5辆汽车。

1907年6月10日早晨,5辆汽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他们要途经中国的长城,还要跨过戈壁大沙漠、乌拉尔山脉和普鲁士属波兰。因为许多地方没有路,要靠人抬着车走,赛手们沿着电报线路5向西,终于在当年8月10日,意大利人伯吉斯王子驾驶意本利生产的伊塔拉汽首先到达巴黎,他比第二名提前两个星期到达。

千里狂奔,路旁风景无暇顾

Mills Miglia是欧洲人为之着迷的耐力赛,与传统的比赛不同,Mills Miglia是开放道路的比赛进行的。1927年首场比赛拉开帷幕,几乎所以车型均可参赛,只需1里拉的报名费就可以踏上征途,当年比赛的最快车速为78km/h,为了最快到达终点,车手们几乎不吃不喝长期作战。

战争年代,Mills Miglia被迫中断,一直到1947年重新恢复,时运不济,十年后,一台法拉利赛车在赛道上爆胎失控,冲向人群,导致9名观众死亡,其中包括5名儿童。从此这项危险的比赛销声匿迹。

1977年,一群老爷车爱好者们重返赛道,将这条危险的路程进行更改,成为一条老爷车巡游的绝佳路线,而很多欧洲人也愿意将这条路线变成自驾游路线。沿途意大利风景实在值得一看。

非法赛车的疯狂

有这样一项比赛,非超级跑车不能参赛,没有安全保障,食宿自掏腰包,而且还得处处躲着警察,超速罚单自理,这是一场非法飙,却因为“豪气”变得与众不同。这就是Gumball 3000。

Gumball3000最早创办于1999年,创始入是英国商人马克西米利安・库柏。最初只是库柏个人与他的富豪和明星朋友之间的一次地下飚车,3000英里长的路线环绕欧洲,起点和终点均为英国伦敦,因此得名Gurhball 3000。整场比赛在6天内完成,一些路段的速度十分惊人。

在短短的几年内,Gumball 3000一跃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地下汽车赛事,每年的参赛车辆都在120辆左右,它们中既有价值百万美元的超级跑车,也有价值连城的古董车和装车。

参加Gumball3000要支付高昂的会费,特别是赛程途中往往会收到当地警方高吊的罚单,也需要另掏腰包。

北海道的宁静之旅

古今故事范文第3篇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古今故事范文第4篇

《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以少胜多

因为典故都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浓缩性,所以用典能起到言简意赅、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能在少数的字句中借典故输入更丰富的内涵,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就化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所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2.借古讽今

用典可借历史上的人和事讽喻当今社会,谓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既形象地说明赂秦政策的危害和愚蠢,更形象地揭露了当时北宋政府妥协投降的错误。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如“英雄无觅孙仲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建都南京,并且曾大败曹操,诗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在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他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大将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作者用此典故主要在于表达统治者要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委婉含蓄

有时作者不便于或不愿意直说的话,可借典故来表明,起委婉含蓄的作用。仍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作者在劝诫最高统治集团时,既不便于直接指出,也不便于使用教训口吻,作为一个下属,他只能运用含蓄影射手法,旁敲侧击,向对方申明利害,讲清道理,而历史典故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作者引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激励对方,又引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教训告诫对方,再以北魏皇帝祠前异族统治下的热闹景象刺激对方,其用心可谓良苦矣。当然,作者在表达自己愤懑时也不便于直露,只好借他人之事宣泄自己之心。尤其是结尾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结。作者在此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4.引发联想

用典往往能引发读者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如姜夔《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就达五处之多:“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青楼梦”“二十四桥”。因为杜牧是盛赞扬州的著名诗人,所以词中只要稍点一两个词,马上引起人们的联想,忆起往昔扬州的风月繁华,再和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萧条之景对照,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黍离之悲”抒发得更加深刻。“黍离”之悲出自于《诗经·王风》的《黍离》篇。此诗写东周大夫行役经过西周首都镐京,看到遍地长满禾黍,一片荒凉,感到悲伤。《诗序》说:“《黍离》,阂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阂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姜夔在战乱之后经过扬州,看到名都化为废墟,荠麦杂生,废池乔木,因而引起联想,在感情上与周大夫产生共鸣,将伤乱忧国的思想感情,注入字里行间。

古今故事范文第5篇

一、要保留传统古彩的基本技法和独特风格。古彩艺术风格有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图案构图,民俗元素,玻璃质感、硬朗笔触、五色艳烈、鲜亮透澈的特征,呈现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中华民俗风格。古彩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的表现技法极具这种独特的风格。

1、古彩装饰的“古韵”性。古彩既有原创的图案精华,又吸收了民间版画,剪纸,年画的创作元素,并吸收了中国国画人文思想,所以它非常有明显的装饰性。概括其基本特点是:图案构思,布局满工;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基本五色,分块平铺,搭配协调;用笔刚直,简洁有序;局部描绘精细,红矾渲染深浅有层次。这些工艺的基本要求,构成了古彩艺术装饰的独特风格基本不变的要求。

2、古彩绘制的细腻性。古彩艺术很讲究工艺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在烧制好的素瓷白胎上,以生料(黑色)或矾红勾线,某些局部再用矾红洗染分出深浅层次,如人物的脸部;其它颜色(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呈透明色彩,根据图案需要巧妙搭配,平铺填绘,经窑炉烧烤,形成精美华丽的古彩瓷。在绘制古彩瓷时必须保持这种工艺的基本要求。

3、古彩用笔的刚劲性。古彩艺术主要以线条构图,讲究线条美。在用笔上,强调用笔功力。绘画时,先设计好图案稿,再将图稿线条拍在白瓷胎上,然后用料笔勾画线条。勾线用的笔,必须用“料半”笔,有“笔头尖细、笔肚饱满、笔毛整齐、富有韧性”的性能,用笔时要求:看清笔意,注神于腕,落笔刚直,一气呵成。据说古彩前辈段茂发,用笔拉线条,一笔画一尺长,并做到粗细均匀,饱满圆润,可见功力所在。

4、古彩画意的民俗性。古彩艺术的另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民俗性。它的题材意寓着中国民间的故事和民间的风俗,充满着活生生的民俗风情。如明代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龙纹盘》,龙是古代民间的吉祥物,神的化身,以此作为图案主体,红线勾画,极为美丽。清康熙时期的《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圆盘》,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古彩图案的形式,表现宋代人物风情。民国时期《西厢记五彩直筒瓶》,以民间故事的情节,描写纯洁的爱情。这些代表之作都反映了中国民间人们生活的事物和故事,充满着纯朴的民俗气息,极具东方艺术的色彩。

以上这些特点,是我们在继承古彩艺术创作中必须把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古彩艺术的风格。

二、古彩瓷画中的“创新”,就是表现题材上不能故步自封,墨守陈规,使之失去陶瓷古彩艺术的灵魂;反之,而需要我们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题下,古为今用,积极创新,不断地把陶瓷古彩艺术发扬光大。

画面内容的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它提炼,用古彩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古彩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陶瓷美术家段茂发,传承古彩,引为今用,创作了《红日松梅石竹图》,以景寓意,反映坚强、向上的性格和崇尚新生活的情感,是一件继承传统风格,又融创新理念的珍品。陶瓷学院教授施于人,引主席诗词《蝶恋花》为意,创作了《蝶恋花》五彩盘,画面构图丰满,繁而有序,色彩华丽,极具五彩特征。可见,在传承古彩艺术的前题下,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古彩作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关期刊更多

古今农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古今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中州今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地方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