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朱自清短篇散文

朱自清短篇散文

朱自清短篇散文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第1篇

朱自清先生擅长于用散文写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生活,写旅游见闻、异地风光,写休戚与共的朋友……在他的散文世界里,他写过他的他的扬州顾家,如《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写过他眷怀的明媚的南方春色,如《绿》、《白马湖》、《看华》;写过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如《怀魏握青君》、《飘零》、《我所见的叶圣 》、《教育家夏遵先生》;写过他为至爱亲朋下的哀伤,如《背景》、《给亡妇》、《白采》、《衰互生》;写过他的旅途见闻,如《威尼斯》、《罗马》、《瑞士》、《荷兰》、《莱茵河》;也写过一些面向社会现实他一一愤情感的《执政府打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轿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作为一个有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留给我们的散文只有六十余篇,太少了,但他的散文“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朱自清是以诗人的气质来写散文的,他的散文 满着诗意。感情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文学的含蓄,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某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说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比较平实、朴素,但这种平安、素朴之后正显示着他的散文的思想特色;平安中潜存愤意,朴素中含有激情。正是他们如此风格,使得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写下了很多思想性很强的散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的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件惨事;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并由此生发联想,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啊,想想年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还把被卖的女孩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没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航船中的文明》和《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作者在航船和电车中看到的以 即过的现象,但作者”却不轻轻放过“,一定”要看出而后已“。前者通过对航船男女分坐所谓”规矩“的剖析的一 ,展示了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黑暗和愚昧,对所谓”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后者则从一个“小西洋人”脸色的变化和对子的“袭击”,分析出种族优越,民族歧视的历史和现实的根烟,发觉了“笑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产生了“追切的国家之念”。这三篇文章都是只以“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而展示深 的生活内容。“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他的散文常是这样地由笑见大,似浅而深,通过对一 之小事的无情而又力的穿拆,在一家成都上解释生活的本质。写于1826年3月23日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翔实记载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无 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问执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剩尸,这种兽行段 瑞等固可行之而不 ,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先生以证人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惨案的事实真相于其中灌注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先生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时期,敢于勇敢在迎接时代风暴,金刚怒目式的战斗激情。”

朱自清先生的其他酸文思想性也很强。《择偶记》写的是“我”择偶的经过,说的是择偶,其实毫无选择之自由,一切都取决于父母之命媒 之言,年轻人的终身是在“姻塌”、“牌桌”、“病床”间草草谋划,勿勿决定的。作者看似轻松、风趣,实则含有难言的酸辛。《笑的历史》写的是“哭”的辛酸的、泪史;小昭本来是个爱笑的姑娘,出家后在妇道的规范下,“仿佛上了手铐足 ”。有爱笑而不敢笑,而哭,而哭不出,以致讨厌别人笑:《儿女》通过对有儿女而不能团聚,不能享受家庭幸福的诉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困的处境;《给亡妇》在一片凄婉倾诉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年轻妇女被生活种种苦难折磨至死的悲若而劳累的一生,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感出发,以绵密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阴影笼罩下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控诉了旧式婚姻,旧式家庭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在生活重担的压榨下年轻男女的不幸遭遇,表露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另外,如《蒙自杂记》通过对蒙自火把节的描绘;“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二十四晚上,城里是在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和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提着烂布 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浇,向象这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用火把节的熊熊火光象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烈火。“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更寄寓了作者的信念和理想。《回来杂记》也是如此,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见闻“物价象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象在湖水中晃荡这”,揭露了反动统治的腐败;馆员爱钞。贪污行贿成风。从而“看出了时代的影子,北平是有电晃荡可”。即使是以表述作者对祖国山川热爱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也微妙地流露着作者的内心思绪和生活情趣。前者,在那桨声灯影里我们看到了秦淮水的自然景色,也看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本想超然物外,远离现实地表现了当时一部分看不到出路,不满现实,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后者写于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若闷、彷徨时期,于是那在朦胧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月色,恰也流露了他当时当地的心绪。

郁达夫论到五四时期散文特征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写道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如此。作品格局虽小,境界不浅;镜头不大,思想却深。就在他说人生,叙家常,写风景时,便无形中表现出了他散文的思想性。这正是人们常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他对现实的挪揄、讽刺 击及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有高度的成就。郁达夫说:“朱自清虽自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 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很多抒情名篇都具有经久不襄的魅力,而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给亡妇》等作品,都已经和作家的名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古今胜文,都是以情 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它之所以 人口,就在于它以朴素、细腻的文笔,平凡而动人的琐事倾诉了一种真挚、浓厚而朴实的父子之爱,引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文中的父亲并没有用大段的言辞诉说对我的爱,但他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这几个行动却把他们的爱子地心理、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古人说:“诗宜 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 ;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厚之淡”,又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散文也是一样。《背影》正是这样一 首具有大巧之朴,浓淡相宜,既精深又平淡的优美的诗一般的抒情散文。而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他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 永, 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眼里,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对于这些而外,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也正是对先生散文作品这一特色的受罪还评述。

《荷塘月色》是先生的另一部佳作,在这部作品里,荷塘与月色相映衬,和让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华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和让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的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雾中月下观看荷花荷叶,即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描绘出了深 的意境,真可谓艺术上的“以一当十”,也足以说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烘托手法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借助丰富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艺术成就。如《绿》,它写的是梅雨潭瀑布。作者现实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外形拨动、色泽各让面来 拟它的形态,把一潭水瀑布拟人化了,简直就象一位长裙电地,体态轻盈的美丽少女,接着又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勾勒梅雨潭的绿:“北京十刹海 地的绿杨,托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 而深密的绿碧,丛叠这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就在这看似无法比拟中看透出了无限生机,那温州仙岩梅雨潭的绿,在那太浓、太淡。太明。泰安的对比和限制中,被描写得恰到好处。这是利用丰富的想象来诱导读者,使他们沿着作品所提供的对立形象地线索去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印象,象这样把一潭绿色瀑布写得r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如诗如画,确是令人神往;在《歌声》中,那一曲清歌竟像那向他扑来的“霏霏细雨”、“新鲜的风”、“爱人的鼻息”,又仿佛是“深存在日光的群花”,使他看到那“ 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同时又使他闻到“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以及“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作者从听觉中仿佛打通了触觉、视觉、嗅觉等所有的感官,真切地表现了他听歌时“神秘心醉”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也有类似情况:缕缕荷香竟如“渺茫的歌声”,拨动的月光却像“梵 玲上奏着名曲”。正是丰富的想象,使得作品 人口,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的。

朱自清散文的另一特色是短小精悍,一般都是千余字,以极经济的篇幅去构思他的艺术品,这也有力地显现了他善于提炼题材,刻意溶裁,精研就够的艺术功力。例如《背影》一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一路写来,五次提到祖母丧失和父亲失业亏空,描写父亲的关怀时也只选取了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等有限的镜头,全文虽只一千五百字,却首尾相应,严谨紧凑,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劳累终生的父亲的情感。又如《冬天》,作者仅从三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儿时uquanjia于冬日团坐吃自煮豆腐;与友人泛舟西湖;与妻儿在山城过冬,亲切而然地写出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妻子之情,从严寒寂冷中透出一股暖意。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第2篇

朱自清的《春》最短,包含标点符号,一共656个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第3篇

时间,它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但却又出没在我们身边,无情而又匆匆地流逝。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由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飞快流逝的痕迹,由此,作者心生感慨:自己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无声无息,“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可是一处“点睛之笔”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进一步,具体细腻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沉默、睡觉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因此而“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哇!太贴切了!我不禁暗暗感叹着。

作者深知既然来到了这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主旨——〈匆匆〉。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了解与欣赏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

引论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

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1]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2]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

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3]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4]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因此朱自清进而提出“技术训练”。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作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朱自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

“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5]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有忽略文脉和标点的倾向,朱自清这些言论可谓切中时弊。人们注重的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和意义,而不是它的文脉条理、标点符号。朱先生这番话自然是一种倡导,即为纠正语文教育的作文训练中散漫无纪的忽视文脉和标点的毛病而建立起一种新观念:学生作文必须以文章条理清晰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最首要的条件。

朱自清尤其强调当时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几种奇特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授译讲书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朱自清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和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他还以一种犀利的目光发现学生写作中所隐藏的通病:即学生把作文与说话等同。在朱自清看来:(1)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2)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

朱自清提出的作文训练显然注重这两大主要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朱自清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明晰和重要的见解。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朱自清的主张独具一格:(1)通过朗读、诵读的帮助提高写作。他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6]朱自清希望学生通过朗诵的训练获得清晰的文脉。他设想:“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7]对于作文,朱自清出人意料地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读”(朗读诵读)。他认为,“读”是帮助学生作文的良好形式,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至少在语脉、文脉方面得以明晰,亦就让学生最终区别了作文和说话。其次是朗读诵读的作用还在于学生通过“读”的长期积累帮助他们在作文方面突然闪光的自觉的艺术创造。(2)从报章文体开始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最好从写新闻短论开始。他主张:“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要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8](3)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朱自清认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而且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因此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字。”[9]这种练习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熟悉的小题目……或者给一些时事题目,让他们拟演说辞或壁报文字,假想的读者是一般民众……这才可以引他们入胜。”[10]

朱自清在强调朗读诵读对作文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于题材和文体写作实践的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学生应当从写作新闻短论开始,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小范围的题材内容来作文。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学生作文切用、感到亲切、并且有效。另一个是,他主张应让学生多加强议论文说明文的练习。他的结论是:这两种文体不仅实用,而且它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文体的实践深入到现实内容,加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的广度。这些论点足可证明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往往以语文教育如同创作自持,以作家注重题材和文体的见解来谈论作文训练,恰恰显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作文训练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在朱自清看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决不可忽视。第一,重视学生在完成作文时讲究清晰的文脉条理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二,特别要认同朗读诵读与学生作文的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第三,从新闻短论入手,激发学生从小处着笔,切近生活和自我。第四,注重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获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思想认识。

(二)技术训练

朱自清认为,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是他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有一段别开生面的见解: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三、动词的精心选择

朱自清散文对于动词的精心选择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准确性。如“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绿》)一个“拥”字,体现了三面围的状态。“仿佛蔚蓝的天空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绿》)一个“融”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天与水融合为一体的画面。“(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荷塘月色》)一个“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动态化。“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绿》)和“(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两句中,“踞”和“泻”两个动词分别使“亭”和“月光”富于动感。3.人格化。“梅雨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绿》)“招引”使梅雨潭更具人情味。《匆匆》里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飞去”、“遛走”、“闪过”把时光写成了似梦幻、转瞬即逝的精灵,表达了在飞逝的时光面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

四、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

朱自清在散文中,除了将许多形容词重叠起来起修饰作用外,还善于将量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一丝颤动”、“一带远山”、“一道波痕”、“一两点灯光”、“一团烟雾”、“一粒粒明珠”(《荷塘月色》)、“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一角的岩石”(《绿》)、“一片飞烟”(《白水漈》)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和强化形象的作用。关于形容词的精心择炼和创造性使用的例子有很多,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别致的威尼斯”、“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的建筑(《威尼斯》)等,这些词语既不怪诞,又不是对象固定不变的修饰语,朱自清先生将其巧妙地挪一挪位置,或赋予其某种感彩,它便又有了新的含义,而这些新含义又为其修饰对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人物语言的揣摩

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的多,叙事的少。而在他的叙事散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少。但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最后才出现在作品中。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中人物的仅有的几句话,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可以说,朱自清对于人物语言的揣摩和取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给亡妇》中,朱自清只引用了亡妻的三句话:“我死了,这一群孩子可苦了。”“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了?”“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充分表现了她气质的淳朴、善良、无私以及对丈夫和孩子们深深的爱。另外《我所见的叶圣陶》一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心胸宽广、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具有高超的文学技艺以及独特个性的老先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阿河》和《飘零》中他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朱自清散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艺术可见一斑。

六、丰富的文化底蕴

朱自清的《你我》一文深刻地剖析中国的称谓文化,博古通今,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中国到外国,不但列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称谓,更深刻地透视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深厚文化背景。由于此文的丰富文化底蕴,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此文的含义,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是很难理解的。相对而言,《欧游杂记》中的多篇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欧洲文化。所写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都是欧洲的文化名城,在描绘和说明这此城市时,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文化的气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文章才跟所写的城市一样,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一文更是精妙。以博物院为中心,将各国文化进行一次大比拼。语言上,自是各有各的风味。另外《乞丐》、《圣诞节》等文也展示了朱自清对欧洲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在语言上,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与其刻意出新的口语化、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人物语言的揣摩以及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荷塘月色:阅读和写作(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荷塘月色:语文(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7.

相关期刊更多

铸造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沈阳铸造研究所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省科技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