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女对话

母女对话

母女对话范文第1篇

耳机传语音,女儿唇轻启。

坐在她对面,绣着十字绣。

忽然对我说,手机显示字。

请插内存卡,内卡为何物?

是您拔了它?笑答别胡说。

母女对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赛珍珠 《母亲》 女性与母性 折射分析

赛珍珠《母亲》作为一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著作,一经问世就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引起巨大反响,其母亲的独特身份设定,加上细腻的描写、生动曲折的故事建构,完成了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生存权与话语权的解读。

一.赛珍珠《母亲》小说的整体概述与文学价值解读

作为赛珍珠的代表作之一,《母亲》无论文学创作角度还是社会思想解放层面,无疑是成功的。其创作时大胆采用自然主义艺术手法,文本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细腻的文笔描摹下一位性格鲜明但又命途多舛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独特的女性选材及特定的母亲身份将中国传统女性身上女性与母性的双重色彩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展示与表达,对于研究旧中国传统女性在当时社会制度与社会背景下的努力与挣扎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小说以两位母亲在炉火旁的对话点题并开启全文,年迈的老母亲扮演着旧中国婆婆的形象,而真正的主角是不断向炉火里补充干草的年轻女性,这温馨温情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底层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生在辛劳中度过,心甘情愿。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这种底层妇女的生活仿佛传承了千年,是注定的宿命,没有抗争只有习以为常与日渐麻木,几乎很少有女性去质问自己为什么要屈服于这样的生活安排,也很少有女性去思索我是否应该通过什么努力去改变什么,无一例外地都选择承受,自己的命运始终由男性操控。而赛珍珠似乎要打破这种既定的女性宿命,因此她在小说《母亲》中塑造了一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书中她没有具体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母亲,她是千万个母亲形象的缩影与融合。同时她又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新时期女性代表,她是生动化的个性化的文学人物,在她身上始终显示出精力充沛与勇敢有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旧中国的传统女性她逐渐摆脱了奴隶气质,当丈夫离家之后,她为了孩子选择了自己撑起这个家,因此她的身上又折射出自强自立,她始终用强大的心理暗示支撑着自己不倒下。即使是小儿子因为参与革命而被斩首,她依然没有选择向命运臣服。后来孙子的出生将她对儿子的爱延续下去,承受着命运挫折的考验。在这位母亲融汇着多种气质,敢爱敢恨,意识,对命运的挑战,对男性的反抗……但是故事的结尾仍没有摆脱悲剧的限定,带有浓郁的忧伤色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母亲又是生活中的胜利者,是命运的主宰者。悲情并不意味着母亲作为女性反抗的失败,相反这种悲情意蕴的背后彰显出的是母亲作为女性与母性的双重人性光辉。

二.赛珍珠《母亲》中的主人公母性光辉的阐释与母性意蕴的解读

立足中国传统话语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母亲话语权往往基于男性得以体现,其话语权的获取与使用带有极强的被动色彩。母亲往往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相夫教子的代言,是繁重家务任劳任怨的操持者,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对母亲对母性几乎每个人都心怀敬畏之情,因此受这种既定女性形象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形成了“贤妻良母”的女性审判标准,母亲作为母性的光辉被无限拉大。中国母亲与牺牲、奉献、忍辱负重等同起来,成为义的化身。我们完全忽略了母亲的主体意识,固执地认为当主体意识丧失才更能彰显母性的光辉与伟大。赛珍珠作品《母亲》之所以取得文学上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主要原因是打破了中国传统思维意识里对母亲形象的界定。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母亲独立的人的形象,开始关注其本能的原始的生命力与情望,因此母亲不再是完全道德化的模范典型,母亲形象才开始真正脱下神圣的外衣,让自己的人性与欲望得到充分的暴露,将自身生存状态中的阴暗面进行了话语的表达与倾诉。赛珍珠的《母亲》无疑为僵化的旧中国女性刻画打开了一个缺口。赛珍珠在着力塑造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也不惜笔墨对母亲的母性温柔光辉进行了描摹与抒写。其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没有丝毫的重男轻女。这也是母性温情光辉的折射。在旧中国,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心理。但是赛珍珠笔下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公平而无私的。她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不满三岁的小女儿患了眼病,焦急的母亲希望自己的丈夫进城卖完稻杆时能够给小女儿带些眼药来,当女儿眼病被耽误最后双目失明时,她不停地责备自己而很少意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当看到大儿媳妇故意欺负瞎眼姑娘时,她心理像被针扎一样痛苦。最后小女儿被迫出嫁,母亲极力反对,担心女儿日后的生活,担心女儿离开自己的庇佑后会遭遇不幸,当最后女儿惨死的噩耗传来,当她目睹女儿的遗容时,她最终无所顾忌地放声大哭将她对孩子的爱推向高潮。最后她的母性光辉还表现在她对鸡鸭猪等牲畜家禽的关照中。母亲的爱已经超越了人与人的界限,在人与畜之间得以深刻体现。当牲畜在夜里打闹,她会平静地对他们说,“请安静些吧,天亮还早呢”,温柔的语气是母亲对这些动物打闹的容忍,也是对他们的哄劝。像对孩子一样,充满了母亲的柔情。母亲没有姓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却在身上集中体现出温情的母性光辉。她的整个生命都在诠释着母亲的职责与母爱的深沉。对比同时期涉及母亲形象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哀怨的祥林嫂还是张爱玲笔下被金钱所束缚的七巧,我们都很难感受到《母亲》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母性温情光辉。如果说祥林嫂的爱是因为过度惊吓,那么七巧的爱则显得过于畸形。只有赛珍珠的《母亲》对人世间真实的母亲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展示,对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呵护进行了灵魂深处的解读阐释。

三.赛珍珠《母亲》中女性的个体意识的关注与女性话语权的争夺

旧中国是父权的社会,女性往往作为男性的附庸,在历史舞台的阴暗面扮演着被忽视的角色,上演着自己被欺凌的命运故事。作为男性的附庸,女性,尤其是母亲与繁重的家务劳动、隶、生育工具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虽然给予母亲极高的价值定位,但是那只是神圣不可触及的虚妄神话。并不是该时期女性真实地位与真实生存状态的写照,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被父权掩盖,成为自我牺牲的祭品。赛珍珠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从自身经历出发,以自己的母亲形象为原型进行了文学性的创造加工。赛珍珠的母亲凯丽婚姻上情感枯竭,生活中颠沛流离,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赛珍珠敏感的神经,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始素材。赛珍珠早年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梅康女子学院,受美国女权运动影响深刻,自觉地将女权意识融汇到文学创作中,加上中年与丈夫布克的婚姻破裂都促使赛珍珠创造母亲这一女性形象时带有自身的影子,作为女权意识觉醒的女人,她不甘心在生活的打击与命运的安排中丧失女性的自尊。于是母亲形象作为女性又是觉醒的,带有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了旧中国女性话语权的争夺。

文章不止一次地暗示母亲在家庭中的女性话语权。《母亲》这部小说是对男性家庭支配地位的破解与消除,是对父权社会中二元对立结构的打破,开始重新获取女性的发言权,女性的家庭地位,寻求女性解放的突破口。作为女性,母亲不再沉默,不再居于边缘地位,母亲作为独立的女性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文中写到当母亲在田间劳动给孩子喂奶时遭到男人的指责:“你就干这个?把所有的事留给我吗?这不过是你的第一个孩子!”如果按照中国旧社会传统话语权的设定,那么此时的母亲则是默不作声,顺从丈夫的指责,而这位母亲则很凶地将丈夫的话顶了回去,她向男人叫道:“难道我不该稍微补偿一下我的痛苦吗?你在干活的时候,难道有像我一样挺着几个月的大肚子?”母亲不甘示弱,母亲将自己的磨难进行了一股脑的倾诉,这何尝不是女性地位的觉醒,母亲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女性的苛刻,因此她要据理力争,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平等话语权。在旧中国当女性有表达意识时往往被认为是奸淫的代表,就像《水浒传》中潘金莲追求时被世人所诟病,即使是后来的观众也不能消除对潘金莲形象的谴责,但是却忽视了潘金莲这位年轻女性对爱情的幻想的合理性,并不认可她是解放的代表。男欢女爱其实只是正常的表达,当男性主宰则被认为雄性与力量的象征,而在女性却成了龌龊的代名词,这其实就是两性话语权不公的体现。当丈夫离开后,母亲对地主管事流露出的渴望其实是合情合理的,管事欢笑的面孔与灰色长衫自然倾泻出的美妙力量,仿佛像火焰的舌头舔舐着她焦渴的内心,她的表达体现得是那么真切。她感觉到全身散发出对的渴望,她连做梦都想不到像现在这样需要。当肉体的渴望在与灵魂理性的抗争中占据上风,她在一个乌云翻滚的午后实现了心中对欢爱的渴望表达。赛珍珠通过潜意识下母亲女性心理结构的剖析,借助细节与场景的渲染让母亲的表达展现得恰如其分,从而完成了小说对女性角色潜意识心理的真实折射。同时期的作家张爱玲仿佛也意识到女性话语权的争夺问题,因此在《金锁记》中她将女性的渴望意识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但是对比赛珍珠的女性话语权表达,前者显得过于强烈,甚至成为畸形。张爱玲说,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是不能引以为傲的。这无疑是对赛珍珠女性话语权争夺最合理的解释。

作为母性与女性的双重折射文学作品,其在世界文学殿堂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本文选取母性与女性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母亲形象,也在文本阐述中对赛珍珠卓越的文学贡献致敬。

参考文献

[1]王维.女性主义视角下赛珍珠《母亲》中的“母亲”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王佳婧,寇蕾蕾.赛珍珠《母亲》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3,09:31.

母女对话范文第3篇

怨起心头,母女摩擦让懵懂的女儿嫉恨母亲

从我记事时候起,我就觉得母亲无论从哪方面都比不上父亲。

父亲是一家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长得高大英俊,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平时,父亲下班后常带我到户外散步,给我讲故事,教我背唐诗,让我倍感亲切。而在一家小医院当医生的母亲,不但相貌平平,还喜欢没完没了地唠叨,更让我难以承受的是,她总埋怨我不听话,因此,我和母亲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

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开会,家里常常是我和母亲两个人。母亲总是希望我按着她的意愿做事情。如果我不听她的,她就会生气甚至骂我。有时我忍受不住了,就和母亲顶嘴,然后几天不和她说话,直到父亲回来后在我和母亲之间“斡旋”,母女间的“危机”才得以化解。随着我上了小学,我愈发地排斥母亲,而对父亲有了一种依赖,只要父亲回家我便一头扎进父亲的书房去和他说话,故意避开母亲。

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恰巧那阵子父亲不忙,我便央求父亲去学校给我开家长会。以往,都是母亲给我开家长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说我长得像母亲,尤其是鼻子像,而我认为母亲恰恰就是鼻子最不好看。如果父亲能去给我开家长会,别人就会说父亲长得很帅,我的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父亲见我急切希望让他去,便笑眯眯地说:“好,我去,我要听听老师是怎样夸奖我的乖女儿的。”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

谁知,母亲却拦住了父亲:“还是我去吧,我比你了解女儿,这样和老师沟通起来更具体些。”我立刻急了,边拉着父亲的手往外走边埋怨母亲说:“我跟爸爸说好了,你怎么能中间插一杠子呢?讨不讨厌啊?”母亲也抓住父亲的一只手,呵斥我说:“你怎么和我说话呢?谁去给你开家长会不都一样嘛。难道我和你爸还能给你开出两样结果来?”我气呼呼地对母亲说:“就是不一样,你去,同学们都笑话我……”我的话音还没有落地,脸上忽然挨了母亲一巴掌。“你怎么这么没有教养?你的意思是我给你丢脸了?”我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哭起来。

可是,这一次父亲非但没有哄我,而且站到了母亲的立场上严厉地批评了我,说我不懂得尊重母亲。尽管父亲话说得很重,但我心里并没有怪罪父亲,而是将一腔怨愤转嫁到母亲头上。我想,是母亲分去了父亲对我的爱,如果没有她,我会生活得更开心。

苦心设计,独占父爱的欲念使她“离间”父母

上初中时,我们班里有个和我要好的同学,她的父母离婚了,她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待她很好,给她买很多漂亮的衣服,还带她出去旅游。我非常羡慕她。有时候我就想,若是我的父母也离婚了,我也会像那个好同学一样,得到父亲全部的爱,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2000年初,父亲的一个老同学从国外回来了。这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有时来我们家做客。母亲偷偷地和我说过,这个女人在上大学时曾喜欢过父亲。我能感觉到每次这个阿姨来我家的时候,或者父亲提起她的时候,母亲的脸色就不好看,看得出来,母亲挺戒备她。有一次,父亲再一次提起他那个女同学,母亲终于和父亲大吵起来。最终,父亲以长久的沉默,才结束了这场争吵。

不久,父亲出差了。那些日子,母亲整天魂不守舍,父亲来电话,她总是问父亲在干什么,并且要求父亲每天都要往家里打电话。一天,父亲没有来电话,傍晚时分,母亲竟然把电话打给父亲的那个女同学,假惺惺地问候人家。当确认那个阿姨仍然在哈尔滨时,母亲这才长舒口气。看到母亲疑神疑鬼的样子,我忽然有了一个让父母离婚的主意。

这天,我和母亲正在吃晚饭,忽然电话响了。虽然电话就在我身边,但我却将嘴里饭菜慢慢地咀嚼,做出无法接听电话的样子。电话响了几声后,母亲从饭桌对面绕过来拿起了话筒。可是,对方听到母亲的声音却把电话挂断了。听到话筒里传来“嘀嘀”的盲音,我一阵窃笑,知道电话是我的一个同学按着我的交待打过来的,这是我的计策。母亲放下话筒,还没有回到座位上去,电话又响了起来,母亲回身抓过话筒,刚“喂”了一声,对方又将电话挂断了。母亲感到有些狐疑。当电话第三次响起的时候,我抢在母亲前头接起电话,然后对着话筒一本正经地说:“噢,你找我爸爸?他不在家。”我刚撂下电话,母亲就急切地问:“谁呀?”我故意吞吞吐吐地说:“不知道……是个女的打来的。”

我和同学这样三番五次地闹腾后,母亲终于变得有些神经质,听到电话响,她的面色就会出现潮红。有一次母亲听到我对电话里说父亲还没有回来时,突然抢过话筒,对着电话就大叫起来。我的同学被母亲的喊叫吓得赶紧挂断了电话,谁知,这样更加重了母亲的猜疑,她气咻咻地对我说:“不知你爸什么时候有了花花肠子,等他回来再和他算账。”

父亲出差回来,母亲不停地追问他女人给他打电话的事。父亲完全不知道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他根本解释不清,便说母亲无理取闹。为此,他们开始吵架。

后来,母亲对我说:“丹丹,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你爸爸即使真有外遇,我也不会跟他离婚的,你安心学习吧。”我怕刚把父母间引燃起来的战火熄灭了,便装作同情母亲的样子说:“妈,你怎么能够容忍爸爸背叛你呢?他如果真的不喜欢你了,你也没必要在他这棵树上吊死,该离就离,你不用担心我。”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越吵越厉害,到了2002年10月,父亲终于向母亲提出了离婚。母亲见父亲去意已决,便没再坚持,答应和父亲离婚。我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法院竟然将我判给了母亲。父亲离开家的那天,我伏在他的肩头哭成了泪人。父亲的双眼也湿润了,他轻声地安慰我、叮嘱我,说他会经常回来看我。可他哪里知道,我的眼泪是为把我判给了母亲而流――我想要和父亲在一起,才设计拆散了父母,可命运却将我推给了我不喜欢的母亲,这个结果和我原来的设想背道而驰。

以后,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冲母亲发火,但母亲总觉得是由于他们离婚,给我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才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无论我怎样对她耍脾气,她都不怪我。这使我感到郁闷。母亲不让我见父亲,说父亲是因为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才和她离婚的。我知道母亲说的别的女人子虚乌有,因为那是我设计出来的人物。而母亲却坚持自己的想法。

尽管母亲限制我和父亲接触,但父亲还是会在周末带我出去吃饭。一次,父亲把我带到饭店,让我意外的是,饭桌上突然多了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并不是父亲的同学。父亲给我和那个女人相互作了介绍。我这才明白,母亲说的话没有错,那个女人是爸爸的情人,父亲原来真的有了另外的女人。我的眼里忽然涌上了泪水,“爸爸,你让我感到失望。”说完,我转身离开了饭店。

悔愧难当,心结难解的女儿祈求父母宽恕

我突然感到父亲很陌生,我再也不想见到父亲,也不愿意和母亲住在一起,我要离开这个家。2003年高考,我所有的志愿都填写了外地的学校。不久,我收到了上海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入学后,我尽量不和家里人联系,每天都刻苦读书。课余时间,我做了两份家教,想以此忘记过去。母亲有时会打电话给我,我只是告诉她我没事,也让她注意身体,可是我并不想见她。父亲也时常打电话给我,问我需要什么,我总是匆匆和他说几句话就挂断了电话。

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在大学度过了两年时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视野拓展,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看着同学们和父母亲亲热热的场景,我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似乎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慢慢地,我开始反思自己,最后,我终于明白了由于自己的“恋父情结”作祟,亲手拆散了父母,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随着反思的不断加深,我逐渐产生一种罪责感,我夜里常常想起母亲,想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里会是怎样的情景?我暗暗地下了决心,等我工作了就把她接来上海,好好照顾她,弥补我的过错。如果有可能,我还要父母破镜重圆,我们一家人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这样的机会永远都不会有了。2006年2月末的一天,我忽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丹丹,你妈妈得病了,你快回来看看她吧。”

我匆匆地赶回了哈尔滨,并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了憔悴不堪的母亲。母亲好像一下子苍老了几十岁,两鬓间已是花白一片。母亲看到我,原本干涩的眼睛突然湿润起来,随即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我的泪水也模糊了双眼,站在母亲的床前掩面痛哭。过了片刻,母亲抓住我的手,嘴唇哆嗦着说:“丹……你还好吗?回来,别耽误功课啊。”我盯着母亲的脸,轻声责怪她说:“妈,你病了多长时间了?怎么不早告诉我?要不是爸爸给我打电话,我还蒙在鼓里……”听我提到父亲,母亲的脸抽搐了一下,随即把脸转向了一边。我的心里一阵难受,看样子母亲丝毫没有原谅父亲。

躲在走廊角落里的父亲看见我从母亲的病房出来,急忙迎住我,告诉我母亲得的是肝癌,医生说她已经时日不多了。我的大脑忽然一片空白,心也仿佛被掏空了似的,整个身子朝地面倾斜,父亲急忙伸手扶住了我。“现在,你是你妈唯一的精神支柱,你要挺住啊。”我望了一眼父亲,发现父亲的眼角也已是沟壑纵横。我的鼻子一酸,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父亲一直要来医院探望母亲。可是,母亲一看到父亲,情绪就会激动,甚至想要拔掉手臂上的针头,我只好让父亲离开。这天,母亲的精神突然变得好了,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我的面颊,满眼慈爱地叮嘱我:“丹,妈妈走了以后,你还是回到爸爸身边吧。你爸爸虽然对不起我,但我知道,他是爱你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给母亲跪了下来,泪流满面地说:“妈,都是女儿不好,拆散了你和爸爸……”接着,我怀着忏悔的心情把我所做的一切,对母亲含泪说出。

没想到,母亲却显得很平静,“丹,不要为了安慰我,编这样的故事骗我了,我知道感情是不能勉强的。我和你爸的恩怨,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只是,我们离婚给你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妈对不起你啊。”母亲愈是这样说,我的心愈是刀割般地难受。我不知道母亲到底是宽恕了我,还是真的没有相信我的话。但这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心里最期盼的是,母亲能尽快好起来,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

可3天以后,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中午时分,母亲的生命之火熄灭了。我当时并没有哭,相反,我镇静地用温水替母亲擦拭着脸颊。擦拭到鼻子时,我蓦然发现母亲的鼻子其实很美,鼻梁挺直,鼻翼饱满,透着一股刚毅,使整个脸颊看上去生动而又安详。

一缕青烟将母亲的灵魂送入天堂,却将无尽的思念和忏悔留给了我和父亲。父亲再没有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看得出母亲在他的心里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放寒假的时候,我回家了,在我们原来的家里和父亲一起吃晚饭。墙上还是挂着我们当初拍的全家福,父亲母亲颔首微笑,中间是一脸幸福的我,一家人显得亲密无间。而现在,母亲已永远定格在镜框里,年轻英俊的父亲也不知不觉变得苍老了,他总是念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我。面对这一切,我的心灵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自责让我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2006年6月初,是母亲逝世百天的忌日。我再次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来到母亲的墓前。父亲仍是口中喃喃着求母亲原谅。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我的罪过,不但拆散了父母、拆散了家,而且使父亲也衍生出了负罪感。再这样下去,我和父亲都会在自责中毁灭,我们必须要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来。现在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将事情告诉父亲,求得他的谅解,然后开始全新的生活。于是,我搀扶住父亲说:“爸,请原谅女儿在无知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吧,其实,妈妈看到我们这样,在天堂里也不会开心。我们应该解开心结,朝前看啊,爸爸……”看到父亲露出了浅浅的笑意,我的心忽然感到一阵轻松,泪水也再一次夺眶而出……

母女对话范文第4篇

我走进雨季的时候,

母亲刚刚走过.

让一半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了我,

啊雨伞下的儿女,

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棵幸福泪

日子象走在常有风雨的路上,

母亲在最前头.

让一些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了我,

啊雨伞下的儿女,

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棵幸福泪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我永远是你长不大的孩子

我永远需要你的手掌的

亲爱的母亲,我爱你

像溪流对大山的深情一样

我热烈地紧紧拥抱着你

忘我地珍藏春的温暖

我是一只南飞的山雁

衔着奶油一样鲜嫩的渴望

我爱你,我亲爱的母亲

我爱你,大山的呼吸,空气和水分

在青春的时光,你为我认真地设计

生命中的每一秒,每一分

在很多鲜红颜色的日子里

带着我溪流的诗句和热情

把诗歌写在你布满皱纹的额头

采一束最鲜艳的玫瑰花,

寄托着所有对母亲爱的话,

母亲说我傻,

玫瑰花是象征爱情的花,

不,

也是儿女要送给母亲的花.

很久听不到母亲为我儿时讲的笑话,

真后悔,

那一段段还没听完就进入梦乡的话语,

母亲说,傻孩子,

母亲对儿女要说的话永远没个说完.

为此再赋一首共勉

1,风雨中的母亲

日子象走在常有风雨的路上,

母亲在最前头.

让一些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了我.

啊雨伞下的儿女,

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颗幸福泪.

2,母亲,辛苦了

人的躯体可以离去,

而人不会离去,

就象我们不会忘记祖先,

忘记母亲.

母亲是身上的被,

没有她会感到寒冷.

母亲是菜中的盐,

没有她生活就没有味道.

母亲肯定有她的痛楚.

那些游走不定的伤痛,

常常挂在她的脸上,

和望着儿女们的笑交织着.

3,伟大的母爱

采一束最鲜艳的玫瑰花,

寄托着所有对母亲爱的话,

母亲说我傻,

玫瑰花是象征爱情的花,

不,

也是儿女要送给母亲的花.

很久听不到母亲为我儿时讲的笑话,

真后悔,

那一段段还没听完就进入梦乡的话语.

母亲说,傻孩子,

母亲对儿女要说的话永远没个说完,

母女对话范文第5篇

本文在交际语言学的视角下,从交际原则的掌握情况、交际能力评价、语境化及会话策略的使用等几个方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北川羌族自治县为调查实施区域,对这些地区中小学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展开调查和访谈,从语言交际质量的角度,探讨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及留守儿童对语言交际原则的理解较为欠缺。交际语言学认为,高质量的语言交流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而合作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共同的交际目的或对交际结果的共同期待②。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了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双方都能接受,应该适当地注意交际的礼貌(哪怕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谦虚、赞赏、宽宏、同情等③。得体原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应该注意一定的适切性,要符合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④。通过对双方对话过程的考察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往往以一种“长者”的口吻,多用叮嘱性叙述方式,在话语结构中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留守儿童多用回应式陈述,很少有针对自身生活、心理状况的描述性陈述,以及针对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工作、生活状况的反诉性陈述,在话语结构中处于较低位置。从表面看,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对话中,基本都可以遵循礼貌、合作及得体三原则,但在深入分析后发现,双方在交流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合作的形成有赖于交流双方对某一事物的相同认知,或是对话题持续进行的共同兴趣。然而,实地调查发现,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基础并非共同的认知或兴趣,而是各自对自身所处亲子关系中位置的认知,这无法形成合作的坚实基础。第二,较大比例的留守子女在通话时不对父母使用尊称或称呼语,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省略背后是对通话内容存在情绪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礼貌原则。此外,双方在日常通话中的话语地位不平等弱化了沟通中的亲情因素,进而会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较弱。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从语言的外部考虑的,是指说话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⑤。

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第一,农民工往往通过命令式和叮嘱式语气来开展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适时地考虑这种语气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这种方式很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利于双方的持续交流。第二,农民工父母在沟通中较少介绍自己的状况,而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等固定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遇到生活的困难、需不需要关心。显然,沟通的内容是单一的、重复性的。留守儿童会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第三,双方对话题的深入和持续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钟以下的占65%,这种短暂的交流时间很难保证话题的深入。另外,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语言沟通除了通常进行的固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外,很少会远离这种模式进入另外的话题。比如,农民工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时间的心情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对父母有没有期待和看法。这些话题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他们更为喜欢、更容易深入进行的语言交际内容。由此可见,远在异地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忍受着异地对他们的排斥,这种心情并没有在双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样,远离了父母,缺少内心关怀与爱护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独也很难被父母所切身体会。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最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最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最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路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路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路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路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路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

相关期刊更多

齐鲁艺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