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这事儿不赖我

这事儿不赖我

这事儿不赖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自卑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02-01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受挫心里差,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推卸责任,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做好,幼儿园的孩子们就是验证此句话的最好的见证人。对成人的依赖是幼儿作为一个幼小生命个体的天性。但是很多幼儿在生活、心理和行为上都存在着严重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性。在行为上就可以显示出强烈依赖,而心理是孩子们最为依赖成人的敏感地方,倾向特别明显。

一、有自卑心理的幼儿,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孩子们对成人或他人的评价过度关注,长此以往孩子的其它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的产生

(案例1)小班幼儿 文文不会自己系鞋带和整理衣物。午睡后,她每天总是眼巴巴的等着所有小朋友穿好衣服和叠完被子之后,用无助的眼神得到老师的同情,想让老师帮她系鞋带和整理衣服。有一次,文文穿了一双新鞋,早上几位老师都夸鞋子漂亮,可是中午午睡后上厕所,厕所里传出小朋友的哭叫声,让老师慌乱的跑到她的身边,原来是文文因为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鞋带,让鞋带绊倒到地上。老师安慰哭泣的她说:“文文,自己不会系鞋带就叫老师,老师帮你不能哭鼻子,以后上大班了还有上小学了,要学会自己系鞋带。你自己不会系鞋带多么危险,多么不方便。”文文说:“都怪我妈今天给我穿的鞋不好,我以后再也不穿这双鞋了。”老师说:“文文,不要什么事情都怪大人,而且总是依赖别人,以后老师教会你自己系鞋带,老师相信你能做的,你能行。”文文哭声更大了,老师怕她哭红眼睛,让家长看到孩子眼睛误认为是老师训斥她,只好无奈地帮他系鞋带了。在这个案例中,文文在生活上过度依赖于成人,自己不会还埋怨大人,在集体生活中她只能用“哇哇大哭”的策略使老师“就范”。文文属于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度依赖的幼儿,而且性格内向一般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案例2:小班幼儿小苑是一个有过幼儿园生活经历的孩子,可是在开学这几天我发现她的入园焦虑症比其他孩子更严重,而且看老师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你存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又有一种试探。这天接园在幼儿园门口,我和他妈妈聊起孩子的事情,妈妈说:“孩子以前上的幼儿园条件也很好,可是孩子就是不想上幼儿园,后来孩子回家说‘饭吃不了,老师就让到卫生间里吃。’我当时听了就在也没有送好,还有一次孩子在和弟弟玩的时候,突然拿着剪刀对着弟弟的眼睛说‘不睡觉,就把你眼睛戳瞎了。’差点把我吓死。对那所幼儿园更是有了不满之意,今年送到这了虽然早上有点哭,可是回家很高心,说幼儿园很好老师很好。”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心理打击,所以来到我们班上一直不愿和老师小朋友交流,每天总是静静地看,你让干什么他也干,就是不说话。针对孩子的表现,我们几位老师在班里尽量表扬他,鼓励其他小朋友主动和她交流,到学期末的时候终于有了改变。

案例3:幼儿园中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内向孤僻,可是不自信的孩子是最让老师操心的。在活动的观察中发现多多的依赖性较强。在美术课上他总是这样:“老师,我不会做,你来帮我做做吧”“老师,我做得对不对?”这些是多多在活动中常说的话。一次,老师在教小朋友们折小船,老师刚刚开始教,小强就跑过来问老师他折得对不对。老师说:“小强,你认真看老师折,按老师的方法做,不要每折一步就过来问。我会去看你们每个人折的,请你先回到座位上。”在老师教完了第二步的时候,小强又跑过来问老师: “老师,是这样折吗?”老师很生气,说:“小强,你回座位!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地折,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最后,其他小朋友都折出了漂亮的小青蛙,而小强没有折出来,小强低声说:“老师,你帮我折吧!”

在这个案例中,小强不愿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每一次学习总是想依靠老师的帮助,缺乏自信心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他在行为学习上不愿意独立尝试,过度依赖成人,属于行为学习方面过度依赖的幼儿。

二、幼儿依赖心理的影响因素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有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

素和幼儿教师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尤为突出

(一)幼儿因素:身体状况和气质类型, 幼儿的依赖心理与其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在观察中,身体形态占优势的幼儿独立性更强,反之,依赖性强。例如,露露是班里身高最高、体重最重的孩子,每一次活动他都担任班里的“领导者”,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瘦小的小敏依赖性很强,凡事都依赖老师。此外,抵抗能力差、容易生病的幼儿相对有较强的依赖性。

幼儿的气质类型与其依赖心理有一定的联系。容易适应环境的幼儿,身体适应能力较强, 大多数为性格开朗的幼儿;难适应环境的幼儿得出幼儿适应能力差,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主性,对亲密的家人过于依赖;而能够慢慢适应环境的孩子,孩子适应能力也较慢,大多表现为情绪消极、反应低调,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三种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依赖成人的程度存在差异。

(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所造就的幼儿对家长的依赖也大不相同。家长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幼儿,他们看来孩子小,没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在各方面都应该为幼儿提供帮助; 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依赖是对父母的爱,所以凡事都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去吃饭。所以,这些家长对幼儿的过度依赖默认赞同,甚至在思想和行为上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正常依赖,导致过度依赖。

这事儿不赖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 自理 凡事依赖自己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的幼儿教育。教育好幼儿,服务好家长,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比如:如何教育好幼儿,又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如何克服幼儿的依赖情绪,又能让家长做到家园共育。对于有些幼儿教师,这可能是句空话,因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可能嫌麻烦,家长可能不理解。这就更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能力。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从幼儿开始,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养成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意义深远。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含义,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含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有调查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往往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提供案例阐述现代生活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低,依赖性强的情况

自我服务水平低下、自我服务意识较差。

案例:功能退化型依赖的熠熠(女,5岁半)

我自己带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小朋友,每天吃饭、吃点心都是老师一直在旁边催着吃饭,老师不催她就不吃。有时候就等着有人去喂她,自己就是不肯吃。我问了她的妈妈,在家也是这种情况,妈妈不喂她就不吃。有种硬质的食物要咀嚼很久才能下咽,不然干脆就不咽下去。她是典型的功能退化性,完全依赖妈妈。这是家长的溺爱,她的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完全用不上。如此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造成她的自我服务意识差,自我服务水平低,还会导致她以后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下降。

三、幼儿自理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

1. 过分溺爱是形成幼儿生活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

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变成为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家长把孩子表现的机会都给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如:中班的幼儿已经四岁多了,由于家长的溺爱所致,还不会自己穿袜子,更别说是穿鞋子、系鞋带了,每次起床后,总有小朋友追着老师请求帮其穿鞋子、系鞋带。

2. 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并产生了依赖感

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在现在的家庭中屡见不鲜。孩子在家庭中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祖父母的心肝宝贝。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和锻炼的机会,错过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另外,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琐事,大人随手就可以做的,何必让孩子劳神;还有的认为孩子还太小,缺乏应用的能力,一切代劳也是理所当然。即便孩子表现出积极主动性,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长辈还是怕做不好而代做。如:XX想自己吃饭,可是妈妈嫌她吃得很慢,而且把衣服弄得很脏,就连忙接过碗筷坚持要喂XX吃。又如,起床时,YY说:“我自己会穿衣。”奶奶却说:“看你慢悠悠的,又不知道怎样系扣,还是奶奶给你穿吧。”等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这样在家长包办代替下长大的孩子,何时生活才能独立呢?

这事儿不赖我范文第3篇

近年来,小英雄赖宁每一次受到关注,无不与其受到“冷遇”有关:淡出小学语文课本、画像从中小学墙壁上被摘下来、雕像被拒绝……随之,就会引发一轮“赖宁精神”的探讨。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当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代英雄少年――赖宁》,掀起全国青少年学习赖宁的热潮;以赖宁为原型撰写了《赖宁的世界》等报告文学,其中的细节和故事成了人们了解赖宁的主要来源。

20多年来,作为第一个考察采访赖宁事迹的作家,孙云晓见证了学习赖宁由高潮走向冷静,甚至冷落的全过程。

“我一向不提倡孩子是山救火和下水救人,采访赖宁的计划一度搁浅”

1989年4月,当时还是《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孙云晓,接到团中央少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四川省石棉县考察和采访少年烈士赖宁的事迹,并就能否在全国范围内表彰提出意见。

此前,孙云晓所了解的赖宁事迹,来自于当年《中国少年报(初中版)》现改名为《中国初中生报》)刊登的一则短消息: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14岁。

而时任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李源潮也正是见此报道,做了批示:赖宁品学兼优,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可派人赴当地考察采访,看能否树为少年英雄。

团中央把这份重任交给孙云晓不是偶然的。

孙云晓回忆:“也许,他们看我比较擅长写少年人物的报告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榜样教育有些研究。还有,他们已调我来参加定于‘六・一’召开的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而考察和推出少年儿童的榜样人物,正是会议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团中央少年部部长与孙云晓面谈这项任务时,却被孙拒绝了。

孙云晓对于如何树立少年榜样有独特的研究,他说:“由于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不够,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效果,有的甚至带来了―些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国少年报》的一份资料介绍,1949年至1985年涌现的少年儿童先进典型中,经中央和省一级表彰的有36人,其中救人、救火、救牲畜、救火车及与坏人斗争的,有33人,占91.7%。其中单是下水救人的11个少年英雄,就有10人牺牲了。

“我一向不提倡孩子上山救火和下水救人,也不主张过多地树立这方面的典型。因为一旦树为榜样,纯真的少年儿童便会群起效仿,势必导致更多的牺牲。这是多少年留下的惨痛教训啊!”采访赖宁的计划一度搁浅。

到了4月上旬,团中央少工委送给孙云晓一些新的材料,介绍赖宁酷爱探险,勇于求索等等,孙云晓被打动了。

“当时,团中央给我三条任务。第一,代表团中央考察采访赖宁的事迹;第二,帮助团中央下决心,看能否表彰赖宁;第三,如果认为可以表彰赖宁,提出向赖宁学习什么。”

带着这三条任务,1989年4月15日,孙云晓出发了。

经过几天长途跋涉,在四川少工委干部丁成明、共青团雅安地委副书记施金耀陪同下,22日晚上,孙云晓抵达赖宁的家乡石棉县。他至今还记得,当天上午,他们是坐在吉普车上,收听了追悼会的实况转播。

“我写赖宁,其实是在记录那个时代的青年故事”

初来石棉县的孙云晓印象最深的,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咆哮奔腾的大渡河。县城所在的新棉镇,犹如一个盆底,被四周的山峦包围得严严实实。

面对这样一个封闭而偏远的生存环境,孙云晓暗自纳闷:这里的孩子怎么可能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呢?

4月23日,孙云晓一行第一次走进赖宁的家。赖宁牺牲一年多了,那种悲痛气氛至今没有散尽。赖宁的爸爸赖正纲中专毕业,当时是县水电局局长。妈妈黄和榕,在水电局做财会工作。妹妹赖彬13岁。面对孙云晓的到来,他们几乎沉默不语。

孙云晓对赖宁的父母说:“我们都很为赖宁的事迹感动,也非常怀念他。如果能把他14岁的经历写出来,让全国的孩子都了解他,学习他,这是对他更好的怀念!”

孙云晓提出想借看赖宁的日记本,黄和榕取出一个蓝色大纸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赖宁的笔记本,足有十多本。此外,还有赖宁的其它遗物,被火烧黑的一串钥匙,用太阳光烧灼出“春蚕到死丝方尽”字样的木板,水晶石以及一些昆虫标本等等。

精读赖宁日记,是孙云晓走进这位少年内心世界的关键。

赖宁的日记里,充满了关心社会,探索人生的赤子情怀。“我家乡的大渡河日夜不停地为县城奔波,大山为县城的绿化尽了全部力量。我们能不为有这两个热爱家乡的勇士感到自豪吗?”

在日记里,不乏赖宁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在禁渔期,看到大渡河边钓竿林立,赖宁在日记里写到:“希望各部门要注重实际,注重各项通知的落实。”写完日记,他给县政府写信呼吁,“作为石棉县一个小公民,我希望你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保护好大渡河里的珍贵鱼类资源。”第二天就把信寄出去了。

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提前举行大扫除,原来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赖宁写到:“实际上这是一种骗人的手段……”

面对自己生活的县城新棉镇交通秩序混乱的情况,他写下了《我将来当上城建局长》,文中提出修建立交桥等等措施。

在赖宁的家乡,孙云晓采访了赖宁的同学、朋友、老师、邻居,并沿着他的足迹走了安顺场、海子山、大渡河、老熊顶等许多地方。

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赖宁,理想就是当一个地质学家,因此探险寻宝成了他的最大爱好。他曾在中队会上说:“咱们这儿到处都是大山,不是已经发现许多石棉矿了吗?一定还会有其他宝贝,我要把它们找出来献给祖国!”课余时间,赖宁经常会和小伙伴们上山入洞,采集各种矿石和动植物标本。

在周边人眼里,赖宁是一个“好调皮,又爱作怪”的孩子。由于他探险入迷,生怕他发生意外,一位好心的叔叔严厉地批评过他,赖宁生气了,找来一只死小鸡挂在人家门上。谁知,因为太慌忙挂错了人家,把那家阿姨吓得惊叫不已。

赖宁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小学毕业的时候,学校本来是要保送他进重点中学――石棉中学的,但是赖宁放弃了保送机会,要凭自己的能力参加考试,结果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石棉中学。

四天的实地采访,孙云晓无时不被赖宁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动着。他后来回忆说:“人们怀念赖宁,绝不仅仅因为他在救火中牺牲,更重要的是怀念他那些动人的追求,那是一种使人变得更加高尚和更有力量的追求!”

“当时改革开放刚满10年,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视野,在这种氛围下出生成长的孩子,也自然拥有不同的精神面貌。我写赖宁,其实是在

记录那个时代的青年故事。”

“学习赖宁绝非倡导救火,而是学习他的高追求”

有着多年少年儿童研究经历的孙云晓深切地感到,赖宁最可贵的并不在于他的救火牺牲,而是一个小小少年的伟大追求。他很清楚,在他的作品里,必须明确既不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又保护他们和赖宁同样具有的热忱。

带着这个思路,孙云晓投入了写作。5月5日一早,孙云晓将文章以及建议报告交给了团中央少工委赵武军同志。

5月31日,孙云晓出席了团中央少工委记者招待会,李源潮发表讲话,强调树赖宁并非树救火英雄,赖宁身上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爱祖国、爱家乡,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希望大家把他当作一个很可爱、有个性的孩子来介绍。”

随后,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

当年9月,赖宁当选由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评选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名列第一名。10月8日,总理题词:“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10月12日,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全国十佳队员,赖正纲、黄和榕代表儿子赖宁参加了接见。邓颖超说:“我们和赖宁不可能再有见面的机会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很痛心!”

也是在12日这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孙云晓的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一一赖宁》。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时,说:“如果我们所有的少年儿童都能像赖宁那样有坚强的毅力,见义勇为,对社会主义那样热爱,对人民那样热爱,我们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一时间,全国中小学掀起了学习赖宁的热潮,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学习赖宁的活动。许多中小学的墙壁上,挂起了小英雄的画像。

令孙云晓有些遗憾的是,在宣传学习赖宁的活动中,更多的学校只注重宣传赖宁救火牺牲的英雄精神。从接手采访赖宁事迹那天起,孙云晓就一再强调:“少年英雄导向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

今天,几乎每一个“70后”“80后”,在回忆赖宁的时候,都会在心中升腾起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男孩子都巴不得山村起火,自己可以有挺身而出做英雄好汉的机会。而在现实中,赖宁捅马蜂窝、找矿石标本的行为也被屡屡模仿。

两年之后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学习赖宁的热潮发生了逆转,因为这个法律掀起了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大讨论。

2004年,北京、上海先后颁布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孩子们“见义勇为”的要求消失了。一些学校为了避免误导中小学生“见义勇为”,悄悄地把挂在墙上的赖宁画像摘了下来。

2008年3月13日,赖宁牺牲20周年。应石棉县委宣传部邀请,孙云晓写下了《学习赖宁绝非是倡导孩子救火》一文:“面对赖宁的事迹有一个特别需要认清的问题,即他是在救火中牺牲的,我们深感痛惜但绝不提倡,也就是说,学习赖宁绝非学习救火而是学习他的高素质和高追求。”

这事儿不赖我范文第4篇

书名:《奇怪的赖医生》

作者:(美)洛夫汀

讲故事

狮子首领驾到

赖医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医学博士,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实在太喜欢动物了,家里一天到晚鸟儿叫,鱼儿跳,狗儿羊儿躲猫猫。

有一回,它们终于给他惹了一个大麻烦。这天,刺猬像平常一样呆在沙发上,一位来看病的老奶奶一屁股就坐了下去……从那以后,赖医生的病人就越来越少了。

赖医生决定改行当兽医。可是,每个人都很担心医生家的鳄鱼把自己的小动物吃掉,没有人敢到他家去。

就在他沮丧万分的时候,赖医生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非洲的猴子正在遭受瘟疫!他从英国来到遥远的非洲丛林,奇妙的历险开始了……

赖医生现在忙得要命。成百上千的猴子都在生病。整整三天三夜,猴子们源源不断地从丛林、山地和村庄里涌来,来到这座小草房子里。医生整日整夜地坐在里面,不停地打针,打针。

病猴太多了,没有足够的健康猴来护理它们。赖医生捎信给其它的动物们,让狮子、豹子、羚羊等动物来帮助做护理。

可是狮子首领是个非常骄傲的家伙。他说:“你敢要求我这个兽中之王来侍候这些肮脏的猴子吗?哼,它们连给我当零食都不配!”

虽然狮子看起来很狰狞,医生还是尽量装作不怕它。

“我没有要求你去吃它们。”他镇静地说,“另外,它们一点也不脏。它们今天早上全都洗过澡。我告诉你:狮子也会有生病的那一天。如果你现在不去帮助别的动物,狮子们遇到麻烦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孤立无援。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高傲自大的家伙身上。”

“狮子从来不会有麻烦──它们只制造麻烦。”狮子首领高傲地耸起鼻子说。然后它昂首阔步地走回丛林里去了。

接着豹子也骄傲起来了,说它们也不愿帮忙。羚羊用蹄子刨着地,一个劲儿地傻笑,说它们以前从来没做过护士。

可怜的医生急得要发疯了,不知道从哪儿才能找到足够多的帮手,来照顾这几千只躺在病床上的猴子。

狮子首领回到自己的洞穴,看见他的妻子母狮子从洞里披头散发地跑了出来。

“有个小崽儿不吃东西,”她说,“我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他从昨天晚上就什么也没吃。”

说着她哭了起来,着急得浑身发抖——因为她尽管是只狮子,却是位好母亲。

狮子首领走进洞里去看望他的孩子们——两只特别可爱的小崽儿正躺在窝里。其中一只看上去很虚弱。

接着,狮子首领很自豪地把他对医生说的话告诉了妻子。母狮子气得差点儿把他从洞里撵出去。

“你这个大笨蛋!只有傻瓜才会对一个好医生粗鲁无礼!马上给我回去,”她叫道,“向他道歉。带上所有其它空脑壳的狮子一起去——还有那些愚蠢的豹子和羚羊。也许这样,他晚些时候能过来看看我们的小崽儿。”

狮子首领回到医生那里,说:“我刚好路过这里,进来看看。你找到帮手了吗?”

“没有,”医生说。“还没有找到。我都快急死了。”

狮子说:“既然你有困难,我也不能袖手旁观。我会尽力帮忙的,只要不让我给那些家伙洗澡就行。我已经通知了其它的动物。豹子们一会儿就到……噢,顺便说一声,我家里有个小崽儿病了。我觉得他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我妻子非常担心。如果你今晚碰巧经过那里的话,你不介意去看看他吧?”

这之后医生可高兴了,因为所有的狮子、豹子、羚羊、长颈鹿和斑马——所有森林里、山峦间和草原上的动物们全都来给他帮忙了。来的动物实在太多了,他只好打发回去一部分,只留下那些最聪明能干的。

不久,猴子们就开始康复了。第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那个满是病床的大房子已经空了一半。到第二个星期结束的时候,最后一只猴子也出院了。

医生的工作结束了,他实在太累了,倒在床上一连睡了三天,连身都没翻一下。

作家档案

从小喜欢小动物

洛夫汀小时候在家里饲养了许多小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青年时期的洛夫汀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让家里的亲人放心,他用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懂得动物语言的赖医生,每一封家信里,他都会讲一个赖医生的故事。

后来,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流传开去,成了很受欢迎的畅销书。

洛夫汀写了一系列关于这位赖医生的故事。这些书获得许多了不起的大奖。

这事儿不赖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依赖;情感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幼儿教师请小朋友观察盘子后画个圆,可幼儿都说:“我不会”;4岁的玲玲总是在午睡后喊老师帮忙穿衣服;军军在和别的幼儿打架得胜之余,还不依不饶地说“看你敢再碰我,我妈说了,谁打我我就使劲打谁”……排除幼儿生理发育不成熟的原因外,这多半是由于幼儿依赖情感的缘故。鉴于幼儿依赖逐渐成为幼儿心理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尝试对幼儿依赖情感及其成因与解决办法进行剖析。

一、概念的界定

依赖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是指证明对自己满意,并希望得到别人赞赏的行为,包括友善地接近他人、欲与他人身体接近或接触,寻求别人的安慰、注意和赞扬,不能决策以及因离群而感到沮丧等。

幼儿依赖情感更多表现为希望别人加入,帮助自己完成隐藏的已设定的目标,最明显的特征是“寻求帮助”。幼儿对特定成人的依赖常常体现为对母亲或长期抚育者、幼儿教师等人的依赖。正常的依赖情感会随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习得而消失,而一部分依赖情感是生物遗传基础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会导致依赖情感的性别差异、循环影响和发展。依赖情感强烈的幼儿,在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及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独立性,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拿主意时会感到一筹莫展,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这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过分依赖也将会使幼年时的依赖情感延续至成年,这就极可能发展成依赖型人格。

二、幼儿依赖情感的成因

1、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一是母亲或抚育者的过度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和晚育,初婚初育的平均年龄增长。由于生育晚,加之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呵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的母亲认为幼儿期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不存在什么独立能力;有的母亲表示:不用他自己做,他太小了;有的家长说:再苦也不能苦了我的孩子,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家长的大包大揽,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可依赖环境。另外,隔代教育也是导致孩子被过度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年轻父母是双职工,无暇照顾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就担负起了抚育的责任,而退休的老人更多关注的幼儿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却较少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二是父母的消极拒绝或过分严厉。民主型的家庭会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会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幼儿会更加自由地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接近。而专制型或过分严厉的父母会限制幼儿的行动或提出过高的要求,会使幼儿常常在行动中感到焦虑、恐惧或不自信,从而导致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犹豫、退缩或懦弱等人格特点。

2、强化物质力量的影响。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也越来越重视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尽自己所能给予满足,甚至有些时候,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也要满足。如素素吃东西很挑剔,特爱吃肯德基,想什么时候吃家长都会去给买。但到了幼儿园,见不到肯德基的素素开始拒食,并对想帮她的幼儿教师拳打脚踢。可见,成人对孩子合理的物质需要满足是必要的,但过于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尤其是不合理的需要,对孩子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一种可怕的爱。长时间生活在成人满足全部需要的可依赖环境中,一旦离开家庭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表现为哭闹不止、郁郁寡欢、情绪不稳定或出现攻击等。这和家长强化物质力量的影响,忽视了幼儿独立自理、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会使得幼儿自我依赖能力即独立性低下。

3、变化无常的养育、分离和不稳定的母子关系。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极有可能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对某成人产生更多的情感需求。长期处于不安状态的幼儿会把给予他关怀的成人当做靠山,产生难以割舍的附属关系。斯得来瑞展开的一项研究详细阐述了情感依赖的原因。他选择了20个一年级的学生,依据一系列的标准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寻求帮助或寻求接触行为,尤其是母子分离的焦虑上,老师给其中的16位打了极端的分数。另外,在问卷调查中,20位母亲中有6位鼓励孩子依赖他们,反对任何独立性的想法和意图。这些孩子依赖倾向严重,而自我依赖的能力低下。依赖性强的孩子与整个群体相比较而言,他们经历了严重的关怀断层。他们的母亲大多数在处理孩子的依赖性时变化无常,因此有可能加剧了焦灼感,要通过进一步依靠而寻求安慰。由此表明,变化无常的养育,无论是分离还是不稳定的母子关系,都可能导致情感依赖。

4、双亲位置的空缺。在幼儿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都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在双亲家庭中,孩子察觉到母亲是滋养的主要源泉,而父亲是权利和管理的主要源泉。缺少父亲,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的懦弱、自卑、多愁善感,缺乏毅力、犹柔寡断等。缺少母亲,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的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等。父母双亲的任何一方缺失,都会使孩子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尤其是在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中,母亲对男孩子的影响更大,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母亲全能”的印象,从而对母亲产生严重的依赖。

当然,除了上述后天因素外,也有先天气质的影响,即这类孩子生来适应能力就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与人接触,若是想让他们勉强适应,则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

三、幼儿依赖情感的解决策略

1、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家庭教养方式大体上被划分为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三种。放任型父母给孩子最大自由,甚至采取听之任之态度,培养的孩子缺乏独立性;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希望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培养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民主型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理解和尊重孩子,培养的孩子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只有在民主型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能经常与孩子交流并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帮助,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真正地关爱孩子,并关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民主型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有利于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自信心,为孩子成为一个独立个体及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成人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或不同个性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有意识地夸奖幼儿,“毛毛今天真厉害,不用爸爸抱,能自己走进教室了”;经常提供给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自己穿衣、吃饭、洗手绢等;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独立的行为方式;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

3、家园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和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要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幼儿园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给家长阅读,让家长清楚不同年龄段幼儿可以独立做的事情,意识到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学会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如鼓励幼儿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参加集体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左彩云,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课题指导教师;夏江南,鞍山师范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海小文编译.幼儿人格建构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省略/jiaoan/zhuanye/200908116097.html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史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军事记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解放军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