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次工业革命

二次工业革命

二次工业革命

二次工业革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器化生产时代,流水线,普罗米修斯的羞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念阐述。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迅速运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是自动化。

每个人都知道工业革命促进了时代的前进,人类财富剧增。但事物的发展是双面性的,有利必有弊。从地球的资源储量上谈,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的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电,以便维持机器的运作,从而实现生产的完成。大量能源的消耗必然带来能源的枯竭问题,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海洋争端越演越烈,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争夺领海下的油气资源。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展导致能源大量开采从而形成能源枯竭现状是其带来的一个问题。

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第一个大问题便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问题。下面笔者要谈一下工业化对中国人生活造成的改变,也许这种改变是工业化带给全人类的。

对于物化了的全人类来说,他被机器的优越性及权威所震慑,不仅他的眼光成了机器的眼光,他的标准成了机器的标准,而且他的感情也机器化了。他就像机器鄙视他那样鄙视他自己。哲学家安德斯试图建立新的人类学。主要思想表现为:正是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胜利导致了人类自身的灭亡。技术对人有组织的毁灭,并不是人过度的滥用了技术的结果,而是技术发展的本质。这种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是和平时期都不例外。在安德斯看来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取代人,这是所谓的抛弃的意思。从表面上看,这种发展使人得到了自由,而实际上人由此而变得多余,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后果,如安德斯所指出的,将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

我替城市找的代名词便是方便。城市越大就越方便,你可以看到满街停放的车,一天好几十班的公交车,昼夜不停歇的出租车,来回在地上穿梭的地铁,天上的飞机。飞机是在城市的航空港停靠、起飞,轮船停靠的大码头都是在城市的中心区。方便不仅体现在交通上,连教育、文化、通讯、网络、医院都是以大城市为驻镇地。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大学都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

城市里的主干道和居民小区都有亮堂堂的路灯。当黑夜来临时城市宛若白昼,甚至连天上的星辉和月光都黯然失色。有一首歌唱“大上海是个不夜城”,其实在中国排名前十的大城市都是个不夜城。借着灯光,人们夜晚的生活也很丰富,各种娱乐形式。年纪大的老年人便在广场上跳舞,整个城市一片歌舞升平。而在农村呢?天一黑便伸手不见五指,人们除了通过电视机或上网来消遣时间外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了。屋外的蛇虫鼠蚁趁着天黑开始出来活动了,远近都是农户家里养的狗在狂吠,或是蛐蛐的叫声。每个人对待城市和农村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人会说城市的灯光遮挡了天上灿烂的星光,城市里机器发动的轰隆声挡住了蛐蛐青蛙的合奏曲。人在城市里渐渐丧失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人脱离了自然。如果把自然定义为绿水青山,无边无尽的原野和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大片树林的话,住在城市里的人确实离这些东西太远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大理石铺盖的街道,极目望去真的看不见青山绿水,挡在眼前的是一幢又一幢的钢筋混泥土大楼,高耸入云。人们常说:山里的人被山挡住了视野,眼光狭隘,坐井观天。住在高楼深林里的人难道就没有被挡住视野吗?被挡住前方视野的人心胸还会宽大吗?山里人的心胸是狭隘,目光短浅;城里人的心胸却是压抑,充满戾气!

在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城市里的家庭主妇,她随着自己的丈夫来到这座城市,她的任务就是照看小孩,每天给早出晚归的丈夫准备早餐和晚餐,每天当丈夫出门上班后,她就只能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和自己还不会说话的儿子絮絮叨叨,每天对着锅碗瓢盆打转。这种被关在大城市的某个屋子里,被绑在某个男人身边为其做饭的日子如同刑期一般让人难以煎熬。试想如果她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是在这个四周都是陌生人的城市里,我肯定她会更加快乐,她孩子的接触的人更多一点,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起码在农村有属于自己家的庭院可以种点花草,每条道路都很熟悉,而不是在城市里一个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小屋子真的有可能会迷路,满目都是各种车辆,口鼻都充满了汽油味的恶臭。

大城市对于我这种从县城来念书脱离故土的人而言,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归属感的丧失。我在乡土外的世界念书十年,我在城市里渐渐脱离了故土,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城市里谋生。想要回到故土却发现那已经不是我所熟悉的社交圈子,我甚至不能为乡土的同辈人所接纳。我真矛盾却又很无奈,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这座城市我都找不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我这种有过几年城市生活经验的人却难以被这座城市所接纳。究竟是在城市落脚呢,还是回家乡去重新适应那种陌生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冲突已久,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我给自己取名叫被城市和故乡双边边缘的“半边人”。

二次工业革命范文第2篇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具体地说,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

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这个划分的视角,是以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变化为标志的。

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条:一是认为石油人均产量已达到了峰值,全球石油产量峰值将会来临,原油价格飞涨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现尾声;二是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即将到期,近200年来石化原料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空散去,导致地球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会对未来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因此,新的工业革命势必日渐兴起,使人类走向后碳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除了以上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创客:新工业革命》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强调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及最新的制造业技术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一些聪明人通过网络互动,再加上一个新概念,就能改变世界。未来属于基于虚拟法则的互联网公司,也属于扎根于实体世界的企业。

“创客”之所以能被认为将掀起一次“新工业革命”,主要缘于以下两大要素。首先,当代创客因得到了一系列新颖机器设备的支持而变得异常强大。比如他们可以通过3D打印机造出真切可用的实物,也可以依靠激光切割机、数控刨槽机、数控铣床等将一些既定物体(比如金属块)切割、雕镂成无比精致的形状。其次,以创客社区为依托建成的各类DIY群体或商业组织在“硬件开源”思想的指导下无偿向公众提供着设计灵感,从而将个体爱好者的星星之火汇成了燎原之势。

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际都提出一个共同论点:经济困难时期,往往也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领域。从这些不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大致认可的一般性结论: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出现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盟世界重提“再工业化”问题。一个声音逐渐响亮---“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大自然不断发出警示:人类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出路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2011年9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端于美国,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战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由西方提出。最近,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专题讨论,在法兰克福举办的欧洲模具展上3D打印机现场打出锤子,以及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了一个热词。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渐枯竭,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能继续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从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很有可能化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甚至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如何改变我们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出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经济模式所形成的灾难与陷阱。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均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其结果带来地球人所知的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资源,其枯绝已渐渐临近,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模式与社会生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扭转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难逃灭顶之灾。

而正在兴起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就是利用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将从根本上摆脱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道路,从而使人类社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以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为支撑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世界制造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占到70%以上,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其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

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成本低廉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低安全标准和低环保标准。未来制造业数字化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充分利用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实力与先进的创新体制将会在世界制造业中重新占据优势。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拔地而起的工厂和大片的工业区,以及集中化的生产方式。而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将会是分散式的,每栋建筑都可以利用自己产生的能源进行生产,而生产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传统生产方式具有颠覆意义,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上的,并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走出目前经济衰退的必由之路。

自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到现在已四年多了,尽管各国都纷纷采取了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种种迹象说明,目前全球经济衰退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明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出自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正如里夫金所说:“为了摆脱危机,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会试图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最后一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过渡,为协作的时代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就进入协作的时代。

工业革命曾经创造了大量雇佣劳工的工作机会。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IT、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使机器代替人力,很多工厂没有工人在里面工作,全靠软件运转。由于工厂自动化,很多人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在发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带来最后一次雇佣劳工大潮,在接下来40年里为两代人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仔细看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新能源、新建筑、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交通物流),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机会,既包括高智力工作,也包括熟练和非熟练的工作。对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雇佣劳工大潮就很有意义,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一旦建成,此后会出现乘数效应,创造更多人们希望从事的工作和创业机会。由于新的设施是智能化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时我们就要对雇佣劳工作反思了。接下来会更多地转向技术,用一个个小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作间取代工厂车间里的大规模劳动。服务业也是同样,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劳动密集,语音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未来会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总之,人类就把简单的工作交给机器和技术,自己去从事更高级的职业(而不是生产性的机器),用社会能力去建设充满人文色彩的社会。

二次工业革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次工业革命 进步意义 动因 工业4.0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27-03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经济是基础,必须将经济发展上去,否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而经济发展,其速度与规模、数量与质量、时间与效率,从世界诸经济强国崛起史看,“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要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发展上,以“工业革命”为先导,以“工业革命”为抓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三次“工业革命”的进步意义和动因

(一)三次工业革命的进步意义

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从生产力角度看,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而使生产规模更大、生产领域更广、劳动效率更高;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有产阶层队伍不断壮大;从人类生活的角度看,“食、衣、住、行、用,等等”,其满足程度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从社会意识形态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享有,“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已成为必然。

(二)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因

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换言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三次劳动工具的革命,革劳动工具的命是人,人是劳动工具革命的主体。那么人类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地革劳动工具的命呢?

1.由人(类)的“本性”所决定,人(类)的“本能”使然。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劳动。但人的本性则是:希望以较少的劳动甚至不劳动而得到更多想要的东西。人类在必须的劳动中发现了劳动工具,并发现使用工具就可以减轻为生存而必须付出的劳动强度,使用工具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生活所需要的物品。通过使用工具实现了“少劳多得”的本性。因此,人类由最初偶然发现的“石刀、石斧、石锤”、“珍妮纺织机”、“瓦特的蒸汽机”等等,到人类乐此不疲、常态化主动发明创造了电力、火车、轮船、飞机、火箭、计算机,等等更多的劳动工具。

2.发明创造工具,由偶然的行为成为人类的自觉行动。人类最初发现发明工具都具有偶然性。如,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燧人氏是从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受到启发;再如,春秋战国时期鲁班也是在一次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的偶然中发明了锋利的锯子;英国的瓦特从开水壶盖为什么会动发明了蒸汽机;英国的哈格里沃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随着无数个劳动工具的偶然发明,劳动工具推动着社会进步,也推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形成。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工具”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所具有伟大作用。特别是人类进入19世纪70年代,劳动工具革命已不再是偶然的无意识的发现,不再是某个喜欢动脑筋人的个体脑筋的偶然灵光闪现,也不再是手工I作坊式的修修改改,而是将之上升为科学技术,集专人发明创造,建实验室、建工厂、办学校,拨经费,使之成为以“机器的机器”的专业的“劳动工具革命”群体。

3.社会发展要求“工业革命”走在社会前列。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社会形态也在不断进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或者说人类发展史,本质上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的唯物史观看“工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工业革命”也就是“生产力革命”。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需要人类社会发展永不能停步。而社会发展的根本是要靠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更新,只有生产力不断更新,换言之,只有“工业革命”的不断更新,社会才能更新,人类社会形态才能不断更新。按照唯物史观,无论社会形态有何种不同,但贯穿于人类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最基本要素矛盾运动的结果,而生产力则起基础决定作用。因此,可以说,社会要进步,首先要有生产力的进步,或者说要有“工业革命”的进步。

4.国家、地区间的竞争需要“工业革命”。“竞争”催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于“竞争”。“竞争”自古就有,并贯穿于人类各种形态的社会。由于生存资料短缺,为了生存,部落之间、氏族成员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得不“竞争”。古人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竞争”的结果是“适者存,不适者亡”。

纵观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以及当代社会的“竞争”,由于生产力水平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那么在“竞争”的表现形式上,可以说是一个由“人的竞争”到“工业革命”竞争的过程。

在原始、奴隶以及封建的古代社会阶段,那时的竞争,因低下的生产力,在生存资料不能满足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必然会发生“竞争”,其竞争的方式必然是,人与人之间、氏族之间、部落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野蛮的、流血的人与人的决斗和战争。因此说,古代社会阶段的“竞争”,是“人的竞争”。

“竞争”解决了“短缺”问题。在不断的竞争中,人们发现了使用劳动工具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生存资料,更好的劳动工具可以在竞争中获胜。自然,革生产工具的命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因此说,人类“竞争”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于“竞争”。

5.“工业革命”催生大国、强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也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和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19世纪70年代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主要以英国为中心,不同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多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的。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发明和创造。很明显,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重要的新机器发明和新生产方法的出现不同,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的贡献。而且它们相互促进,各方你追我赶,加快了技术的改进与更新。到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的工业产量已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72%。特别是美国,以更深的深度更广的广度的“工业革命”,到1880年,国民经济总量超越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将其第一强国的地位保持到21世纪。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科技革命”,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在美国兴起,欧美等国紧随其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原子、电子方面的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为标志,在技术领域美国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应用,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为标志,使得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二、中国错失了三次“工业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近200年的时间里,西方主要欧美各国家先后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因而国家繁荣昌盛。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时代(1616―1911年)。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想在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没有搭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列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也没有赶上。从1949年到1976年的近30年间里,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旧社会遗留下的千疮百孔需要治理,反革命残余势力需要肃清,以及此后因种种原因的历次政治运动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了弯路。而此时的欧美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抓住机遇,搭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列车

第四次工业革命,又简称为“工业4.0”。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是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的概念。是继蒸汽机的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动化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一)中国不能再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

纵横历史,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强国,无一例外地都是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毫无疑问,第四次工业革命,会使强者更强。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大国强国、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就必须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行赶超战略,发展壮大。

1.比中国工业化水平先进很多的国家,面对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们比以往前三次工业革命更加重视,认识更加深刻。他们未雨绸缪,举国上下投入到“工业4.0”。因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国错失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而丢掉了曾经的世界经济大国强国的地位,那么在国家统一,国力雄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人们安居乐业的今天,有了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实力,应当比那些工业化强国要更加重视“工业4.0”。

2.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关贸总协定的有限保护期限已到,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不再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或“贸易保护”经济。一切商品、服务都要纳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市场中,也就是说在世界经济这个大市场中,无论你是“珍妮纺纱机”纺的纱还是手工纺纱者纺的纱,都会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交换价格。前三次工业革命决定的市场原则如此,第四次工业革命决定的市场原则更是如此。“适者存,不适者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市场经济决不同情弱者。马克思曾经说过由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跳跃,那么摔坏的将“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面对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民创新的热潮中,我国一定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造奇迹。

(二)应对“工业4.0”的几点设想

1.提高认识,把“工业4.0”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历史发展已经证明,“工业革命”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各国发展经验及教训也告诉我们,凡是经济大国强国,他们首先是工业大国强国。相反,凡是经济小国弱国,则都是工业小国弱国。原因很简单,“劳动手段”决定发展,“手工”战不胜“机器”、“机器”战不胜“自动化”、“自动化”战不胜“智能化”。“工业4.0”的核心就是“智能化”。“劳动手段”与“发展”成正比,即“劳动手段越先进,社会发展也就又快又好,反之亦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实现强国梦,就必须要以“工业4.0”为抓手。否则,就会被“开除球籍”,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悲剧就会重演。鉴于“工业4.0”对一国发展关系重大,目前,许多国家,已把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就连印度这样的国家,都把“工业4.0”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中国更有必要把之上升到国家战略。

2.以“赶超战略”,大力发展“工业4.0”。相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后的国家,中国实现“工业4.0”的基础,如经济的、科技的等条件相对薄弱。因此实现“工业4.0”困难就要大的多。然而,大国强国不会因此而坐等中国。面对争先恐后发展的竞争世界,更不愿看到中国超越他们。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中国必须尽快迎头赶上。已有的差距,只有以赶超式的发展才能缩小差距,只有差距缩小、超越,中国才能成为他国不敢欺负的、巍然屹立于世界的大国强国。再者,中国目前经济的、科技的等国情已有相当实力,如经济总量为世界排第二的经济基础,以及工业在许多方面已与经济强国大国不相上下,甚至有些超越他们等等条件,以赶超的方式发展“工业4.0”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3.政府决策、政策引导、法律保驾,确保“工业4.0”实现。任何国家,在一定时期,其经济社会怎样发展,发展什么,通常是由政府首先制定出国家发展战略,为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再制定出各相关政策,为保证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用法律予以保驾。同样,中国要发展“工业4.0”,首先要由政府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为保证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应制定出各相关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融资)政策,等等,即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目标;第三,以国家法律确保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任何有悖政策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 党婧,白瀚文.工业4.0向我们走来.山西社科界,2015.5:23-27

[2] 瀚文.工业化国家经验与借鉴调研参考.山西市场调研,2015.1:10-16

[3] 张柏里.世界经济学.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山西博智睿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二次工业革命范文第4篇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里夫金认为,虽然现在大量新型的发展计划都是欧美政府所引导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这样的转变所带来的益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因为基础设施薄弱就意味着在基础设施转型的时候成本更低,发展会更迅速。“很多的国家甚至都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一上去就可以用最新的,不需要把旧的拆完之后再埋起来,没有这个成本,就非常的快。试想一下,在中国西部,不用拆房子、不用拆楼,成本很低。”

当《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向他问道,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时,他表示:“中国将在未来的人类发展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规模,还是中国文化和观念上来看,中国都有这样的可能性。现在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上看,中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从大的方向上中国是有可能成为引领者的,不过如何做、从哪里开始做,还需从中国本身找到方法。”

另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他提出,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一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二是建设智能绿色基础设施;三是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四是搭建智能电网;五是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

为什么当谈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里夫金会将其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能源联系起来?

因为在他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能源互联网。同时,他还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促成的最后一次工业革命,最终会让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袭

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的认识是,其已经到来,并且已是迫在眉睫。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并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了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制造快速成型;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并得益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也出现相应的重大转变,既突破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预言,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其标志着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

构建能源互联网

里夫金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亿万人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然后,他们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这就是“能源互联网”。

在能源互联网中,人们既是能源的提供者,可以从系统中赚钱,也是系统的受益者,可以从系统中体验生活的智能和便捷。当革命性的一天来临时,我们已超越碳基能源,困扰人类的难题也许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另外,为了未来的能源供应,我们需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能源供应的转换导致分散和更加依赖天气的电力生产……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不仅如此,里夫金还提出,“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性基础,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一种战略型技术,将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工业革命总是与技术革命相伴而生。蒸汽机的出现促成了近代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促进了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电气时代,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形成目前现代电网中集中电力生产传输的格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模式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导致能源供给体系的变革。

所以说,为满足未来分布式制造的这种全新的产业趋势,需要新型能源供给方式,分布式、共享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发展的趋势。这种供给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未来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避免化石燃料的工业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能源分布式供应的一种有效模式。

提倡零边际成本

为什么要提倡零边际成本?里夫金说:“在过去的一万年中,75%的物种灭绝是在最近一百年发生的,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倡道德,不断地加强宣传只是一个方面,要从根本的经济形态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这么多人要消耗这么多的资源,成本转嫁到谁身上?提倡大家要共享房子,共享汽车,共享整个世界大数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环境。”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勾画出一个新经济模式框架,那么《零边际成本社会》则是为前者描述的框架注入了实质性内容,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里夫金特别强调,未来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模式。目前的资本市场经济形成的是交换经济,而《零边际成本社会》描述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分享经济。这两种经济以既竞争又合作的模式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出如何管理掌控这种混合经济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二次工业革命范文第5篇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的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以及工业区的繁荣;第三次工业革命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

现在,随着油价和食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企业、消费者都陷入了债务泥淖,各地经济复苏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多达10亿人口正面临着饥饿……更糟糕的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开展的工业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正酝酿着一场全球危机。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化石燃料驱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终结,全球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才能确保一个更公正、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

书中,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用严谨的思维和妙趣横生的语言,用丰富的例证、确切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走向穷途末路,第三次工业革命迫在眉睫。他在书中向我们勾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伟蓝图,在这一过程中还点明了支撑这次革命的五大支柱以及各国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种种表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倡导的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生活。

作者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再次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第三次工业革命》英文版一上市即引爆全球议论狂潮。大家都对他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充满信心和期待。

飞利浦照明事业部首席执行官浦若迪高度赞扬了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绝对发人深省的新经济模式……希望决策者和商界领袖行动起来,抓住这次机会,通过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可再生能源分散布局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赫芬顿邮报》传媒集团总裁、主编阿里安娜·赫芬顿这样评价本书:“里夫金把21世纪两种不同的技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联结在一起,为我们的未来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前景。期望现在的经济重获新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绝对必要的路线图。”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名人推荐

约翰·钱伯斯

思科董事长、总裁

里夫金先生不仅明确地讲述了全球面临的挑战,也为商界领袖、政府和公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欧盟委员会主席

杰里米·里夫金的创造性思维一直影响着决策者和公众。这本书展示了可再生能源与现代科技向低碳经济过渡时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拉金德拉·帕乔里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作者里夫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能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坎德赫·尤姆凯拉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