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范文第1篇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大多数教师感到难教,尤其是学生学起来枯燥无趣,其原因是文体的特殊性及文章内容难懂。让现代人去体会、感悟古代诗人的情感,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特别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孩子们感兴趣的是电脑,科技玩具等。很少有学生像古人那样去朗读、吟诵诗文。然而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内容,作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喜欢传授好古诗,而且还要引领孩子们走进诗人的心境,去感受古诗那特有的语言之美。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可见,古诗的学习重在读。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通过范读,自由读,合作读,默读,表演读,唱读,吟诵,小组竞赛等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读中领悟诗情。根据自己古诗教学的体验及听同伴古诗教学的感悟,古诗教学可通过四读来进行。

第一是熟读诗文通大意。这里的“通”是了解、感知的意思。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同样如此。甚至熟读比知义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学古诗时,应该让学生把古诗读熟(这里的“读熟”是通顺、流利)。这一点不难做到,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是他人(同伴)帮助来完成,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或对特殊的孩子做以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同伴听读,师生听读等等。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如: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等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语感及学习欲望。

第二是细读诗文知词句。这里的“知”是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古诗文同样如此。虽然古诗文的理解不同于白话文,但多数诗文中的诗句意思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欲”和“踏”都是重点词,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借助工具书或者是(同伴)研讨,尤其是“踏”字,在这里是指汪伦唱着歌并采着节奏来送我,学生只有细读诗句,才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为理解感悟诗意奠定了基础。而“桃花潭水深千尺”是一种虚指。如果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虚写的手法,再加上细读就不难理解“深千尺”,“送我情”了。当然了也有特殊的一些词司,如果学生学习困难,老师可做适当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相信学生会学出兴趣的。

第三是品读诗文明诗意。这里的“明”是明白,懂得的意思。当然,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也能表达清楚,而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口头表达不清。这是很正常的。因此,不需所有的同学都能说清楚,讲明白,在这一点上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可通过品诗的程度来反映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因此,这里的品读是指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用心去读,领会诗意。

古体诗范文第2篇

执教五年来,我对学生学习也有了不少的认识,从平时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学生古诗,因为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去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当然在改写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诗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写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2、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古体诗范文第3篇

加深理解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建议对古诗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及效果。

《古诗两首》中编入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笔者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仅用了一个课时,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引着学生如痴如醉地在古诗的情境里走了一回。

教学过程解读

在“课前交流”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段诗文诵读的录像。录像中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诵读诗歌的欲望;录像中的朗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诵读示范。而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是教师运用口述和小黑板板书一些诗句、资料介绍,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诗气氛在课前就低沉下来,学生很难入课境,体现出努力回忆和适应,入诗境就更难了。

在“介绍背景,解诗题”时,运用多媒体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用多媒体便捷地出示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李白和王维等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而轻松地理解诗题。如果不用多媒体,而是教师口述,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对作者和背景就会有很深的隔阂,不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在“初读古诗,知诗音”时,运用多媒体铺设感情基调 用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请同学们读两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有了原型示范后,再让学生配乐读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估量,一首轻柔的古曲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一个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情境中,“诗味”就读出来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在黑板上板书出全诗,标上拼音,划上节奏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表现为对生字“音、形、义”的片面把握,读诗的韵味由于课堂气氛的单调也显得只有声音而无情韵。

在“再读古诗,明诗意”时,运用多媒体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读诗三步曲:一读大声读,知诗音;二读小声读,明诗意(可借助注释等);三读用情读,悟诗情。”学生在提示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诗、思考、讨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也会将这种读诗的方法用到课外。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教师口述自学提示,学生只听其音,不见其字,不利于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在“品读古诗,悟诗情”时,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用多媒体配合教学,逐句出示要感悟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例如:当学生谈到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时,笔者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还出示从黄鹤楼到扬州的简图,帮助他们弄懂地理位置,直观地理解了“西辞”“下扬州”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谈到是在“烟花三月”送别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接着出示多媒体资料,让孩子伴着音乐来观赏江南春景,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读出“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的情味来了。在牵引学生学完第一首诗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步骤和方法去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多媒体播放从渭城经过阳关到安西一路艰辛的图片和《阳光三叠》的歌曲,都一次次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每一次有了感受之后,笔者都让学生伴着配乐来读,用配乐美读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这个主要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将文字策略、图片策略、声音策略、影像策略交互使用,使“听、说、读、写、悟”等学习手段有了很好的媒介,对“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较之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和书上插图等方法,显得丰富而又生动。

在“拓展延伸,话别离”时,运用多媒体回归主题,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播放《送别》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然后师生话别,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课教学。《送别》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再一次回归主题。最后,用多媒体快捷地呈现作业,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结束语

古体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古体诗范文第5篇

古诗文的教育渗透,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却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让学生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领略古诗文辞美古诗大多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材料。因此古诗教学就必须紧扣语言文字这个中心,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确再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情景。电教手段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析佳词,领悟古诗的语言美。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乏味被动地接受。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词的诗眼,通过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在教学理解“生”字时,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山峦叠起的香炉峰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地从山谷中升起……录像中美不胜收的景象,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了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仅理解了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领略古诗意境美河北省遵化市苏家洼镇下石河小学“立明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古诗教学中,如果仅仅抓住了“言”——诗句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忽视了诗歌的“意”——这恰恰是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领会、欣赏诗歌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仅凭教师的讲解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杜甫的《绝句》全诗虽然仅28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于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在教学这首诗开始,选用了古筝乐曲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的flas,按诗句依次展现“垂柳啼莺”、“高空白鹭”、“山峦积雪”、“小河轻舟”、“杜甫草堂”、“门庭闲阶”等景致。随后再营造学生体味古诗大意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看着这色彩明丽的图画,听着配乐录音范读,抽象的文字变为画面的再现,动听悦耳的乐曲加上雅致的画面使诗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学习,自然兴趣高涨,对诗中悠远、开阔的意境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领略古诗音韵美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的情景。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利用电教媒体,配上《离别曲》这段舒缓、低沉的旋律,进一步烘托出朋友离别情深意重的情感,强有力地感染学生,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味诗歌的情感,真正达到了以其之情,动己之心的目的。

在古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中。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体育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微体古生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