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及在院治疗成活率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早产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娇嫩,需要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因此口饲管留置的时间也比较长,为避免出现胶布固定造成的机械性皮肤损伤,为此我们对于固定材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普通的纸质胶布,3M透明敷料贴都曾作为固定材料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了较长的时间,优点是成本较低,但80%的患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5%的患儿出现皮肤破损的现象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由亲水性强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人造橡胶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它能为伤口愈合创造一个最佳的湿性愈合环境,其作用是维持创面适宜的湿度,促进伤口愈合;维持适宜的氧分压,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选择性的清除坏死组织及大量的渗出液和有机物质。

应用方法:①在使用水胶体敷料前,彻底清洁局部皮肤表面,确定皮肤已完全干燥。②根据患儿的所用大小来修剪水胶体敷料。③从被衬纸上剥下敷料,尽量减少手指和敷料粘胶表层的接触。将敷料对准要固定的部位,以滚压式的方法粘贴。在后面用一块长度不超过水辅料贴的普通胶布反折交叉固定在水辅料贴上④每班交接班时观察口饲管的固定情况,水胶体敷料软化、发白要及时更换。水胶体敷料为一次性使用,保证了患儿安全、舒适。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3M伤口保护膜;重症手足口病;气管插管;皮肤完整性

手足口病是一组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由于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而病情进展凶猛, 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 患儿可短时间内死亡。因此, 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于患儿行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加强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管理, 及时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脱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能有效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气管插管患儿用医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固定于两侧面颊, 主要目的是防止气管移位、脱出, 避免导管随呼吸上下滑动损伤喉及气管[1]。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由于神经系统损害, 患儿可伴有脑干脑炎, 表现为呼吸不规则, 呼吸浅表等。气管导管一旦脱出或移位, 可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 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如固定导管的胶布被分泌物侵湿, 需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分泌物, 及时更换胶布并重新固定。躁动的患儿应约束四肢,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防止意外脱管, 吸痰时应谨慎, 动作轻柔, 防止将气管导管脱出。吸吮动作和唾液浸润极易造成胶布卷曲、松脱, 引起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 同时易发生气管、支气管黏膜和喉头水肿[2];因此临床上护士应每日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 如有潮湿、松动应及时更换;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1~2岁幼儿发病率较高, 病情变化迅速, 病死率高[3];患儿机械通气时间长, 外加后遗症引起无咳嗽及吞咽反射, 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多, 胶布易侵湿, 需要反复更换固定气管导管胶布, 胶布牵拉后张力较大, 患儿的面部皮肤比较娇嫩, 反复撕拉更换胶布, 很容易造成患儿皮肤破损。用3M伤口保护膜涂于患儿两侧面颊, 对局部皮肤做前瞻性保护,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气管插管患儿50例, 一般采用经鼻气管插管用普通医用胶布常规固定法(“工”字型固定);插管前面部皮肤完整。

1. 2 实施方法 采用3M伤口保护膜, 每日更换胶布时由两名护士合作进行, 一名护士负责固定导管, 另一名护士先用温水浸湿面部胶布, 等胶布撕下后, 再用温水擦净患儿面部, 待局部皮肤干燥后用3M伤口保护膜距患儿面部10~15 cm喷涂于患儿两侧面颊, 用手遮挡患儿眼睛, 待保护膜完全干燥后再用胶布重新固定气管插管;如患儿面部皮肤已有破损, 固定胶布时应避开破损处皮肤。

1. 3 疗效 拔除气管插管后, 患儿面部皮肤完整。

1. 4 效果评价 由1~2名高年资护士共同对患儿皮肤完整性进行观察, 及时观察拔管后局部皮肤发红及破损情况。

2 结果

患儿撤机后皮肤发红和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满意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多为1~2岁幼儿, 患儿的面部皮肤比较薄嫩, 抗损伤的能力低, 皮肤抗病能力差, 容易被细菌感染。普通医用胶布具有黏着力强、背衬强度大、抗张力强、低敏的特点, 通气孔大, 避免皮肤受到浸渍[4]。患儿汗液、口腔分泌物极易使胶布失去粘性, 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应每天常规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 但更换胶布时的反复撕拉, 极易引起局部皮肤破溃, 给患儿造成不适及疼痛, 形成护理不良事件。3M伤口保护膜不含酒精, 无刺激配方, 无毒、无刺激、不影响皮肤或伤口的正常愈合, 能阻隔各种物理性刺激对皮肤的损伤, 保护皮肤免受细菌的污染, 喷膜后30 s快干, 形成透明、透气的薄膜, 如同第二层皮肤, 给予皮肤周全保护使患儿感觉舒适。在每次更换胶布时用3M伤口保护膜喷涂于患儿面部, 保护患儿面部皮肤的同时又可以促进面部已有的破损更快愈合。可提供长达72 h的持续保护。此方法简单易行, 不会增加患儿的疼痛和不适, 无不良反应, 效果满意, 是保护手足口病气管插管患儿面部皮肤的理想方法, 可明显减轻胶布对患儿面部皮肤的刺激, 有效控制面部皮肤的损害, 减轻患儿的不适,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平, 王家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两种方法的比较.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5(4):41.

[2] 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0.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48-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通常为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因此惹上医患纠纷。

1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原因分析

1.1 三查八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在用药中查对不严,如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或凭着自己的记忆此患者以往用什么药,只核对药名、不核对姓名,致使给患者用药时张冠李戴、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时有发生。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用法、浓度查对不严等,此类事件常常在临床上发生,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停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4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 单独值夜班时睡觉,离岗,重点时间段不及时巡视病人,倒班护士大部分都是年轻护士,家庭及经济负担重,孩子小需要照顾,分散精力,工作时思想不集中,没把全部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容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5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沟通而容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2 防范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八对制度 严格按照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认真执行护理查对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按时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各种护理措 施实施到位,防止烫伤、冻伤、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和事故。

2.2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做到帐物相符。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保证病人安全。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山东潍坊 261041;2.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潍坊 261041

[摘要] 目的 探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方法 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结果 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护理质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可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隐患,优化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从而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安全性得到提升。

[

关键词 ] 护理;风险;安全管理;计划生育;手术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45-02

[作者简介] 刘晓媛(1981-),女,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计划生育手术室属于医院的重要手术科室,承担着各类大大小小的妇产科手术,具有安全隐患大、手术风险高、工作任务繁重等基本特点,术后极易诱发继发性感染、呕吐窒息、晕厥以及出血等安全隐患[1-2]。倘若手术操作失误,不但会给患者造成经济损伤、机体损害,情况严重时还可诱发死亡危险。因此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规避护理安全隐患,降低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优化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本文为了探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手术室护理,详细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实验组(150例)。在对照组的150例中,患者年龄:19~32岁,人均:(26.85±3.02)岁;手术类型:处女膜修补术35例,诊断性刮宫术20例,清宫术10例,人工流产术70例,药物流产术15例。在实验组的150例中,患者年龄:19~30岁,人均:(26.67±2.98)岁;手术类型:处女膜修补术33例,诊断性刮宫术24例,清宫术11例,人工流产术65例,药物流产术17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手术类型等),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150例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具体方法:①优化工作环境,使护士工作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减少护理差错;②督促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护士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③定期进行手术室护理技能培训,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优化,以降低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④制定、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切口感染、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

1.4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软件包:spss17.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控评分比较

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98.85±0.79)显著高于对照组(84.46±1.1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比较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总满意率:95.33%,对照组总满意率:87.33%,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3.1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3.1.1人为隐患①在手术室中,护士承担的工作较多,包括:术前谈话、术中记录、术后监测等,工作较为琐碎,易出现记录内容不全或者手术登记本错记、漏记等现象,例如:节育器类型、大小描述不详细或者记录不全等,从而造成护理风险;②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不注重沟通技巧,无人性化服务观念,用语措辞生硬、直接,使患者的隐私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护理质量;③在对患者实施妇产科手术时,常用到超声影像技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护士所具备的能力难以达到手术护理要求,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常出现各种护理不当的现象,例如:无痛麻醉后,患者会发生欣快感、躁动、不自主活动等现象,易产生坠床、撞伤风险,由于护士不清楚无痛麻醉临床表现,导致风险发生;术前洗手不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从而将细菌带入手术室;对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时,工作怠慢,不按照相关程序处理;由于过分追求速度,导致抽检合格的手术包仍具有安全隐患,例如:继发感染、隐血阳性等;术毕,对患者进行阴道擦洗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将棉球落在患者阴道内[3-4]。④由于大部分护士的工龄较短,护理经验不足,且责任识薄弱,因此发生技术差错的概率极高,例如:在无痛诊刮后,患者在意识不清醒的状态下突发舌后坠现象,并带有明亮的打鼾声,护士误将打鼾声当成普通的呼噜声,从而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5]。

3.1.2环境隐患室内空气质量属于影响护理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若室内空气质量差,极易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由于手术较为复杂,工作量大,需要不断传递手术器械,再加上术中需要用到挥发性制剂、具有辐射性的医疗设备(麻醉剂、监护仪等),护士易产生紧张心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可能产生护理隐患。

3.1.3管理隐患管理人员在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时,由于安排不当,而发生部分护士工作超负荷的现象,可能诱发护理风险;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缺乏业务培训与管理,导致专业能力不合格的护士负责护理工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护理风险;由于护理服务管理力度不强,许多护士无人性化服务意识,在护理服务中,态度冷漠,从而引发护理风险;由于医院未实施手术室安全隐患管理,未定期分析、探讨、总结风险事件,未制定风险干预措施,从而引发系列性的护理风险。

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规避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①优化工作环境,使工作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规避意外风险。在安排值班人员时,要科学合理,使护士工作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工作,使护理质量及效果得到提升;由于术中会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当发放防辐射衣,避免护士人体受到损伤,从而缓解其紧张、忧虑心理,降低护理操作不当的几率[6]。②加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定期进行护理技术考核,降低护理差错率。为了增强护士的法制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其护理行为得以规范化,使护理职业风险得到规避,当为护士发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手册,并定期进行考核,以增强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提升护理自律性,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定期举行“手术室护理技能”培训活动,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优化,以降低发生护理差错的概率;重视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环节的控制,例如:登记患者基本手术资料时,要进行重点核对;术中用血时,要认真核对血量、血型,以确保无误;加强巡视护理,做好指标监测,以规避手术意外。③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护理隐患管理。要改变管理思路,根据计划生育手术室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章,以提升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由经验丰富护士或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护理风险管理,定期召开“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大会”,针对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法;要重视对护士业务技能的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优化护士业务技能,以满足计划生育手术护理工作的需求;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以减少护理风险因素。

3.3护理安全管理对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的重要作用

据相关报道研究显示,在手术室护理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可有效减少意外事件、医疗纠纷,降低切口感染率,还可使护理满意度、综合护理质量得到提高[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2.67%)比对照组(6.00%)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2.67%)比对照组(8.00%)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4.67%)低于对照组(1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33%)比对照组(87.33%)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98.85±0.79)显著高于对照组(84.46±1.15),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充分说明,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可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隐患,优化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从而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安全性得到提升,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当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实施力度。

[

参考文献]

[1]刘赞.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9-50.

[2]周加玲,王志成.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3):1764-1766.

[3]刁国宣,蔺习凤,柴静,等.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的防范[J].重庆医学,2008,37(7):773-774.

[4]赖晓萍,王美珍.手术室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与安全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845.

[5]朱玉玲,李蕊.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3):142-143.

[6]魏丽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115-116.

[7]秦瑶.手术室护理中安全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析[J].吉林医学,2014(18):4108-4108.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针刺伤;注射室;护士

注射室是医院中人流量较大的窗口,每天都会接待一些有着各种各样病情的患者,而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便是注射或者是配药时使用的针头,如果发生针刺伤,则受污染的血液、体液等可能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进入到护士体内,如乙型肝炎病毒、破伤风杆菌等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和威胁。因此我院针对发生针刺伤的事件,对其原因以及防护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为我院对注射室针刺伤事件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为我院注射室内的50名护士,且所有护士以抽血、肌肉注射、静脉输血以及皮下注射等任务为主。其中男性护士18名,女性护士32名;年龄为23~45岁,平均年龄为(31.4±1.3)岁;护龄为2~10年,平均护龄为(5.3±1.1)年;按照护士的文化程度进行划分,中专护士12名,大专护士30名,本科及其以上8名。

1.2方法

对注射室护士在工作期间发生针刺伤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的方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通过对针刺伤事件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所占的比例为82.0%(41/50),发生刺伤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被安瓿玻璃刺伤、被针头刺伤以及被头皮针头刺伤等,其中前者刺伤所占比例为53.66%,其次为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针头刺伤所占比例为36.59%,而因头皮针头刺伤的护士所占比例仅为9.75%。具体结果见下表1 。

3 讨论

3.1 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自我保护的意识较薄弱,认为在注射室并经常与医疗器械等打交道发生刺伤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刺伤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大多数护士在处理安瓿玻璃时因技术不到位或者是操作方法不当等,使得瓶体碎裂,而发生刺伤事故。此外,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抽血、注射、处理输液瓶时发生的针刺伤多半也是因为马虎大意、手法生疏等造成的。而且经过统计发现和受过正规操作训练的护士相比,未受过正式训练以及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明显增加。

一方面,护士工作繁忙、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原因也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注射室人流量较大,每天的高工作强度以及长时间的工作都会使护士产生疲劳感,此时极易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刺伤事故;尤其是注射室护士较少,在工作的高峰期特别是在输液患者较多的情况下,身体和心理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对每一位患者的注射滴速、针口的按压等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经常会出现被头皮针头刺伤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对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不积极配合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不积极配合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的,由于其年龄偏小,对注射室中的各种治疗如抽血、注射等都会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因而容易发生剧烈的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护士极易发生针刺伤。

由此可见,在注射室内工作的护士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发生针刺伤事故,从而对自身的健康安全带来危害。因此,为了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同时又能够顺利完成注射室的各项工作,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3.2 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首先,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各项任务的练习。制定一套可行的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工作,以提升操作技能。例如,护士容易被安瓿玻璃划伤,则制定一套正确处理安瓿玻璃的操作过程,即现在安瓿玻璃的正确位置处做好标志,然后使用砂轮锯在标记的位置进行切割,再用纱布将切割的上下两个部分包住,合理把握力度,将切割口折断。按照该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因折断安瓿玻璃瓶体时而发生的刺伤。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即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尤其是在接触血性物质时,应戴好手套,如果操作时难度较大,例如患儿不积极配合,其他护士可适当给予协助,各项操作完成后要立即清洗。

其次,如果发生针刺伤事故,需立即处理,即尽量将伤口位置处的血液挤出,然后用清水或者是肥皂水进行清洗,清洗完毕之后,可用酒精进行消毒。如果被乙型肝炎患者、破伤风患者等用过的医疗器械刺伤,则需立即向有关医师报告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治疗,以免感染。

最后,对注射室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尤其是在患者较多,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如果人手不足,可适当调动其它护士进行帮忙和协助,以降低注射室护士的工作强度,使其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神进行工作,从而大大降低针刺伤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要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防护方面的教育讲座,以提升自身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注射室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每一位护理人员都需要不断提升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对自己的重视,也是对患者的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医院服务。

【参考文献 】

[1]余燕,卢秀英.门诊注射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702-3703.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口腔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中国临床医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