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1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2篇

一、《石门铭》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刻,由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此摩崖石刻今已割崖移藏于陕西汉物馆。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原汉代开凿的石门道已破废,本崖文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纪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

《石门铭》摩崖刻石。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字~10字。《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此铭书法清劲超逸,绝无重浊之气,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大部分字写得柔和多味,飘逸有致。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中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碑楷书。

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安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字大径尺,书体雄浑,以隶为主,间有篆、楷、行草意。其字径大小亦有差别,大多数字为竖高约35厘米,横宽40厘米~60厘米。据民国初年拓本计,存960余字。此摩崖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便认为是唐邕所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如“万”、“无”二字,竟与现在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对于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三、《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阳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刻,署朱义章书。此石在河南龙门山古阳洞,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其字为阳文,每字界以方格,在魏碑中极为罕见。此记的书法艺术,有意突出北朝那种严谨方朴的风格,纯用方笔,起止爽利,势如斩钉截铁。更重要就是它显现了脱尽隶意的楷法,使点画在丰厚扎实中显现出一种森严方峻的阳刚之美。用笔峻健婉畅,结构森严缜密。故其书法既具有风骨,又在端谨中显现出飘逸。

在北朝刻石中造像铭占有相当比重,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和《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最具代表性,盛称“龙门四品”。这些造像铭方拙沉着,端严雄劲,而且借于刻石,更形成笔画锋芒毕露、圭角棱厉的效果,代表着当时流行的雄伟浑厚的书风,堪称魏碑中的上乘之作。

四、钟繇《荐季直表》

钟繇《荐季直表》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的墨迹纸本,约高12.6厘米,长40.4厘米。正书,19行,墨色沉厚如漆。此表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安徽霍邱藏家裴景福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它由于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钟繇所创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五、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王羲之书。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字,字字纵横变化,侧多姿,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帖中“之”、“以”、“为”等字,都有重复,无一雷同,尤其是二十个“之”字各具姿态,变化多端。其用笔以中锋立骨,侧锋取妍,时而含蓄中藏, 时而锋芒毕露,飞跃调动,畅快淋漓。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六、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2行15字,此作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鸭头丸帖》行笔婉转遒丽,洋溢着一股逸气。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入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杨钟羲 日本访书 古籍保存和传播 中日交流

杨钟羲(1865—1940),原名钟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改派外任时冠姓杨,易名钟羲。字子晴,又作子勤、芷晴、子琴、梓勤,号留垞、圣遗、雪桥,室名研左盦,谥号文敬。汉军正黄旗人。著有《雪桥诗话》,与表兄盛昱合辑《八旗文经》。

杨钟羲一直以来对书籍钟爱有加。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著书、编书、刻书、校书、访书、购书、藏书等。1933年,杨钟羲应日本学者狩野直喜(狩野君山)先生之邀,携其子杨鉴资(杨懿涑)东游日本,遍访中国典籍及日本汉学家。同行者有日本美术学者杉邨勇造。三月六日(3月31日)出都至天津,附长安丸。三月十一日(4月5日)过和田岬,抵神户。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两生来迎接,宴饮于平和楼。狩野直喜先生相候良久,下榻于丸太町东三本木信乐旅舍之碧鲜亭。

一、访书经过

(一)与日本汉学家交往密切

杨钟羲日本访书期间,与日本汉学家交往频繁,回国后,他与一些日本汉学家仍然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狩野直喜(1868—1947),字子温,号君山,日本学者。1933年3月,践狩野直喜诸君子之约,杨钟羲携子杨鉴资(杨懿涑)东游日本。三月十一日(1933年4月5日)抵达神户。加未抵京都驿,狩野直喜相候良久,下榻于丸太町东三本木信乐旅舍之碧鲜亭。三月十二日(1933年4月6日)杨钟羲访狩野直喜,出示《大宝令义解》。三月三十日(1933年4月24日)奥邨松浦来。夜君山来谈。四月四日(1933年4月28日)晚君山偕夫矢野仁一君来谈。四月二十四日(1933年5月18日)晚赴君山之约。

杉村勇造(1900—1978),日本著名的中国美术史学者,齐白石研究专家,著有《画人齐白石》、《乾隆皇帝》、《中国古铜器》等书。1933年杨钟羲东游日本时,杉邨勇造同行。1935年给杉村勇造回信。

内藤湖南(1866—1934),内藤虎次郎,字湖南,日本学者,京都大学教授,是一位逝后留下14卷全集的日本著名历史学家。饮誉海内外的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将其比作我国南宋学者王应麟,称其“博览强记,精通经学、词章、书画鉴赏”。

仓石武四郎(士桓),吉川幸次郎(1904—1980),字善之,号宛亭,日本神户人。1923年,考取京都为帝国大学,选修中国文学,师从著名汉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狩野直喜教授。吉川幸次郎是文学博士,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家。1928年,吉川幸次郎留学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拜杨钟羲为导师。杨钟羲精通考据学,对吉川幸次郎的治学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吉川幸次郎用四部分类编成《东方研究所汉籍目录及作者书名索引》,一鸣惊人。

服部宇之吉(服部随轩)(1867—1939),是以孔子之徒相标榜、宣扬孔子教最倾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三月十四日(1933年4月8日)与士桓同赴东京。申抵东京驿,服部随轩博士诸君相迓。三月十五日(1933年4月9日)访服部宇之吉。三月二十二日(1933年4月16日)服部宇之吉来,赠景印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泷川《史记会注考证》。

安井衡(安井小太郎),编《经学史》,著有《左传辑释》、《周礼补疏》等。三月二十二日(1933年4月16日)访安井小太郎,见其祖书说左传辑释周礼补疏遗稿。

(二)观摩各个图书机构的珍贵藏书

拜访狩野直喜先生,见到《大宝令义解》。与仓石武四郎同赴东京。过名古屋,言藏旧籍多,黎蒪斋曾借以刻入丛书。到文化学院研究所访书,见很多抄本和刻本中国古籍,有的中国古籍还是日本版本的。到帝国大学图书馆访书,见朝鲜古籍,日本版本的中国古籍,还是中国写本的珍贵古籍。到浅草雷门往足利学校,为天长九年小野篁所立,见到经部很多珍贵藏书。到帝室博物馆,所见图书甚多。到目白山房,见康熙年间所编的《明文海目录》。赴品川,到金泽文库,平安时所写《文选》十九卷。赴静嘉堂文库,见一些善本,其中不乏抄本、写本等。服部宇之吉来,赠景印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泷川《史记会注考证》。访安井小太郎,见其祖书说《左传辑释》、《周礼补疏遗稿》。赴宫内省图书寮,见经、史、子、集四部写本、刻本等珍贵古籍。

访内藤湖南博士于恭寿山庄,不仅见到许多中国罕见古籍,还有日本版本的中国古籍和蒙文古籍;内藤湖南赠其所著《宝左盦》文。观文化研究所书库,见王石臞所校阮刻注疏、桂未谷所校《说文》。往岚山,访大谷荣诚于对岚山房。见朱筠《笥河诗文》、朱锡庚(少河)《未之思轩杂著》各稿、元本《方舆胜览》、薛少保《信行禅师碑》,汉印多种。观帝室博物馆陈列大德寺收画佛像佛经。赴大学图书馆,见古文《孝经》,庆长本《孟子》,《玉篇·心部》有野王案字(景定辛酉本),《庄子鬳斋口义》签题。化蝶翁林希逸卷子,史记,文选,访矢野谈。游良春日神社大佛庙,见石山寺所藏写本《玉篇》(《古逸丛书》底本)。善之言兴福寺有唐钞经典释文礼记一卷、六朝人《周易疏》。日本访书,往返约七十日,有《东游杂诗》十二首。

二、访书成果

杨钟羲在日本考察了很多珍贵古籍,其中既有流传日本的中国古籍,又有日本整理的中国古籍,还是朝鲜等国的古籍,并把他个人认为罕见的或可注意的,可资研究的各类抄本、刻本介绍给国内研究者,共计90余种。他有一个宏愿,即通过他在《来室家乘》中的介绍,使中国人注意到许多国内不易见到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作品。如果一些藏书家能因此而从堆积如山的书籍中把它们整理出来,或把它们翻印出来介绍给世人,则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荣幸,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学术研究的大幸。

按《四库全书》的经史子籍分类,杨钟羲的日本访书成果展示如下(注:笔者为简明起见,标注藏书地点时,静嘉堂文库标为静嘉,足利学校标为足利,内藤湖南的恭寿山庄标为恭寿,文化学院研究所标为文化学院,宫内省图书寮标为图书寮,大学图书馆标为大学,文化研究所书库标为文化研究所,帝国大学图书馆标为帝国,目白山房标为目白,对岚山房标为对岚,金泽文库标为金泽,奈良春日神社大佛庙标为奈良):

(一)经部共37种

易类共4种:写本王弼注《周易》(足利),宋李正中《周易传》(足利),古写《周易单疏》(静嘉),绍熙本《周易注疏》(足利);书类共2种:日本松崎慊堂覆刻《尚书注疏》(足利)和刻本《尚书正义》(古城赠予杨钟羲);诗类共2种:宋本《毛诗正义》(恭寿)和宋本《毛诗注疏附释音》;礼类共4种:蜀大字残本《周礼》(善本)(静嘉),宋巾箱本《周礼》(足利),日本安井衡《周礼补疏》(安井衡处),元本《文公家礼》(杂礼类)(文化学院);春秋类共5种:日本安井衡《左传辑释》(安井衡处),《左传集解》(图书寮),宋本古活字本《春秋经传》(足利),景印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服部宇之吉赠予杨钟羲的),宋刊元修暨兴国军学本旧钞卷子、旧刊本之《春秋经传集解》(静嘉);孝经类共1种:古文《孝经》(笔者注:在《佚存丛书》中)(大学);四书类共3种:元写本《论语集解》(恭寿),(日本)庆长本《孟子》(凡内廷进讲,丧亲章臣弑君可乎至末句,皆不读,卷末题清原宣条宣光卿宝历二年四年讲义本,标月日)(大学),原刊《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文化学院);小学类共14种:清朝钱大昭《广雅疏义》(静嘉),吴卓信《释亲广义》(静嘉),《说文·木部》卷子(恭寿),南宋本《说文解字》(恭寿),元本《说文篆韵谱》(静嘉),清朝桂馥所校《说文》(文化研究所),(辽释行均撰)日本庆长活字本《龙龛手鉴》(恭寿),《百夷馆译语》(恭寿),宋刊《广韵》(静嘉),写本《韵略》(静嘉),《集韵》(十卷,宋刊本)(图书寮),日本石山寺所藏写本《玉篇》(《古逸丛书》底本)(奈良),《玉篇》心部有顾野王案字(景定辛酉本)(大学),宋本《玉篇》(图书寮)(即《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北宋椠本,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还有五经总义:王念孙所校阮元刻注疏(文化研究所);足利本七经(指儒家七部经典)(文化学院)。

(二)史部共22种

正史类共6种:北宋十四行(还是十一行)本《史记》(恭寿),建本《史记》校(文化学院),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服部宇之吉赠给杨钟羲的),《史记》(大学),《陈书·列传》(图书寮);编年类共1种:红格小本《太宗实录》(静嘉);纪事本末类共1种:吴殳所编《抚膺录》四卷(黑口本)(静嘉);杂史类共4种:钱谦益《群雄事略》(又叫《国初群雄事略》)(静嘉),钞本屈大均《四朝成仁录》(又叫《皇明四朝成仁录》)(静嘉),蒙文《元秘史》(恭寿),梁廷枏《夷氛闻记》(恭寿);诏令奏议类共3种:《大宝令义解》(狩野直喜出示),明朝李清《三垣笔录》(笔者注:应为《三垣笔记》)(静嘉),清朝南昌刘健《庭闻录》(静嘉);传记类共2种:未刻本清汪琬《明史稿》(静嘉),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图书寮);史钞类共1种:(日本)《集古十种》(帝国);地理类共3种:《朝鲜古迹图谱》(帝国),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图书寮),元本《方舆胜览》(对岚山房)(笔者注:杨守敬见到宋椠本《方舆胜览》七十卷);目录类共1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某所编《明文海目录》(目白)。

(三)子部共15种

儒家类共2种:郭注成疏《庄子》(足利),宋刊《南华真经注疏》(静嘉);法家类共1种:高丽本《御成败式目》(阅肆,购买,将以归国进呈。杨钟羲不仅访书,还购书。);谱录类共1种:清钞本《满洲世谱式样图》(文化学院);杂家类共1种:王充《论衡》(卷子)(较寻常本多一叶)(图书寮);类书类共8种:旧刻《群书治要》(文化学院),(日本)圆光寺本《群书治要》(帝国),《群书治要》(图书寮),活字本《皇宋事实类苑》(文化学院),《倭名类聚》(文化学院),《太平御览》写本(图书寮),宋本《太平御览》(静嘉),《太平御览》刻本(图书寮);释家类共1种:《法华义疏》卷子(隋代吉藏著)(帝国);道家类共1种:《庄子鬳斋口义》签题,化蝶翁林希逸卷子(大学)。

(四)集部共16种

别集类共11种:五山本《山谷诗注》(文化学院),王安石《王文公集》(图书寮),杨万里《诚斋集》(图书寮)(笔者注:四十二卷,南宋嘉定二十六年刊行(初刻本),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见谢承仁编《杨守敬集》第八册),杨万里《南海集》(图书寮)(笔者注:淳熙十三门人杨涣刻本《南海集》八卷,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见谢承仁编《杨守敬集》第八册),韩纯玉《明诗兼今诗兼稿本》三十六册(静嘉),许承宣《金台集》(有余阙跋)(图书寮),查奕照《东望阁钞》(静嘉),王元启《祗平居士集》(静嘉),朱筠(朱笥河)《笥河诗文》(对岚山房),朱锡庚《未之思轩杂著》(对岚),严元照手稿《娱亲雅言》(静嘉);总集类共5种:宋本五臣注《文选》(足利),日本庆长本六臣《文选》(文化学院),平安时所写《文选》十九卷(金泽),《文选》(大学),唐高宗时许敬宗编纂《文馆词林》卷子(图书寮)。[1]

三、访书的意义、价值和启示

中国的有识之士对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布非常重视,这也证明了杨钟羲日本访书的重要性。杨守敬在日本不遗余力地搜访中国逸书,归国后整理成《日本访书志》,共收240余种;黎庶昌,将自己和杨守敬搜求到的中国未有之珍籍集为《古逸丛书》,共收26种,并刻印出版。

杨钟羲一生都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古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日文献交流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杨钟羲去日本访书,主要搜集古籍善本,并把其介绍给中国读者。杨钟羲在访书过程中,不仅记录书名、写提要,还考察了版本、内容上的不同,并加以适当比较。他查访、保护大量古籍善本的举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促使后人赴海外访书。杨钟羲继承发扬我国目录学传统,综合变通,颇见新意;搜访阙佚,使不传秘籍得以重新流传到我国;兼录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撰著,说明国与国之间文化交融影响非常深广;介绍日本藏书源流及藏书轶事,可以略窥域外书林梗概;访书的目的在于流传,希望日本藏的古籍能裨益后人,泽被万世。

参考文献:

[1]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4篇

各位游客: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寒山寺创建历史—寒山寺大钟】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景区概况—寒山别院】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场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寒山别院是1993年修筑的,满园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怕,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晖映。园中的那座松茂亭内,于1993年立了一块碑,碑文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照壁—山门—主庭院—五百罗汉堂】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来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下面让我们进内参观。各位请看:这块“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进入山门,迎面是慈颜常笑的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的威武立像。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侧的花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接着我们来看看左侧的五百罗汉堂。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像—大铜钟】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年在枫桥船中所作的指画丰子像石碑。据说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傅。大殿后测东南角悬挂的这口大铜钟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赠送的,铜钟高80多厘米,直径近70厘米,周围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普明塔—寒拾殿—藏经阁—钟楼】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边是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楼即是寒拾殿。屋顶上雕了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的塑像。我们先登塔远眺。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下了普明塔,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寒拾殿”。请看: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进入殿内,抬头可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祖胸露乳、蓬头赤足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在跟我们游人逗乐呢。寒山、拾得确有其人,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抬得为“合圣”。所以民问讲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拾殿的楼上是藏经阁,上面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后墙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于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墙环壁嵌有的《金刚般着波罗密经》石刻和董其昌的题跋41块。这些都是传世珍品。现在我们到钟楼去看看那只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楼上悬挂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菱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鸡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知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だ系幕衬睢5谌?质撬等松?龈O嘁溃?粮∥蕹#?荒曛杏?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来,聆听这108响钟声,消除人世的108个烦恼。【碑廊—弘法堂—“机江第一楼”】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而其中最着名的首推《枫桥夜泊》诗碑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碑廊去观赏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答案是:一诗七碑。北宋翰林学士殉国公王珪(1019—1085年)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石刻,为张继诗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传。为恢复历史遗迹,弘扬民族文化,在海峡两岸有关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迹集成的张继诗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这要感谢台湾博斯年图书馆,他们无偿慷慨惠赠3000余字的王珪手迹墓志铭拓片,经苏州着名书法家费之雄集字,苏州碑刻博物馆雕刻艺术家时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张继诗第一石的神采,为了解王珪书体特征和风格提供了实物。全诗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选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个,即:月、满、天、江、火、对、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过原字部首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结合;部民”以“目”和“民”组合等等。字作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碑石选用了有一定年代的无字旧青石碑,总高2.5米,宽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约13厘米见方。诗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第二块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写,因寺失火,仅存残碑一块,剩下不到10字,现展示在碑廊墙内。第三块碑为清代俞樾所写,保存完好,现市面上常见的《枫桥夜泊》条幅即是俞樾书碑的拓本。该碑陈列在碑廊内。第四块碑是与唐代的张继同姓同名的河北沧州人张继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的。张继写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这幅墨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绝笔了。这块诗碑保存较好,现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诗的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第五块碑我们在寒山别院松茂亭内,已先睹为快了,就是李大钊书写的那块。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第七块碑是1998年新竖在“枫桥诗碑廊”内的由革命前辈陈云所书,原件是他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的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曾慷慨于古钟流失到日本,他风趣地说: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阁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是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回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游客们:参观完碑廊和钟楼之后,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登上“枫江第一楼”。枫江楼在寺的南面,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旧时的枫江楼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现在的这座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移来的一座着名的花篮楼。因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故名“花篮楼”。花篮楼的楼梯就像南京灵谷寺塔里的楼梯一样,围绕着中心柱盘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顺着楼梯,登上楼顶,临窗眺望,远山近水,风光如画。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各位游客:寒山寺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但愿寒山寺的钟声能给您带来美好的祝愿。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5篇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七公里。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还有一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断梁殿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巍巍耸立天际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除了花卉,虎丘最经典的景点,我觉得就是剑池和云岩斜塔了。剑池幽奇神秘,又有着阖闾墓葬之迷和神鹅易字的传说,风壑云泉,吸引着众多游人,然而可供拍照的场地太狭促,无法将那种感觉完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苏州城是美丽的。她虽小巧但却极富内涵;虽无大厦林立却让人能看到苏州的发展;整个城市规划得有形有色,同时又可感受到作为古城的韵味。小巧别致的留园,斜对面便是西园,西园不大,最能引人入胜的就是五百尊罗汉塑像啦!

西园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黄墙青瓦滚龙脊,红柱彩绘佛装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五百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特点突出,为西园寺最独特建筑,规模宏大,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罗汉像,大逾常人,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从姿态来说,虽然全部是坐式,但丝毫也不觉得单调。从整体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强者,慈悲心肠的善者构成一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俗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得面对现实,面对诸多人等杂事,看了罗汉们的各样尊容,似有醒悟,便想起唐代和尚寒山和拾得的著名问对。寒山问:“世间有谤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对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默默领会这佛家妙语,再感悟罗汉们的启迪,方知生活中只有定其心,才能应天下之变,也感谢罗汉们的启迪。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距离千手千眼观音不远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四面有四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五百罗汉更是金身佛像、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疯僧”、“济公”两像堪称典范。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倾倒,堪称杰作。、

在西园寺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鼋,是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西园寺山门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种万株名木。寺内西花园的广仁放生池,周围建有厅榭回廊。池中设八角亭,称“湖心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亭台楼榭环绕,花木掩映,池中鱼儿悠游,更有数只珍贵的龟,为别处所无,龟已有数百岁,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与游人逗乐。江南灵秀,苏州园林小巧玲珑,其风格也融进了寺院建筑之中,使得西园寺更显得含蓄隽永,富于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公元五百零二年的梁天监年间。到了唐代,相传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三百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这幅石刻画是一种意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殿前院两侧,有六棵五针松,就是日本友好访华团于七六年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铜钟为唐代铸造,但后来被毁。明代嘉靖年间本寂禅师重铸铜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详,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但这口铜钟也不复存在。关于嘉靖铜钟的下落有一种说法:它被日本浪人盗去,为此曾酿起风波。光绪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时,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青铜乳头钟两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馆山寺,并有铭文镌刻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铜钟,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传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现今这口铜钟仍悬于寒山寺大殿右侧。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妇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得名。后来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道,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日本人相信,听钟声能驱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专程来寒山寺,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祸。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到钟楼上新自撞一下钟,因为这样就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

以清除一年的烦恼,这已成为此地的一个特有的旅游项目。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楼屋顶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的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中华诗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诗词学会

中国药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