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颗心的距离

一颗心的距离

一颗心的距离

一颗心的距离范文第1篇

—— 题记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地照在我身上,那味道暖暖的,很温馨,我微笑着向每个路人点头,他们也微笑着回敬我,他们认为我是那样的开朗、阳光。

但!你知道吗?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在外拼命打工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关心我,导致我变得沉默寡言,倔强、叛逆甚至发展到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直到上四年级时遇见了她……

那时的他已年过半百,但很精神,她了解我的情况后,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因忙于自己的公务而对我漠不关心。第一次我们四目对视时,那种目光,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是友善,是慈祥,或是怜爱?心管如此,我还是给她制造了不少麻烦。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亲自收作业,到我面前时他俯下身问我:“你的作业呢?”“没写”我轻描淡写的回答道。“下课到办公室来”整整一节课,我紧张、激动,她会严词锋利地吵我吗?她会拿板子狠狠地敲我的手心吗?切!我才不在乎。但我没想到的是……

“你是聪明的孩子,不应该自我封闭,应该给自己和别人一点娱乐相处的空间,多做一些开心、有意义的事,当你毫不保留的向别人打开心里大门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鸟语花香……”

倔强的我第一次在别人面前流泪……

叛逆的我第一次肯用心听老师说话……

再后来,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带着我们一起玩耍,我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成了一个阳光男孩。可以说是她教育了我,是她改变了我。

一颗心的距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像分割;模糊距离变换;分水岭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712-02

The Separating Algorithm for Overlapping Grain Images Based on Fuzzy Distance Transformation

WEI Jin,YU Yun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In actual grain image, there always have the conglutinant or overlapping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a new algorithm used to separate the overlapping grain is introduced. This method is that we first threshold image from the image, then we apply Fuzzy Distance Transform to get fuzzy distance image, and finally, we use the Watershed algorithm to apart conglutinant or overlapped grain.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has high performance on conglutinant grain segmentation,and this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for separation of all kinds of overlapping granule images.

Key words: image segmentation;fuzzy distance transform;watershed algorithm

1 引言

在颗粒图像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颗粒粘连甚至部分重叠现象,使得后续的统计分析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计数结果,在计数前首先需要对粘连颗粒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离。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粘连颗粒物图像分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余种图像分割算法,这些算法大致可以分为基于门限化、边缘检测、像素分类以及多种方式综合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集理论、多分辨分析等6种类型[1]。这些算法都要求图像具有某些特定性质,在实际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直接使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粘连颗粒图像的新型模糊分割算法,分割操作是在对原始图像进行二值化后,通过进行模糊距离变换[2]得到模糊距离图像,然后采用分水岭算法[3]对粘连颗粒图像进行分离。(模糊分割算法分3个处理步骤,如图1所示。)

2 颗粒图像的提取

目前,较常使用的二值化方法有固定灰度阈值法、自适应阈值法及最大类间方差法等。通过对各种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的应用比较,本文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来确定最优阈值,对颗粒图像进行二值化。

3 粘连颗粒的分割

3.1 模糊距离变换

通常,在部分颗粒图像中,越靠近颗粒边界的像素点与距其最近的背景像素点的空间距离越近。距离变换的目的在于区分颗粒图像的边界点和内部点。常规距离变换[4]是对二值图像进行,其效果直接依赖于将灰度图像转变成二值图像时所选取的阈值。由于图像边缘和背景之间存在着灰度的过渡区域,往往不能准确找到图像的边界点。

2002年,Punam K.Saha提出了模糊距离变换FDT(Fuzzy Distance Transform)[2]。模糊距离变换是根据图像中各像素点隶属于目标物体的隶属度值计算距离,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目标中各像素点距其最近背景像素的空间距离。

因此,我们在对图像进行二值化之前需根据灰度直方图(找到其波峰和波谷),计算出每个像素点隶属于目标物体的隶属值。

任意两像素点(如p、q)的距离定义为:

FDT算法如下:

设定N(p)表示像素点p的八邻域像素,f'(xp,yp)是图像I'中像素点p隶属于颗粒的隶属度值,f''(xp,yp)表示输出图像I''中得到的像素点p距其最近背景像素的模糊距离值;Q是一个队列。

Step 1. for all p∈I', f''(xp,yp)= f'(xp,yp)/* 初始化图像I''中的像素值*/

Step 2. push p into Q;

Step 3. while Q is not empty do {

Step 4. remove a point p from Q;

Step 5. find distmin=minq∈N(p) [f'(xq,yq)+r(p,q)*(f'(xp,yp)+ f'(xq,yq))/2];

/*r(p,q)表示像素点p到q的欧氏距离*/

Step 6. if distmin< f''(xp,yp) then

Step 7.set f''(xp,yp)=distmin;

Step 8. else goto Step 3}

Step 9 output the FDT image I'';

此时,得到模糊距离图像I''。

3.2 分水岭算法

分水岭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数学形态学图像分割方法。由S.Beucher,F.Meyer最早提出并应用于图像处理,在灰度图像的分割中越发受到重视。常用的分水岭方法模拟一个水浸入的过程(Immersion Simulation) [5]。

图2显示了分水岭算法的工作原理。波峰表示颗粒中心的模糊距离值,波谷是两个相连颗粒交界处的模糊距离值。该图显示了沿扫描线的各像素模糊距离值分布。

首先将分割阈值线设为较高的距离值,此时图像中的颗粒被分割成正确数目的物体,但它们的边界偏向物体内部,随着阈值线不断向下移动,物体的边界将随之而扩展。当边界相互接触时,这些物体并没有合并。因此,初次接触的点变成了相邻物体间的最终边界,整个分割过程在阈值达到背景距离值之前终止。

4 仿真结果

图3-图5为采用本算法的粘连颗粒分离过程。首先图3为粘连颗粒的原始灰度图像,接着对颗粒图像中的各像素点的隶属度值进行模糊距离变换得到颗粒图像的距离图(即图4)。此时,图中各像素保存的值为其到背景的最小距离值;最后采用分水岭算法对图4的模糊距离图进行最后的分离,得到图5。从图5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于不同的颗粒标记值不同,使得相邻颗粒体现出不同的灰度值,从而使得粘连颗粒有效地被分离开来。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图像分割与模糊距离变换的分离算法性能要优于采用二值图像分割及距离变换的分离算法。

5 结束语

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二值化、模糊距离变换以及分水岭算法相结合的粘连颗粒分离算法,能更好地区分颗粒边界,对粘连颗粒进行有效分离。且该算法也可用于其他粘连颗粒物图像的分离。

参考文献:

[1] 赵荣椿,迟耀斌.图像分割技术进展.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3(2):121-128.

[2] SAHA P K, WEHRLI F W,GOMBERG B R. Fuzzy distance transform: theory, 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J].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86, (2002)171-190.

[3] MAYER F,BEUCHER S. Morphology segmentation[J]. J.Visual Comm,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1990, 1(1):21-46.

[4] BORGEFORS G. Distance transformations in digital images[J]. Compt Vis,1986, 34(2): 344-371.

一颗心的距离范文第3篇

开普勒通过严密监视一颗恒星来寻找行星。该仪器偶尔可能捕捉到恒星前方的一个光点,它导致恒星亮度稍微减弱。此时你可能会想:“等一下,刚才是我的幻觉,还是事实?”如果该望远镜发现恒星的亮度有规律减弱,可能预示着一颗行星正从恒星前方经过,阻挡了它发出的光。经过大量追踪调查,开普勒就能确定那里是不是有一颗行星,甚至确定它的一些特性,例如大小。

因为开普勒正在设法获得恒星与行星更精确的百分比数据,所以它会小心翼翼地同时观测大约15万颗恒星。通过这种方法,该望远镜已经确定了超过2300个候选对象,并证实了超过100颗行星的存在。据天文学家估计,大约5%的恒星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现在科学家认为,他们应该已经把战利品收入囊中——颗地球大小的行星位于主星的可居住带里,这项任务证实恒星比以前认为的更聒噪。这项长达4年的延长任务将能确保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发现更多行星,甚至发现一颗类似我们绿色家园的行星。

下面是过去几年中开普勒进行的成功的系外行星搜索,以及它获得的一些最佳发现。我们正在期待获得更多激动人心的发现,当然还有很多更杰出的艺术概念图。

1.第一批行星

每个人都有一个起点,开普勒天文望远镜也不例外,它从2010年宣布的五颗行星开始。这些系外行星被编号为开普勒-4b、5b、6b、7b和8b,它们是在不同恒星周围发现的。它们均被认为是热木星,因为它们的质量与我们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一样,而且围绕距离主星很近的轨道运行,运行一周的时间不超过5天。尽管天文学家未必能在这些行星上找到类地生命,但是它们象征着开普勒任务组的新起点。

2.两颗行星围绕一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的一系列早期发现包括围绕恒星开普勒一9运行的两颗行星。开普勒-9b和9c是该任务发现的第一个多行星系,这些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主星运行一周分别需要19天~38天。稍后的观测证实,另一颗超级地球大小的行星也位于这个恒星系里。自此,开普勒发现很多接近我们太阳系的恒星系,其中的纪录保持者应该是开普勒-11,它有六颗行星。

3.岩石世界

开普勒一直在寻找最像地球的行星,开普勒-10b是第一个被证实的像地球的岩石世界。这颗行星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4倍,围绕主星运行一周仅需不到1天,与它恒星间的距离连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20都不到。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1600K,足以将黄金熔解。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超精度测量数据可以确定,这个行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4.6倍,因此密度与铁哑铃类似。鉴于它的成分,而且距离主星很近,一些科学家认为开普勒-10b更有可能是超级水星,而不是地球双胞胎。

4.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

开普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有多少颗恒星的可居住带里存在地球大小的行星。因此,2011年12月科学家宣布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经发现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标志着该任务度过了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87倍和1.03倍,但由于它们距离主星太近,可能不具备可居住性。它们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000光年的天琴座五行星系里。

5.可能的海洋世界

开普勒-22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这颗距离我们600光年的行星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2.4倍,它围绕一颗像太阳的恒星运行。此外,它与其母星的距离比地球距离太阳少15%,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的85%,围绕主星运行一周需要大约290天,比地球年稍短一些。从开普勒-22b的母星发射出的光能量比太阳少25%。距离和光能量的状态组合在一起,就使行星表面有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科学家预测,如果该行星有大气层,其表面的温度大约是22℃,就可能会有一个巨大的温暖海洋,甚至有可能存在生命。

6.存在蒸发现象的行星

2012年5月,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发现一颗类似彗星的行星,它围绕一颗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恒星运行。这颗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更小,而且温度更低。这颗小行星像水星一样大,它每16小时围绕主星运行一周,随着水分不断蒸发,整个行星慢慢分解成尘土。它面对恒星的一面可能是一个沸腾的岩浆海洋,以当前的蒸发速度计算,这颗行星将会在未来大约2亿年内消失。

7.最小的行星

开普勒-42是一个位于天鹅座的红矮星,距离地球约126光年,它包含有史以来见过的最可爱的小型太阳系。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中约有1/3的红矮星可能有类地行星存在,而银河系中存在大量红矮星,因此在宇宙中可能有大量类地行星。开普勒-42拥有三颗比地球更小的岩石行星,最小的一颗大约只有火星那么大。所有行星围绕主星一周均不超过2天,这意味着它们可能距离主星太近,不会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

8.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

科学家认为,没什么比开普勒-16b更能代表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很像影片《星球大战》里卢克一天行者的家园塔图因。这颗行星位于距离地球大约600光年的地方,它是天文学家以前无法确定其存在的一种行星。双子星之间的引力互动,会像促使行星形成一样摧毁它们。开普勒-16b是相当特殊的系统,因为该行星的轨道位于联星系形成行星的轨道下限之内。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萨拉·西格表示,在联星系统中要有行星存在,行星轨道半径必须是两颗星距离的7倍以上才能形成稳定系统,但开普勒-16b的轨道半径只有该推测距离的1/2。这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两颗恒星运行一周需要229天,活物可能无法在它上面生存。开普勒天文望远镜随后证实,围绕双子星运行的行星并不是宇宙怪物。开普勒-34b和35b是另外两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双子星开普勒-47甚至拥有一个多行星系。

9.四重星系统

如果你对拥有行星的双子星系不感兴趣,何不看一看拥有行星的四重星系统。2012年10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PH1,这是利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发现的一颗行星,但并不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它是以凌日法在四重星系统中发现的第一颗行星,也是在四重星系统中发现的首颗环联星运转的行星,更是四重星系统中发现的第一颗行星。名为“行星猎人”的民间科研组织发现了这颗行星。这些收获颇丰的天好者确定,PH1是一颗体积相当于海王星的巨大行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20倍-55倍,半径是地球的6.2倍,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PH1环绕着一对成员星之间距离相当近的联星系统,并且有另一组联星在相当远的距离环绕PH1所环绕的联星,因此成为四重星系统。

一颗心的距离范文第4篇

从1995年起到2009年2月,人类总共发现了342颗太阳系外行星或行星系统。尽管目前还没有在太阳系以外发现另一个地球,但是却发现了一些质量只比地球大几倍的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它们称为“超级地球”。但是即便如此,天文学家也认为这些超级地球未必就比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存在,除非它们到所围绕的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

质量越大的行星就越容易被发现。这些行星本身的运动会造成其宿主恒星围绕它们公共质心转动,而这一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恒星光谱中造成的谱线移动也就越厉害。通过观测恒星视向速度中的这一多普勒效应,就能反推出行星的存在。

当行星运动到恒星和我们视线之间的时候(凌星),个头越大的恒星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也就越严重。当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从一颗类太阳恒星前方经过的时候,大约会遮挡恒星表面的1/100。这会造成恒星的亮度在几个小时内下降1/100,由此天文学家们可以在地面上观测到这一变化。

随着多普勒效应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天文学家现在已经可以测量出3,6千米/秒的速度所引起的频移。这足以来探测质量仅有地球几倍的行星。而它们凌星时所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很难从地面上观测到,除非宿主恒星本身就很小。

从“科罗”到“开普勒”

尽管使用视向速度测量方法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是用其他方法总和的4倍,但是这一方法只能提供行星质量的最小值,还无法告诉我们行星的直径和组成。而这恰恰是了解行星特性的关键,由此凌星探测方法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

受制于地球的大气,地面上的凌星观测精度始终有限,而且观测也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最佳的行星凌星观测无疑必须进入太空。

2006年12月,欧洲空间局“科罗”外星行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它可以探测到比地面观测极限还要小得多的太阳系外行星凌星事件。“科罗”可以在5个月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同时监测12,000颗恒星的亮度变化。目前“科罗”已经可能探测到了一颗直径为地球1.7倍(质量大约为地球的6倍)的类地行星,还有其他的一些巨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凌星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恒星直径和行星轨道半径之比。因此,行星越靠近恒星越好。对于距离一颗类太阳恒星一个天文单位的行星来说,其发生可见凌星的概率只有1/210。即便是类地行星发生凌星,它每年只能使得恒星的亮度下降一次,且下降的幅度只有1/10,000,持续的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

为了确认这些凌星事件,就必须看到它们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发生。因此“科罗”为期5个月的不间断观测时间使得它只能用来探测比水星到太阳距离还要近的行星。但是那些位于宜居带中的太阳系外行星通常到宿主恒星的距离要远得多。因此发现这些真正让人感兴趣的行星就需要连续不断地监测恒星亮度达数年之久。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开普勒”将花3年半的时间来不间断地观测位于天鹅座和天琴座中的100,000颗恒星。它会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以避免地球对它观测的干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科罗”是一颗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会受到地球的阻挡以及阳光的干扰,最长连续观测时间只有5个月。“开普勒”直径1.4米的主镜所能收集到的光线是“科罗”的2.5倍,对于亮度为12等的恒星其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1/50,000(0.00002等)。这使得它可以看到大小只有地球一半、和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

“开普勒”的视野

“开普勒”上的光度计可以覆盖105平方度的天空,这相当于伸出手臂两个手掌所能覆盖的天区。在这么大的范围里从M型矮星到A型和B型这样的高温大质量恒星应有尽有。天文学家已经花了数年的时间来观测和分类“开普勒”视场中的300万颗恒星,以便挑选出最佳的观测对象。

如果能获得3年半的观测资料,科学家们预期会找到50个~640个周期为1年的候选太阳系外行星。而12%的恒星至少会拥有两颗行星。同时“开普勒”还可能会发现数百次的短周期凌星事件,以及几十个距离宿主恒星1个天文单位的巨行星。上述的这些预计都是在假设了所有目标恒星都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所做出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即便“开普勒”什么也没有探测到(尽管可能性不大),这一结果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根据“开普勒”观测到的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天文学家们可以可靠地外推出银河系乃至宇宙定类型的恒星所具有的行星数量。

“开普勒”可能会成为美国航宇局未来“类地行星搜索者”探测器的开路先锋,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会在红外波段研究行星的形成,并且可能会直接探测到年轻的太阳系外类木行星所发出的热辐射。除此之外,“开普勒”还会为地面上的视向速度观测提供大量的候选目标。

相关链接:第一批超级地球

使用多普勒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个超级地球。2005年发现了第一个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为地球的7.5倍,围绕一颗红矮星Gliese 876转动。早期的观测显示有两颗气态巨行星围绕着这颗恒星,但在考虑了和这两颗巨行星之间的共振相互作用之后,在这个系统中又发现了一颗质量小得多的行星。

这颗超级地球围绕Gliese 876公转一周只需要2天。如此短的公转周期说明它非常靠近宿主恒星,同时它可能也已经被“潮汐锁定”。于是它就会像月亮一样,始终只有一侧是冲着恒星的。它始终对着恒星的那一面温度可以达到400℃,而另一面的温度则取决于它大气的热平衡效率。

2007年,科学家们在Gliese 581周围一下子又发现了两颗超级地球。而Gliese 581除了这两颗超级地球之外,还有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这两颗超级地球中有一颗的最小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而它到宿主恒星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小。因此它每13天就能绕它的恒星转动一周。

另一颗行星的质量则至少为地球的8倍,到宿主恒星的距离大约为日地距离的3/4,公转周期为83天。靠里的那颗行星会由于温度太高而无法有液态水的存在,而靠外的那颗行星的温度又显得有一点过低,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其大气的性质。

究竟有多少外星地球?

天文学家预计,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数量实际上要比气态巨

行星更多,原因是形成类地行星所需的物质要少得多。

综合目前的视向速度巡天和其他的观测资料,大约10%的近距离恒星在5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以内会有一颗质量至少为木星质量的行星。这里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大约15%的恒星在10个天文单位以内的范围内至少会有一颗类似木星或者土星的行星。

但也有科学家发现,猎户星云中只有不到10%的新生恒星在其周围的行星盘中具有可以形成木星质量行星的足够物质。这些行星盘的平均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1/1000,可以形成两倍于海王星质量(3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尽管目前的天文观测对于仅能形成低质量行星的行星盘还不是很敏感,但是对年轻恒星的观测显示,大约80%的年轻恒星具有可以形成类地行星的行星盘。因此很有可能80%的恒星会臭有岩质的行星。

现在天文学家们正在不断加大在低质量恒星周围搜寻超级地球的力度,而暗弱的M型红矮星则是他们的重中之重。M型矮星所发出的光和热通常还不到太阳的1%,因此它们的宜居带――位于其中的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态水的存在――会非常靠近恒星,距离一般在0.1个天文单位之内。由于宿主恒星的质量较低,因此行星造成的多普勒效应会较强。但是由于恒星自身亮度比较低,因此必须要长时间的观测才能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行星的信号。

尽管发现了不少超级地球,但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个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观测才能回答。

2008年6月,科学家们又发现了4颗质量在3个~9个地球质量之间的超级地球,但是它们的轨道周期都在几天到20天的范围之内。其中的3颗围绕着恒星HD40307转动,这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稍小一点。另一颗超级地球则和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一起围绕着恒星HD181433公转。

一颗心的距离范文第5篇

尽管距离它们的恒星太近以至于不适宜居住,但这些首次被开普勒团队确认的地球般大小的世界对于行星搜索而言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个团队不久前还发现了1颗比地球略大的行星,它正以1个适于生命繁衍的距离围绕着1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发现可居住的遥远世界——这些世界要与地球般大小,并且要与它们的恒星保持适当距离以便允许液体水的存在——是这个团队的终极目标。

“此次发现结合了两类世界的最好结果——它们就是一对真实的地球双胞胎。”来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中心的天文学家大卫·查波诺(David Charbonneau)说道。

其中一颗被命名为Kepler-20e行星比金星略小,宽度大约是地球的0.87倍,每6.1天绕恒星1圈。另一颗被命名为Kepler-20f的行星其宽度是地球的1.03倍,在它上面的1年也就相当于我们的19.6天。因为2颗行星太小了,所以它们可能有着与地球类似的构成成分。

依赖于形成的位置及成因,Kepler-20f上甚至有可能存在水汽大气层,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纳森·福特尼(Jonathan Fortney)说道。“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它拥有与地球及金星相似的水量,那么这些水在很久前也会消失了——这和金星的情况类似,”他说道。“但是如果这颗行星开始时拥有更为庞大的水量,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些水或许还有残留。”

Kepler-20系统是1个“5人组”,它由3颗大型行星(Kepler-20b,c及d)和2颗地球般大小的行星组成,它们距自己的恒星非常近,这个距离甚至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短,因此那个区域显得非常拥挤。从Kepler-20中移动出来,这5个球体按大小有规律地排列着,个头小的行星在任意方向都会受到比它们大的同胞的托举。

“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构造之一,”查波诺说道。“太阳系外的行星拥有很多惊人之事,但是这个构造很难解释清楚。”

这个奇怪但稳定的构造被编码显示于屏幕上,并且在这些行星产物从它们的太阳前通过时传送光信息,这只是望远镜在1个星场内对超过15万颗行星观测的一部分。不同大小的光点对应不同大小的行星,并且如果对某颗恒星观测的时间足够长,便能够了解每颗行星完成它的旅程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