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论证;思辨

批判性思维是以开放、独立和理性为核心的思维能力,余党绪提出的思辨读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新理念,提倡不盲信于既有观点,敢于质疑而“破”,以期更为合理的“立”。如学生学习《宋定伯捉鬼》时个性解读出“鬼太老实,人太狡猾”的观点,这就是批判性阅读的收获。

有感于此,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引导学生从批判人物与文章开始,在思辨与讨论之中反思批判的合理与否,从而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

一、对人物的“破”和“立”

不唯书,不盲从,从文章中发现疑义、提出质疑,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文意作出多义性解读。比如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举,传统理解是赞美蔺相如智勇双全,也有人一反传统,批之为一个十足的冒险家。可见理性开放、包容异见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

批判性阅读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文章与人物的科学批判,《五柳先生传》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说一说理由。”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精神。

在赏析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之后,引导学生自由评价陶渊明“性嗜酒”的是与非。有了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便大胆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有学生提出嗜酒伤身的观点。也有学生“体谅”陶渊明并为之“辩护”:结合史实,陶渊明官场失意、子女不才,可以想见他的心中定有许多忧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浇愁,也许是先生最喜欢的一种解脱良方。还有学生认为饮酒纯属五柳先生的个人爱好,无须上升到过高的人生境界,凡夫俗子中也多有嗜酒如命之人,不可因樗是名人而强加定性、戴高帽子。有学生举例论证:陶渊明确实嗜酒如命,在他担任彭泽县令时,有300亩官田,他打算全部种上秫来酿高粱酒,因妻子反对,才留下一小部分种上水稻,此举足见他对酒的痴迷,可见嗜酒乃个人喜好,与境界无关。

如此推论,有理有据。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因为个人体验或知识层次的差异,对同一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出现差异,甚至会有相反乃至对立的观点,这种差异有时很有价值,若合理“开发”,可能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要营造求异和质疑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批判,因为批判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辨中有更多的创造和收获。

二、对文章的“破”和“立”

批判性思维的反面就是轻信,学生对文章有“慎思、明辨”的怀疑精神,这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

解读先生“穷困晏如”一段时,学生的理解多一致:五柳先生吃的“箪瓢屡空”、三餐不继,穿的“短褐穿结”、补丁打补丁,住的“环堵萧然”、家徒四壁。即使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先生却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不以为困,以“晏如也”的心态面对生活。

此时,我跳出文本设疑:陶渊明是不是当真一辈子都生活困苦?请大家说一说理由。

学生1:饱暖之后思他欲,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五柳先生才会想到饮酒乃至于嗜酒,这说明五柳先生的基本生活条件应该过得去,不至于三餐不继。

学生2:如此诗坛巨擘,诗文水平高,说明他定曾饱读诗书,家境应该很殷实,也可能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文中所写一生穷困潦倒未必完全属实。

开展批判性阅读时,学生可以引用可靠的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时,有的学生从史实出发,在查阅的资料中考证并推断: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陶渊明自己出任过建威参军,镇军参军,任江州祭酒等官职,这说明他的出身很好,仕途经历丰富,他之所以写自己穷困潦倒,也可能是出于一种调侃和自嘲的心态。

推断并论证观点时,可大量收集历史信息,做到理性判断,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必要素养。

三、对批判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除了对阅读对象的思辨,也包括对自己片面性解读的反思与批判。在反思中,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是一种判断、发展与提升的思维技能,是对思考的思考,对批判的批判。倘若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片面理解为对人物“负面挑错”的“批斗会”,则会陷入理解的误区。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五柳先生的形象。也许是囿于知识层次的局限,一些学生对文本的“否定判断”略显肤浅,需要教师及时引导,让他们在思辨中反思自己的批判是否合理,在对自己批判的批判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分析“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含义时,有的学生曲解为陶渊明缺乏礼数,我没有立即判定观点的是与非,只是提示学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讨论分析,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联系前文思考发现:五柳先生的醉酒,是“亲旧置酒而招之”,说明“既醉而退”的地点是在“亲旧”家喝的,既然都是至亲至友,所以无需过分客气,临别之时,不必留恋贪杯,也无虚情客套,这一点正体现了他的性格直率、不拘小节。为了论证五柳先生的直率,有学生征引事例以论证:有好友来访,欢饮,陶渊明酒醉说,“吾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想要睡觉去了,你自己走吧,不送!陶渊明的直率性情也可见一斑。

在批判性阅读中,要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链接知识储备来例证观点是一种很常见的思辨方法。

学生在探究与相互辩驳之中判断自己的判断是否合理,这也是对自己的批判的反思和批判。

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与思辨中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判断,运用丰富的知识储备逐步推断出正确的结论,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四、对自己的批判

有破有立,先破而后立,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批判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建设性成果或设想。

设想陶渊明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多半会说他会成为一个酒徒、清官、乞丐甚至是“孔乙己第二”等。可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陶渊明的那个时代与环境中去设想,我们便会少了许多批评。

如果我们的判断不合事实和情理,我们眼中的五柳先生就成了一位不懂礼貌、不求富贵、不思上进的人,处处与众不同!如此看来,他就像一个刺猬,与世人、与这个世界都格格不入。可是,当结合人物的生平经历和生活背景,运用唯实、公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他,我们会发现先生的不懂礼貌正是与亲朋好友相处的不拘小节,他的不思上进实乃历经官场之后的风轻云淡……这时,我们才明白,五柳先生就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他的高洁志趣、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灿若明灯,一直照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

在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后,我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想象:倘若你是陶渊明,你身在他的那个时代与环境,你会如何生活?

有的学生说,我会坚守我饮酒读书的习惯;有的学生说,我仍然坚持写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的学生说也许学学苏轼,纵然做个小官也勤勤恳恳,造福一方百姓,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批判性思维的原则就是“有破有立”,大胆怀疑的“破”是独立思辨的前提,有效论证的“立”才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五柳先生传范文第2篇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开头就说明了“五柳先生”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明此号的来历是住宅旁边的五棵柳树。而且陶渊明性爱田园,冲淡自然,以树为号,也能体现他这种淡泊天然。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五柳先生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韩愈;宋初;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87-02

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在中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追随者众多,但是晚唐五代以来直到北宋初期,随着骈文的复兴,古文创作日益衰落,韩愈也逐渐湮没不彰。在北宋初期的文坛上,“五代体”、“西昆体”号称“时文”,相继占据文坛的统治地位,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从事古文创作不仅不能取科第,擅名声,而且得不到时人的理解、认同,但是仍然有那么一批人不为时俗所动,用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坚决的行动大力推崇韩愈,他们以韩愈为旗帜,借助韩愈的力量来倡导古文,改革浮靡的文风,这批人就是以柳开、王禹为代表的古文家。他们推崇韩愈韩文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宋人逐步认识到韩愈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试图从两方面略谈韩愈对宋初文坛的影响。

一 、道统

晚唐五代宗尚娱情和唯美,文字讲究骈俪,内容多写游冶与艳情,时人称为“今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宋朝建国后,承袭了这种余绪。“今体”的泛滥,必然激起文人的不满。宋太祖时,梁周翰等人即以习尚淳古而著称。《宋史・梁周翰传》说:“五代以来,文体卑弱,周翰与高锡、柳开、范杲习尚淳古,齐名友善,当时有‘高、梁、柳、范’之称。” 四友中,以柳开影响最大,可以说他是韩愈的狂热崇拜者。《东郊野夫传》中记载:“野夫家苦贫,无继夕之粮,无顺时之服。年始十六,学为章句。越明年,赵先生指以韩文。野夫遂家得而诵读之。当是时,天下无言古者,野夫复以其动,而莫有与其同爱好者焉,但朝暮不释手,日渐自解之。先大夫见其酷嗜此书任其所为,亦不责可不可于时矣。迨年几冠,先大夫以称讳,野夫深得其韩文之妙,下笔将学其为文。” 由此可知,柳开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韩文,手不释卷,日夜诵读,并自称“深得其韩文之要妙。”甚至,他改名与字也是与韩愈有关。吴曾《能改斋漫》卷一谓:“本朝承五季之陋,文尚俪偶,自柳开首变其风,始天水赵生,老儒也,持韩愈数十篇授开,开叹曰:‘唐有斯文哉。’因谓文章宜以韩为宗,遂名肩愈。张景谓:‘韩道大行,自开始也。’……幕王通读经,以经籍有亡其辞者,辄补亡,自号补亡先生,作《补亡先生传》。遂改旧名与字,谓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必欲开之为途,故字仲途。” 受韩愈的影响,他标举文统、道统,主张文道统一,但实际上他更推重的是韩愈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道”统,在《应责》一文中,他公开宣称:“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 他俨然以圣人之徒自居,要“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他提出古文应该“古其理,高其意,随其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 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思想与灵活变化的形式相结合,并且批评了无益于道的形式主义文风。在《上王学士第三书》中,他说:“代言文章者,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刻削伤于朴,声律薄于德,无朴无德,于仁义礼智信也何?” 他提出为文应该明道宗经,所以说,柳开倡导古文,更重要的是倡导“儒道”《全宋文・昌黎集后序》曰:

“先生于时作文章,讽诵规戒,答论问说,淳然一归于夫子之旨而言之过于孟子与扬子云远矣。先生之于为文,有善者益而成之,有恶者化而革之,各婉其旨,使无勃然而生于乱者也。是与章句之徒一贯而言耶?且孟子与扬子云不能行圣人之道于时,授圣人之言与人,所以作书而说焉。观先生之文诗,皆用于世者也,与《尚书》之号令,《春秋》之褒贬,大《易》之变,《诗》之风赋,《礼》《乐》之沿袭,《经》之教授,《语》之导训,酌于先生之心,与夫子之旨无有异趣者也。”

由此得知:柳开从韩文中读到的更多的是它的思想内容和其所发挥的“明道宗经”的社会功用。而这也是他自己所需要的。韩愈明古道,用古文。他也重视古道,用古文,因而他的作品以应用文居多,强调发挥文章传道化民的社会功利价值。只有少数作品如《东郊野夫传》、《补亡先生传》、《来贤堂记》等写人记事,发抒情感,有一定的文学性。总之,柳开力矫五代之弊,在宋初的文坛上高举复古反骈的旗帜,把文体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复古文风的首倡者,其功劳是巨大的。

宋初文坛上,第二位受韩愈影响较大的是穆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能称之者必曰穆参军。” 穆修的确是一位致力于提倡古文的人。他不但在理论上推尊韩愈,而且认真收集整理了韩、柳文集。在韩柳文集湮没无闻的情况下,求助亲戚朋友,集资刻印了数百部韩柳文集,并且亲自带进京城,在大相国寺设摊销售。他叹息“今世世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敢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不过他和柳开一样,关注的是韩愈的道统,在乎文以载道的功能,在《答乔适书》中他还说:“夫学乎古道,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他认为学习古文可以体现儒家之道,而今文只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的。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一文中,他倾吐了对韩柳的仰慕之情:“至韩柳后氏,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而义伟,制述如经,能卒然耸唐德于圣汗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高度赞美了韩柳之文文道统一的特点。穆修本人的古文流传不多,具有文学形象性的作品极少,大多仍重在说理。尽管在创作上不太成功,但是他在北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近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穆修是宋文的开山鼻祖,甚至认为他“取径之正,信古之笃,用心之精,实在柳开之上。”

石介是经学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和柳开相比,他对韩愈的推崇有过之而无不及。《赠张绩禹功》云:“有幕韩愈节,有肩柳开志。”实际上,他也是倾心于韩愈的道统而忽视其文统的。在任国子监直讲时,他就大力宣扬儒家之道排斥佛老。在《上赵先生书》中,他指出韩愈为了恢复古道,奋不顾身,无论是诗赋、碑颂或是序记都是以儒家的教化仁义、礼乐刑政为根本,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为目的。他把韩愈与前人孟轲、扬雄、董仲舒、司马相如、贾谊相提并论,就是强调韩愈之文发挥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作用。他自己在《上蔡副枢书》中提出“教化,文之明也;刑政,文之刚也。”由此出发,他坚决反对“以风云为之体,花木为之象”的今文。在当时文坛上,对西昆体的影响很大。朱熹辑《徂徕先生文集实》说:“天圣以来,穆伯长,尹师鲁、苏子美、欧阳永叔始倡为古文,以变西昆体,学者翕然从之,其有杨、刘体者,人戏之曰:‘莫太昆否?’守道深嫉之,以为孔门之大害,作《怪说》三篇,上篇拍佛老,下篇拍杨亿。于是新进后学不敢力扬刘体,亦不敢谈佛老。”总之石介是以一个以儒家卫道者的热忱,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而冲锋陷阵的勇士。

需要指出的是,与穆修同时期鼓吹古道古文的作家还有姚铉。他本人的古文创作无甚可称,但在理论上却与柳开、穆修相呼应,力矫五代文弊。他根据《文苑英华》选编《唐文粹》,对骈体文一概不选,即是一个较好的证明。这个选本对宋代古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唐文粹》中如此评价韩愈:“惟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邃古,以二帝、三王为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轹,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夷坦。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普文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悬日月,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扬、孟、斯得之矣。”姚铉从“遏横流,辟正道”的角度,大力推崇韩愈的古文,称赞其在古文运动中的首倡之功。

综上所述,在韩愈、韩文湮没不彰的北宋初期,柳开、穆修、石介等古文家不为时俗所动,坚持推崇韩愈韩文,并整理校勘韩愈文集。可见,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宋初这些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认为韩愈的文章“终始仁义,不叛不杂”,“有三代制度,两汉遗风”,“皆用于世者者也”,因而他们以传承儒道为己任,振兴儒学,复兴古道。

二、 平易晓畅的文风

虽然韩愈一再强调自己是为道而学文,为道而作文:“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志乎古道者也。”但他始终是重视文的。为纠正宋初的文弊,政坛上在标举韩愈时只是片面强调其道统而忽视其文统。惟有王禹标新立异,学习韩愈平易晓畅的文风。在《宋诗钞・小畜集钞序》中有《赠朱严》诗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东都事略》:“文章之难,莫难于复古,亿与筠皆以文于世。然去古既远,时尚骈俪。虽词华之妙足以畅帝谟,而议论之粹亦足以谋王体,至于属辞次事,用各有当;虽云工矣,而简严典重之体、温厚深淳之气,终有愧于古焉。夫欲惟斯此文,使一变而复古,必得命世之大才而后可也。”他不满于唐末五代以来的纤丽文风,尤致力于倡导古文。在散文创作中,王禹努力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不少文章写得简雅古淡,平易晓畅,其中最为后人所传诵的是他的《待漏院记》和《黄冈新建小竹楼记》。作者在文中对勤劳奉公、营私弄权和素餐尸位三种类型的宰相做了简明而清晰的描述,鲜明对比中自现其观点:“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文章构思新颖,语言简洁晓畅,明白易懂。另一名作《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写于其谪居黄州之时,以简洁而富于情韵的文笔,描绘了寓居竹楼所领略到的独特风光和琴棋雅趣,其文字曰: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失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全文言简义明,文情并俱,完全摆脱了说教和词涩言苦的旧貌。南宋林希逸评其文曰:“虽未能尽去五代浮靡之习,而意已务实,但未得典则之正。”

总而言之,王禹不仅认识到韩愈之文载道致用的功能,也关注韩文明白易晓、文从字顺的特点,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其文学主张,在西昆体方盛之时,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修得以承流接响,促使散文走向平易晓畅的道路。

陈寅恪《论韩愈》说:“唐代文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韩愈对宋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北宋的古文运动还是宋明理学,他都是关键人物,尤其是北宋初期,以柳开、王禹为代表的古文家大力推崇韩愈与韩文,其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为推崇韩愈、韩文所做的努力对振兴儒学、恢复古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全宋文(卷一二二)[M].成都:巴蜀书社,1989.

[3]全宋文(卷一一六)[M].成都:巴蜀书社,1989.

[4]全宋文(卷一二一 )[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全宋文(卷三二一)[M].成都:巴蜀书社,1989.

[7]全宋文(卷三二二)[M].成都:巴蜀书社,1989.

[8]全宋文(卷一六九)[M].成都:巴蜀书社,1989.

[9]全宋文(卷一七二)[M].成都:巴蜀书社,1989.

[10] 全宋文.唐文粹序(卷二六八)[M].成都:巴蜀书社,1989.

五柳先生传范文第4篇

许多年前到北方出差,过天津时,列车员报站名:“杨柳青到了……”,我有些惊讶,北国竟还有这么好听的地名?出生在南国的我仿佛在茫茫沙漠见到绿洲,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早知杨柳青,何必下江南?

“南桃北柳”的诱惑

坐我旁边的是一天津人,他见我对杨柳青产生兴趣,有些得意起来,并向我娓娓道来:我国年画最为著名的产地有4处,即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其中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距天津十余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天津西面的重要门户,所谓“杨柳青青映津门”。

其它的我没有多少印象,倒是连年有余、五谷丰登、连生贵子、长命百岁……年画中这些久违的名字让杨柳青变得有颜色起来,不仅是桃红的颜色、柳青的颜色,更是春联的颜色、戏服的颜色,最是中国的颜色、民间的颜色。从此,杨柳青便在心里有了烙印,挥之不去。几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建起了高楼大厦,我们不贴春联,更不用贴年画了,这种源于民间的草根文化,怎么样了?

终于,今年的阳春三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的杨柳青之行终于如愿以尝。当我来到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机比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心中想象中的那个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感觉已是荡然无存了。传统的杨柳青年画还存在吗?我问导游,导游笑而不答。

大运河上的明珠

出市区南行一公里,一幢幢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立即越入眼帘,其中还有一处“杨柳青”的牌坊。导游介绍说,那里就是杨柳青年画作坊的旧址。由于当地政府的扶植,二十几家画店已经搬进明清街仿古建筑群里。过去我对“仿古建筑”很反感,总觉得与老祖宗遣的“原版建筑”有质的区别。但这里绝不是那种不是不伦不类的模仿,而是一个民族传统与时代风尚完美结合的好地方。

传说中的大运河在院前流过,河边大片的草坪已经返青,还有有几座漂亮的桥和一巨型的金光闪闪的“连年有余”福娃娃塑像。一个北方小镇,能有一条河已经是一种幸运。杨柳青镇却能二水夹流,千年古镇就诞生于两河之间。镇北有退海后天然生成的子牙河,镇南有世界第一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天河”与“人河”天人交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老运河激荡出杨柳青的千年文明。难怪明代文豪吴承恩流连杨柳青美景,并留下了传世名篇“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极尽古镇之美,传唱至今。

无论是远远的眺望,还是置身其间,古镇都能带给我们古老的文化内涵。历经风雨的古老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还有那迂回曲折的街巷、桥梁以及潺潺的溪流,带给我们的无不是视觉的享受及心灵的震撼,古镇保持了更多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难怪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魅力名镇。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魅力名镇》节目对天津杨柳青这样评价道: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运河水早无当年辉煌,但是这里仍然是文脉昌盛,一派斯文。这里的年画天下闻名。几百年兴盛,几十年衰落,如今已经是全面复兴。文化是这里不灭的灵魂,京师附近的平原小镇,当属中国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

杨柳青面临南运河,背倚大清、子牙二水,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向有渔航之利,宛如北国之江南,在历史上素有“北方小苏杭”之称,尤以“杨柳青年画”驰名海内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杨柳青镇的繁荣丝毫不比天津老城逊色。杨柳青古代的交通赖以水路,南运河为明、清两代漕运之主干河道,沟通南北,南船北往,携带瓷器、竹器销售于北方。而北方的金石古物也随船南往。正是因为杨柳青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杨柳青人很早就有了强烈的商品流通意识,他们靠水吃水,一些有识之士更是以漕运起家,杨柳青石家就是杨柳青镇最大也是天津数一数二的靠漕运起家的大户,并因此进入“天津家”之列。由杨柳青石家所建并完好保存至今的“尊美堂”大院(即石家大院),是中国近代民宅建筑中的精品,被称为“中国近代民宅博物馆”。

“杨柳青”与乾隆的渊源

“杨柳青”的得名有一段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这年阳春三月,乾隆和刘罗锅从通州上船,沿运河泛舟下江南。到了卫津镇(即今天的天津市),在北河口休息,又顺流向西南而去。行到古柳口,乾隆忽然“呀”的一声,满脸堆笑,两眼放光,直瞧南岸。原来岸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手提着竹篮儿,河边洗衣服,乾隆目不转睛的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子向后看。刘罗锅禁不住在旁窃笑,故意问道:“万岁爷,您说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乾隆不假思索答道:“虎呗!”

刘罗锅微笑着摇摇头。乾隆微怒道:“那你说是什么?”刘罗锅神秘地低声道:“是女人。”“女人?”乾隆脸上一热,随即问道:“为什么?”刘罗锅说:“臣不敢说。”“恕你无罪!”“臣方才看见,那河边的女子把龙头都牵引过去了。”乾隆面红耳赤,但仍狡辩:“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杨柳。你看那参天的杨柳,婀娜的柳条,多么青翠,多么可爱呀!”他突然以守为攻地问:“刘爱卿,此处是什么所在?”刘罗锅一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原叫太平庄,后又改名为古柳口。但他毕竟足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杨柳青?对,是杨柳青!”乾隆和刘罗锅都会心地笑了。过去常说皇帝金口玉言,一句话说出去就是钦定御封。从那时起,天津西郊的那个村镇就叫杨柳青了。杨柳青出美女也成了口头禅了。

千百年来,杨柳青虽然不愿张扬卖弄却依然备受青睐。它固守着一片青青的杨柳,一湾淡淡的溪水,一张古朴的年画,一座精美的小城,看时代风云变化,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保持中不断变化。作为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从发轫之初就流动着典雅和雍容的气质,并烙上浓重的宫廷画印记。雅而不失世俗,俗中而见典雅,阳春白雪曲高而和众。

探秘杨柳青木版年画

在杨柳青年画馆,有一个展厅向我们独家展示600多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悠久发展史,代表作以及五大制作工序流程。据史书记载,北宋末年靖康之变,金国破城之后劫掠三千宫匠北上,行经此地几位宫廷画师病笃难行,滞留当地,杨柳青年画由此肇始,杨柳青年画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曾有作坊一百余家,从业人员近三千余人,形成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空前繁荣景象。杨 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势,采取木板刻印和人工才会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后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一种既有道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貌的独特格调。

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渐渐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莲年有余》《五子夺莲》是杨柳青年画中表现儿童题材的代表作品,从清雍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到现在还众说纷纭。画面中的娃娃形象生动,造型丰满。其中“莲”代表“连年”,“鱼”寓意“有余”的意思“五子夺莲”寓意子孙连连不断的意思,每个娃娃都体态丰腴、活泼可爱,并配以表示吉祥的物品,如:金鱼、荷花、佛手、石榴、寿桃……有连年有余、五谷丰登、连生贵子、长命百岁、连登太师、福寿三多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题材。另外还有侍女图、神话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我是尤其喜欢娃娃,买了两套明信片收藏,印刷及包装十分精美,很有收藏价值。

在杨柳青年画中的《财神》《寿星》《门神》《孟子择邻》《金玉满堂》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其内容大都来自于民间传说,其中年画《门神》就是取材于传说中的专打恶鬼,保护人间的钟馗的民间故事。因其人物外表怒容满目,手持利剑,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受到人们的欢迎,木刻年画就这样和福字、春联贴遍中国,民间艺术就这样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像其他中国民间艺术一样,杨柳青年画经历过辉煌,也曾濒于衰亡。为了抢救中华民间文化遗产,天津市启动了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杨柳青年画开始“中兴”。从1992年开始,杨柳青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霍庆顺、霍庆友兄弟为振兴年画,恢复老字号作坊“玉成号画庄”,随后,“年画张画庄”、“古柳祥画庄”、“富贵画庄”等个体年画作坊相继成立。

“玉成号画庄”是我们走进的第一个画店,楼下是卖画的画店,楼上便是手工作坊。经介绍,“玉成号画庄”成立于1926年,是杨柳青镇唯一一家坚持经营下来的老字号年画作坊,年过六十霍庆顺师傅说到他那里作年画已经是第六代了。他5岁就开始学彩绘、12岁开始学印刷,直至今日,他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木版来印刷年画,并亲自进行彩绘。木版彩绘年画对艺术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勾描、刻版,还是套印、彩绘、裱画,每道工序以前都能出现民间艺术大家。

据西青区志记载:二十年代初,其父霍玉堂继承父业,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家庭作坊,到了解放初期,霍玉堂联合了印画艺人韩春荣,彩绘艺人张兴泽等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几经沧桑磨难。1980年老人念念不忘恢复年画艺术,率其子霍庆有、霍庆顺收集整理旧版旧画,自己雕版、自己印刷,自办展览,曾引起“上京下卫”的轰动。1992年“玉成号画庄”再次开业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央、省等媒体相续作以报道。霍庆顺先生在谈起年画时显得非常兴奋,他主张完全继承前辈传统制作技法,他说正宗的杨柳青年画有:勾线、刻板、印刷、彩绘、装裱五道工序。特别在彩绘工序人物描绘上“罩脸”、“画眼仁”“勾睫毛”“染衣纹”“烘脸”“上睛”等都有独特的画技,绝不能“走样”。

“玉成号画庄”院子里有年画制作的房间,还有几个大展室供游人参观,当然这些作品是可以出售的,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销。能参观一下制作现场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让我们领略到杨柳青年画这一艺术奇葩的博大精深。我看到一幅好版历经几百年拓印的质量还是那么好无比感慨,幸亏这些文物保护者出高价来收购,才能让那些流失在民间的瑰宝重现天日。“玉成号画庄”里每一张年画都那么精致,画在羽毛和树叶上的年画尤其精美、细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画在杨树叶上的老虎,每根毛发都清晰可见,把兽中之王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巧夺天工!当然价格也不匪!我们一行还当了一次年画师傅,在画师的指导下,我们在雕刻好的木版上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接着画师帮我们在印了墨稿的纸上手工填上木版套印颜色,一个小时候,一幅惟妙惟肖的“连年有余”的年画就做好了,尽管我们自己的作品有些粗糙,但是我们还是郑重其事将自己的作品和一份吉祥如意带在了身上。

我记得每次回农村,记得老家的人还依旧贴门神年画,可是总觉得没有这里的漂亮,霍庆顺先生仿佛看出了我的心声,他说,现在新式年画每张都是工业机器印刷品,根本体现不出民间艺人长期积累下来的价值;而且尤其让一些年画艺人心痛的是,木版雕刻正逐渐被时代抛弃,能雕刻出一张完美年画木板的工匠已经近乎绝迹,我们临走时,老人反复地说:你们多帮着呼吁呼吁,赶快抢救我们的国宝吧!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随着现代的文化载体的冲击,慢慢消失的又何止是杨柳青年画?不过当我们听到“杨柳青年画被海内外人士竞相收藏,成为艺术精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并已中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时,心里稍感安慰,但是,我觉得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仅是被列入遗产名录,而是如何发掘整理并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遗产才是真的“活”了!

杨柳青的言祥四宝

“年画张”作坊是新式杨柳青年画的代表,初始人张克强带着近二十个弟子每天在画店忙着赶制年画。在他的手工车间,大量印刷好的年画初本整齐的排列着,徒弟们在空白处依次进行彩绘上色。由于传统木版需要几块木板来拼接画样,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裂缝,而且由于木头质地不一,线条容易凸起或脱落,无法承受长期大规模的印刷,张克强改进了工艺,目前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木版套印,而采用一种叫“丝漏”的现代印刷工艺。据了解,这种工艺最大的好处,是使年画的线条格外细腻精致,画面和谐,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批量印刷,不用担心木版上的木条老化剥落。一幅传统年画从套印到彩绘、装裱,没有几天时间、几十道工序根本无法完成,而经过改良后的‘年画张’产销量很大,工作效率和画面质量都大大提高,一年有五、六千张年画销往国内国际市场,是目前杨柳青里发展最好的画店之一。对于改良的年画,他有一套独立见解,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应该融入新的技术,应该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艺术也要吸收新的东西才能发展,当然杨柳青年画同其它艺术一样也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里或许是杨柳青年画的春天?

置身于杨柳青,眼睛都有些不够用了,导游见我买了一大堆年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年画只是杨柳青一部分呢,杨柳青剪纸、彩塑和砖雕、风筝也一样不错,这些是杨柳青的吉祥四宝,你干脆包个车买一车回去吧!”原来杨柳青年画的姊妹艺术杨柳青剪纸、彩塑和砖雕、风筝、民间花会也是民间艺术的五朵金花,早在清中叶,“任画样子”就流入宫廷,杨柳青剪纸名噪京津。世界闻名的天津风筝魏风筝、泥人张彩塑,深受杨柳青风筝、彩塑艺术影响。杨柳青砖雕之精美,称绝一时。杨柳青的民间花会,全盛时期种类达上百种。吴承恩曾为之沉醉,“落梅愁觉醉中听”的莲花落,已成绝唱,是民间花会艺术中唯美的典范。

五柳先生传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处于初级语文教学和高级语文教学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以出色完成这样一个衔接任务。并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中感到愉悦,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中华文字的魅力,更要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全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大题目,涉及到许多方面,下面我就有关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面对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自信心。因此,要学好语文首先要有兴趣,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喜欢。兴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有目的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吸引学生,通过影视片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

(1)进行《五柳先生传》的课文讲授时,教师可以预先在网上找出五柳先生的画像,如五柳先生“采菊”、“耕种”、“饮酒”等等反映五柳先生的生活的“写真”趣照,通过这些充满趣味的照片来吸引学生,也使学生通过图片的画面感来更好地想象五柳先生的形象。

(2)在进行《隆中对》这部作品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根据《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拍摄而成的电视剧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电影的图像、声音、人物冲突对白等来讲解课文,同时借助电影的特殊的娱乐效果使学生喜欢上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被培养出来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相应得到提升。

二.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

在过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师自己也是对照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授课方式乏味而无趣,学生感到枯燥,常常思想开小差,语文学习的效果不佳。然而,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够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别出心裁的教学授课方式不同于之前枯燥古板的教学授课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在语言、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等各方面做出改变。教师可以一改之前的完全跟着教学要求和教案走的方式,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的方式和步骤。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课堂有期待,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古文小说的教学时,在对全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可以邀请几名同学分别扮演“鲁提辖”和“镇关西”这两个人物,并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来展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动作,请学生来展现“鲁提辖”三拳的风采和展示出三拳不一样的出拳角度。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细处有详细了解,而且借用同学表演的方式,教师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课堂展示的方式也让同学对鲁提辖的风采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而印象深刻的认识。

又如:教师进行《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时,可以开展学生的讨论课,请学生自组两队进行辩论比赛。就“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否可取?为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进行辩论。学生通过的这样的课堂即兴辩论比赛对五柳先生“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超脱形象,对于五柳先生的“守志安贫、不慕虚名”的人生态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在这样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气度,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渲染。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物流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

物流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