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父亲的诗歌

赞美父亲的诗歌

赞美父亲的诗歌

赞美父亲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性 接受和误读 精神能量

《赞美诗(新编)》共收录赞美诗442首,其中292首是沿用现成的外国经典圣诗的中文版,选自以往内地教会使用的赞美诗集,曾在世界各国教会广泛流传。另有6首采用了初次翻译的中文版,翻译歌词过去尚未见诸内地赞美诗集。由中国基督徒自己参与创作,或使用中国风格曲调的赞美诗多达102首,此外它还选收了42首短歌。长诗部分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崇敬赞颂”“救主耶稣”“教会生活”“信徒灵修”“特殊颂诗”,每一部分又有各个栏目。

《圣哉三一歌》最具代表性。其内容充实,面面俱到,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运用重复手法表达了众人对神的敬重,以凸显神的至上至圣至尊,“清晨”一词,别有韵味。在赞美诗浓缩的字词间,绝少有时间状词,而歌颂时辰既不是在中午也不是在傍晚,而是在“清晨”,对神恩的赞美穿云而上,可见圣徒对神感情的真切,荣耀、赞美乃至生命的旨意所在全是为了赞美神的无限恩典和赏赐。第二节既向众人讲述了耶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舍己性”壮行。无论天上人间,神的恩德和荣耀永存。第三节则肯定了神的独一性和全能性,同时展示了“神爱世人”的规训。最后一节“全权的神明,海天云山酬和吾众赞美歌声;圣哉,圣哉,圣哉!慈悲与全能,荣耀与赞美,归三一妙身。”[1]神创在世间万物,但并非单向的能量和感情输出,“海天云山”“吾众”都感恩无限,赞美神恩,其实这一小节最是突出了信徒忠贞不二的信仰情怀。可见,赞美诗中各类之间的比重悬殊也很大。其中,有关信徒灵修的赞美诗是所占空间最大的部分,其次是有关教会生活的相关圣诗,终尾才直接关涉到救主耶稣。这无疑打破了常人对赞美诗的偏狭化理解:唱圣诗只是赞美主耶稣基督的无限恩典和无上荣耀。

赞美诗的诵唱与信徒的需求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呼应关系,成为人神互动交往的纽带和桥梁。赞美诗不仅书写出众信徒内心的真情实感,更将主耶稣基督视为舒缓自己内心块垒的良方妙药。每当圣徒聆听并吟唱圣诗时,仿佛救世主耶稣临在人间。人们将对主耶稣和世界万物的情感注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以文雅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信徒将内在的情感:焦灼、无力、烦闷、无路可循等,诉诸圣诗向上帝祷告,祈求主聆听子民内心的苦痛和心疾,为他们预备好今后的路,增加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战胜前方险阻的信心。时常吟诵赞美诗中的优美篇章,尤其是遭遇尘世阻塞之时,聆听圣诗成为缓解内在压力和释放困苦的良好途径。

从基督徒所追求的上帝之爱中来看人与神的关系。基督教视耶和华神为其独一无二的最高真神,上帝是自明的“绝对存在”、“终极实体”,是世界万物无可置疑的首创者,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的依据和凭证。赞美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神是一个“全在”、“全知”、“全善”、“全能”的形象。它创生万物又主宰万物,是真善美的代表,是绝对、永恒、完美的终极存在。而人则是宗教体验的有缺陷的实体。“神”与“人”代表的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信徒将对神的期盼和赞美融进歌声,全身心自由地、释放地投入崇拜之中。当然,赞美敬拜的审美愉悦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也不可忽视。传道者以赞美音乐会的方式四处巡回赞美,传播福音的种子,将无数心灵饥渴慕义的人引导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蒙恩得救,通过音乐来开展布道工作,使更多人回归上帝。在宗教活动中,音乐可以帮助受众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受众对生命美的体验,唤醒其内心积压甚久生命活力,激发了对“主”基督信仰的神圣感。满足信徒精神需要的作用。

唱赞美诗不仅是虔诚的宗教情感的表达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情趣和心灵交通。这种宗教与审美的交相融合的方式,不仅与纯宗教,而且也和礼仪宗教(即成为艺术品的宗教)以及宗教艺术(即宗教形态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信徒通过咏唱赞美诗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情愫、在基督里领悟平安、在主预备的路上前行,自然形成了一种人文关怀与道德的力量。而且,受圣灵感动所咏唱赞美诗常使我们的内心充满喜乐、平安、满足。每一天,每

件事,每一种境遇,我们都仰望依赖父神,赞颂神的荣美,以“真”的丰美,为神所喜悦,真正达到一种属灵美的境界。《慈父上帝歌》(第16首)“上帝带我有洪恩,真是我慈爱慈父亲。体贴我软弱,安慰我伤心,昼夜保护不离我的身。”,《天恩歌》“天上的父亲大慈悲呀,赏我吃穿样样都全备;我定要服从他,向他心谦卑。……这个世界是我家,是你家。”(第30首),唱出了与天父天然的亲密无间和在世上的自安心理;《爱的诗歌》(第256首)中“爱从上帝而来,爱本身就是上帝。爱是敬拜真神,爱神也爱兄弟。爱是联络全德,爱是荣神益人,爱是荣耀主名,爱是爱人如己。……爱能胜过罪恶,命令总归是爱。”表达了人对神的赞美崇敬,显出共同的信仰认知。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十字架给我带来了和好,主的复活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上帝和这个世界和好,一切都得到更新”(启21:5)。带来了信徒永慑的盼望“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前1:3)“我们必得着天上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我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和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为我们都是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的人”(罗10:9)[2]。在漫长的信仰旅途上,无论经历多少次曲折坎坷,无论有过多少次迷茫困惑、跌倒和软弱,唱赞美歌让我们力量倍增,平安喜乐,荣神益人。

参考文献

[1]赞美诗(新编),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1983年版。

赞美父亲的诗歌范文第2篇

(一)

家洋和我一样,都来自那片“去不得”的土地――纳雍,又先后来到省城贵阳。很多年前在纳雍时就熟识,现在又是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好朋友,所以,我对家洋的了解是很深的。家洋受父亲的影响,对文学早就情有独钟。读初中时开始写诗,读大学时写诗写得更加执著。现在许多曾经写诗的人不写诗了,家洋还在写,而且诗歌日益精粹。翻读家洋那一沓厚厚的诗稿,我发现其中比较好的作品都是1992年后所写的,可见家洋不是逐潮流的人,不因诗歌的辉煌而狂热,也不因诗歌在20世纪90年代走下了崇高的殿堂而放弃诗歌。对于诗歌,家洋是平心静气的,也是锲而不舍的。

除了诗歌,家洋有两大嗜好,一是热爱朋友,二是热爱酒。因此,家洋常把朋友们召集到他家里,用不同的方式喝不同类型的酒。酒到酣处,家洋和朋友们便重新记起诗歌,在酒精的催动下谈论诗歌或朗诵诗歌。近来家洋又多了一个嗜好,那就是唱歌。家洋唱得最好的是俄罗斯民歌。在朋友们经常持续到深夜两三点的歌声里,当数家洋唱得豪迈而有激情。

家洋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在他的身上,兼具了乡村人和都市人的特点。穿西服、打领带,拿手机洒脱地走在都市大街上的家洋,是不露任何破绽的都市人;而“卷起裤脚,敞开胸膛”,到乡下去的家洋,无论是情感或外表,又都是完完全全的乡下人了。

(二)

解读家洋的诗,我不敢草率行事。厚厚一沓诗稿摆在案头,反复翻读,用红笔在诗稿上写了许多类似批注的心得体会,仍是不敢轻易动笔。评好朋友的诗,尤其不能胡吹乱捧一气完事。评好朋友的诗,尤其要讲真话。要讲真话就不能讲套话、空话。谈诗歌潮流或趋势是空话,讲诗歌大道理是套话,都是我在这篇短文里要极力避开的。讲真话只能是读家洋诗歌的真感受和真体悟。

综观家洋的诗,最能打动我,使我细细品味的是乡土诗。乡土,永远是诗人们生命中最温暖、最厚实、最沉重的部分。作为被乡土养育成长的诗人,家洋对乡土的歌唱与感恩是真挚而深沉的。

故乡的对立面是异乡,乡土的对立面当然是都市。站在都市的高楼上,目光透过丛山的影子和远逝的白云,美丽而贫穷落后的家乡,善良而不幸的故乡人,时常闯入家洋的心里,化作泪,化作血,再化作诗歌。“面南而立 / 我看到正午的阳光成粒状 / 和老家的土地 / 亲切交谈”(《面南而立》)。这是家洋面对乡土的一尊特写剪影。面南而立,我看到诗人家洋的心与情都在和老家的土地亲切交谈。由此我发现了家洋乡土诗的第一种写作视角:遥望乡土。

遥望乡土,家洋首先看到的是村庄。村庄里有老屋,有井水,有炊烟,有粮食,有日思夜想的亲人。村前有神树和神树的根,村后有血脉及其坟山。更主要的是,村庄是游子梦的归宿,是乡土诗人的情感沉淀处。“怀念村庄 / 怀念我远逝的亲人 / 他们在泥土的底下/ 在种子的底下 / 我们看不到他们 / 却看得到那些春天的青草”(《怀念村庄》)。这是带着沧桑感的遥望。亲人远逝,村庄依旧,只有春天的青草几度枯荣。诗里流露出几多凄迷、几多无奈的情愫。“怀念村庄 / 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 / 令我的诗句逊色”(《怀念村庄》) 。这是带着辛酸感的遥望。对父亲身子张力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其他许多无法说出的东西的 悲悯和感叹。

遥望乡土,情感的最终归结点必然是那些可敬、可怜、可叹的父老乡亲。家洋对父老乡亲的赞美是无以复加的。为此,家洋不惜写下光彩闪烁的诗句:“揭开来路的石板 / 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乡亲 / 然后才看到:阳光和爱情”(《秋天》)。在这里,阳光和爱情都没法和父老乡亲相提并论,诗人首先看到的,是闪烁的星辰与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这是多么崇高的颂赞!灿烂的乡情,美丽的乡情,神圣的乡情,都在这短短的几行诗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遥望乡土,诗人常产生怜其不幸的感情:“多少年了,无论建筑群怎么向天空努力 / 也改变不了你的本色”。但同时,在诗人的笔下,故乡也是质朴而美丽的:“我瘦形的弟兄,揭开酒瓶盖子,就看见 / 你清澈的内心”。在这首以《纳雍》为题的诗里,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故乡贫穷但美丽、落后但质朴、蛮荒但善良,诗人在诗里说出的东西太少,无法说出的东西太多,最终也只能竭尽全力地喊出一句:“天热的汉子啊! / 你和我的诗歌一起受苦。”

遥望乡土是通过怀念和追忆对故乡进行诗性抚摸,是一种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审视和冷静从容的反观。因此,所产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士大夫的歌吟情调,难以透彻地凸现出乡土所包含的深广内涵,比如血泪与苦难,感恩与福祉,神圣与古老,永恒与蛮荒等。因此,远离乡土的诗人们就忍不住或身体力行,或灵魂旅行,或倚托于梦境地逼近乡土。对于这点,家洋也不例外。于是我又发现他乡土诗写作的第二种视角:重返乡土。

诗人们重返乡土的情结,当然主要是缘于对故乡和泥土的思念和渴盼。在社会逐步进入高度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期,诗人们常把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或灵魂的避难所,使心灵在乡土之中得到暂时的安顿和宁静。所以曾经一度,中国的各路诗人都集合起来,浩浩荡荡地重返乡土。家洋也重返乡土,但他的“重返”具有更高一层的理性意蕴。

一般的诗人是在思念乡土、怀念乡土、渴盼乡土的情感驱动下重返乡土,家洋则能跳出这一种套路,站在乡村与城市、自然与文明、本真与异化的哲学高度来理解重返乡土这一过程。这就是:人类走出乡土、走出村庄后,必然要进入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而紧接着,由于城市里的日益加剧的文化污染、商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使都市人的心灵和灵魂日益紧张、焦虑、躁动不安,因而都市人必然要逃出都市,重返乡土,回归自然。家洋就是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去“重返”乡土的,所以,家洋的“重返”也就超出偶然的个人行为和情感形为,而具有某种必然性。请读《黄道吉日》:“找来镜子,搬来凳子 / 我们坐在春光下,坐在 / 老家的山水里 /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屋后的小树,越长越高 / 在树影里选几滴漏洞 / 我们安居乐业”。那么,为什么要郑重地选择黄道吉日,搬出都市去呢?因为,“寻找一点宁静多么 / 不容易!城市的上空 / 弥漫着口香糖的叫卖声……”。而另一首《到乡下去》则把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意识表现得深刻而充分!“离开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 / 及口红 / 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 / 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 / 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 / 卷起裤脚,敞开胸膛 / 我们便成乡下人了 / 我们就成好弟兄了”。尤其是最后几句更是令人深思:“弟兄们,看啊!我们的身后 / 一大群人 / 跟上来了”。这首诗的诗意所在,无疑就是试图揭示这样的诗性真理:重返乡土、重返自然,是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踏上了“重返”这一历史性行程。

家洋乡土诗的第三种写作角度是:深入乡土。只有深入乡土,才能更深刻地逼近乡土,才能更透彻地体悟乡土,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乡土。写作时也才能透过血泪看到骨质、透过情感看到精神、透过纷繁的意象看到纯粹的诗境。“脚趾间冒气的氛围 / 令四肢激动不已 / ……/这些 / 站在田坎上的人无法感受”。同样,远远地遥望乡土,或浮光掠影地重返乡土的诗人也是不可能写出下面这些诗句的:“为一粒种子的走向 / 你常常废寝忘食 / …… / 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 / 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 / …… / 汗水和泪水 / 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献给父亲》)。“他们的袖子比手巾还好/早晨才穿上的新草鞋还没有到太阳落坡就磨破”(《谷垛》)。这些诗里包含的分量,是乡土上千百年来的艰难与沉重的积淀,只有那些把根深植于乡土、泪倾洒于乡土、血浸透了乡土的诗人才写得出。

(三)

除了乡土诗,家洋的爱情诗也写得真挚感人,奇妙不俗。家洋的爱情诗都是他青春的精彩投影,都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只要是熟悉家洋的人,都能将他的爱情诗与他的某些人生经历对应起来。因而读这些爱情诗时,我就不仅仅是读诗,同时也在读家洋的一个个浪漫的人生故事。家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写爱情诗,要让女人看了流泪。据说家洋也曾把他的某首爱情诗给某个女孩看了,果然差点使那个女孩流泪。“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 移进屋内 / 阿丽,你弱小的身子 / 让我想起一支蜡烛 / 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 / 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 / ……阿丽,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 / 你美丽的小嘴 / 露珠欲滴”(《给阿丽》)。家洋的这类爱情诗想象奇妙、境界空灵,而又深情饱满,读来诗味无穷,感人至深。

家洋的笔触也常涉及“诗人”这一主题。时至今日,“诗人”这一字眼在世人的眼中几乎褪尽了昔日的光彩与辉煌,而变得暗淡无光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也日益尴尬。诗人们也就无可奈何地拿起笔来咏叹和解析“诗人”这一主题。家洋对“诗人”的透视既有普视性的把握:“把大地上的碎片拾起 / 贮放在生命中最明亮的地方 / …… / 串连起闪光的泪珠 / 挂置于爱人的脖子 / …… / 将自己的骨头一根一根抽出,然后 / 安装在诗歌的窗户!”(《诗人,诗人!》);也有对写诗的朋友们的严肃审度:“你们把文字熬成 / 一剂好药 / (用来医治心灵和灵魂)…… / 而肉体和骨头 / 你们侧重后者 / (诗人们都是傲骨铮铮,重气节的)…… / 写诗的朋友们 / 你们没有棉衣和鞋子 / 只有头颅”(诗人追求和礼赞高贵的人类精神,而不在乎物质享受)(《写诗的朋友们》)。家洋对“诗人”这一主题的探讨还落脚到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上来:“为了诗歌 / 痛苦之后,便是兴奋 / 为了诗歌 / 兴奋之后,便是痛苦 / 有谁知道,南方,有一个人 / 在作冰层下的游鱼 / ……/ 好多年了 / 仅凭一把火,维持自己的生存”(《青年诗人》)。读这首诗,我看到的是意志的挣扎,是人格的自我救助!当然,家洋的这首诗写于多年前。目前,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作为普通人,家洋的心境都是愉悦、祥和与宁静的。家洋的诗歌也涉及自然主题。关注自然,歌唱自然,这是一个很老的题材,然而在家洋的笔下,却能写出新意。“……梳理羽毛。枪口在暗处 / 你在明处 / 枪口在暗处痛苦万分 / 你在明处放声歌唱”。这首以《鸟儿》为题的诗,写出了自然对人类暴力的不屑与无视,将人类的暴力写得何其渺小,将自然的天性写得何其高洁。而《动物园里的鸟》则把自然和自由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礼赞。

(四)

理论是灰色的。对于家洋诗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我不想用苍白的理论去演绎和界定。我只想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家洋诗歌的纯粹。

一是节奏的纯粹。节奏是诗歌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形式。一首诗的诗味是否浓郁、意境是否空灵优美,某种程度上都取决于节奏。说白了,诗意和意境是由节奏激活的。节奏的激昂澎湃与舒缓自如、沉郁顿挫与宁静闲适等,都可导致不同风格的诗。家洋诗歌节奏的特点是纯粹。也就是说,家洋诗歌中流动着一种干净澄明的语义链,有一种近乎无形、无声、无迹的语感在诗意中延伸。如《动物园里的鸟》:

这些鸟,假如没有翅膀

我就不会提起这支沉重的笔

就不会想起蓝天和大海,日月和星辰

也就不会久久掂估这些鸟语的分量

这些鸟,假如没有翅膀

我就不会恨命运、恨池塘、恨井

也就不会为那些逝去的火

以及它们的源头,久久出神

这些鸟,这些被地平线久久拦住的水

这些不甘沉沦的云朵

在动物园里,成为人类百读不厌的寓言

除了我,还有谁注意过它们的眼睛

还有谁能为它们落下真诚的文字?!

这些鸟,这些本该属于大自然的精灵

翅膀开始僵硬,甚至退化

却仍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而这些

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这首诗之所以意境浑朴、诗意盎然,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诗的叙述方式的独特,得力于那一种别具一格的陌生化的诗歌节奏。我这里之所以把全诗引出来,是因为这首诗从节奏上来看,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任何分割和断开都必然破坏它的美感和完整性。

二是语言的纯净。家洋诗歌的语言有一个从驳杂到纯净的发展过程。较早的诗歌语言比较朦胧,甚至有点晦涩难懂;1992年后的诗歌语言已趋于澄明,开始注重对语言的精神品质和诗意的内向度的创造,语言从表面上看来越来越明白、简单、质朴,但创造的内涵却越丰富,意境却越深远,整体上呈现出纯净的审美效应。 如:“把脚伸出去(门外) / 天空就立即落雨 / ……把脚缩回来 / 雨就停了 / 来,干杯 / 路 / 在杯口张望”(《门及其他》)。这首诗看似简单,读来却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却写出了某种必然,诗人潜伏在创造里,只提供一种简洁的语境,只出示一种纯粹的审美向度,读者却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阅读享受。又如:“我饥饿,你给我粮食 /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 / 尝出粮食滋味的人 / 我流泪,你给我擦干 /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 / 要把泪水吃下的人”(《山那边就是平地》),将一种深深的痛苦写得如此透明而干净。

三是意境的纯净。纯净是意境的高境界。意境浑浊的诗毫无疑问是坏诗,意境朦胧的诗也只能是比较好的诗,只有意境澄明、纯净的诗才是成功的诗。“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天有大美而不言”,都是推崇一种至清至明的意境。读家洋的诗,常被那种单纯、深刻且透明的意境所征服。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家洋的诗已是第一流的好诗,我只想说,家洋在意境创造方面已经有比较自觉的文本意识。以《一滴露珠》为例:“这是一滴荷叶上的露珠 / 晶莹、透明、令你睡不着觉 / 对于这样一滴露珠 / 你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 / 更不能把手伸出去 / 远离城市的地方好宁静!”这首诗的意境几乎是玲珑剔透的!你看不见它,抓不住它,只能用感觉和心灵去深深地呼吸。

赞美父亲的诗歌范文第3篇

我和一位朋友搭计程车,司机把车子开得飞快。下车时,朋友对司机说:“谢谢,搭你的车十分舒适。”这个司机听完愣了一下,说了声“谢谢”后开走了。“你为什么要夸赞他?他的车开得很一般,晃得我都要散架了。”我不解地问道。“我只是想让生活中多点儿人情味。”朋友答道。“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办得到?”我说。“我只是起带头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那位司机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20位乘客,他就会对这20位乘客态度和善,而这些乘客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遭的人和颜悦色。这样推算,我的好意可间接传达给很多很多人!”

一句话的力量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门。父亲向新妻子介绍卡耐基时,是这样说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实在令我头痛,说不定明天早晨他还会拿石头砸你或者不知道做出什么坏事呢!”出乎卡耐基预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托着他的下巴,温柔地注视着他的眼睛,然后告诉丈夫:“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抒发热忱的地方的男孩!”此话一出,卡耐基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滚滚而下。就是这一句话,让卡耐基对继母产生了深深的好感与信任,也为他们之间日后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继母的关爱与鼓励下,原本顽劣的卡耐基刻苦努力,奋发图强,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

要是每一个孩子的

诗情画意都能得到

人们的欣赏鼓励,

从而取得健康的成

长, 那么世界将不

愁成为一个富于诗

情画意的世界。

―― 殷庆功

能把字写好的人,就能把文章写好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工作。“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不好意思地又摇了摇头。“那法律呢?”父亲的朋友连连问话,青年只能不断摇头,他涨红了脸,为自己的一无所长感到万分羞愧。“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份工作呀!” 青年惭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时,却被父亲的朋友拉住:“青年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我觉得能把字写好的人,就能把文章写好!”受到鼓励的青年,回到家拿起笔,开启了他的写作之旅。后来,他写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他就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大仲马。、

赞美是对美好的事物/发自内心的肯定/绝不同于阿谀奉承/每个人渴望得到的/是最真实的赞美/

每个人也都有权享受赞美/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友谊的聚首/让人在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

花明/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赞美》

一封回信

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王刚,自曝自己小时候是一个“顽劣分子”,他经常上课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还差一点儿用火把学校的房子点着。因为屡教不改,老师公开号召同学们孤立他。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小王刚的表现变好,反而导致他更讨厌上学,并开始逃学。学校出于无奈,一度甚至建议家长让王刚退学。心中郁闷的王刚感到无人倾诉,于是就给主席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他竟然收到了回信,信中鼓励他好好学习,同时还赠送给他一张的签名照片。这封信改变了王刚的命运,将他从一个即将被学校开除的“坏孩子”,彻底转变为一个认真读书、踏实做人的好孩子。

当赞美的歌为你唱起

我的心灵,变得洁净

当赞美的歌为你唱起

我的心,有股暖意

赞美父亲的诗歌范文第4篇

斯卡费丁松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外交和外贸部长,他是冰岛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就在3个月之前,他在北京见过。他穿着正式场合最常见的黑西服套装和白衬衣,有着一副典型的西方中年男人的相貌,个头略矮,有点胖,貌不惊人,却会用英语讲出优雅的赞美之词。

全部的事情开始于35年前遥远的北京,他说。―的确遥远,即使在今天,从雷克雅未到北京的飞行距离仍接近12个小时,中间还需要在哥本哈根转机。一个冰岛年轻人和一个中国穷学生被安排在北京大学的同一间宿舍中。冰岛人都认为冰岛的冬天漫长难耐,却不知道北京的冬天同样寒冷,甚至要更为寒冷。但是这个叫做希约里的冰岛小伙子却做好了准备,他带着母亲给他亲手编织的毛衣―直到今天冰岛人仍然热衷于自己编织毛衣。他的毛衣不但帮助自己熬过了冬天,也帮助那个叫黄怒波的中国年轻人在冬天取暖。后者出身贫寒,幼年失怙,没有人能帮助或教导他如何对抗残酷世界。

他们就这样建立起了友谊,“像编织毛衣一样,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友情”,一个冰岛人和一个中国人,在他们同样贫穷和对外来充满遐想的时候。

后来,这两个人的道路迥异。希约里回到了冰岛,成为一名翻译家和学者。而黄怒波先是进入中国工作,随后以副处级干部的身份离开国家机关,自己创业,成为一个名字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有钱人。

正是他们两人的友谊促成了这件事情,外交部长说。“这件事情”是一个名为“亚北欧诗歌行动”的诗歌活动,有包括中国、日本、冰岛、瑞典、挪威、芬兰在内的8个国家的诗人参加。他们会用彼此都听不懂的母语来朗读自己的诗,同时借助翻译来讨论抽象的问题,比如“距离”、“聆听”、“诗意”。

故事的两个主角站在台下,面含笑容。无论是否有寒衣御冬,他们也都早已习惯了生活特有的残酷和美好。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动人的故事。年轻时希约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受人欢迎的留学生。他是我们可以在电影上看到的那种相貌英俊的西方人,完全值得女孩子们在背后议论。他的太太则是冰岛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前任外交部长和雷克雅未市长。黄怒波说:“结婚后我们总是跟他开玩笑,说他娶了一个市长。”后来希约里在另外一个场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他的太太因为患病而不得不远离政治,讲完之后他看着我说,真是抱歉对你这样的年轻人讲这样艰苦的事情,坐在桌子另外一角的瑞典诗人ann则安慰他说:生活很艰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个中国商人,在志得意满的同时,黄怒波也早已对各种意外与冷酷应对自如。在儿子只有13岁时,他就把孩子送到了英国读书。因为那时他已经有了钱,但却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问他是否后悔这个决定时,他坚定地说不。但是没有一个父亲不想同自己的儿子分享成长,即使是一个对自己柔软的心灵包上坚硬的铁甲以便生存的商人也不例外。他仍能动情地回忆起,在儿子小的时候,他如何骑着自行车匆忙到幼儿园去接他放学。他能记得那时的寒冷,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尴尬。在《巨流河》中,台湾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齐邦媛问她的父亲:“在我小时,你为什么要把我寄养在学校,害我到现在仍没有安全感。”她的父亲,一位早期东北军将领、后来的高官回答说:“那时国破家危,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你。而且,在寄养学校,不用担心挨饿受冻,邻居都夸我是好父亲呢,哪里会想到少年的心理。”如何对待孩子,是所有父亲都没办法完美回答的问题。

接下来,作为这个为期十年的诗歌活动的资助者,黄怒波做了一个即兴发言。他说,《圣经》有言,富人要想进天堂,堪比骆驼想穿过针眼。作为富人,他知道自己进天堂已然无望,但是他想自己应该把诗歌挽留在世界上。他不无讨好地对在座的来自7个国家的诗人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他自身就是这种物质主义的代表和成功者,或许只有诗人才能够拯救世界。在另外一个场合,他的另一位朋友和同学拉格纳,为了让在座的诗人们对他翻译成冰岛语的《道德经》感兴趣,说冰岛当今的政治领袖正是因为没有领悟到《道德经》所传递的“道”和“变化”的九让焙陷入今天这种境地¡

生活果然是艰难的。就在晚上8点的诗歌朗诵的同时,冰岛人在市政厅前组织了一场游行,针对的是冰岛众所周知的经济困境。翌日我们去看时,古老的市政厅墙上和玻璃窗户上,留下了包括鸡蛋在内的投掷物的痕迹。玻璃从被击中处裂开,像是湖面上固定住的涟漪。黄怒波的另外一位同学,在冰岛驻中国大使馆任职的拉格纳,在一天中午翻译完诗歌活动之后,匆匆忙忙地离开冰岛大学附近的北欧中心,因为家中失窃了。从中国来的人把失窃也同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都没有影响黄怒波的好心情。在这里,他是备受欢迎的客人。第一天,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就在自己的官邸接见了他和参加活动的诗人们。在摆满了同世界各国政要合影的官邸中―他同和的合影被摆在了很显著的位置―满头白发的格里姆松对端着香槟酒的诗人们发表了一番歌颂诗歌的演讲。他说,在冰岛,人们常常说“没有诗歌,就没有共和国”,即使官邸所在,早先也是诗人的住所,而不是政治家的宅院。

毫无疑问,这让黄怒波大为兴奋。“总统接见诗人,这在全世界可能都史无前例”,他问一起去的田原,一位旅日的中国诗人:“天皇会接见诗人吗?”接下来的会由外交部长主持并发言,同时到场的还有多国大使。然后,他还单独会见了冰岛的商务部长。他希望能把冰岛的一家“全世界最好的”假肢生产厂商引入中国。他搭乘小飞机离开雷克雅未去看了这家工厂,印象深刻。“我们可以向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人收取高额的费用,与此同时去补贴那些没有能力支付高昂价格的人”,他说。他把这视为自己的又一项慈善举动,而不是生意。

在这里他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身份:商人和诗人。一方面,他是这次看上去有些奢侈的活动的资助人,扮演着一位热爱文艺的资本主义大亨的形象,他用200万美元来资助亚洲诗人和北欧诗人会面;另一方面,无论是客套还是真心实意,“骆英”都被列为参与诗歌活动的一位重要诗人。作为诗人他要朗诵自己的诗,参加那些抽象的讨论,比如“距离与诗意”;作为商人,人们猜测着他是否想要把自己的旅游业拓展到这个遥远的北欧小国―他坦诚自己有这种想法,只是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去做。

按照冰岛人引以为豪的说法,在冰岛有全世界最好的捕杀三文鱼的海面,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欧美权力精英们会搭乘自己的直升机直接降落在这些海域。这里还拥有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鲸鱼的海域;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也让冰岛成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和温泉洗浴最流行的地方;它地跨欧洲和美洲,这让它成为雷纳德•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选择结束冷战谈判时的理想地点,当谈判结束时,里根住进了美国的使馆,而戈尔巴乔夫则直接回到自己搭乘其前来的舰船上休息;约翰•列侬的遗孀,全世界最著名的寡妇小野洋子也是冰岛的常客,我们在冰岛停留期间,小野洋子正准备在雷克雅未做一次关于和平和纪念列侬的活动。同一时期来访的要客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周小川,不过他不是来度假,而是接受冰岛央行的邀请,来商议两国货币互换事宜。惟一的问题是,它对于中国人确实太远。它能作为到北欧去的一站,但要作为目的地,就有些苍白。

他读完诗之后,我们在酒店大堂喝啤酒。一位中国诗人路也犹豫着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赞美:“你的诗一点都不像资本家写的。”在场的其他人,包括中国诗人于坚和日本诗人高桥睦郎都表示了对这种评价的认可。黄怒波的反应是大笑。我问他:“那是做一名诗人更让你愉悦,还是做资本家更让你愉悦?”他毫不掩饰地回答:“当然是做资本家。”

或许在中国也是同样,在某一个时点之后―也许是形形的被称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论坛”等机构被发明之后,富人只有和富人待在一起时才会觉得愉快。黄怒波对他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朋友们赞不绝口。他选择将自己称为“资本家”的原因是他发现这个群体是中国最活跃、也最“先进”的群体。而在其他的群体中,则存在着种种让人无奈的小团体、斗争和互相之间的鄙夷。与此相反的是,他发现“资本家”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曲折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即使内心不够丰富,成为大亨的经历也会让它变得丰富。他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最真诚的赞美者。

而在外人看来,成为大亨意味着人们对你礼敬有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遥远的冰岛。你可以轻松地作出任何奢侈的决定,无论是来一趟常人不能进行的旅行,比如说,黄怒波马上要完成的“7+2”,还是犹豫要不要买一架私人飞机―犹豫的原因绝不是经济上的考虑,而是更多的其他因素:会不会太过炫耀,是不是有些招摇;你可以拜访任何你觉得有趣的人和重要的人,从重要的诗人、的活佛到一位异国的总统,而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什么拒绝见你的理由。这样的人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愉悦,或者萌生自己不是个重要人物的感觉。而“影响”正是黄怒哺粢欢问奔渚突嵊玫降拇视铩J桶响别人J瓦备影响力¡

在人群中,众人都不介意听从他的建议。而他也乐于以高效和严格的方式来推进他热衷的“诗歌事业”。一会儿他对于坚说:“老于坚,以后你可得多参加我们的活动。我决定要改组帕米尔诗歌研究院,什么时候我们好好谈谈……”过一阵子他又会对田原讲:“我们要不要聊一下明年的活动?明年我们把活动放在东京怎么样?费用上可以两个基金会各出一半,这样两边的压力都会小一些。”他一会儿跟人谈这个一会儿跟人谈那个,总是乐此不疲。他也总是问我:“你要不要去跟那些欧洲诗人聊聊?”不过马上他又觉得愧疚:“大家都不要觉得有压力啊!”

赞美父亲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钱孟钿 唱和诗 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钱孟钿(1736―1806),字冠之,号浣青,江苏武进人。浣青出生于官宦人家,其父钱维城,官至刑部尚书;夫崔龙见,进士出生,任巡道等职,以才名世,袁枚曾赞曰:“嫁得才人苏伯玉”。因此,钱孟钿少时即聪颖好学,其诗法多经口授。诗歌创作多学习浣花、青莲,故自号为浣青。钱孟钿一生工于诗歌创作,著有《浣青诗草》八卷、《浣青续草》一卷,收录钱孟钿诗歌共653首,其中交游唱和诗占据了诗集的大部分,本文就钱孟钿唱和诗的不同类别进行论述,浅谈其唱和诗中蕴含的情感。

1与父亲钱维诚的唱和

钱孟钿是一个至孝之人,据记载,其父亲钱维诚在病重期间卧床不起,钱孟钿日夜守候在父亲病榻旁,端茶送水,照顾得无微不至。钱维城对此也有所记载:“岁庚午,余大病,私剪臂肉疗予,秘其创。其母察其色黄瘠,始知之。时余疾良已”。在文学方面,钱维诚是当时的名士,诗歌创作亦是一流。钱孟钿创作了许多与父亲唱和诗作,这些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如《恭和家大人寄示元韵》:“久病空皮骨,离怀无计开。心随春水远,梦与片帆来。月落馀清影,花飞只故台。白云缈何处,肠断日千回”。诗歌开篇便说明了“我”此时此刻的状态:“久病空皮骨”,抱病已经很久了,如今的自己只剩下一副空皮囊,毫无生气可言。身体的不适对钱孟钿来说无足介怀,心中的苦闷才是最折磨人的,正所谓是:“离怀无计开”,离怀愁绪何时才能解得开啊?现实虽然困住了“我”的身体,却拴不住 “我”的心:“心随春水远,梦与片帆来”,我的心已经飞到了故土,在梦中我已与家人相聚。这是诗人的美好向往,在无奈的日子里,算是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后四句诗,诗人用了“落月”“清影”“故台”“白云”等意象组合,表现了自己凄清,悲凉的处境:就像那白云一样,上不着天,下不接地,漂泊无依,日思千回,何时得归?

2与叔父钱维乔的唱和

钱孟钿与钱维乔在辈分上虽是叔侄,但二者年龄相近、兴趣相投,故有许多共同之语,钱维乔与钱孟钿同一年出生,钱孟钿还长钱维乔四个月,二人感情甚为深厚。钱维乔《金夫人家传》云:“女孟钿先维乔四月生,维乔失乳,曾乳于夫人,有母道焉。”因此可以看出,二者虽为叔侄,实同手足。在《浣青诗草》中钱孟钿与钱维乔唱和的诗作有四十余首。

在与钱维乔的唱和之中,除了有些诗歌是诗人向叔父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怀念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外,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对钱维乔的才华、品格的赞赏之情以及官场受挫的安慰。如《和竹初叔父还甬上原韵》:“展禽不遇隐于官,直道终逢世网宽。入境喜占新雨润,重来便作故人看。如云出岫原无定,似月当空见岂难。松竹清阴春自在,从容优孟且衣冠”。钱维乔一生在科举事业上并不是很得志,屡屡受挫。此时作为侄女更是友人的钱孟钿便安慰起钱维乔。诗人将自己的叔父比喻为柳下惠,可见在诗人的心目中,钱维乔的品格是多么的高洁。同时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叔父在官场不得志的安慰:世上有许多事,都是机缘巧合,天意安排,非人力所能更改,就像白云出岫一般,但是“我”相信叔父的才学,总有一天能够看到皓月当空。诗的结尾两句,诗人再次安慰钱维乔,相信人间自有浩然正气在,正如那松树,绿竹一般,官场并不都是优孟衣冠之人,望叔父能打起精神,发挥自己的才华。

3与丈夫崔龙见的唱和

钱孟钿19岁嫁给崔龙见,二人结为伉俪。“年十九,归博陵崔坪”。 钱孟钿嫁于崔龙见后,夫妻二人感情甚笃,二人在当时都已负有诗名,故在闲暇之余也多唱和,“崔郎亦好学,夫妇日相酬唱”。崔龙见因公务时长外任,浣青不得相随,夫妻离别,天各一方,钱孟钿就在诗词中表达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纵观《浣青诗草》,明确标明思念丈夫的诗作有42首之多,例如《月夜寄曼亭》:“秋心倚江渚,又见一轮圆。野岸浮孤艇,寒流净远烟。微云来可接,归雁去无边。千里同遥夜,应知尚未眠”。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表达思念最常用的意象 “月”。纳兰性德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i”,纵然月亮每月只有十五圆,可是至少有期望,有等待,而此时的孟钿望着天空,月儿是圆了,而自己的丈夫何时才能归来呢?极目望去是“孤艇”“归雁”,不正是诗人真实的写照吗?“野岸浮孤艇”,“浮”不仅写出了孤艇的状态,更是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漂浮不定,这个漂浮不是自己身体的无依无靠,而是内心的孤独无依。“归雁去无边”更是直接说明了诗人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处境。最后两句 “千里同遥夜,应知尚未眠”诗人转换笔墨,从自己思念的丈夫写起,此时此刻远在他乡的丈夫和我也是一样的思念着对方。这两句诗和柳永的“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崔恭人钱孟钿诗,如沙弥升座,灵警异常”。孟钿一生在和谐的生活环境度过,所以其诗歌创作绝少凄苦之音,多磊落之气。语言亦空灵豁达,婉约清丽,隽永可诵,可谓是“东南孔雀,句里皆金;西北浮云,行间尽玉”。

参考文献

[1] 胡晓明,彭国忠.《江南女性别集》初编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