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范文第1篇

在1847年2月11日的美国米兰出生了一个天才,他一生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这个人就是美国的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他说:“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错,他自己说的这么一句话便反映了他那伟大而又平常的一生,同时也不断地激励着后人,他虽然是个耳聋患者,可他仍然用他毕生的时间为人类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我想,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勤奋激发出来、制造出来的。他???爱迪生,天生缺陷和家庭贫困,可他还是成功了。我们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生活的人是否更应该拼搏向上呢?也许,有的人会受家庭、身体、金钱等的种种影响,但勤奋却永远是人们最终和最好的依靠。这个发明巨人有许多未了的心愿,但所有心愿都指向一个目标???发明,为人类造福,他直至1931年10月18日凌晨死于尿毒症,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工作。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点亮了人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存活在我们心中。

爱迪生的故事范文第2篇

德馨园小学29班 周弈博

寒假我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书中详细记载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伟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爱迪生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对很多事物很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有一次,爱迪生意外的发现了飞蛾发出的声音,爱迪生受到了启发,于是发明了真正的留声机。他还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等等总计2000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勇于发现,刻苦钻研,不怕失败,就一定能成功!

我最喜欢的爱迪生的名言: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须品。

爱迪生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迪斯尼 迪斯尼公司 迪斯尼动画电影 沃尔特・迪斯尼 电影批评中国动画艺术

前言

美国迪斯尼公司(the Disney company),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媒体――文化业巨头。代表着当代美国文化的主流和实体,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学院里面的热门研究课题。也是其它西方国家大学中的热门课题,并已经成为一种单独的研究学科即迪斯尼研究(Disney Study/studies)。即使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和年轻学子们开始进行专题性研究。前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传媒大会学术会议上,来自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学者们。就迪斯尼现象(the phenomenon of Disney)进行激烈的讨论。在阅读大量的,有关的学术文章和专著,以及参加几次学术会议,特别是最近重新上课学习听课之后,笔者希望将一些美国学者们对于迪斯尼的研究和批评加以综合性总结,归纳整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因为花了学费学习,总得有些收获:也复习一下以应付论文学作。但也不乏其他目的:1、由于迪斯尼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我国目前进一步开放继续前进的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的。学习国外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是必要的。外国学者对于迪斯尼的研究与批评,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以为借鉴,加速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内出现了电影一电视教学与研究的热潮,据说大约有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电影一电视编导专业或课程,而目前在中国学习电影一电视,包括影视编导专业的在校生大约有25000人之多,估计已经打破了吉尼斯纪录。但正如我的学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著名影视学者陈犀禾博士指出、批评的那样,真正做学问的专家不多,迪斯尼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希望给国内师友或同侪提供一点参考资料。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笔者的综合性编著,虽然不代表笔者的观点,但个人的东西总是少不了的,因此,如果文字中有对于我国学者,特别是大腕儿/学者们的不恭,不尊,不敬之处,都是本人之错误,此处特别说明。3、在回国效劳时,喜欢到公园,或小学,幼儿园同儿童孩子们谈天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片/卡通片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飞速发展,据说2007年一年就有100.000多小时的动画一卡通作品制作,生产,但孩子们所喜欢的大部分的动画片还是以迪斯尼的作品为最多。因此,笔者希望此文对于广大的迪斯尼作品的观众,能有一点帮助。也正是如此,笔者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进行编写,这就给自己找来麻烦。因为美国这些学者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时常咬文嚼字,文字晦涩,我们就很难工作了,又加上自己的中文一直不好,所以文中谬误之处会很多,也请原谅。为了编写此文,笔者阅读了158篇论文。12部专著,参加7次有关的学术会议或讨论,加上最近听了8节有关课堂讲座,收集了5位教授的讲演/讲课的文字稿。为了简要清晰些,我们仅选择100篇论文10部专著进行综合整理,编著。根据论文的学科,内容和作者的研究领域:大致把这100多部作品归类如下:

1、作为电影一电视研究。即影视艺术研究的文章57篇,专著10部,占57%;

2、作为传播学、媒体学研究的文章12篇,专著1部,占12%:

3、作为文化研究。特别是美国文化研究的论文14篇,占14%;

4、作为社会学,包括文化社会学,社会经济学等研究的论文7篇,专著1部,占7%;

5、其他学科,包括英语文学,心理学等7篇占7%。总计100%。如果按专业学科来分析论文的作者,我们发现,电影一电视学科的专业人员最多。约有一半的文章由这些人所写――不过需要解释的是我们也有意多选择这类文章:其次是传播学一媒体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再就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专家:这也说明了迪斯尼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即使是传统的影视研究,也是把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接合起来进行新的综合性研究。此中。新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为最流行,最多。这正如一句中国老话,按照当今走红的红学大师刘大文豪的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传统迪斯尼/古典迪斯尼研究

电影史学研究在美国大学已有传统,成为学院派电影研究的最重要的部分,这样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依据一定的方法/套路的固定研究模式,对于迪斯尼的研究,也延续了这样的学术研究路线。尽管迪斯尼公司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一些大型的故事片(themotion picture),但迪斯尼的特殊的电影作品是名扬天下的。可以说,从迪斯尼诞生时开始,直到今天,这种独特类型的电影作品是迪斯尼公司的标志性产品或专利产品,即使该公司的公司徽章也是以这类影片中的典型形象原型为母本设计的。这样就明确了,当我们提起传统迪斯尼或经典迪斯尼(Classic Disney)时。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就明确为迪斯尼公司出产的特殊类型电影,即动画片(the Animation),卡通和卡通片(the Cartoon film),人偶动画片(theLive-action film或译表演一动画片),再加上一些新的尝试所产生的新东西等。但。又出现了新问题:这种人偶表演一动画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毕竟尚处于孩童时期,不够成熟,从严格意义来讲算不得传统迪斯尼的作品。此外,由于美国最近以来的媒体业。影视业大整合,迪斯尼公司也在整合中发展成为媒体一文化巨头或巨龙怪物,以新迪斯尼公司出版的新的类型产品比如电视作品,网络电影,电子游戏等,使得研究者更加为难,为此,我们在本文中把主要注意焦点集中在动画片上面,但也会涉及到其他产品。

1、传统迪斯尼的演变过程

从诞生时期开始。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奠基人沃尔特・迪斯尼先生就以卡通/动画为公司独特产品,这就确定这个公司的营业特征。而也就从此,传统的迪斯尼动画片开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艺术创作模式。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克勒等。长期观察总结出迪斯尼的艺术特征,即20世纪20年代中,迪斯尼公司的早期动画影片的艺术特征是:幻想、神妙的开放式结尾,没有明显的故事转程点(point或按照好莱坞式的编剧,为情节点plot point),和没有固定的逻辑性的叙事顺序,做序。然而,到了1932年,迪斯尼的艺术创作模式有了改变。故事更 加幻想化,故事叙述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开始和快乐性的大团圆式的乐观结局。这种更结构化的故事线。更加为道德化,并带有童话性质:美国的基督教道义理念开始被加强并体现出来。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迪斯尼的动画片中出现了大傻瓜/大笨蛋(the Silly Symphonies)类型的角色。这种带有小丑性的角色。不仅帮助推动了传统迪斯尼的模式发展。使传统迪斯尼更加适应了当时美国电影技术的发展环境(有声电影和彩相继出现一发展),而且也符合迪斯尼的艺术的(动画技术,电影运动的)美学发展。1928-1929年。迪斯尼制作出产了一部《骷髅舞蹈》(The Skeleton Dance)的动画。在作品中出现了迪斯尼的第一个傻瓜/笨蛋形象,一个会跳舞的花季滑稽骷髅。影片内容很简单,夜黑了。一群死人骷髅从坟墓中出来,他们开始玩笑。欢乐地跳起各种舞蹈:当天色渐渐亮起来。他们开始奔向自己的归宿一坟墓中。故事就这么简单,但观众喜欢,当他们看到滑稽的骷髅在跳舞,观众哈哈大笑,并随着音乐。脚踏地板地跳了起来。不久,1932年,迪斯尼又出版另外一部比较严肃的,具有基督教道义的作品《树与花》(Flowers and Trees),影片有明晰的故事开头、结尾和明确的角色。讲述了两个美丽的树木――一个小伙树和一个鲜花盛开的姑娘树之间的爱情。最后它们起来反对那个邪恶的妖魔树,成为一对完美的夫妻――故事以婚宴为结束。故事虽不错,但由于太严肃。反不如前一个作品轰动。但它确定了迪斯尼作品的道德原则――以基督教道义为基础的道德观。1033年,迪斯尼设计、制作的动画片《三个小猪》(The Three Pigs)公映了,一下子就轰动全美国,在纽约有全家人清晨排队等候卖票的情况。故事也很简单,就是三个淘气的小猪。团结和邪恶的老狼斗争的故事。小猪被塑造成滑稽,笨拙,幽默而聪明的形象,观众喜爱这三个小猪。动画片的主题歌曲《谁害怕大坏狼》(Who’s Afaide of Bib Bad Wolf?)音乐幽默,节奏欢快。一下子成为在全美国最受欢迎的歌曲。在当时的电影院出现了很有趣的特殊场面。每当银幕上的主题歌音乐响起时,全场几千位观众齐声高唱:“谁害怕大坏狼!”人们兴奋了,欢快了,庆贺了。要知道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大萧条之中,这样的歌曲。无疑提高了美国人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起起到某种安抚,振兴和治疗的作用。在一开始。迪斯尼只是在自己的院线影院――大约250家电影院公映。但不到一星期,众多的电影院纷纷要求购买拷贝,一下子在全美就有3200多家影院同时放映,沃尔特・迪斯尼也高兴不得了。他的秘书跟他说:老板收入太多了,钱太多了,我们点不过来了,您来看看。我们只好用来称了。就这样。不是一公斤,几公斤。而是几十公斤,是美元啊!老沃尔特当时决定继续由这些人合作,继续设计制作,不久就成为了《小猪系列》。一直到现在,这些小猪还是最受欢迎的迪斯尼形象。而《谁害怕大坏狼!》像然是最流行的歌曲。当有人把学者们,影评家们所写的文章给沃尔特看时,这位迪斯尼的当家大腕儿不过笑笑:“我们制做电影,叫这些教授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意思。”。他非常聪明。但我们知道也正是由于这部动画片的成功――无论商业经济的成功,还是艺术上的成功,都进一步使得迪斯尼明确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原则和策略等,从此,传统迪斯尼遵循上述的创作目标、原则和策略,不断发展,形成了迪斯尼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2、传统迪斯尼风格与特征

毫无疑问,迪斯尼风格,特别是古典迪斯尼风格与沃尔特・迪斯尼本人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由于沃尔特家庭的宗教背景,早期迪斯尼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当时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道德观念即基督教道义。

很多学者。包括日本,英国学者特别注意古典迪斯尼地的艺术风格,比如英国人李尔就用“迪斯尼世界”,美国人杰克逊则用“迪斯尼视野”,而日本人小野雉夫则用“迪斯尼文化”等词汇,来形容传统迪斯尼的艺术风格。也进行比较研究的,我的学兄美国学者斯坦尼・福斯特(Staney Frost)就出版专著,把迪斯尼的艺术风格同华纳兄弟公司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比较,得出早期美国好莱坞是注重电影作品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内容的。

施蒂芬・沃特斯(steven Watts)曾经系统地分析过古典迪斯尼风格和特征,他认为早期迪斯尼同当时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区分就在于迪斯尼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或一种美学上的混合体式的“感伤式的现代主义(sentimental modernism),他比较详细地把古典迪斯尼艺术风格和特征概括如下:

1、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自然主义和幻想之间保持平衡,有选择,有智慧地使用他们的合理部分,然后去照亮自己的创作:

2、准确地把握不多用非线性的,非理性的,炫耀的,抽象的现代主义的体现等手法,比较适当地行进在美国文化的地理图上,并从过去的维多利亚传统中合适地吸取比喻啭喻等;

3、有意去挖掘意识层次,从而去获得较为流畅的思维经验与行动。但从总体来讲。是趋向于一种适当的理性主义:

4、较为自由地摹拟现实世界即以动画形式来仿效,但又不太过火,用一定的意旨,意识,和情绪去对客体赋予生命和模仿,但对于恶人,妖魔等形象要求有一定塑造原则:

5、也是最重要一点,要坚持好心――良心原则来说明、描绘和呈现,记住是作为高雅文化来呈现的,避免其他的通俗,流行文化的粗野,庸俗,低级的弊病。沃特斯可能是过高地赞誉了古典迪斯尼。但他是老沃尔特的好朋友,据说他们两个人曾经就古典迪斯尼地的艺术风格有过很好的讨论。沃特斯后来说,他同老沃尔特就古典迪斯尼的故事。角色从物,主题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念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归类,分析,因此,从学术研究性来讲是有一定的意义。

3、古典迪斯尼的故事类型

1、对于民间传说的借用

从最早时起,古典迪斯尼久就时常使用,到现在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据民间故事传说。古典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一直是迪斯尼电影作品的基础,也是迪斯尼卡通的基础。在美国,至少是在美国,迪斯尼的电影故事会比原来的民间故事传说更为出名、流行和家喻户晓。以《木兰》(Mulan)来说。在迪斯尼的动画片出来之前,美国的儿童很少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花木兰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当然,对于民间故事传说,迪斯尼的借用是有其原则的,用迪斯尼化(Disneyfication)或美国化(Americanization)是最为适当的。

2、古典迪斯尼的叙事特征

迪斯尼的电影是商业产品,这同好莱坞的电影性质完全一样,两者在电影故事的叙事上有其一致性。美国一些学者都对古典迪斯尼 电影叙事进行研究,我们总结一下:请见以下表格:

艺术风格

轻型娱乐性风格;

音乐型;

幽默(时常是口无遮拦德的类似中国相声的角色和打闹型);

故事类型

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和童话的转借;

以古典好莱坞的经典作品为原型的转借;

人物/角色类型

类人化的,新型的动画角色/人物;

已经定型的英雄,女英雄,丑角,调皮鬼;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特别是有关政治,宗教,文化和具有影响的著名人物等;

主题/价值观念

美国社会思想主流;

美国工业化思想;

个人主义;

美国的工作价值观;

爱国主义思想;

逃避,幻想,魔幻,臆想,遐思;

单纯,无辜,善良,美好;

浪漫,爱情,欢喜;

善战胜恶。

传统迪斯尼的艺术风格特征一直保持到现在的迪斯尼作品的创作上。目前,在美国除了迪斯尼之外还有几家大型电影公司进行动画片的生产,创作,尽管在艺术风格与特征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创新,但迪斯尼风格似乎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而迪斯尼公司是聪明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迪斯尼内部有高人。2002年,当新兴的电子数码技术声嚣尘上时,有人说迪斯尼要完蛋了。当时谣传迪斯尼公司要大量解雇创作人员,但迪斯尼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大旗不倒。一方面加速整合,形成了新迪斯尼集团(new Disney Group),另一方面坚持每年创作出一部大型动画片,同时加紧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几年过去了,迪斯尼不但没有,反而日益扩大,成为世界媒体――娱乐业的第一巨头。事实,证明了当初老沃尔特的名言:“迪斯尼不变,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由于迪斯尼电影时常围绕爱情题材――这是生命力极强的创作题材,所以一直很受欢迎。从1998年开始,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就开始把迪斯尼动画影片改编为美国音乐剧搬上舞台表演,而且受到欢迎。比如《美女和野兽》(Beauty and Beast),《狮子王》(The LionKing)等都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音乐剧。最有趣的是,迪斯尼动画片中的主题歌时常成为美国最流行地的歌曲。

4、传统迪斯尼的角色从物(character)类型

传统迪斯尼角色从物(Character),似乎是基本定型的,多年来在类型上变化不大。从艺术创作来讲,迪斯尼的动画影片基本延续着一种基本模式来安排故事的角色从物(有时是动物,即characters):大致是先确定主要角色,即英雄或女英雄。然后围绕他们/她们确定对立面――以便建立戏剧矛盾,双方的角色确定后,再设置其他配角。一般来讲,主要角色基本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口味,是地位较高的阶层的代表性形象。而对立面时常是可恶的丑陋形象――代表邪恶势力。而其他配角,一定要有丑角――幽默的,插科打诨的玩笑形象。美国学者把传统迪斯尼作品中的角色从物(动物)类型概括归纳为以下:

1、英雄/女英雄形象:包括美国人喜爱的各种英雄人物,她/他要有责任心,敢于斗争,勇敢奋斗,不畏艰难,有时会离家出走去闯世界的英雄:

2、爱情的浪漫角色:爱情的情种形象,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男孩和女孩,王子,公主,美人,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米拉达;

3、幽默滑稽性配角:丑角是绝对不可少的,他们是主要角色的好友,起到绿色叶子的陪衬作用,这样的角色要求会插科打诨,滑稽,幽默,富有同情心,爱好自由。正直,善良。比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

4、仆人角色:他们是主要角色的配角。在影片中起到铺垫作用,如倒茶,帮助穿衣等。比如《木兰》里面的丑婆子;

5、与主要角色有关的角色:他们起到说明和叙事功能,比如《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的父亲老木匠等;

6、非仿生性形象:诸如茶杯,茶壶,等道具。他们在迪斯尼动画中出现很多,具有很好的剧作用。

一般来讲,传统迪斯尼的角色类型是个性突出,叫人观后难以忘怀;从迪斯尼艺术创作角度来看,主要角色男女英雄一定要好看,漂亮。有特性。得当初在创作《木兰》时,笔者夫人小薛有幸被邀请参加讨论,一直经过了大约200多次筛选,最后决定通过。《阿拉丁》的公主造型也大约经过200多次讨论筛选。迪斯尼的角色类型大致是基于美国人的审美传统的。

5、传统迪斯尼地的故事主题与价值观念

我们前面特别提到老沃尔特・迪斯尼是一个美国传统的基督教教徒,他信奉基督教。有时甚至很保守。他从一开始就把基督教教义定位为迪斯尼艺术品的根本。而且,由于自己的早年辛苦经历,他对美国基督教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主张有自己的理解,并加以实施。因此,很多人批评迪斯尼的保守,古板,落后,没有前卫精神,可老沃尔特时常是以一笑作为回答。但不少学者指出传统迪斯尼的故事主题和价值观念体现出美国整体的道德观念,即中产阶级的基督教道德观念,概括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个人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迪斯尼的动画作品体现出典型的美国式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按照美国学者达伊特・塔谢尔(Dayete Taxel)所定义:“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体现为自我意识,自我努力,自我帮助,自我尊敬,自我奋斗,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一切强调自己。以我为中心的精神。在工作中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一定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从历史上来看,迪斯尼成功的动画片都体现这种个人主义精神,比如《三个小猪》的小猪们,《白雪公主》的小矮人们,都表现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奋斗精神。爱国主义(optimism)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定下的传统,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就鲜明地体现出美式的爱国主义精神,迪斯尼同好莱坞一样以宣扬美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荣,在作品中强调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然,过分宣传美式爱国主义也会成为毛病。

2、幻想,魔幻,臆想。和逃避主义

从一开始直到现在,迪斯尼翻来覆去地把幻想(fantasy),魔幻(magic),臆想(imagination)等一直作为动画片的基本主题、内容,而逃避主义(escape)则是其创作的哲学。为了给美国大多数观众提供一个暂时忘掉苦痛,折磨,艰辛的机会,迪斯尼起到了短暂止痛,安抚,或麻醉的作用。我们前面提到过在20世纪30年代中。美国人在严酷的经济危机环境中,是《三个小猪》的歌声“谁还怕大坏狼!”鼓励、团结了美国人去乐观奋斗。最近影片《阿拉丁》的主题歌“一个全新的世界!”又风弛全球,连战争中的伊拉克孩童也高唱这支歌,我们以为这实在不易。

3、单纯,朴素,乐观与正义

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物欲横流的,崇拜权势和财富的社会中,迪斯尼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单纯(innocence),朴素,乐观与正义的创作风格实在是相当难得的。记得老沃尔特逝世时,葬礼上有大约500个儿童参加,流泪哭泣,他的朋友教堂牧师说:您可以上天对上帝说:“我是清白的,单纯的。I aminnocent”。迪斯尼为儿童们提供健康的,单纯的。朴素的,乐观与正义的文化产品受到美国和世界人民的赞扬,这也是迪斯尼动画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原因。

4、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从一开始,迪斯尼就强调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精神,从艺术遗传基因来看可以追述到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在迪斯尼动画作品中爱情故事占很大的比例,而迪斯尼作品的主角常常是陷入爱情之中。而结局时常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美式乐观主义还表现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5、善良战胜邪恶,正义的力置是伟大的

爱迪生的故事范文第4篇

单亲女孩迪伦独自踏上一列火车去寻找自己的生父,不料遭遇一场火车事故,当她爬出火车残骸时,却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一片荒原,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她却是唯一的逝世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八年级摆渡人读后感,欢迎查阅。

八年级摆渡人读后感1

假如我们的内心有一片荒原,那心灵的摆渡人,是亲人,是朋友,没有他们的陪伴,或许我们很难完成这趟旅程,但是,也正因为有他们,内心的荒原,才会开花。——题记

迪伦的内心荒原,那座山丘上,坐着的那个男孩,叫崔斯坦,他是她的灵魂摆渡人——迪伦死了,她于一场火车事故中遇难。他对她说:“我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再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相貌。”崔斯坦内心的痛,他本来的样子,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或许只是因为有灵魂的需要吧!但是,这个女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迪伦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气随她的心情而变,地形随她的性情而成。崔斯坦温馨的话语,点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恶魔的进攻,但是有他在,迪伦也能绽开笑脸……就像我们内心的荒原,有恶魔,有坎坷,有磨难,但也是拥有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击免受恶魔的伤害,才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如果摆渡人真的存在,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他。

遇见了迪伦,崔斯坦第一次为他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他的生活简直像一个监狱,永无止尽的轮回,看着那些自私的灵魂说谎,欺骗,浪费上天给它们的生命,而这是他梦寐以求有求之不得的,他一直以为引领灵魂去到另一个世界是他的工作,他只需要执行。迪伦曾对他说:我所感到的,并不是真的你,但是,不论你的外表是怎样,你心里的那个才是真的你,是你的灵魂……作为被保护人的同时,或许我们正在引领着生活中的朋友,亲人。在爱与被爱的同时,我们内心的的荒原,在冒起点点小花,或许它们微不足道,但是,也能点缀这片荒原,也许迪伦也是一个摆渡人,在悄无声息中,她已经进入崔斯坦的内心,为他种下了一株花。

也许人只有在颠倒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迪伦来到天堂,却要冒险回去寻找她的摆渡人,即使完成了这趟旅程。他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心灵,崔斯坦引领着另一个灵魂,相貌却依然保持着,没有一丝改变。在时间的推移下,他们在对方内心留下的痕迹,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向往。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那谁是你生命的摆渡人?

心灵中的摆渡人,种下为对方留下的花,蔓延到整个荒原的每个地方。从荒原到花海,只需要摆渡人的陪伴,我们心灵的摆渡人,会是谁呢?

八年级摆渡人读后感2

我的存在是因为有你,爱让我勇敢,让我不再胆怯——题记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前是,以后也是。但是,如何去爱?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读完《摆渡人》这本书,我颇有一丝感触。

一个单亲女孩,迪伦,在去看望自己多年不见的父亲时,却不幸在事故中失去生命,遇见了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命运,从此,发生了不可预知的改变。崔斯坦一路保护着迪伦,带她走向所谓的归宿,他早已冰封沉寂的心,被这个单纯的女孩融化了。但是,他不能陪她到最后,他骗了她,他看着她痛苦,他再一次封闭自己的内心——因为,他知道他和她不可能。她不信,她从所谓的归宿中逃出来,独自跋涉穿梭过危机重重的荒野,只为了在千万相同的光球中,找到那个他,再和他回到那个世界。这一次,他比她更害怕,因为他不属于那个世界,但是,为了她,他逼自己坚强,让自己相信那虚无缥缈的希望。幸运的是,他们成功了。

一本书,想要让人产生感触,便需要爱,《摆渡人》是一个教人如何去爱的故事——他,关心她;她,同情他;他,小心翼翼地告诉她死亡的真相;她,地理解他过去的经历;他,让她勇敢;她,让他温暖。这,一切都是爱,也都是因为爱。一个是,不经人事的15岁女孩,一个是,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活了无数年,却,只为了那个所谓的使命的摆渡人。两个人本就像相交的直线,只有一个交点,但是,迪伦,因为爱崔斯坦,也相信崔斯坦爱她,勇敢的重回荒野,让两条直线从此重合。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或许,现在说这个话题,有点早,但是意义深刻。常说,爱,使人勇敢,但我说,唯有勇敢,才能爱。迪伦爱崔斯坦,但是,如果,她胆怯了,在那个所谓的归宿,默默等待她的亲人,两人将从此再无机会见面。崔斯坦爱迪伦,但是如果在最后,他没有鼓起勇气,坚持和迪伦走下去,他将一直轮回在摆渡他人的使命中,从此再无机会见面。

所以,勇敢是爱一个人的方式,也是爱一个人的基础,如果你连爱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说你不爱,或者,你不配爱。崔斯坦和迪伦,是很好的榜样,尽管他们直接是男女之爱,但,殊出同归,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都是需要勇气的。鼓起勇气,大胆去爱,你会发现,世界变得不一样。

八年级摆渡人读后感3

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透出一片璀璨的光芒,这道金黄色耀眼的光照亮了幽静的河流,照亮了灰暗的天空,照在了一位摆渡人的身上,他划着一叶小舟,正穿过那条孤独的河流。这样一幅童话般的场景,就是《摆渡人》的封面,也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场景,是我们灵魂里的河流,而你的那位助你走过困境摆渡人又在哪里?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这个美妙的故事是因这样而发生的:迪伦要去探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却在火车上遇难,醒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荒原,还遇到了崔斯坦,他是她的灵魂摆渡人,要保护她度过荒原,去到另一个世界……迪伦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气随她的心情而变,地形随她的性情而成立,迪伦的心情也决定着他们命运的一部分。

在崔斯坦和迪伦穿越荒原的路途中,不得不时时刻刻防备着突如其来的恶魔和灾难,但是崔斯坦每一句温馨的话语,都是迪伦的动力;他那钴蓝色的双眸,能够点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恶魔的进攻,但是只要有崔斯坦在陪在她身边,迪伦就能绽开笑脸,勇敢面对困境。就像我们内心的荒原,有恶魔,有坎坷,有磨难,但是只要拥有朋友的陪伴,我们就能击免受恶魔的伤害,就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

当快到达边界时,他们终于决定在一起,但却因现实而不得分开,本以为故事在这里就遗憾的戛然而止了,却不曾想到勇敢的迪伦因为爱,独自一人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寻找崔斯坦。迪伦每到达一个小屋,我心里都默默希望崔斯坦你赶快出现吧,前面的路太凶险了,迪伦一个人会有危险的,可他有他自己的使命,一直没能出现。迪伦无畏的往下一个安全屋赶,去找寻崔斯坦,激动的最后是他们终于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了!

爱迪生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罗伯特·麦基;故事;叙事结构

叙事学(narratology)或称叙述学,即叙事理论。它是研究讲述故事的方式,即故事遵循的规则的理论。叙事学分析的重点是故事的“语言规则”和深层结构,在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等学科研究中广泛运用。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故事当中对故事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或)导致不同悬念的事件是核心事件。有一些司空见惯比较琐细的事件是附属事件。在本文针对影片的分析当中,特别是结合罗伯特·麦基的叙事理论时,更能体现核心事件对于故事情节的作用。

麦基是世界上着名和备受推崇的编剧教练。在其着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他认为故事满足了人性的一个根本需要,抓住了生活的模式——并不仅仅通过理性活动,而是通过私人的情感经历。

《蓝色情人节》又名《有人喜欢蓝》,是一部上映于2010年12月的美国爱情片,迪恩和辛迪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结婚六年的夫妻,伴随着“七年之痒”的到来,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影片内容梳理为如下21个片段:

1、家庭生活描述:迪恩和女儿找狗、叫辛迪起床,全家吃早饭,夫妻俩看女儿演出,接送孩子上学;

2、迪恩在搬家公司上班,很有爱心地给患病的沃尔特整理房间;

3、夫妻俩葬狗,迪恩订旅馆(矛盾出现:辛迪坚持要去上班,迪恩想出去放松一下),辛迪超市遇见鲍比(可能让其怀孕的男人),夫妻俩因为鲍比吵架;

4、辛迪去看练摔跤的鲍比,辛迪与外婆、父母生活片段;辛迪与鲍比发生关系且没有防护措施;

5、夫妻二人到旅馆;

6、鲍比给辛迪道歉但被拒绝;辛迪和迪恩在一个夜晚弹琴唱歌;

7、二人在旅馆聊天,迪恩表明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和妻女过简单快乐的生活;夫妻生活已没有激情,迪恩被关在门外;

8、辛迪怀孕,迪恩决定娶她并成家;

9、辛迪一大早被医院电话叫醒,留下纸条离开;迪恩喝酒并计划去医院找辛迪;

10、鲍比电话威胁辛迪,迪恩被鲍比等人打伤;

11、上司对辛迪有暧昧;迪恩到医院,辛迪的同事对迪恩的态度不好,迪恩见到辛迪和上司聊天产生误会并闹事,迪恩生气扔掉戒指但又找戒指;

12、迪恩到辛迪家求婚;迪恩向辛迪家人讲述自己父母的婚姻,暗示渴望有温暖完整的家庭;

13、二人到辛迪父母家(爱情和婚姻开始的地方)并讨论离婚及孩子的问题;

14、二人决定登记结婚;

15、二人都十分痛苦,迪恩祈求辛迪给他机会;

16、二人在牧师面前深情对视;

17、二人拥抱并互相道歉;

18、二人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

19、辛迪挣脱迪恩,并说出自己需要自由空间;

20、二人哭着并满怀深情离开结婚登记处;

21、情人节当晚迪恩离开父母家,二人婚姻的终结。

影片的故事很普通,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特的,具有文化性的手法对它进行修饰。在叙事结构中,最典型的是英雄故事模式,即英雄罹难—冲突—解决,这种叙事模式就如新闻报道模式即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在《蓝色情人节》中,我们仍可以找到线性的叙事,不过剪辑者采用了另一种线性叙事: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描述现在发生的事情,一条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把现在和过去分别剪成碎片,一个现在片段和一个过去片段组成一个单位,这样的单位依次排开放在时间轴上。当现在和过去相对的核心事件配对完了,以现在结尾。通过解析,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条回忆的叙事线索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婚前的职业和经历,一条现实的叙事线索是男女主人公婚后六年日常衣食住行。两条线连接在一起,中间略去的婚后6年有了孩子之后的平淡日子/:请记住我站域名/,为了衬托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厌倦,省去的日子就如复印一般,不再详叙。二十一个现实与过去相间的片段,组成十组故事,结尾单独成段。

根据麦基的故事理论,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包括时代、期限、地点、冲突层面四个维度。时代是一个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影片描述的时代与观众生活的时代相吻合,这样更能拉近创作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期限是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显然,影片采用了省略的手法,有故事时间,没有话语时间,镜头转换之间的内容被省略了,本篇省略了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六年时间;地点是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即郊区的家、父母的家、学校、医院、便利店;冲突层面是故事在人类斗争等级体系中的位置,二人的冲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于未来的规划及生活的意义和追求上的不同。

麦基认为一个故事是由五个部分组成: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一)激励事件。它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对于《蓝色情人节》这部影片来说,激励事件就是女主人公辛迪怀孕,迪恩决定和辛迪结婚成家立业。如果辛迪没有怀孕,故事情节很有可能不一样。

(二)进展纠葛。进展纠葛是指当人物面临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时,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创造出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依次发生,经过了一个个无法回归的点。影片中女主人公对丈夫女儿吃饭的心不在焉,对丈夫心爱宠物的粗心大意,男主人公每天浑浑噩噩的散漫生活都已显示出家庭生活的平淡乏味,潜藏着危机。

(三)危机。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是在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和选择或者对两恶之轻的选择,或者同时面对两种情况的选择,它将人物置于生活最大的压力之下。当想象与现实发生出现不同,人们之间的矛盾终究会爆发出来。

影片中二人在不成熟的年龄结婚,辛迪答应结婚或许是因为无助,本质上源于对责任的恐惧。片中辛迪在 便利店遇到老情人鲍比时强调自己没有出过轨,这个强调潜在地让辛迪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婚姻。一旦她带着不安分的心审视比较,矛盾必然会喷涌出来,只是恰好时间在婚后6年而已。男主人公迪恩也没有改变,让好强的老婆实在忍无可忍。

(四)高潮。结构的功能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行动。迪恩酒后去医院大闹,给了辛迪一个解脱的借口,如导火索一般终于点燃了辛迪早已累积的怨气和不满。处于急流漩涡中的人物,最终采取的那一行动,必然成为故事中最重大的事件。本篇的高潮就是辛迪吼出要“我要离婚”。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本质上并不相互了解,价值观并不一致,婚后也没有进行耐心坦白的沟通,等矛盾淤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再想挽回已没有可能。

(五)结局。根据麦基的理论,如果一个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则被称为闭合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未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故事最后在女主人公辛迪父亲家结束,尽管两人互相道歉互相拥抱,也没有改变最后的结局。迪恩和妻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二人的婚姻在情人节傍晚的绚烂焰火中落幕。观众的所有情感都已被满足故事有了闭合式的结局,留给观众的是对电影人物及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工作等的思考。

结合麦基的故事理论,通过对电影《蓝色情人节》内容结构的分析,发现讲故事者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发现和挖掘故事的:第一,为了重塑平衡状态,主人公想要什么?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辛迪想平衡家庭和事业,迪恩想平衡家庭和婚姻。第二,什么阻止主人公满足他/她的渴望?阻止辛迪的是“不上进”的迪恩,繁琐的家庭生活,甚至包括从郊区家里到工作地点两个小时的车程。第三,面对这些对手,主人公打算采取什么行动达到愿望。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讲故事者发现他们角色的真性情,因为一个人在压力下做的选择最能揭示他/她的真性情。辛迪终于爆发,提出离婚,迪恩则苦苦哀求力图维护家庭完整性。最后,讲故事者问自己,“我相信这些吗?是不是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对挣扎的吹捧?这是一个虔诚的讲述吗?”自我意识是所有伟大故事叙述的根基。影片中迪恩逗孩子的画面,女主人公辛迪对大闹医院的丈夫忍无可忍吼出要离婚的片段,迪恩祈求妻子给自己机会的场景,都是对普通观众观后反应的大胆推测。影片背后的讲故事者对自己人性了解越多,就越能体察他人的人性,体察他们内心的善恶之争。以同理心照顾观众的情感,一个故事,巧妙的结构,就构成了一个吸引受众的文本。当这种同理心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不止是电影,包括所有的文本都会在受众间广为传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实用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奇闻怪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北桥杂志社

致富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农垦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