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望的翻译

春望的翻译

春望的翻译

春望的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2 ― 02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

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2〕73

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3〕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法、句法、语言内涵等方面的不同,在诗歌英译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可译”或“翻译失误”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许渊冲先生认为,在遇到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翻译的时候应该“得其精而忘其粗”,〔2〕69许先生这里所指的“精”,是原诗中的意美,如中国特色的文化典故,诗歌中的独特意象。“粗”, 则是和“神似”矛盾的“形似”、“音 似”和“意似” 。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比起意美和音美来,“不可译”或“翻译失误”毕竟处在次要地位,所以只要求“大体 整齐”就行,如能译得对仗工整,那自然是锦上添花。〔2〕70

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论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其翻译实践的成功,经历了几十年的文化传播后得以充分证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大多依赖西方的理论体系,许渊冲先生的译诗论为诗歌英译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近年来许先生的翻译研究更是注重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派发展。2005年许渊冲先生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中明确指出:经典作品, 尤其是古典诗词, 应该是写得最好, 又安排得最好的文字。 但是在翻译时, 目的语和源语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这时译者就要选用译语最好的, 而不是对等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的内容, 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4〕41

二、许渊冲诗歌英译中的“三美论”实践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精练,节奏、韵律鲜明,结构严谨,思想感情丰富并具有丰富的意象意义。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语言进行转换,还要传递准确的情感意象和节奏韵律。中国古代文论评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节奏一方面更利于吟唱,另一方面也具有情感特征。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表达忧伤的手段主要有词语选择或用典,古代文人有时为了避祸(文字狱)通常会通过韵律的使用来表达情绪,“ang, ong”等开口音,通常被用来表示兴奋、激昂的情绪;“ū,ǖ”等合口呼音可用来表示忧伤、愤懑的情绪。但汉英语言体系的差异,音韵的差别,英译过程中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原诗中“破”、“深”、“泪”“恨”、“心”等字表达的情绪、情感主要是悲凉与愤懑,其中的韵律“en, in, an”用闭口音,来表达心志不舒,忧国念家悲己的情绪情感。整首诗情感表达真切,韵律鲜明、对仗工整、情感丰富。原诗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中,情感的着眼点放在了“国与城”上,“破”与“春”道出了情感上的支离破碎与自然中无可抗拒的情绪,因此“山河在”“草木深”。经典的对偶句,精巧工整;情感的高潮在表达在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手法,睹物伤情,将“花、鸟”人格化,情感聚焦在此联。互文手法,意蕴丰富;颈联中的巧妙之处是在选词上:“连”与“抵”。“连”字可以指“烽火”连绵不断,亦可以时间连续不断直至三月,“抵”字使用得更为巧妙,一字的使用可以让诗人盼到家书的狂喜与迫切形象跃然纸上,更能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尾联的具体化描写,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无论诗人是忧国忧民还是睹物伤情,最终化为一个伤情的形象“稀疏白发不胜簪”。

从诗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意、形还是音韵,《春望》都可以成为经典。对于译者而言,也无疑意味着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在“三美论”的思想指导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如下:

Spring View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许渊冲)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5〕

首先,从标题看译者将《春望》译为“Spring View”,“春”字在英语中对等为“spring”,而“望”,译者译为“view”, 在英语中,这个词既可以有静态的“景观、景色”之意,又可有动态的“观察、查看”之意。在标题的翻译中,很多译者都达成了一致,使用“view”来传递诗人远望山河审视内心情感的心路历程。译者的词汇选择也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意象及情感的首发传递。

许译《春望》中,最成功之处是意象和情感传递,也就是“三美论”中的“意美”,“形美”与“音美”却无法百分之百地传递,但译者仍旧在尽力做到“牺牲得最少”,力争优秀译文。这是译者的敬业精神也是践行“三美论”的具体表现。

首联中,为实现“意美”,译者使用了“war-torn”“unquiet grass”“weed”“run riot”,英语读者通过这些词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及背后的历史原因, 译者将“草”字译为“grass”和“weed”,更是体现了译者的深入思考,只有深切体会原诗才能准确地将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获得读者与诗人、诗作之间的共鸣。同时,“”“run riot”中还使用了头韵,尽量兼顾“音美”,来弥补两种语言间互译过程中无法达成的百分之百的对等。在“音美”上,虽然无法使用完美的英语韵律来表现诗人的忧伤之情,但译者极尽所能在“意美”的传递中,弥补此缺憾。

颔联中,拟人化手法的使用契合原诗的修辞手段,尤其是“move to tears”和“cry with broken heart”的英译,将诗人“溅泪”的感伤和无从安放的破碎的心,描绘得形象生动。“over the years”也是背景的介绍,读者能够在英译的描写中,体会到屡屡失望的诗人是如何从踌躇满志到愤懑伤怀的情感变化。 颈联中,“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也是一种具体化的描写,“beacon fire”“household”“weight in gold”对于英语读者而言,都是容易理解的具体的事物,因此,原诗中的信息基本能够完整传递。原诗中“烽火连三月”指:安史叛乱后杜甫逃亡被捕,直到次年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由于历史背景复杂,诗歌的文学形式又无法加注解释,译者舍弃这个信息点,用“higher and higher”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尾联中作者对原诗的意象及情感的表达也非常准确,尤其是“grizzled hair”和“thin”将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伤情形象描写得清晰生动。

总之,从《春望》的英译中,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所要传递的情感及营造的意境氛围。虽“形美”的理想追求受阻于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差别,但译者也在尽力而为。所以,译者追求的“三美”,不能只停留在原文的文字和形式上,应该依据原文描写的事实,追求“意美”兼顾“形美”及“音美”。虽然对于《春望》英译的分析很多,笔者仍然希望能够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通过译文的分析来诠释“三美论”对英诗翻译的指导意义,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能实现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参 考 文 献〕

〔1〕许渊冲.“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01).

〔2〕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

〔3〕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春望的翻译范文第2篇

金秋之日,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内正播放着纪录短片,“上海翻译成就展”、“东方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多媒体音乐表演朗诵会,历载二十春秋的上海译协品牌活动“金秋诗会”,英、日、俄、法、德等语种的文学翻译竞赛活动,纪念托尔斯泰逝世百年学术研讨会等各种主题研讨……各种主题活动的精彩瞬间陆续闪现,串联起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25年来的坚实足迹。

这里正隆重举行着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十届“金秋诗会”。众多相关领导、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兄弟协会代表、艺术家以及翻译诗歌爱好者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国侨联副主席唐闻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英磊,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谭晶华还作了讲话。专程从北京赶来出会的唐闻生女士代表中国译协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上海译界的成就,并希望上海翻译家协会团结广大会员,为上海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还向出席会议的草婴、夏仲翼两位老会长献上鲜花,向上届译协会长戴炜栋颁发“荣誉会长”证书和感谢状。同时向黄衣青等14位翻译家颁发了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向朱静等10位译协会员授予上海翻译家协会“翻译成就奖”,向陆求实等5位青年会员授予“翻译新人奖”荣誉称号,引起了场内一阵接一阵的掌声。鲁迅曾将翻译工作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窃得火种,可见翻译工作既崇高又艰辛,在大会上,老、中、青三代翻译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受褒奖,无不显示了上海翻译工作的薪火相传。

庆祝大会之后,精彩纷呈的第二十届“金秋诗会”拉开帷幕。原本喜庆热闹的舞台忽然安静了下来,变换成了一个高雅的“沙龙”,窗外阳光撒在树叶上,一片温暖的金黄,娄际成、陈少泽、俞洛生、刘安古、曹雷、刘广宁、赵静、刘家祯、过传忠等艺术家分坐在沙发上、餐桌前,他们陆续走到台中央,激情演绎上海翻译家协会钱春绮、冯春、吴钧陶、黄杲、张秋红等翻译的17首经典外国诗歌,精美的配乐和着纯美的嗓音,让观众深深陶醉在外国诗人与中国译者共同缔造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时空中。

与此同时,本届大会还向与会者赠送了由上海翻译家协会主编的《译家谈》。本书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原会长夏仲翼作序,汇集了六十多位译协会员撰写的译序、译论计35万余字。书籍不止对爱好文学的读者,即使对专业的文学研究人员也有相当的阅读价值。大会还赠送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及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古董商人》,让读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翻译的魅力。

春望的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文理解 译文表达 批评制度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人们在庆祝的同时思考着莫言获奖的原因,如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加,莫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但一流的翻译也是个重要因素。著名文学评论人孟庆澍曾说莫言的作品能取得如此的辉煌,能获得外国评委的认可,离不开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在谈到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葛浩文坦言他非常喜欢中文,英文也很好,深刻地了解翻译中的困难与挑战,他的翻译忠实于原著又富于创造性,他勇于挑战翻译中充满的不确定性。

因此他提到许多影响翻译成功的因素,其中决定性因素就是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本文认为典籍翻译应遵循以下路径:

一、理解好原文

典籍作品离我们年代久远,理解原文真实思想常用方法是:各类辞典,专家。而译者本身古文修养的差异直接影响典籍翻译,所以从事典籍外译的工作者一定要与优秀的典籍研究专家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翻译中信、达、雅 或意美、音美、形美 或西方人的动态功能对等等标准。顺便说一下,尤金・奈达之所以把功能对等改为动态功能对等,就是为了强调翻译活动是当地人的活动,功能对等是当地人的功能对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所以经典作品的重译是必要的。比如许渊冲和James Legge对于《关雎》的英译。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外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但根据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当代活动这一理念,James Legge 对原文的理解已落后当代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与理解了,他的译文不能充分表达原诗的内涵。我们知道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人写作常用手段,在《关雎》中这一手法运用非常明显。原作者一开始就用发出“关关”求偶声的雎鸠来兴起或衬托出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个话题。然后又用雎鸠辛苦、费力寻找,采摘与挑选参差荇菜的行为来兴起或衬托君子找不到窈窕淑女的焦虑不安,以及种种追求,取悦窈窕淑女的方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应是雄性雎鸠发出的,其目的是得到雌性雎鸠的欢心,同理,君子也要用“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去追求,取悦“窈窕淑女”。

二、表达好原文

一般说来,我们的母语表达能力强于外语表达能力,是因为我们对母语的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结合更敏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葛浩文在谈到翻译莫言的小说时说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好才算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把外语原文翻译成我们的母语时就更有把握,更能得心应手,许渊冲先生所言的译入语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谈到中国诗歌的外译,很多译者强调了外译过程中的押韵问题。中国诗歌除了押韵,还有平仄、对仗等特点,这是由汉语自身发音特点决定的,这些语言形式上的东西在其他语言中难以复制。但西方的诗歌因其自身语言的特点,也有其形式美或意义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表现方式,这些东西,如译者不经常阅读与写作,不与本族语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难以掌握。

如上述的看法有其道理,那么我们在进行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该因素。我们可以聘请相当数量的热爱汉学的西方汉学家来从事这项工作,我们也可和这些汉学家进行合作,共同从事这一工作,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典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典籍外译的能力与水平。

三、建立良好的典籍翻译批评制度

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的,而译文的真实性是翻译活动的灵魂,所以我们可以说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质量好坏做出评价的。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做这件事,翻译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那么大家读翻译作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需要一支队伍来建立典籍翻译批评制度,要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不为尊者讳。《诗经》中《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中华文库・诗经》中把杨柳依依翻译成“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但许渊冲先生(2012)评论说,原文“杨柳依依”是不是“清新”或“青新”的意思呢? “杨柳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意思。因此许渊冲先生英译“Willows shed tear”。译文写出了原文所表达的现实情境,解决了中英两种语言不对等的问题。

应当说许先生对《大中华文库・诗经》中《小雅・采薇》译文的批评是中肯的,他也有权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说明,但他的译文仍需别人的评论。我们认为许先生对原诗的理解,原诗中表达的伤感以及表达伤感的这种形式美似乎有些勉强。普通百姓没法反对战争,他只能伤感连年的战争耗掉了他的美好青春,他的大好人生,本节就是描写的这么一个场景,离家时杨柳依依,青春年少,归来时雨雪霏霏,暮气沉沉。这样的伤感才更是普通百姓的伤感。杨柳依依衬托青春年少,雨雪霏霏衬托暮气沉沉。杨柳依依本身没有伤感的意思,相反它还表达一种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weeping willow 体现的是英国人对垂柳的一种审美观,只能说英国人对垂柳的感情与我们不同,不一定有多伤感。在书面语中,“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霏霏”形容雨雪纷飞,他们不仅在语音上构成叠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许先生的译文也没体现出来。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讨论研究,使后来的重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们认为在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活动中,这支做翻译批评的专业队伍应由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对中国典籍与典籍翻译有浓厚兴趣的、有志于对外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与学者组成,现在国内许多从事典籍外译的专家、教授如果能承担典籍翻译及批评工作,他们将对中国典籍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典籍英译,中国可算世界一流[J].纵横论译,2006(3):5.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3]汪榕培.说东遨西话《诗经》―从“关雅” 谈起[J].现代外语,1994(4).

[4]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J].中国翻译,2007(6).

[5]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

[6]许渊冲.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12(4).

春望的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词翻译;意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7-01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这些艺术的瑰宝不仅应被国人所欣赏,它们也应该让世界领略到它们的风采。由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形式,音律,文化背景等特点,使得古诗词的翻译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意象的翻译便是其中难点之一。

古诗词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古诗翻译时,许渊冲先生尤其强调运用“三美”理论,“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为次要的。把一首古诗翻译好,不仅需要翻译出它的内容与形式,更需要把诗歌自身的意象准确的表达出来。翁显良曾经说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在寓意像”。在翻译古诗词时,不仅要翻译出原诗词所描写的意象,更要尽量向读者译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译语读者感受到等同的意境。

意象是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关照后呈现于主体意识中的形象,它是一种包括视觉、触觉、听觉、通感形象等并结合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意象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就会淡化、消隐、变形、遗失。所以在翻译古诗词时,为了使古诗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得到完善的传达和再现,使译语读者真正领悟到原诗的绝妙之处,本文尝试探讨古诗词意象翻译的两种方法。

一、寻找意象对等物像

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多相似的文化意象。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若能在西方文化里找到意象的对等物象,就能使译语读者产生共鸣。例如:

杜鹃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如“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等。它在古诗中经常给汉语使用者带来“伤心欲绝”、“永别”等悲伤的联想。如果直接翻译,将“杜鹃”直译为“cuckoo’’,将会失去它所附带的本意和意象之美。因为在英文中“cuckoo”通常是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而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则带有着悲伤的情绪,直译将会完全扭曲原诗所想传达的感情。

如果寻找意象对等物象,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有一种鸟叫“nightjar”,它在夜间出来活动,叫声响亮,通常会令听到的人感到不安或难过。为了尽可能使译语读者也产生“杜鹃”在汉语中带来的联想,我们可以使用“nightjar”来翻译杜鹃,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huangtzu wakes up,charmed by dream of a butterfly

Wangti,in spring,returns as a nightjar.(叶维廉译)

二、添加背景介绍与注释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那么就无法理解诗歌所传递的含义与情感。当古诗中的文化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一种相应物,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必须介绍和传播原语言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且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进行意译和加注。

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译 文 : But for the east wind Admiral Zhou could not

have won the day,

The two Qiao sisters would have been locked up in

TongQue Palace.(许渊冲译)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而发时写下来的。诗中的“东风”“周郎”“二乔”都有着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和背景。它们都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译文中,译者将“周郎”译成“Admiral Zhou”.利于外国读者明白周郎是谁, 而不至于把他理解成一般人。周郎若没有“东风”的帮助,他也就不会有那次战争的胜利。对那些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二乔”易被误导从而导致误译。在这首诗里,译者的翻译技巧可谓炉火纯青。他加上的“two sisters”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原来她们是姐妹俩,这样便排除了被译语读者误认为是一个人名或是周瑜的夫人“二乔”了。

虽然古诗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译性,但是我们应尽量创造性的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古诗词的美妙,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成滢.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

[2]张薇、章惠宇.论古诗词翻译中意美的传递[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春望的翻译范文第5篇

“楼”和“庐”是特定建筑的名称,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式不同的建筑风格。本文将从开平碉楼旅游材料的翻译谈起,探讨如何翻译不同的“楼”和“庐”。

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内的碉楼于2007 年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碉楼是融合中国古典建筑传统与西方建筑风格,于民国时期兴盛于广东开平地区的建筑样式。开平碉楼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据开平地方史记载,开平地区常年受到土匪的侵扰,尤其在民国时候,开平当地青壮年劳力,作为劳务输出到了国外,后来纷纷衣锦还乡或者是寄回大量的钱财,由于家乡只有年老者和妇幼,导致当地土匪更加猖獗,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侵害。因此,结合西方的建筑样式,当地人建造了中西合璧的碉楼。这种建筑坚固,具有较好的防御功能;有的碉楼兼具住宅和防御的功能。

开平碉楼以自力村的碉楼群落为代表,位于开平市郊的自力村,其间分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碉楼,每座碉楼都有不同的名字,例如:铭石楼、云幻楼、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竹林楼、振安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澜生居庐、湛庐。从这些名称,我们不难发现,各式的碉楼,均以“楼”和“庐”,还有的以 “墅”来命名。首先我们需要区别“楼、庐、墅”所指代的不同概念。

《说文》中对楼的定义为“楼,重层也。”古代诗歌中常常会出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这样的诗句,充分体现出古人心目中的“楼”,指的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当然,“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 建筑,亦可以被称为“楼”,例如“阁楼”、“城楼”、“岗楼”、“楼台”。

笔者查阅了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三百首》,通过分析发现各种“楼”的翻译,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有“tower” “ bower” “ pavilion” 以及未译出。(见下表)

“楼” “鹳雀楼” “楼台” “高楼 “江楼”、“楼台”

译文 towers bower pavilion 未译

(1)未译的情况

原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译文:“Four hundre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

Of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mist and rain.”

原诗:“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译文:“Drunk, we leave the wine shop sweetened with orange blooms;

The breeze brings in your boat the rain casting cold glooms. ”

(2) “楼”和“pavilion”

原文:“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文:“In autumn win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wild geese fly.

Let’s drink in face of this in the pavilion high!”

(3)“楼”和“bower”

原诗:“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于良史《春山夜月》)

译文:“Looking south where you hear the bell,

You’ll find green bowers in green dell.”

原诗:“极目天涯百尺楼,人在楼中否?”(秦湛《卜算子 春情》

译文:“I stretch my eye to the sky’s end for the high tower.

Is she still in her bower?”

(4)“楼”和“tower”

原诗:“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译文:“I’ll gaze my fill into the boundless sky;

Though ill, for you I’ll mount the tower high.”

原诗: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白居易《杭州春望》)

译文:“Viewed from the Seaside Tower morning clouds look right;”

原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译文:“No cicadas trill when I first hear wild geese cry;

The high tower overlooks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y.

原诗:“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My friends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庐”本义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亦泛指简陋的居室。例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饮酒》);“南阳诸葛庐”(《陋室铭》)。“庐”还可以指“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屋”,如“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周礼 地官》)”后来,“庐”还可以指在本宅之外营建的田庄园林,可以翻译为villa, 例如,位于庐山的宋美玲故居被称为“美庐”,翻译为“Meilu Villa”。而“墅”在我国古代指的是“供游玩修养的山水美宅。”,“别墅”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住宅和房子(house)的,在国外,别墅的对应词是 “ villa”。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在翻译“楼”和“庐”“墅”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结合其具体语境,建筑功能,样式来选择适合的词语。

在开平市政府印发的“自力村碉楼群落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乎所有的“楼”都被译为了汉语拼音“Lou”, 只有汉语中带有“墅、庐”的碉楼被冠以了 “villa”的名称。诚然,碉楼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其英文译名 “Diao Lou”是可以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但是,当外国游客一手拿着导游图,一边在欣赏碉楼的时候,简单的汉语拼音处理方式,怎么可以贴切的表达出建筑名称的独特魅力,也无法体现各个碉楼的不同功能和位置特点,会令游客感到费解。

例如,自力村最出名、最有气势的铭石楼,就简单地被译为 “Mingshi Lou”, 但据介绍“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 6 层,首层为厅房,2 ~ 4 层为居室,第 5 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 6 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登上此楼,游客会惊叹于楼上精致的装潢,而楼主人的地位、影响力也可见一斑,因此,虽然“铭石楼”是以普通的“楼”来命名的,这中间也许是主人谦虚的一种表现,但在翻译时,如果仅仅译为“Lou”,却并不能很到地诠释该建筑的风格和主人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译为 “villa”更贴切些。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公安局

航空科学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