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巢老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范文第1篇

重阳节到了,这个节日是一些老人最喜欢过的节日了,每到重阳节这个节日,社区就会专门给老人举办了一些锻炼身体的活动,因此,我们把我们的关心、关爱、爱心和心情都放在了他们的生活中里,想让老人度过一个难忘和美丽的夜晚。有些寂寞孤单的“空巢老人”虽然不是怕贫穷,而是怕寂寞和孤单。

伴随着时间的流动老人们越加越多。也就是世界上夫妇越来越多了的意思。

我们一定要多多关心生变的每一个来人,陪伴老人们,祝福老人们,关心老人们,多多回家和他们玩乐和嬉戏。这样他们就会开心的嬉戏游玩。

空巢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对别人好他便对你好!这个道理!

空巢老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空巢老人 雷锋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6-02

一、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大学生实践教育

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分团委于2011年4月发起了关爱空巢活动。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一种模式,既能使在校的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用感情弥补亲情。关爱、帮助空巢老人。1.开展“心手相牵,相伴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在全院广泛宣传动员,层层选拔,确定了以学生党员为主要对象的志愿服务队。由院系书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通过面与面的交流,空巢老人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在此基础上,组织志愿者帮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增进感情。2.带上一些医疗器材和药品,帮助老人们做一些简单的检查。点燃了空巢老人的心让他们感到社会有爱。3.深化关爱方式,把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纳入大学生实践教育课程。两年来,共有百余名志愿者通过周末去周边敬老院及暑假三下乡等形式先后到340多名空巢老人家里走访500余次。

二、关爱空巢老人取得效果

1.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关爱活动不只是单向的爱心传递,也是大学生在互动中受启迪、受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学到了在校园、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实践的便利条件,利用人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引导大学生走近空巢老人,继而主动接受教育,将教育环境由传统的教室,走向了社会,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使学生接受,使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2.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指出,尽忠尽职、报效国家,是孝的重要内容,更是孝的升华。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由对空巢老人的关爱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他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服务社会,勇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老人的晚年幸福不容社会忽视,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关爱空巢老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同他们聊聊天,一起度过传统节日等等,对空巢老人心灵上给予慰藉,填补他们孤独的心灵,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依旧能够体会到天伦之乐。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使空巢老人得到幸福的养老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地方政府机构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的实效作用

1.接触社会,增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比较安宁和谐的环境中。接受多种信息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使得他们对于自觉抵触多种错误思想的渗透缺乏斗争的思想准备,同时又缺乏对经验形成过程的体验,极易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2.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在蔓延。个别学生道德修养不高,知识脱节,诚信淡化。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了解到现实的艰巨性。同学们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处理问题,看待社会,改变了对社会过高的期待。在广泛接触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在思想、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适应人际关系方面的锻炼。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是现代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素质。但时下高校学生中不乏孤芳自赏者,意识不到他人的存在,追求自我实现。不但不懂与他人合作,而且还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没有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是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爱空巢老人过程中,大学生亲身体验了团队的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逐步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

空巢老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空巢 老人 心理健康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必然会引起了社会对于空巢家庭老人的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1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的亲疏关系密切。中度以上抑郁的空巢老人占43%,中度以上焦虑的空巢老人占28.28%。可见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2配偶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比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水平高。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同住夫妻的心理状况好坏与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让子女多回家看看,给予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

1.3子女的关心对空巢老人心里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与子女关系的好坏是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当代的老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金钱、精力,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作贡献,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在身旁”。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儿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和照顾父母,尤其重视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空巢老人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过分依赖子女,要增强自我养老的观念。

1.4经济状况也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经济状况好与坏的空巢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经济状况的好坏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明显,甚至有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差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满足时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需求,但由于空巢、社会支持弱等原因使他们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经济状况差的空巢老人生活条件差,有病没钱看等问题使他们产生自卑、无助、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对策

2.1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或邻居的帮助与照顾。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教育干预系统。近年来随着家庭养老的削弱,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障体制,老人们退休以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完全陷入困境。此外,社区公共服务与教育干预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分散建立在各个社区、居委会,及时向空巢老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供健康服务,进行心理干预。

2.2子女多给予老年人一些关怀

子女作为老人的心理慰藉及精神支柱,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支持,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人近老年往往都希望儿孙满堂,环绕膝下,即使有更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精神的需求,所以,子女在为父母养老的同时不要忘了父母真正的需求。

2.3老年人要改变自我的认知概念

老人们要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保持积极的心态,改变观念,靠自己创造幸福晚年。再者,多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这样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应对生活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

关爱空巢老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姜娜.岳阳地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

空巢老人范文第4篇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目的

(1)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他们有的没有儿女,孤苦无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却可能远隔天涯或因工作忙碌没有在身旁;他们渴望沟通交流,却找不到能够诉说的对象;他们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越来越少。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与不便,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关爱。

(2)通过此次对长安区周边社区空巢老人的走访调查,能使我们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好的为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献出爱心。

二、关于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及意义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日趋明显,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也呈上升之势。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逐步在我国城市地区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状况,分析影响长安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实现长安区的进一步和谐构建。

(二)关爱长安区空巢老人的意义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

三、当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会救济,9%左右为其它来源。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生活简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并且大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无奈收入菲薄。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在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虽然大部分老人都参加医疗保险,但报销比例很低,到医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子女外出谋生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也没有太多钱给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隔代教育心理负担重。

如果仅仅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的教育却增大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一是因为老年人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小孩,二是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如果小孩比较调皮,老年人根本无法管教。同时,当前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网络等各种负面的信息都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不少老年人都对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由于空巢老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较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一些老人身体素质差,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危险信号,身边又没有亲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空巢老人因心肌梗塞、脑血栓等急性病抢救不及时病逝的都有十几至几十例。

四、关爱长安区空巢老人实践内容

(1)走访了长安区部分社区,如鑫园小区、君悦花园、金堆城小区等,看望了这些社区的空巢老人,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房间、清洗衣物、为老人购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散步,倾听并了解空巢老人的内心想法。

(2)根据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共计1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并且全部回收的问卷有效。问卷回收后,我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对每个指标进行加总,并计算出各项比重。

五、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结果

经过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结果显示他们面临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

调查中我们发现65%的空巢老人没有收入,35%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收入很低,月平均收入普遍低于500元,而没有经济来源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则全部来自子女的供养。60%的空巢老人表示看病就医是家庭支出最大项,空巢老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就事实而言,很多空巢老人的饮食都不能满足身体营养需要,住所也十分简陋。

(二)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7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占了总数的1/3,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难以自理。在调查中显示18%的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2%的空巢老人生活能部分自理,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只有40%,而当他们需要照料时,他们的的子女大多在外地务工或定居,老伴也同样年迈或缠绵病榻。

(三)心理孤独难受,终日难以释怀。

在本次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将近一半的老人常有压抑、焦虑、烦躁感,没有安全幸福、舒适满足感,幸福指数偏低。所调查的社区中有室外活动场所的很少,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社区有比较完善的活动器材,所以老人的文体娱乐公共设施较少。他们平时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散步、聊天、打牌。所以,空巢老人的精神压力无处宣泄,导致他们心理缺乏安全感。从与子女沟通的频率上来看,只有少数的空巢老人与子女沟通频繁,因此空巢老人的情感慰藉较贫乏。

6、 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触颇深,接触了自己身边的空巢老人,深切的体会了他们目前的处境;我也收获了许多,我觉得不仅是完成了一次社会调查,更是从中获得了一次品德的升华,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空巢老人的难处,不让空巢老人也成为我们父母的代言词。许多大学生身在异乡上学,不能随时感恩自己的亲人,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份爱给更需要的空巢老人们,给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让我们相信,也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附录:长安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周岁。

3、您是否有老伴:

A、有 B、没有

4、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一点点

5、您每月生活费是 元。

6、现在您的生活有保障吗?

A、有 B、没有 C、基本保障

7、您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A、方便 B、比较方便 C、一般 D、不太方便

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A、有 B、没有 C、很少

9、您平常的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是?

A、看电视 B、散步 C、打麻将 D、出去旅游 E、无娱乐方式 F 、其它

10、你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满意 D、.比较满意

11、您平时有没有经常感到心情失落,孤寂,食欲减低,睡眠不足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您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

A、保证父母的经济来源 B、与父母多联系

C、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父母 D、其他

13、不能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是?

A、经济原因 B、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 C、生活习惯 D、其他

14、你是否希望和儿女一起生活?

A、希望,可以享受天伦之**度晚年 B.、不希望,不想拖累儿女 C.无所谓

15、您是否愿意帮助儿女带小孩?

A、愿意 B、不愿意 C、.力不从心 D、无所谓

16、您认为政府和社会针对老人最应该做的是:

A、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生活无忧 B、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C、丰富老年人生活 D、其他

17、您和外出儿女的联系方式:

空巢老人范文第5篇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突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所以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既要为老人提供物质帮助,也要给予精神关怀。那么, “空巢”老人如何自我进行调理,达到养生的目的呢?

首先,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老人无事可干是诱发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培养兴趣,充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现象的极佳途径,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理。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老人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则更能增进感情,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使老人青春焕发。

其次,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重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是老人克服“空巢”现象的最佳方式。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健康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晚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