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范文第1篇

1、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徇私迎合。

2、无名英雄: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英雄人物。

3、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4、舍己为人:为帮助别人面放弃自己的利益。

5、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

6、拾金不昧:捡到财物不隐藏起来,而是想方设法交还失主。

7、志士仁人: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现泛指爱国进步人士。

8、一尘不染:原不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而腐蚀。也形容环境非常清洁干净。

9、一视同仁:原指贤明的统治者对百姓同施仁爱。后泛指对人不分厚薄亲疏,一样看待。

10、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11、公而忘私:为了公事忘掉了私事。比喻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得失。

12、堂堂正正:原来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后多指严肃正派,光明正大。

13、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14、救死扶伤:救治将死的,照顾受伤的。

15、公事公办: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去办,不讲私人情面。表示拒绝求情,秉公办理。

16、正大光明:形容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公正无私。

17、舍己为公:为了公众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18、任人唯贤:任用人只选择德才兼备的人。

19、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现泛指爱国进步人士。

20、先人后己: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

21、德高望重: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22、一清二白:清楚,明白。形容非常纯洁,没有一点污点。

23、铁面无私:形容办事严明公正,不讲情面,不徇私情。

24、襟怀坦白:形容胸怀坦白、正直诚实。

25、两袖清风:原指两袖迎风而拂,飘飘欲仙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退休后没有钱财。现也指贫穷,没有财产。

26、光明正大:形容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公正无私。表示人及其言行高尚。

27、道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28、玉洁冰清:像玉那样纯洁,似冰那样清明。形容人品高洁。

29、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的纯洁,不同流合污。现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的,不关心公众事情。

英雄人物范文第2篇

或许正是历史这一巨大的开放性文本将历史回瞻的目光再次接续,在80年代“告别革命”的话语过后,革命英雄的幽灵在激情沉寂的大地上“春风吹又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成为90年代以来“红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时的影像序列中,有关革命历史表述与革命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影片,当推被誉为“主流电影”的《红色恋人》《国歌》《黄河绝恋》《我的1919》《英雄无语》等。同时,电视剧也“杨柳翻新枝”掀起“红色经典”热潮,制作了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兵张嘎》等。在权威意识形态强调整合力量,形塑国家/民族主体身份的时候,这一革命历史叙述成为关于历史或现实的宏大叙事的一部分。9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的重述必定运用了新的表象与修辞,隐蔽着历史重新编码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陈述。从“十七年”的“三红”(《红岩》《红日》《红旗谱》),到90年代的“恋曲”(《红色恋人》《黄河绝恋》),在叙事策略上必然与时俱进。儿女情与英雄气的结合使英雄与并行不悖,将英雄豪杰定义为刚柔兼济的人格典型;叙事视角由“全知叙事视角”向“多元叙事视角”转换,叙事修辞由国家/集体叙事向个人/情感叙事转换,“革命伦理”与“个人伦理”在“叙事伦理”的调停下得到了平衡。革命英雄终于走下了的神坛,亲近了平民百姓,形成观众接受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当下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富有意义的生活?22集革命言情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回答了这一问题。这部以革命历史/家庭为题材的剧作,将革命与怀旧的主题平行剪辑,在没有任何商业炒作的背景下悄然热播。该剧获同年“金鹰奖”,男女主角双双折桂。导演康洪雷把热播原因归为平民色彩和英雄主义。剧中革命军人石光荣演绎的革命战士的壮丽人生征服了观众。他身上铁血阳刚的英雄之气、对革命与国家的忠诚、理想信念的坚定所体现的崇高的美、超越的美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之中,成为观众自我观照的审美之镜。

在这一时期,塑造当代革命英雄形象的影视剧《英雄无悔》《和平年代》《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等等,也在回答当下的紧迫性问题——要平庸主义还是要英雄主义?是躲避崇高还是追求崇高?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精神存亡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而绝不仅仅是文艺问题。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以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拼搏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建构起“当代英雄”的理想模式。

永不退场的“武侠英雄”

1990年,何平导演的影片《双旗镇刀客》横空出世,成为电影想象和虚构英雄神话的开始。几年之后,李安携《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奥斯卡奖。其后张艺谋炮制了巨片《英雄》,创造了中国投资最高打破票房最高记录的双高奇迹。几乎与此同时,何平再次披挂上阵,耗费一亿巨资打造了《天地英雄》。另有港台被称为90年代“新武侠电影”的《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东邪西毒》、《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等纷纷登场。电视圈也不甘示弱,40集《笑傲江湖》、42集《射雕英雄传》一次次掀起炙热的收视风潮。90年代的影视艺术家通过武侠片将英雄的主题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一时间,刀光剑影、正邪纷争,滚滚英雄豪情充塞于各大院线与百姓荧屏。在这些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性艺术品中,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古老的历史题材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国人身上潜藏的英雄情结在世纪末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宣泄。金庸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侠肝义胆的背后深蕴着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武侠文艺从边缘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主流话语。

没有英雄也就没有武侠文艺。人类社会已经不可能产生武侠英雄,也没有“江湖”可供侠客自由浪迹,人们所拥有的似乎只有平常而又平凡的“烦恼人生”。武侠影视剧对英雄的深情呼唤,是关于英雄的幻梦,是对现实的一种“想像性的解决办法”——在想像中挑战人的身体及意志力极限,使人从现实的重重困缚中超的大浪漫。这一凭想像催生的武侠英雄神话,是在符号中游戏、在想像界撒野,使国人被压抑的激情在狂欢节式的英雄庆典中勃勃喷发。武侠文艺是通过“想像生存”、“审美生存”对“现实生存”的超越和挑战,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与审美生活。也许我们所要思索的一些基本文化问题,最终都需要在想像的秩序中获得解决。

幽灵不散的“帝王英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影视的帝王将相年。44集电视连戏剧《雍正王朝》、59集的《走向共和》、50集的《康熙王朝》,以及此前长达84集的《三国演义》个个都是鸿篇巨制,一再掀起收视高潮。这几部带有崇高悲剧色彩的英雄史诗以其恢宏的规模,庄严、深厚、凝重的风格加入到主流话语的宏大叙事中。在封建君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历史叙事的英雄话语运用想象和修辞从另一个侧面构筑起了国族主体认同的道统与政统神话,使有关国家/民族主体的叙述日臻有力并渐趋完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剧既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时性。历史题材影视剧有着鲜明的审美表达的当代性。90年代以近是中国的“盛典”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加入wto、申奥成功,经济的发展与政体的稳定,需要文艺对“盛世”从历史的维度给以佐证与支撑。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英雄?我们无心纠缠这一理念。“国家兴衰,君王有责”——帝王英雄剧将历史的叙事与现实的联想编码成互文性的开放结构。《雍正王朝》中修堤救灾、惩治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款,以及惩处卖官鬻爵、科场舞弊等等历史事件无一不与当下现实暗合并在想象中得到解决。“当家难”、“治大国难”的慨叹与观众期盼英雄/明君的心理吁求两相吻合,在虚拟的审美氛围中达成了统治集团与人民大众的共鸣与和解。但现实并非没有裂隙,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国战斗机在自己领土上被美国战斗机撞毁、美国国会的反华提案、日本教科书与靖国神社事件以及甚嚣尘上的声浪等等。这一系列政治事件从反面强化了国族叙述的合理性、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通过帝王英雄神话弥合了现实的裂隙,抚慰了国人心理上的伤痕。联系到《雍正王朝》,该剧把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的皇帝,塑造成隐忍坚毅、励精图治的帝王英雄,一位改革弊制、刷新政治的崇高伟岸的悲剧人物。历史剧中无论雍正、康熙抑或刘备、诸葛亮,都鲜明地打上了“政治人格神”的魔幻色彩,这一个个卡理斯玛式的神灵英雄无疑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适应了时代和观众对于英雄与明君的双重心理渴求。

历史剧中的帝王英雄形象是人们在时代大更迭时对历史的追根溯源与精神皈依。因此,历史以及历史中的英雄在影视文本中被成倍地放大,艺术对此有着无穷的想象和各式各样的演绎。在此历史讲述的意识形态性与历史的诗学得到兼容,主流意识形态确认的英雄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三位一体贯通于影视文本之中。

强势登陆的“好莱坞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中国影视艺术英雄主义思潮风行之势,美国好莱坞大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调查,我国青年人在业余时间喜爱观看的影片当中,美国好莱坞大片占60%左右。《兄弟连》《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特洛伊》《角斗士》《最后的武士》等等dvd、vcd光盘充斥着音像店。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中,英雄叙事一直是“主旋律”。毋庸置疑,“美国大片” 在充分迎合市场的同时,也相当地“讲政治”。它往往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其中英雄都代表着正义和勇敢,透射出浓浓的美国国家情结和美国精神,其基本出发点都离不开爱国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张扬个性,塑造“硬汉”形象,凸现英雄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特殊地位,制造美国式的“高大全”完美英雄。美国英雄在娱乐中夹带着美国的价值观走向世界,在获取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效益。

时代呼唤“文人英雄”

英雄人物范文第3篇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2、穆桂英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3、梁红玉

英雄人物范文第4篇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倡导依法保护英雄人物的合法权益。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解构英雄”现象,他指出,一段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受理了一批涉及侵害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民事案件。通过判决,引导社会公众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有明确态度:我们要抵制对英雄人物娱乐化!我需要英雄人物!这种“需要”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生命成长的渴望与困顿、自我认同与家国情怀之中。

人的生命是“身体―心理―精神”整体样态成长的,青少年的精神发育需要崇高人格的引领。从身体发育看,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需要释放生命能量;从人生发展看,青少年开启青春年华,拥有无限可能,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自我。这一阶段既是人的内在精神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容易迷失的危险期,特别需要榜样和榜样学习。英雄人物正是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重要榜样。融入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英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单单是某一个人,而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具象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追求的具体的、鲜活的显现。英雄人物的高尚形象并不是要将某一个人神化,而是人们在对英雄事迹的人格审美中共认出某种精神境界的崇高与神圣。这样的精神高度,是教育理应持有并坚守的。对英雄人物进行娱乐化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轻视。

人的生命也是“自我―社会”整体样态的成长,青少年的自我生命体认需要在民族生命的历史接续中得以定位。青少年的独立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同一过程,自我意识需要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获得健全发展。如何认识和对待英雄人物,是青少年自我发展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英雄人物与英雄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价值,是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对待英雄的态度背后隐含着如何对待历史、对待理想、对待信仰的价值定位,隐含着如何处理自己的现在(“我是谁”)与过去(“我从哪里来”)、未来(“我到哪里去”)的生命联系。在尊重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在民族认同中获得自我同一性发展,获得个体小我与家国大我的和谐统一。

因此,面对英雄事迹,青少年教育不能停留在行为表面来认知与赞扬,需要走向人格审美,逐步追寻精神境界的高度。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中,任何以娱乐、戏谑等方式贬低或否定英雄人物,乃至对英雄人格崇高性、神圣性的排斥,都需要在青少年教育中予以直面、澄清和引导。

英雄人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产电影;草根;英雄;《战狼》

提起草根英雄电影似乎每个人都会想到美国,想到好莱坞,想到他们所打造的一系列电影,诸如《蝙蝠侠》《美国队长》《拯救大兵瑞恩》等,而在中国的电影界对于草根英雄人物的塑造似乎并没有达到像美国大片那样的效果。然而,电影《战狼》却是一部足以向好莱坞草根英雄电影致敬的国产影片。这是一部由武打小生吴京导演的带有浓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军事题材电影。这部电影于2015年4月2日在院线上映,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原本并不被人看好的电影在上映仅仅一周的时间里票房就突破了3亿。

一、草根人物的英雄梦

(一)草根概念及源起

所谓草根,直译自英文单词“grass roots”,指的是与精英阶层相对的不专业、不受重视、非主流的弱势阶层。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人陷入了浩浩荡荡的寻金热潮,在这些寻金人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传说在一些山脉土壤的表层,有着草根生长的地方会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就逐渐流传到社会上,专门代指某些出自民间草泽的平凡但是却不平庸的人。

20世纪80年代,“草根”一词传入了中国社会,逐渐又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含义,被用来代指顽强、广泛、坚韧等精神。如今,草根已经发展为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互联网上,都存在着大量的草根阶层,从某种意义上说,草根文化就是平民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草根文化相较于平民文化多了那么一点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草根英雄形象的市场需求

对于当下美国电影市场中对于草根英雄形象塑造的热潮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社会草根阶层的心理认可,二是来自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泛滥。

社会草根阶层的心理认可主要是指受众群广泛。草根文化来源于草根阶层,有着深厚、广阔的群众基础,甚至是在互联网上都具有非常广泛的自称草根的网民,这些人构成了草根英雄电影的观众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群众对于草根电影的需求催生了草根英雄电影。

而草根英雄电影则根源于泛滥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于普通人来说,人人都有着一个英雄梦,崇尚着人的独立与成功,希望通过某些行为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这种心理导向反映在电影银幕上就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平民英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主人公常常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但是由于某些逼不得已或者是突况,不得不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优秀的一面,潜能被不断激发,极限被不断超越,最终实现目标。

二、《战狼》中的草根英雄

(一)《战狼》概述

电影《战狼》是由武打小生吴京自导自演的一部军事题材动作片,由吴京、刘毅、纷舞妖姬以及最后的卫道者多名编剧共同制作。同时,这也是中国内地首部3D动作电影,吴京七年磨一剑,打造了这部堪称是草根人物拯救国家命运的传奇英雄电影。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将享有“东方之狼”美誉的中国特种兵搬上电影大银幕。

影片讲述了一个不服从上级命令、痞性十足的军队刺头兵由于种种因缘际会最终成长为英雄、传奇的故事。最初,在一次围剿走私行动中,主人公冷锋违抗军令打死了劫持人质的犯罪分子,面临被开除出队的惩罚,但是却意外地被特种部队战狼接纳。就这样,游戏人生、四处惹祸的冷锋进入了战狼,在一场红蓝军对抗演习中,毒贩雇佣原美军前海豹突击队突入丛林,狙杀冷锋,并走私,这时冷锋和战友陷入重围,一个接一个的队友面临着生死存亡。

(二)《战狼》中草根英雄的蜕化历程

《战狼》中冷锋的传奇之路有着很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色彩。从原本并不出名的小兵到连首长都赞扬的出色特种军人,冷锋的蜕变可以说是建立在戏剧性冲突之上的,在冷锋的身上有着军人的铁血精神,也有着属于角色本身的性格。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性格油滑、脾气暴躁、不仅喜欢惹是生非还属于知错不改的类型,他有着普通人会有的小毛病,也并未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地方,而是在剧情的一步步发展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队友身陷死亡困境,冷锋面临着和父亲一样的处境,同样是围尸救援,他却做出了和父亲不一样的选择,面对狡猾的毒枭,他利用自己优势,在一次又一次危险中突出重围。

其实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有这种以草根英雄为题材的作品,也许除了细节不同,大致上的情节发展却是相同的。就如同在《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冷锋何尝不是一个另类的许三多呢,他们同样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精神,也同样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军队的敬仰,人物形象也同样在不断加剧的戏剧冲突里升华,最终也都成为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三)《战狼》中的草根英雄塑造手法

1.精彩的人物对白。在《战狼》中通过多个方面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塑造,尤其是在角色对白上的设置上,既有语言诙谐、引人发笑的部分,亦有深沉庄严、充满爱国情怀的部分。在冷锋初入战狼部队,与战狼部队队员正面相逢时就有这样一段对白:

副队长:我们战狼中队的人。

全体队员:老子天下第一。

副队长:我们中队的口号是什么?

全体队员:谦虚!

从这段对白里可见战狼中队对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自信,这样的对白也在隐隐表现出对新加入队员的试探与挑衅,与后来冷锋融入整个团队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深处边境线,四处除了遮天蔽日的密林就再无人烟,但是这些军人依旧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草根英雄的精神在这句台词里展露无疑。

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贯穿始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尤其是在战友牺牲后的集体宣誓中,这句台词掷地有声,将电影的爱国主义精神展露出来,跳出了传统动作片只注重武打动作,不注重对主旋律、人性闪光点发掘的旋涡。就如同是文学评论家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时所说的一样:诚然,暴力、性、爱情能够很快夺人眼球,但通过生动的语言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则更加传神,深入人心。这用在电影中也同样适用,虽然激烈的武打场面、华丽的背景道具、俊男靓女的演员阵容可以很快地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恰如其分的人物对白与掷地有声的台词则更能使角色鲜明、饱满。

2.戏剧性的情节冲突。电影《战狼》以主人公冷锋违抗上级命令杀死毒贩展开,其间穿插了大量细节与冲突,在不断发展的情节里影片逐渐走向高潮,向着更加激烈的方向走去。影片第一个小高潮在冷锋击杀演习敌对方首长处展开,随之影片中的戏剧性情节冲突加剧,整部电影如同一幅画卷逐渐铺展开来,所有的情节、脉络、线索逐渐铺展,先是狼群夜袭,冷锋等人与狼群展开了殊死搏斗,紧接着遇见雇佣兵伏击,冷锋的战友阵亡,这场原本不被战狼突击队放在心上的演习突然演变成一场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所有人都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受到战友死亡冲击的冷锋一改玩世不恭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战斗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战狼是迄今为止拍摄的最像好莱坞战争片的国产片,不仅仅是在主人公的角色设定上,最多的还是在电影戏剧情节的设定上更加偏向好莱坞电影,没有沿袭国产电影单调的集体主义主旋律,反而大大方方将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电影,可以带给人无与伦比的观影。

3.激烈的武打动作。在《战狼》中所出现的搏斗场面干脆利落,吴京充分发挥了作为武术冠军、动作明星的优势,在电影中大秀近身肉搏,展示主人公冷锋作为一名军人过硬的军事素养。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与斯科特・阿特金斯近身肉搏的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没有传统军事动作片偏爱炫技的特色,只有赤手空拳的搏斗,观众在每一次出拳、每一次收腿中都屏住呼吸。这样充满了荷尔蒙气息的搏斗完完全全展示出了主人公冷锋蜕变后英勇无畏的一面,草根英雄的形象被塑造出来,铁血军人的特色被展露无遗。

4.充满野性的场景。影片讲述的是在国境线的战争故事,所以取景选择在南京的无人区,在这部影片中飞机航拍时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充满了原始气息,流动着的波光粼粼的河水在夜色中淙淙作响,这群隐匿在山林中的中国防线如同是沉默的野草,在不见天日的密林里守护着五星红旗,忍受着原野的寂寥。

三、国产电影中塑造草根英雄的原因

(一)响应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呼唤

在中国的叙事文学作品中似乎对于这种出身草莽的传奇英雄形象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种偏爱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文学传统。例如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这类出身草根、性格莽撞的角色常常占有非常大的比例,逼上梁山的林冲,冲动易怒的花和尚鲁智深都是这种人物。而冷峰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形象呢,他是典型的中国式好汉,走上传奇之路也充满了偶然性,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既带有个体复仇的色彩,又肩负着集体战斗的使命。最终也回归了主流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中“忠、义”思想的响应。

(二)小人物走上历史舞台的执著期望

作为历史与时代的英雄,冷锋即使在最初出场的时候阶级出身与觉悟并不高,但是凭借其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依旧创造了一场属于他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秀。但是,冷峰的成长却不仅仅是成为一个英雄,更是在于其更加丰满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越来越端正严肃的阶级觉悟。他的改变主要是在心理上的,由一个只顾自己痛快的心理上的“侏儒”转变成为一个把家国大义、领土神圣放在心上的“巨人”。

小人物英雄角色的成长之路远远比一出场就是自带英雄闪光点的角色更能吸引观众。毕竟在现实社会中还是普通人居多,而人们对于成功的期望也是立足于普通人的成长之路的。所以在电影《战狼》中对于英雄的塑造是一步步由卑微转向崇高,由个人转向集体,由依赖转为独立。

(三)观众对草根英雄电影需求旺盛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人们不再满足于单调的电影市场,对影片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商业电影应运而生,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轰炸人的眼球,电影制作者们企图通过种种方式吸引观众,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产电影不仅仅要在本地片市场上和人竞争,还要提防外国影片对市场的争夺。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国产电影难免乱了阵脚,最终导致国产影片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中国观众急需要具有本土色彩的国产影片来填补观剧空白,这时候,《战狼》出现了,满足了中国观众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又兼顾了本土化的文化传统,自然既有票房又有口碑。

(四)大众审美的认同

草根形象活跃在中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基于草根形象所构建出来的属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打造草根英雄电影既响应了电影商业化的市场需求,又兼顾了大众审美倾向。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文化逐渐由精英文化时代过渡到大众文化时代,各种切合草根人物发展命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这对于人民大众正在觉醒的审美需求来说,依旧是不足够的。在大众文化时代,实现自我、释放自我已经不再是一种梦想,观看草根人物英雄电影可以让观众获得心理认同,毕竟影片中草根形象的社会背景以及草根形象的生活经历容易让大众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感,在影片主人公的身上可以多多多少少地寻找到自身曾经奋斗努力的影子,分享影片中主人公成功的虚拟化感受。

四、结 语

或许是中国电影市场一直被好莱坞大片所塑造的草根英雄电影所轰炸,中国观众反而希望国产电影也可以塑造出一部类似的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中国电影,而这个时候,《战狼》应运而生,并且在大片云集的四月里成功狙杀了《王牌特工》。这也反映出当代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的运用,使得社会大众有了更加广阔的文化选择空间,这对于繁荣大众文化,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以草根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国产电影需要立足大众文化基础,吸取西方先进的影视拍摄技术,来创造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海欣.《战狼》:吴京的“新英雄主义”[J].齐鲁周刊,2015(15).

[2]高尚阳.试论好莱坞造神运动[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3]周营.喜剧电影中“小人物”的审美认同[J].学术探索,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