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狮子作文

舞狮子作文

舞狮子作文

舞狮子作文范文第1篇

每逢春节或店面开业等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与耍龙灯一样,狮子舞也是传统社火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正月十五“闹红火”中,狮子舞起着带头作用。

在狮子舞的舞蹈过程中,为了突出狮子舞效果,还配有一定的鼓乐或音乐。鼓乐,主要以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动作配上雄浑、激昂的音响,浩大的声势就造成了。

狮子舞的演出通常分太狮和少狮两种形式。太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共同演出,一人身套狮头道具扮狮头,一人身披狮身服装扮狮身,扮狮头者要模仿狮子摇头、眨眼等动作,扮狮身者要密切配合。少狮由一人身披狮形道具扮一头小狮演出。此外还要有一位狮子郎(或武士、大头和尚等)手持绣球引舞,在锣鼓的伴奏下,引领太狮、少狮做出各种动作。演出的内容多数为“狮子滚绣球”“打狮子”、“回回斗宝”等。

从表演风格上来说,狮子舞分文、武两类。文狮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舔毛、抖毛,搔痒,洗耳、抚小狮等动作,表现了狮子的温柔和驯顺,风趣滑稽:武狮重技艺,有踩球,争球、滚球、跌扑、腾转、爬高、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突出了狮子的威武和野性,惊心动魄。在狮子舞的腾、闪、跃、扑,翻,滚等动作中,往往能变化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狮子出洞”、“狮子踩球”,“猛狮下山”、“二狮抢球”、“高台饮水”、“过天桥”,“跳涧”等。

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狮子舞相传起源于南朝军队中,被当地百姓看到后,逐渐流传出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人中原的。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期间的舞狮。

唐代以后,狮子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大起来。在阵容上,不但有了大狮子、群狮和狮子郎的表演,而且还增添了小狮子的表演。

南北舞狮,各具特色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皮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一般在春节、春会和大的庆典中作广场表演。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勇猛、灵活、威风八面,同时又通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临北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经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富了狮子舞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

舞狮子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中台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狮舞表达了中华人民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台湾,舞狮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民众的喜爱与关注。通过在民间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台湾狮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难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态与鼓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狮艺推至更高的水平。舞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广东艺术》?2005年4期。

    ?2?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舞狮子作文范文第3篇

舞狮这一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热爱。从冰雪皑皑北国到茂林修竹的南方,从喧闹城市到远僻的乡村,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热烈的舞狮活动,老百姓的欢喜心情在舞狮的表演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近年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力弘扬和不断挖掘,使得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的舞狮运动为之焕然一新,无论在组织形式上,还是管理理念上,无论是技术水准上,还是文化理论上都可以说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狮子被看作瑞兽,自古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性,因此,舞狮活动中实质上寄托着人民大众消除灾祸、求吉纳福的美好寓意。另外,狮子为百兽之尊,外形雄健威武、体格威严勇猛。古代劳动人民将它视作力量和勇敢的图腾,认为它可以驱邪镇妖、保佑人畜的平安。后来人们便把狮子作为驱魔镇邪之物,并在迎神赛社时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进行表演,逐渐演变为民间舞狮的文娱活动,久而久之,狮舞成为一种融武功、杂技和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随着时光的变迁,舞狮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热烈浓厚。宋代出现的百戏中已经有了孩儿扮狮戏球舞和狮豹合舞的活动,而清代的舞狮更独具特色,譬如北京“走会”活动中的舞狮,形式是一对各带一只小狮子的大狮子,其旁边另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它们。大狮子的形象显得雄健威猛,而小狮子灵巧活泼,非常有情趣。在民间,上元节的舞狮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盛大表演,每逢农历的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会在集会中表演舞狮子,以祈福今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狮舞的地域性特质

在狮舞长期发展和流传中,不同地域的民间艺人通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区特色的舞狮风格。现今我国流行的舞狮形式主要有文狮(北狮系)和武狮(南狮系)之分。“文狮”的动作细腻诙谐,其主要表现狮子活泼及嬉戏的意蕴和神态,动作主要有: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极富情趣性和娱乐性。“武狮”则更重技巧和功夫的展现,需要扎实的武术功底,有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武术高难动作,以此展现狮子威武的内在性格。又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主要以狮头重量见长,其重可达90余斤,非常考验舞狮人的功力;河北徐水县的舞狮的特征是动作娇健,可以跃上五张方桌,主要在桌面上表演高难的技巧;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尽显徽地的隽秀优美;山东的《大狮子》则是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闪转腾挪,以惊险和勇猛见长;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则是以演绎破阵之法为主要特色。不仅在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例如,青海省藏族就有《雪狮》舞,非常有特点。

三、狮舞的生存现状

众所周知,狮舞大多是以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为生态依托而存在的。笔者认为,狮舞是存在于特定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式,是在自娱、娱人的条件先特定舞蹈,并逐渐成为民族节日中的习俗,因而,对这些舞蹈实质上是民俗化了的舞蹈形式。而民俗化的舞蹈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以特定节日或特定民俗日期为生态条件而存在的,如果这些特定节日一旦不再作为民族的民俗活动日,那么就意味着这一生态条件消失了,其中的舞蹈也自然可能同时消失。狮舞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就很有可能因为失去上述生态条件的依托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多元时代的到来,人们娱乐方式的与日俱增,因此,当代的人们已很少把狮舞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笔者曾在调查时发现,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不多的一些乡镇,人们也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唱卡拉OK甚或上网等达到娱乐。在劳作之余,以狮舞娱乐的现象少之又少。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虽然涌现出了一些年轻的狮舞爱好者,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实际兴趣并不在狮舞上,而是想通过借助这种方式练习他们更喜欢的“蹦迪”或跳“街舞”“劲舞”“国标”等具有工业化形式的活动。舞蹈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其存在方式和基础就是人的身体,其传承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所以,当无人以身相传时,舞蹈就会迅速失传。当前很多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技艺之所以失传,其原因正在于此。所谓“艺人亡,艺技失”即是。总而言之,当今人们娱乐兴趣的多元,使得大众的兴趣取向要么不在舞蹈活动上,要么失去了民族情结,娱乐兴趣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薪尽火灭,很可能是狮舞将会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文中,我们主要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对文化生态系统的依赖和负载者的层面讨论了狮舞失传的基本原因和可能性危险。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予以透视的话,当代文化大背景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则很可能是狮舞失传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首先,生产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交通的国际化和信息的爆炸性等,无疑都在不断弱化着原生态民间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其次,当代人对现代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抱以轻视和远离的态度,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往往不屑一顾,却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导致原生态民间舞蹈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此外,政府的文化部门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重视不足和放任自流的态度,也使得原生态民间舞蹈缺失了最重要的人为保护的机制。总之,当前文化大背景的转变无疑是导致狮舞可能失传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狮舞既有失传的可能性,也同样有持续流传的可能。而持续流传的可能性,除了确因狮舞所依附的民俗尚得以保留外,其他的更需要人为地加以保护,才能使之继续流传。前者是自然传衍的结果,而后者是人为保护所使然。此两种流传方式虽然有差别,但均构成了狮舞流传的可能性。既然通过人为的保护有可能使狮舞得以流传,那么,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狮舞意义的认识,其次需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使狮舞代代相传。

四、狮舞的保护与发展

狮舞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文化和经济意义。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而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狮舞,在诸种艺术门类中,是最为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它同步于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它承载着慰藉心灵、愉悦精神、传输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动能作用。以狮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族习俗、礼仪风貌和精神征象的范本。为此,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特别是我们的狮舞。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果把狮舞按展示、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理念去操作,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配比去把握,狮舞就能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有所壮大和发展。相信,这种古老的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也将焕发青春,“老有新为”,重铸辉煌。

舞狮子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狮舞;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

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是地方民间武术的发源地,这里流传了独具特色的“全堂狮灯”文化,这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强,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活动,深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2014年井冈山"全堂狮灯”成功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一年多来,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尝试着探索井冈山"全堂狮灯”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出适合幼儿的狮舞。

一、幼儿园开展狮舞教学的意义

“全堂狮灯”中狮舞表演作为一项典型的传统体育活动,一直深受井冈山人民的喜爱。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地方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其文化内涵与当地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文化传承有直接联系。因此,人们开展狮舞表演时,不仅在运动技能、意志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还接受当地民俗文化的教育和学习,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

幼儿舞蹈学习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幼儿狮子舞表演形象生动、直观活泼,模仿性的动作为主,极具感染力,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舞蹈性较强且艺术性较高。幼儿狮子舞集合了武术、舞蹈艺术、音乐等综合元素,在韵律感极强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表演,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以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音乐素质、智力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幼儿狮舞的创编依据

幼儿狮舞是孩子们表演,也是给孩子们观看的,创编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动作发展来编排狮舞动作。从生理发展的层面来看:幼儿处在生理发育时期,身体各部位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节奏感、平衡能力、控制能力等都有待发展完善。因而,创编幼儿狮舞动作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力求动作简单、舒展、适宜、活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大脑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注意力很难集中,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幻想、模仿。因此,在创编狮舞时要观察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形态,多一些模仿性动作,比如模仿狮子生活、嬉戏、进食、挠痒等动作编排进舞蹈。狮舞时间不要过长,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并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简单,这样益于幼儿接受。开展幼儿狮舞学习对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对包含身体、智力、情感、美感、社会性等因素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编排狮舞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对狮舞的喜爱程度,对成套狮舞动作要多样化,注意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锻炼。学习、创编、开展儿童狮舞为幼儿园音乐领域教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形式。

三、幼儿狮舞的创编原则

1.教学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幼儿狮舞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在创编体现狮舞教育性时,要从狮舞动作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等方面考虑,避免低俗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重视加入教育因素,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2.健身性原则。幼儿狮舞虽然是舞蹈的一种,但是它还具有健身目的。动作语汇非常的丰富,通过这些模仿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幼儿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3.针对性原则。创编的狮舞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学习的对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组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活动教学的实际,创编具有实效性的狮舞,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安全性原则。由于狮舞需要借助于道具进行练习,一只狮子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和狮尾。刚开始练习需要适应,以避免由于幼儿视线受阻应避免在练习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事故而给孩子带来痛苦,影响学习。因此要对狮舞的各个环节、动作、组织方法、场地等进行安全检查,在指导动作时注意安全防范。

5.新颖性原则。狮舞表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这是引发幼儿进行狮舞练习的外部动机。因而,在创编上应注意精妙的构思和创新的设计,使狮舞的表演动作、过程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并再现简单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创意的狮舞应有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形式,能引起参与者的关注和兴趣,激发他们身心愉悦。

6.简易性原则。成人舞狮表演会有许多高难度极具观赏性的动作,例如直立、跳、转、腾、捕、翻转倒立等,在设计幼儿狮舞动作时受他们动作能力发展的限制,必须遵循简单易做的原则,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是力求简易化。

7.渐进性原则。幼儿狮舞创编动作设计上要遵守渐进性原则,动作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从单个舞狮动作的创编入手,积累一些动作语汇之后再开始一乐句、一乐段的创编。选择适宜的乐曲在之前动作创编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情节,在渐进性原则的指引下完整一支幼儿狮舞。

四、狮舞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评价

1.练习狮舞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受遗传、生活环境、营养、疾病、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人们对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幼龄动物如缺少运动不仅肢体发育落后于经常运动的幼兽,而且脑细胞发育也较差。这说明适宜的运动在每个生命个体生长发育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狮舞的练习,能够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儿童的体质,减少疾病,从而精力旺盛,有利于幼儿各肌肉群发展、感觉运动等身体机能的提高。

2.练习狮舞能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毅力、勇敢、坚持等个性特征。刚开始进行狮舞练习时,幼儿可能会担心动作不到位、怕吃苦,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有时就干脆不做。狮舞表演练习对动作的掌握过程本身是一种有目的学习行为,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坚持,要自我克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鼓励练习狮舞的孩子坚持下来。鉴于幼儿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要求和耐心,以及鼓励的方法,而且还可经常邀请他们到集体面前演示。

3.练习狮舞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幼儿时期的兴趣爱好往往对他们未来从事的活动有着积极影响。儿童对色彩艳丽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的狮舞道具更是爱不释手,因此当他们舞起狮具时会格外努力。

4.练习狮舞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育

舞蹈是美的艺术,可以让大家感受着其中的动作美、队形美、服装美、音乐美等。幼儿通过狮舞表演学习可以引导他们多方位的去感知美、欣赏美,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并且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孩子亲身体验并开始尝试自己创编简单的舞狮动作。

舞狮子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舞龙舞狮 多元化 文化遗产 美学

中国是世界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狮运动诞生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集体健身运动,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种团结力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象征。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舞狮运动不仅倍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引起了海外民族体育运动爱好者的极大兴趣。随着国际舞龙舞狮运动交流的日益增多,舞龙舞狮正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龙狮文化。在当今世界上,舞龙舞狮运动得到了较广泛的开展,而且呈现出大好的发展形势。在国外,不仅是华人舞龙舞狮,当地人也对此仰慕不已。它由民间走向官方、走向学校,并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目前,龙狮运动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得很快,特别是西方人,把舞龙舞狮看作是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于一体的运动,随着龙狮运动的蓬勃开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使它更加展现出其无穷的魅力,并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一、舞龙

舞龙的起源与龙的起源密切相关,通常认为“假面”与“假形”的祭祀舞蹈到西周和战国的“人龙的和谐相处”是舞龙的萌芽时期,从汉朝到隋朝是舞龙的渐进期,唐朝到清朝是舞龙的独立成型发展期,进入20世纪是舞龙的新生期,这是舞龙就开始与世界接轨,运动与文化同时与世界其他运动共同组成了体育运动,形成了普及世界的舞龙运动,尤其是1995年世界龙狮协会的成立更始加快了舞龙运动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舞龙运动的规范化、国际化和竞技化。

舞龙有“龙舞”、“耍龙”、“盘龙灯”和“龙灯”等不同称法。在传统舞龙中,人们把龙视为吉祥的化身,龙的形象也各有特色,后来就逐渐发展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舞龙。据统计,全国目前有两三百中不同的舞龙样式,主要有:舞龙头、舞麻龙、舞草龙、波水龙、百叶龙、烧火龙、板凳龙、滚地龙、三头喜龙、火龙、布龙、水龙、醉龙等等。

舞龙是一种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文化等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舞龙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 舞龙者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龙技巧当中,完成各种高难、优美并具有健身功能的动作。它不受场地、性别、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有3人舞龙、9人舞龙、11人舞龙等;有男子舞龙、有女子舞龙;有成人舞龙、有少年舞龙等等。舞龙的表演和比赛,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和欢乐,为节日增添喜庆,给生活增添欢乐。

二、舞狮

舞狮古时又称为“太平乐”。按制料上分,有毛狮和布狮;根据狮头造型分,有木雕和竹篾扎成的蚱蜢头,鲇鱼头,大头狮,鸡公狮,鸭嘴狮等;按表演方法分,有露脚狮,基脚狮,高脚狮,矮脚狮等;按地域和流派分,有南狮和北狮。目前比较普及的分法和称法为南狮和北狮。

南狮泛指流传于南方的舞狮,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主要以广东等地的舞狮最具有代表性。南狮动作大而威猛,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南狮又分为佛山派和鹤山派两个主要流派。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成绩也相当好。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俱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鹤山狮形象凶猛,狮头和狮被大都以黑色为多。南狮一般由单头狮子进行表演,也没有引狮员,既可以在平地上舞,也可以在不同的器具上舞,而大多都是在桩阵上舞的,现在的竞技南狮比赛也通常是在桩阵上舞的。

北狮,顾名思义,指流传于北方的狮子。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北狮由两头狮子进行表演,每头狮子都是有狮头和狮尾两人合作进行表演的。北狮动作轻巧,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模仿真狮子的表情,结合方桌、圆球桩柱等器材进行表演,鼓乐配以小锣,小鼓,小钹等。北狮流行于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有河北双狮、安徽青狮和湖南狮等。

三、舞龙舞狮的发展对策

舞龙舞狮是一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项目,为了是这一项目得到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舞龙舞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力发展。

(一)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二)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三)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我们要在传统上求发展在发展上求传统。众所周知,舞龙舞狮运动起源于中国民间,因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模式转变了,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舞龙舞狮运动也要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不然就会面临危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龙狮运动改革得面目全非,丧失了龙狮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它的巨大价值往往就在其原汁原味上,将其“现代化”反而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同时,一定要突显舞龙舞狮运动的民族特色,传承其传统文化价值,既要保持其传统性,又要与时俱进,开创龙狮运动新时代。

作者简介:肖磊(1979-):男,籍贯:信阳潢川,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在校从事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更多

宠物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水务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文物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