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南水乡的诗句

江南水乡的诗句

江南水乡的诗句

江南水乡的诗句范文第1篇

诚然,“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是否著一“绿”字,便春风浩荡,明月高悬?

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修辞上的锤炼。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始定为“绿”,真是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绿”字将意境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来,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同时,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可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字更在“绿”字前!从上下句朗读重音结合来看,无疑“又”字需重读。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离乡愈久,思乡愈切,“又绿”使人如闻久别的叹息之声,加重了“绿”字的感彩。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即便“绿”字,除显示春的来临外,还点出深切的思乡情怀,唤起读者的联想。

“钟山只隔数重山”句中的“只”字,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随着“又”一年的到来,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如果说,“又”字和虚词“只”字是前呼,那么和下句虚词“何”字便是后应。“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萌发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情感。

江南水乡的诗句范文第2篇

雨茫茫,桥弯弯,白帆片片是梦乡,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的身边!

——不必省略的话语

江南一直是我心中一个遥不可及而缥缈的梦。一直在北方生活的我,也走了不少地方,可是,好象命运总在跟我做怪似的,每次总是绕过了江南,到了现在我却不得不离江南越来越远,这个梦对来我说却是更清晰。

江南与我来说,还一直是少年时代的我从书本上、古诗词中、书画作品中得来的星星点点的印象,偶尔还有音乐相伴,于是在自己闲下来的时候,就听着缠绵的悠悠古韵,我不知那里蕴藏着了多少的情愁,我不知道这些作词作曲的人是否真的从那小桥弯弯、流水淙淙的江南几度往返,才吟诵出如此多情的诗篇,才谱写出这丝丝扣人心弦的乐章,这些我无从知晓,我也不想知晓,我只是醉了,醉在这浅浅淡淡而又浓浓烈烈的情愁里……于是有了一梦江南,再梦江南……

梦中的江南是就象是一位远古姗姗走来的婷婷娴雅的美女,她带着一抹温柔、三分妩媚,漾着五分婉约,带着七分娇羞、九分闺盼,有着十分的高洁和无尽的幽怨迷恋,她剪水为衣,折柳成裙,举手投足之间,依稀透出缕缕唐诗宋词的馥郁墨香,依稀在轻轻地向我叙说着千百年前一个个美丽而略带伤感的传说。我只带着一份悠雅古典的心情,看着她袅袅婷婷挪步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之间,就能听到她轻轻吟诵出的如细雨霏霏般的一首首江南诗句;伴着一弯新月,她立于小舟之上,轻轻划出一段美丽纯洁的属于她和我的童话……

梦中的江南是那一幅幅的水墨山水画,那水、那烟、那雨、那雾、那云、那桥……似乎总能牵住匆匆过客那驿动的心,就连那轻轻拂过的微风也温柔缠绵得让人不舍离去……,高高盘起发髻、鬓旁斜插一朵淡雅小花的袅袅婷婷的女子,漫步于烟雨蒙蒙的廊桥楼阁之间,真的让人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年何年,只愿轻轻祈祷,化一句隽永的唐宋诗篇,在我的梦境深处低低吟诵、切切呼唤让我能永远驻足于这梦境中的江南,不去想经年的旧梦伤痛,不再去管冷风起处孤灯对夜眠,不去想那不能放弃的浪迹天涯的梦想……

梦江南,江南梦,这曾让我魂牵梦萦了多少载的江南,如何不梦?怎能不梦?一梦江南,再梦江南,到如今我也只能遗梦江南……梦里多诗的江南,梦里多情的江南,梦里多愁的江南……

梦江南,江南梦,绵绵梦境断肠!入梦,梦醒!再入梦,再梦醒!江南仍将是我心中的一个遥不可及而缥缈的梦,伴随我一生的梦……

草青青,水蓝蓝,白云深处是故乡,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桥弯弯,白帆片片是梦乡,梦乡在江南。

江南水乡的诗句范文第3篇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江南水乡的诗句范文第4篇

黄庭坚①

投荒②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关③。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④。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文学家。

②投荒:作者曾在四川谪居6年。

③滟:瞿塘峡口的险滩。

④君山:在洞庭湖中。

简析

这首七绝的题目告知我们的信息有:环境――雨中,事件――登岳阳楼望君山。

有注本谓此诗为黄庭坚“往分宁时途经岳州作”。分宁是作者的家乡。诗人曾于1095年被贬到四川涪州任职,1100年始得放还。多年谪居一朝回,可想而知,诗人的心情应该不会平静。后人在《山谷先生年谱》中记载,连续多天的阴雨阻挡了诗人的行程。而此行经过李白、杜甫、范仲淹等先贤题写诗文的岳阳楼自然会引发诗人登楼之兴。楼前洞庭湖中的君山也必然会入诗人之眼。于是,雨中登楼望山便成了诗人情感迸发之因。

诗歌第一句便包蕴了深深的沧桑感:回想自己被投放到偏僻荒远的地方,经历万死一生,备尝多少艰险?时光匆匆过,鬓毛今已斑;往事不堪回首,而生命已现老态……多么沉重的情感!

接下来,诗人则让我们跟着他的记忆返回沿途经过的瞿塘滟关。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两岸悬崖,峭壁竖立,水流湍急,其险可知。瞿塘峡口的滟堆,更以险著称。有《滟歌》写道:“滟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大如牛,瞿唐不可留。滟大如马,瞿唐不可下。”而自己还能活着经过滟关,何等之幸!东汉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给皇帝所上之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抒其渴望回乡之念。诗人在此亦用“生入”二字,不也包蕴了浓浓的思乡之味吗?而诗人不只“生入”“滟关”,而且“生出”“滟关”,于是诗句也暗含着一种如愿之喜。

接下来,诗歌从第三句开始,陡然一转,奇境顿现:虽然还没有回到江南,但已可先发一笑;此时已登上先贤登过的岳阳楼,放眼远望,君山在前……

多么晴朗的“一笑”!让过往的“万死”之险全都化为云烟!给今后的归途带来希望:哪怕山长水远,经历过“万死”的“我”又有何惧?

这首小诗,也因这“一笑”而别具一种阳光的味道。

名句欣赏

江南水乡的诗句范文第5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

唐时的鹳雀楼因河水泛滥冲淹,早已湮没不存,但这里的无限风光依旧。每当夕阳西下时,登上鹳雀楼旧址高处,但见西边黄河宛如金带向南倾泻,南端中条山横亘百里,莽莽苍苍;蒲州城田园风光历历在目,落日如盘,苍山点黛。好一幅千里苍茫晋南景,万端唐时山水情。

小溪何能泊“吴船”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首对仗工整的绝句历来为人称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何处呢?原来,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当时他心境很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便以“绝句”为题.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可是在成都草堂门外,仅有一条小小的浣花溪,那些要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东吴的大江船停泊于小溪河畔似乎不可理解,杜甫何以会写出“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呢?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疑问总算有了答案。当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在青羊宫修贮水池时,发现了一座古时的水磨坊遗址,其规模很大,与现在的小溪水流量很不相称。经著名科幻作家、考古专家童恩正等人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水磨坊建于北宋。当时这里河床宽大,水流远比现在深且急,足以推动水磨,那么去往东吴驶行万里的船只停泊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早于北宋的唐代杜甫写出这样的佳句,自然就是真实的写照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在哪儿

每当游子回到久别的故土时,总是禁不住吟诵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如口语,淡淡道来,却将人们久客归来的人生感慨、老而弥笃的乡土眷恋挥洒得淋漓尽致。那么,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究竟在哪儿?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三年(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居住在今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此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了,家乡的儿童当然不认识他,从而使他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由此可见,“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当为绍兴市五方门外的道士庄,如今这里仍留有一些遗迹,如贺知章撰写的“龙瑞宫记”摩崖题刻、名闻遐迩的贺秘监祠等。

神州何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传诵千古的七绝《清明》。数百年来,人们对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争论颇烈。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4个。一个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江苏徐州丰县城东南7.5公里处的杏花村;一个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市以西的杏花村。那么,在这4个杏花村当中,究竟哪个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呢?

自南北朝以来,山西汾阳即以产酒著名。相传唐代最兴旺时,杏花村共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所产的“山西汾酒”享有“甘泉佳酿”之誉,1916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这般名酒的杏花村确实独在汾阳,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诗中所指的正是这个杏花村。但据《杜牧年谱》及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对杜牧生平的详细考察,证实杜牧从未到过山西境内,因此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汾阳县了。

有人认为是江苏丰县杏花村,查《杜牧年谱》,杜牧一生自外郡迁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路过丰县境。唐大中二年(848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即在运河至宋州(河南商丘)道上,所以杜牧过丰县境写一首杏花村的诗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自明代开始,《丰县志》版版皆收杜牧《清明》一诗人“艺文”。然而,如今丰县城东南数公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村名为张杏行,至今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三五株。可是该村一向不产酒,看来丰县说亦难令人信服。

相关期刊更多

江南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斗酒只鸡;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等等联合主办

大江南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江南大学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