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春天的诗

有关春天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春天的诗

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第1篇

2、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3、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买花》

4、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8、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9、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第2篇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第3篇

冬去春来,南通比较干旱,连续一个多月不下雨,处处尘土飞扬。刚刚发芽的小草因为缺少水的滋润,一棵棵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绿丝初吐的新枝也显得毫无生机。

这天夜里,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早晨,推开门,呵,好一个清新绚丽的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昨夜春雨的真实写照吗?我迫不及待地赶往学校,我要把这首诗教给学生。

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提醒孩子们留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不一会儿,孩子们乐滋滋地回到我身边。小杰说:“老师,你看,地面都湿漉漉的,还有一个个的小水坑,昨夜一定下雨了。”我惊讶于他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小敏告诉我:“老师,小草今天似乎有精神了些,你瞧,它们的腰杆挺得笔直的。还有那些树叶,像洗过一样。”“老师,昨夜的雨一定是悄悄来的,要不,我怎么一点儿声音都没听到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收获,我微笑着,倾听着他们的童言稚语,为他们的发现感到惊奇,也为他们的收获感到高兴。我对孩子们说:“一千多年前,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大家一样经历了昨夜的春雨,并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学吗?”“想!”喊声震天,全然没有往日的畏惧。这首诗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孩子们在诵读的时候闭眼品味,回忆刚才在校园内的所获。从孩子们摇头晃脑的诵读中,从他们沉入其境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与诗、与境融为一体了。

此后,我经常和孩子们去踏青,享受春天带给我们的美丽。我们去河边看柳,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欣赏春天的婀娜多姿;看着岸边的桃花,水中的戏鸭,我们齐声朗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感受春天的热闹非凡;我们一起放风筝,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体验春天的幸福快乐……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季节里,我和孩子们一边领略春光的明媚,一边追寻古代文豪的足迹,先后学习了《咏柳》《惠崇〈春江晚景〉》《春晓》《草》等名家名篇,孩子们学诗的热情空前高涨,除了跟老师一起学习与春有关的古诗外,还四处搜集古诗,把诗与自然、诗与生活结为一体,为诗配画,唱与诗有关的歌,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自己编起了诗歌。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对古诗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把老师的理解、感受与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把知识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链接与之相关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学习古诗架起时空的桥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学古诗,从而事半功倍。

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情动而辞发”的状况下写成的。作为教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与作者“辞发”时相应的情境,引导孩子在这种情境中与作者“零距离交流”,把作者的“眼”变为自己的“眼”,把作者的“情”变为自己的“情”,这样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古诗的领悟。这个春天,我以春天的花鸟虫鱼、山山水水作为媒介,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在充满泥土气息的芬芳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悄无声息的玩赏中品味古诗的意韵。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看着枝繁叶茂的大树、姹紫嫣红的鲜花,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淙淙的流水声,孩子们怎能不喜欢春天,不喜欢与这烂漫季节有关的诗呢?

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有关春天的诗范文第5篇

一、巧组结构,触摸诗心

传统“应试”式古诗词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却退到了最后,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课堂上,以老师优美的解说、多层次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把古诗的理解贯穿其中。在这期间,没有生硬的问答,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走近诗人,感受到诗的意美、情美。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图画,展现诗意

大文豪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图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图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图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诗歌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能串讲古诗的诗意,而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想象留白,延续诗意

学完诗句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人间处处有春天,美丽的春景何止一处。出示另一首《绝句》以及咏春佳句,请生边听边想,再全班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春天。”孩子们踊跃发言,纷彩异呈――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说:“我心中的春天是彩色的。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一只只燕子从北方飞回来。我还会一些春天的四字词,比如: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冰雪融化……我心中的春天多美啊!”

小班长吴泳蓝联想到了春游:“我心中的春天是快乐的!尤其是春游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玩海盗船,太刺激啦!从高到下的时候,我只觉得肚子很痒,但是同学陈炜琳他们就会啊啊叫,缩成一团。这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这次春游真有趣!”

小女孩梁嘉晴心地善良,她告诉大家:“我心中的春天非常快乐。因为春天的鲜花美丽极了,所以我想象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都是好朋友。春风一吹,鲜花摇啊摇,好像它们在手拉手歌唱,快乐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