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列宁的故事

列宁的故事

列宁的故事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1篇

安徽安庆望江县第一小学三0七班 吴召钒

《列宁小时侯的故事》是讲:列宁八岁时,在姑妈家不小心撞碎了一只漂亮的花瓶,当时只有妈妈知道是他干的。事后,妈妈跟他说,做错事情,主动承认过错,那才是个好孩子,于是,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姑妈承认了过错,姑妈看后,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从这则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诚信,做错事情要主动承认错误。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块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爱搞恶作剧的同学,很多同学喜欢跟他在一块玩。

有一天,她们中午去小天鹅托管班的同学突然想起去托管班的顶楼(29层)看看风景,我的这个好朋友胆子最大,就吩咐一个同学去报告托管班的老师说她们几个同学中午给学校留堂了,晚些再去小天鹅吃饭。然后,她就带领几个同学从另一个电梯上了顶层看风景,玩耍……

下午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我们相遇在一起,她对我说:“今天中午好好玩,老师带我们上天台玩,一个中午没睡觉。”

我当时纳闷了,说:“怎么,老师带你们去玩,还不用睡觉,有这么好的事 ”

她很肯定地说;“嗯!真开心!”

放学后,家长围成一堆,我问:“怎么回事 ”,只听家长们议论纷纷地说,我那个好朋友,下午带一帮女同学上天台玩,一个中午都没去小天鹅,老师急得不得了,到处打电话寻找她们……

我说:“她说是老师带她们上去玩的。”家长们说:“那是骗你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觉得这种行为很不诚实。骗老师,骗家长,骗同学,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2篇

今天,我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讲述了列宁小时候的一件事。

列宁八岁那年,爸爸妈妈带他上姑妈家里玩,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了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真是个诚实的孩子啊!”

这个故事反映了俄国著名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的一件生活琐事。列宁这样做非常对,因为人不能少了诚信。人如果没有了诚实,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枯萎。大人们都不喜欢不诚实的孩子,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诚实!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再见列宁》;意识形态;叙事策略

【关键词】综艺节目;耳畔中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0-01

《再见列宁》又名《民主德国在79平米房间里的延续》,是一部可以载入德国电影史册的优秀电影。影片故事发生在德国统一这一历史背景上,影片从宏大叙事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切入,以亲情淡化政治言说,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进行描述,将对历史的反思和感慨,融于母子深情。对于大环境下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刻画,同时穿插对德国社会的三段式呈现,俄罗斯式喜剧风格,体现了本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策略。

影片采用故事内部人物的视点,用影片的主人公阿历克斯的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他的自述带有很强的自传和回忆色彩。影片以自述开始,“1978年8月26日我们到达了世界水平,西格蒙德・吉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德意志人。也就在同一天我们的家庭给毁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接妈妈归家的日子像苏联坦克一样不可阻挡地逼近。”人物旁白调侃又略带讽刺意味,生活化的语言不仅仅描述了事态的变化发展,增强了影片的现场真实感,又能在短时间内把事件讲述清楚。这种第一人称的自述,很大程度上也淡化了政治的说教,影片讲述的是围绕一个儿子想尽办法来编造谎言,创造“各种各样的假象”让自己的母亲可以继续生活在早已不存在的“民主德国”之中。相比其他政治变化下的刻意宣扬和传播正义,这种无政治意识的、客观的叙述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略带喜剧的风格,使原本沉重的国家政治生活变得轻松,又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个人生活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力和苍白。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主创人员独具匠心的设计,阿历克斯好友丹尼斯是一个一心想要当导演拍电影的年轻人。我们看到阿历克斯和他一起合作,录制假的新闻节目,使得谎言能够继续进行,妈妈一再被骗。当他们自导自演的闹剧被一场场揭穿后,又不得不用另一条假新闻去更正,以此来圆谎。影片中出现一个这样的情节:被找来假冒的新闻主持人身后一幅领导画像,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突然掉下来,让人禁不住大笑。层出不穷的小闹剧,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机智又孝顺的儿子。他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矛盾中游走的迷离状态,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统一的德意志人民的内心矛盾。[1]阿历克斯,在通过对谎言的编造中,慢慢了解了东德,对于东德,母亲所坚信的社会主义精神信仰,他也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影片的结构整体上是对德国社会的三段式呈现:原民主德国时期、统一后的联邦德国、母亲去世之后的联邦德国。原民主德国时期:教条化、刻板的生活。母亲一代的坚信与儿子一代的百无聊赖,举行国庆阅兵当天母亲在认真地熨烫参加典礼的衣服,儿子却无所事事地在房间喝啤酒。夜晚游行时,军警的冷酷残暴、游行人员的无助、混乱的场面。统一后的联邦德国:东德人到西柏林一游,人们的狂欢,营造一种向过去说再见的决绝心态。关于物质的丰富,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周围人如姐姐之口,以及阿历克斯为了母亲而去超市的不经意一瞥予以呈现。统一后的德国更多的潜设在儿子救母亲的焦虑心态下,同时,儿子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范围更多延续着之前的路径。烟花那一场戏可谓是直抒胸臆,灿烂的烟火和辽阔的城市中,个人的沉重还是要自己背负,城市并未改变,但城市中的人和文化已经有了改变,个体与历史在某些情况下依然存在冲突。统一后德国社会和儿子依然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重复着之前的迷茫,母亲去世之后的联邦德国,在遥远而清冷的天空下,人间世如此寂寥,让人百感交集。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母亲醒来,出门走走,无意间直升机吊着被拆毁的列宁雕像在城市上空前行。列宁雕像的胳膊指着远方,母亲茫然无措的表情,这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未来的方向。[2]作为影片片名的列宁,在这里只出F一次,它是一个符号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雕像伸出的手似乎在向母亲道别,在向东德告别;但似乎也是一种召唤,一种对虔诚信仰的肯定。影片充斥着的不是对过去的伤感,而是对未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再现现实、诉说感伤、向往未来,温情告别一句:再见,列宁!

参考文献:

[1]许诺.东西德国的伤口与弥合的可能性――再见,列宁[J].电影评介,2008(02).

[2]蒋陈光.在矛盾中向过去挥手――再见,列宁[J].当代电影,2004(04).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5篇

我1997年进入G-Star时,它正完成了“Raw Denim”和“3D立体剪裁”的技术革新,并由此确立了品牌DNA,这种在丹宁领域前所未有的创新令人非常骄傲。我很喜欢设计,也曾经想当建筑师,却苦于数学太差没有机会,但现在我的工作可以从各方面支持设计师团队,让他们在保持G-Star基因的前提下紧跟当下潮流。

创新技术是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丹宁领域,G-Star始终用产品证明自己是领跑者。比如本季秋冬我们与Bionic Yarn合作推出的RAW for the Oceans海洋环保系列,我们将从海洋里的废弃垃圾转变成新一代的丹宁布料。这种面料的30%由塑料制成,在塑料纤维的外层裹上棉布。穿着与传统丹宁同样柔软舒适的同时,该项目已回收使用了超过10吨的海洋塑料。它不仅是丹宁面料技术的创新,还为环境保护提供帮助。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能领导可持续时装的潮流。

水到渠成的跨界令品牌不断提升。

G-Star确实有不少跨界项目,我们曾与汽车公司Land Rover陆虎、相机品牌Leica、家居设计师Jean Prouvé等都有合作,此次的RAW for the Oceans系列我们也是由歌手Pharrell Williams合作策划,2014秋冬也推出了Marc Newson 10周年系列。但事实上我们从未为跨界制定刻意的计划,这些合作都是在相互欣赏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发生的。跨界是双方DNA的碰撞,两个团队必然有相互磨合的过程,它能让我们跳出舒服领域,在相互刺激下迸发出新灵感。同时整个跨界合作还是以丹宁创新为主题,我们总部那群非常热爱丹宁的设计师也会想如果把我们的元素放在车上、相机上会有什么样子,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客户体验G-Star的创新活力,是对我们的挑战,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成长的附加值。

对丹宁的热情丰富生活。

我最喜爱的是未经水洗、未经处理的原始丹宁,这种丹宁在长久穿着后,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印迹融入其中,变成一条仅仅属于你的,谁也拿不走的牛仔裤,上面的味道、污渍都能讲述故事。我还喜好收集布料,布料有它自己的历史故事,比如丹宁原来是中国劳动者穿的面料,由两层蓝色牛仔布组成,后来传到了美国,被定义为丹宁,这很有趣。来上海后我发现大家很时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很开放,这让我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很有信心。G-Star RAW在上海成立新的办公室也表示荷兰总部将更多关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国陆续带来原始、利落并充满个性的丹宁风尚。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新班主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