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第1篇

但是,很严峻的现实让人们警醒:随着微机等科技手段进入生活,普及生活,人们,尤其年轻人对写汉字已经不重视了,逐渐疏于书写。很多学生更是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字迹潦草,“龙飞凤舞”,看清他们的字,已成难题。

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在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字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人的名片。为这一点,为学生负责,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写字。因此,重视写字教学势在必行,也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

在具体的写字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我的教学,以期达到文字传授文化、传播文明的目的。

一、了解中国汉字字形的发展,进而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自豪感。

汉字形体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就有八种字体:大篆、小篆、篆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有古文、奇字、篆书(小篆)、佐书、缪篆、鸟虫书等等。这说明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在汉字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多种字形的出现,证明中国祖先对汉字的重视。在汉字的各种字形中,人们尤重楷书。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被称为典型的中国字。我们从汉字字形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书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很多种汉字的产生、发展,都有很多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很多历久弥新的故事和传说。了解这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各种美德。

二、了解汉字的形体特点,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做人习惯。

有句歌词写道“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方方正正的汉字,多像堂堂正正的人。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这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也努力将这一理念和追求付诸于教学之中。在书写练习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但是横平竖直,不但是间架结构的平衡和美观,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说“身正则笔正”。写字和做人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美感的同时,也有一种精神的愉悦,从而培养他们的向善、向美和向好的品德。字如其人,写一手好看的字,做人也会不错。在优美汉字的熏陶下,自然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从小事规矩学生,从写好每一个字做起,既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培养他们美好的品德。

三、了解有关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感动、震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励志勤学的激情。

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故事也俯拾皆是。比如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他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他的“墨池”的故事流传已久,正因如此刻苦,他才成为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家。他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也热爱书法,为练成与父亲一样的书法,他把十八口大水缸的水都用完了,他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后来在他的勤学苦练之下,他一而成了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讲一些古代的鸿儒巨子勤奋苦读,搜集古今书法大师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以及“墨池”、“笔冢”的故事,由浅入深地讲给他们听,以触动学生,让故事说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恒心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汉字不断发展。在汉字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汉字本身也承载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凝结着前人智慧和汗水,闪烁着前辈的精神和意志之光,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验之源。而这些东西,都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是所有经验智慧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借口推卸写字教学的责任。让我们把写字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写字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既有一手漂亮的好字,又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中国书法家的故事

[2] 黎明中编著.中国书法

[3] 董琨编著.中国汉字的源流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不!运气对于那些成功的人来说,是个泛指。环境对于某个人来说固然重要,

但对于真正的成功者只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刻苦专研、坚持不懈,你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成功。

但有些失败的人,总是企盼上天赐福得以成功。因为不努力,机会就一次次擦肩而过,最后一事无成。所以抱怨老天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大家不相信,请看以下事例。

范仲淹出身贫寒,从小父亲病故。但就在这般恶劣的环境中,他仍刻苦的学习。没有纸和笔,他只好铺沙为纸,折枝为笔练习写字,夜以继日的学习,最后终于成为着名的大文学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

匡衡是一代帝师。出身寒门,从小父母双亡伦为孤儿。但他从没有忘记学习,

“凿壁偷光”就是讲他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后来他成为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丞相,总领全国政务,可谓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李嘉诚是香港巨富,也是全球华人首富,全球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他出生在战乱中,有着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父亲病危时,将李嘉诚叫到床前,告诫道:求人不如求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训言。父亲病故,李嘉诚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14岁时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20岁便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这几个人的事例都可以说明,只要努力成功就在眼前。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第3篇

威尔逊曾说过:“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的确,书籍,可以让我们后人了解千万年前的各大史诗,可以让我们为自己饱满精神的食粮同时也并证明自己是个智慧的人民。”

高尔基也曾说过:“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是的,对于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因为书,就像是开启你人生紧闭门的智慧之匙,它会带给你无尽的惊喜与欢乐。

《凿壁偷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这篇故事讲述了匡衡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发奋用功,刻苦学习的故事。

《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囊萤映雪》: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以上几则流传千古的事迹,都是讲述了古代勤奋好学的学者们怎样刻苦读书。但是,当每个人看到这些故事时,相信大部分的人只是略略体会到他们刻苦读书的精神品质。可是,试问,又有多少个人会思考这些学者们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去读书呢?没有多少人对不对?我觉得那正是因为他们好学,爱读书。这些事正好应了高尔基的话: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没错,对于那些勤奋好学的学者们来说,他们爱读书,所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美好而高尚的享受。

书籍,带有浓厚的文化千古。它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列火车,中途有秀色可餐的美丽风光供我们慢慢欣赏,假如你累了,就放轻松,闭上眼睛,在书的世界中翱翔。不仅仅是这样,每到一站,它都会有无限的惊喜等着你,带你揭晓奥秘……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诗人卡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第5篇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

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育应当抓住以下三 个方面。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孔子有言,“君子忧道不忧贫”,因而为弘道,他周游列国陈述政见,抨击时弊,规劝诸侯,反映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而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问:作为从小就生活在如蜜罐中的现代孩有什么好忧患的呢?这样从我国的国情说起。首先,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人最终走向越来越富;穷人则越来越穷,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而这份压力正好落在了当代学生的肩上,要想在威力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应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理想。

第二,引导学生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懂得刻苦学习的目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找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注重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是学生明确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的他们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句使历代人热血沸腾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典名言应该时刻激励他们,不忘历史,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美德。

第三,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我们正处于世纪交替、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谁拥有青少年,谁就拥有未来。因此,现在学生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忠诚共产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在青少年中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古人就很重视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义以为上”的道德至上说,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道德理论,提高修养的道德认知水平,分清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品德修养。教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品德规范的深刻含义,使之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落实到具体的品德行为上来。在认真学习品德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行文化素质的修养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品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自觉、长期地进行修身养德,是完善高尚人格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更是时代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在生活中修炼、磨硕自己,是一个人能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基本保证。

如何在品德课中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情感教育离不开实践,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内化与外化。因此,我们应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践履中受到陶冶。例如:引导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听取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等等。教学中,将孔繁森与进行对比,前者是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后者是腐化奢侈的千古罪人,通过比较使学生爱憎分明。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真正使学生获得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通过这些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迹、名言、格言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情愫,以打动学生的心扉。

历代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采用讲故事,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恰当地引进音乐等"触情"、"生情"、"促情",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如:1,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人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化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人类学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