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朗读 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从当前阅读教学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从而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晏子使楚》这一课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晏子和楚王对话时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并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出各自的心理活动。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我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1、同桌“对话式”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通顺,读流畅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读,一生读晏子说的话,一生读楚王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这样,学生朗读时觉得十分紧凑,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各自语气。

2、表情朗读。

首先,我启发学生想象楚王和晏子对话时各自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晏子说的话,女生读楚王说的话。然后男女对换角色再读。这样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楚王的傲慢、愚蠢,晏子的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才智,效果非常好。

3、角色表演读。

在学生理解了晏子、楚王说话的动作、心理、表情之后,我请班内平时演课本剧表演最好的两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晏子和楚王上台表演读,他们精彩的表演朗读,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通过对话朗读,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到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表情朗读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感知课文内容,“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带悟、读中感悟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 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不能问。我在上这一课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零散的、模糊的、重复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具体做法如下:

“通过朗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

学生A:我知道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是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

学生B: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反驳楚王。

学生C:我知道楚王是一个很傲慢的人,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还是一个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尊严的人。

刚才有的同学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并且都是用书中原文的话回答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用自己的话简洁的告诉大家。同样晏子反驳楚王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主要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得出:

访狗国

钻狗洞

齐国没有人才

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齐国人是强盗

社会环境使好人变坏

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往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这样引导的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生心目中,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此外,从学生的思维过程看,是在自己感情的基础上,听取了其他同学的认识后,通过自主的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认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才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深化课文内容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晏子使楚》这一课讲了三个小故事,侧重描写了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楚王傲慢、侮辱别人;晏子虽受侮,但他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地与楚王斗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

1、在指导学生“自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编剧上下功夫。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去,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我是这样提醒学生:晏子是怎样来到楚国的,是他一个人吗?同学们在排练时,听到这样的提示,马上就加入了这样一段内容:“晏子乘马车和陪同人员一起缓缓地行驶在通往楚国的道路上,在离楚国近二十里路上,被守城的士兵发现,士兵快马报告。”通过他们的想象,把课文内容与古装影视内容联系起来,同学们表演兴趣大增。

2、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炼台词,设计动作。

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文语言的运用,而是要创造性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已经对书本语言烂熟于心,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地运用这些语言,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本文侧重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平淡,既没有人物的动作、表情,也没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在编演剧本时,教师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教给学生认真提炼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比如楚王见到晏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

楚王(对左、右护卫)我怎么只见从阁下走来一个孩子一样高矮的人呢?莫非……看花了眼?

左右护卫(同笑)大王,你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花!

楚王(故作不解状)眼睛没花吗?奇怪!那么,为什么我却瞧见一个“小孩子”在说大人话!

晏子(严肃状)我乃是齐国使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楚王(藐视状)既然派一个小小的晏子走访……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第2篇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近几年,我校以江苏省规划课题《以“项目学习”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研究》为依托,倡导语文教师以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为切入口,探索运用“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案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设计主题

1.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睿智善辩,机智爱国的晏子。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楚王。本课安排在苏教版8年级上册第2单元“爱国情怀”(主题)内,在《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篇目之后。它与前面几篇反映“爱国情怀”的文章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人的爱国情怀;二是课文篇幅短小,文言体裁;三是本文主要以“人物语言”来体现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抓住本课的不同点,也就是本文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据此我们把教学目标预设为:了解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智慧。即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同时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汇。教学的难点是品味晏子的语言之妙,感受他的睿智与爱国情怀。

2.根据设计理念确定“学习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理论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以此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两大版块来实施。第一版块,课前预习任务,常规任务:读通课文,读懂生字词(略)。项目任务: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第二版块,课中学习任务,检查预习任务。重点放在预习中项目任务的交流上。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看法。

四、教学设计案例

1.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老师有个疑问,注释上说他姓晏名婴,为何称为“子”呢?(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姓氏后加个“子”字,是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像孔子、老子等。那晏子,真的值得尊敬吗?他出使楚国,又受到尊敬了吗?不妨去看看。

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

项目任务一: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项目任务二: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2.自主交流,完成项目任务一

昨天在布置预习时已提示同学们自主思考: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相信大家一定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思考过了吧。

活动环节一: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环节二: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有关交流内容。

活动环节三:师生互动,得出交流成果。

根据学生互动交流情况,统一下列认识:

晏子没有受到使者应有的礼遇,楚王反而对晏子非常不尊重。

理由是:“晏婴……吾欲辱之,何以也?”(楚王出坏点子)简析 “之”的用法。读出楚王的轻蔑、阴险。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王曰:何坐?曰:坐盗。”(左右出馊主意)简析 “左右”及“坐盗”的解释。

“缚者曷为者也?……齐人也,坐盗。”(君臣上演丑剧)简析 “缚者何为者也”的句式用法。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楚王盛气凌人)简析从“齐人坐盗”到“齐人善盗”,一个“固”字,增强了语气。读出楚王的嚣张。

楚王不尊重晏子。

理由是:(教师顺势插入)楚强齐弱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朗读 “楚王闻之……齐人固善盗乎”,感受楚王的无理与傲慢。

活动环节四:最后归纳,楚王不尊重晏子,仗势欺人,自作聪明。

3.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二

好,我们已经自主完成本课的第一个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本文的难点:面对楚王的“无礼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话或读原句“晏子避席对曰……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原文”与“改文”对比,解决难点。

【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改文】晏子对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删去“避席”,效果有何影响?

删去“婴闻之”一句,效果有何影响?

将“得无……耶”改为“岂……乎”好不好?

“避席”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面对楚王诬陷,晏子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没有暴跳如雷的怒吼,而是镇定沉着,有礼有节!

删去“婴闻之”一句,不能反映晏子语言的睿智特点。在晏子看来,正是楚国风气不好,才会有“齐人固善盗乎”。说到底,还是楚王不好(晏子没有明说)。这种说话方式很高明,晏子抓住“水土”这两类共有的话题,进行类比,从而争锋相对,化被动为主动(提醒学生留意“其实”两字的翻译)。

“得无”即“莫非”,“岂”即“难道”。“得无”听上去语气委婉点,“难道”好像太不客气。这样说的好处是给楚王面子。显示出晏子说话有礼有节。

学生回顾: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吗?学生都能认可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晏子语言艺术高超,说话有理有节,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当之无愧称在姓氏后加一个“子”字。

教师小结:晏子凭借他的语言智慧与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在楚王的诬陷面前,晏子没有退却,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沉着应变,通过精彩的反驳,展现了一名出色外交家的风范。晏子不卑不亢,最终以智取胜。

五、教学设计反思

项目引领学习任务,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项目引领可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上述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容易入手,适合于自主学习,有助于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使之自觉地走进课文、走近晏子,此其一;其二,学生一旦钻研进课本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会深入,再加上交流互动的启示,对于课文的内容以及晏子在楚国所受的“待遇”就能了然于胸。

2.项目引领可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实践告诉我们: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即项目任务),有助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就《晏子使楚》而言,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了解了故事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学生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文言词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为翻译而翻译”“死记硬背”的现状,并能较好地实现“文言结合”这一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局面。

3.项目引领可搭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第3篇

一、注重仿写、品位、体会语感

1.剖析、仿写重点词句

剖析重点词句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全文,而进行仿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又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有三段:“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猎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可先提问三段写法上有何共同特点,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观看火烧云录像,把火烧云自由想象成一种动物,模仿课文写一段话。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许多语言表达方法是相对的,可以练习互相转换,如简约和具体、省略和补充、含蓄和直白、详写和略写等。教师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领悟,不宜过多讲。又如《西门豹》中有这么一段话:“西门豹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蚱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给他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可让学生先把这段话用直白的形式说出来,进一步体味出含蓄的表达作用。

2.咀嚼品位关键词语

(1)改换比较

在教学中对词语进行调换增删,并与原句比较,可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从而也能使学生的语感得以强化训练。如《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其量词,后比较量词“根”“痕”,通过提示让学生把电线在高处、远处等因素考虑进去,再加上幻灯片,便很快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妙处。

(2)联系实际

①调动生活感受。学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句。如《小壁虎借尾巴》中,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学生对句中“掌握”一词难以理解。“掌握”这个词,从概念出发,那就是“操纵、控制”之意,若是如此讲给学生听,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来理解,如可提问是否开过或是否坐过碰碰车之类,后通过谈体会,教师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燕子怎样用尾巴掌握方向。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该词,并且迁移了原有的生活认识。

②寻找生活形象。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事件都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让这些事物成为学生理解词句的桥梁。如教学“老师关心我们”一句时,可通过让学生回忆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自己或同学的,并且根据学生的说法加以总结。这样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领悟到“关心”之意,同时又丰富了其内涵,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感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③强化生活体验。在学生所学的词句中有很多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教学中,根据所学词句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能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画鸡蛋》中“角度”一词,可通过观察鸡蛋来理解该词,并且可以知道一件东西看的角度多了,看到的形状便会不一样。

二、注重思考、想象,体验语感

1.引入情境,在联想中加以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把学生带进情境中,唤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可先出示投影:画面上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右侧岸边的石崖上有一座小亭。当学生被画面的景色陶醉时,教师再娓娓道来诗人是如何写下这首诗的。这样,学生既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又把握了这首诗的基调,这有利于准确感悟诗意,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2.揣摩标点符号,在思考中加以体验

郭沫若在《沸羹集》中说过:“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切不可把标点忽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从而也能进一步提高语感。如教学《忆铁人》时,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可通过问题设疑思考,经过思索推敲,学生会认识到问号、叹号、省略号的作用,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也体会出了铁人当时强烈的思想感情。

3.开展实践活动,在思考、想象中加以体验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第4篇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尘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一个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又如教《桂林山水》时,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画画自己印象中的桂林美景。学生从小同的角度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多侧面地理解。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儿童诗、童话写作等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第5篇

1 过滥运用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是害了青少年的成长。

2 过滥运用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发挥

现代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事与愿违。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多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

3 过滥运用忘却了师生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统一模式,课堂中有很多新的生成,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件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多媒体教学的种种误区,教师如何恰当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使之收到“锦上添花”之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晏子使楚》,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晏子使楚》中,楚王给晏子出了哪些难题时,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有的说“楚王说‘齐国没人”’,有的说“楚王说齐国是盗匪之国”……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从晏子的言行中,你能感到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么新颖的课堂既再现了文章的内容,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减轻了负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又是讲,又是画,又是比,可学生对于了“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的理解却并不深刻。为此,我们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分别出现齐威王的三匹马和田忌的三匹马,并且给每匹马赋上一定的速度值。速度值越大的马跑得越快。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第一遍按照课文所述的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田忌输了,屏幕右侧出现了田忌垂头丧气的样子;第二遍让学生自己调换顺序,学生经过操作。终于找到了战胜齐威王的方法,屏幕右方出现了田忌洋洋得意的样子,而且打出字幕:你和孙膑一样聪明!学生轻点鼠标,难点马上突破,教学效果非常好。此时,情与境交迭,学生在课件烘托的情境中受到直观的心理触动,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启迪。

二、运用多媒体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国民族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既包含素质能力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

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展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翔实、典型的媒体经验和感性材料,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交流方式,独立解决课文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黄河象》一课时,由于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到博物馆参观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形象化,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鸵鸟、羚羊的图片,当学生们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赞叹它保存之完整。在我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最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谈了自己对黄河象骨骼的认识,及想象中热带动物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多媒体的作用之大。

三、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不同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如在教学《三克镭》时,我在课前可给学生们提供了网址,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学生们找到许多居里夫妇的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利用互联网演示了许多献身科学的女科学家的事迹,并播放了居里夫人小时候刻苦学习故事的课件,向学生进行了献身科学、服务人类的理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