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范文第1篇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本身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如果你弄个《日出·印象》的黑白版本(如图),会发现太阳基本消失了……没错,太阳本身没有光,只是凭色彩的映衬,才制造出这样的效果!”

当187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

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以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日出印象范文第2篇

2004年3月20日,《印象·刘三姐》于广西阳朔正式公演。这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

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地嫁接和有机地融合,让阳朔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桂林山水的美再一次与艺术相结合的升华表现。《印象·刘三姐》与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看演出的同时,也看漓江人的生活。

《印象·刘三姐》以漓江与田家河交汇的水域为舞台,以书童山、玉屏峰等12座山峰环绕作为背景,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耗资3000万元的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环保而隐蔽的设计,利用天然环境形成更好的立体声效果。观众席设于江上半岛,为绿色梯田造型,180°全景视角,可观赏漓江上2公里范围内的景物及演出。

《印象·丽江》

2008年7月23日,《印象·丽江》于云南丽江正式公演。《印象·丽江》是由当地农民呈现的一种原生态表演,它选择在白天演出,拒绝艺术修饰,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印象·丽江》汲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大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用大手笔的写意方式,在海拔3100米的世界上最高的演出场地演出。

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最原生态的动作,用他们最质朴的歌声,用他们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心灵绝对的震撼,表达了他们对丽江的个性体验融入大量的纳西族和摩梭人等的民族元素,而且服装和音乐都以民族为主。本场演出以玉龙雪山的自然风光为天然背景,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荡涤灵魂的盛宴。

《印象·西湖》

2007年3月30日,《印象·西湖》于浙江西湖正式公演。《印象·西湖》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使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

《印象·西湖》以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为创作源泉,演出以天为幕、湖为台、山水为景,结合灯光和音乐,颇为吸引人。印象西湖将杭州西湖十景极致化、印象化。世界级的音乐巨匠喜多郎先生受邀出任音乐主创。

《印象·西湖》的舞台用灯白天就藏在西湖水中,游客浑然不觉。待夜晚演出之时,由船拖出。舞台灯的数量多达千盏。演出开始时,百余道光柱汇集在湖面上空,更多彩色灯光则映照在西湖岸边的树上,将所有的树染上鲜艳的颜色。

《印象·海南岛》

2009年4月14日,《印象·海南岛》于海南岛正式公演。该演出将时尚、休闲、浪漫的元素带给游客,通过新颖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元素演绎出海南岛上真正的海岛风情、休闲文化、和浪漫椰城。这场演出将以音乐剧的形式,通过量身打造的舞台灯光布景、视频影像同舞美结合,形成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演出内容多元融合,演出效果堪比梦幻的“印象”作品。

充满着海岛风情的印象海南岛,徘徊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大部分的音乐都是作曲家最新的创作,节目形式更新颖、丰富,演出内容不拘泥于展现海南岛的民土民风,更注重娱乐性,奇特的时空交错感,轻松愉悦、梦幻浪漫的观演感受,时尚、休闲、浪漫的元素,是真正的海岛风情。

“我不想接电话,只想一个人在海边晒太阳!”这是一句在整场演出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话,它道出了《印象·海南岛》真正蕴含的主题。

《印象·大红袍》

2010年3月29日,《印象·大红袍》于福建武夷山正式公演。该剧把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在二十三个世界双文化遗产胜地创作的“印象”。

与其他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借助当下流行语汇,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突出和谐生活的理念,把烦恼、抱怨、痛苦和郁闷都放下,喝杯茶,享受茶的宁静和谐,享受美好的生活。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是世界上视觉总长度最长的舞台,全球首创360°旋转观众席。15块电影银幕完美地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造就世界上最大的“演出茶馆”。

《印象·普陀》

2010年12月31日,《印象·普陀》于普陀区正式公演。《印象·普陀》是一台以观音文化为主轴,结合普陀佛教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集参与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实景演出。

《印象·普陀》完美结合了普陀的地域特性,将场景、声光与表演融为一体,让观众在漫漫光阴之中,在现实与想象、具象与抽象之间,用美丽的眼睛去看世界。除了美轮美奂的景色之外,还有通过中国武术、动画技术来揭示佛祖教诲,解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境,给予人们心灵上的解脱。

在表演呈现上,延续了印象系列秉承的原则:保有原本实景的前提下,将需要的灯光、道具、节目串排用最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绝不破坏和挪移。此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主创人员在360°旋转观众席的基础上,打造出效果绝妙的魔幻剧场。

整场演出借佛教文化中的大爱、善意、美德与自悟为主题元素,表达了所有时代人类社会中的共通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与发现,体验生命之美。

《印象·武隆》

2011年10月1日,《印象·武隆》于重庆武隆正式公演。在创意把握上,该剧注重用现代文明人的目光去观察、去感受、去诠释古老的巴渝人生活,用高度凝炼的、地道的原生态民歌、山歌提供给观众无限想像空间,让人们用心灵去体味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中繁衍着的生命、生产、生活。

在美学把握上,追求浑厚、拙朴,让气象伟岸的巴渝先人与自然的风格特征,或洒脱飘逸、或热烈豪放、或神秘朦胧、或清新明朗、或粗狂沉雄地展示给观众。在主题把握上,演出力图通过表现武隆仙女山雄浑浩瀚的自然风貌,以濒临消失的“川江号子”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展现武隆人坚韧强悍的生存意识和开拓精神,以及这方水土古老文化中蕴含的那份辉煌。

这台实景剧的舞美使人想到高昂的生命状态,这是在地道的本土文化中扩张出来的,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到巴渝文化的深沉魅力。《印象·武隆》灯光效果璀璨夺目、风情万种,共设计安装上千个特色光源,采用高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照射到山体上,营造出时而高山流水,时而群星璀璨,时而漫天雪飞,时而巴山夜雨的舞美效果。声、光、电与实景交相辉映,产生梦幻般的吸引力。

日出印象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93―01

印象派,也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塞尚等。印象派绘画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课重点在于给学生介绍一些印象派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印象派的变革与发展。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美术界兴起了现实主义的思潮。60年代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即印象派。印象主义画家不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这对后来的现代派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早期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首先,教师简介该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的是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被雾笼罩的港口景象。此画表现出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其间官方学院派推崇的那种清晰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当此画公开展出时,有人不无嘲讽地说:这是“印象主义”的绘画。此后,“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一画派的代名词。印象派绘画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震动了西方画坛,而且影响了西方美术的发展。然后,让学生就该作品进行分组讨论,谈一谈欣赏之后的感受。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风格主要是:色彩鲜活明快、形象生动,注重光与色的变化和表现。

日出印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印象派 浮世绘 东西美术互渗 影响

一、当西方遭遇东方艺术

早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艺术家作品中就已经出现过与中国山水画画法相类似的风景画,但是这些技法上的相似无法证明当时的欧洲画家见过中国山水画。到了17世纪中国的瓷器被广泛销售到欧洲各地,欧洲一些艺术家开始收藏中国的瓷器和艺术品,同时中国的瓷器出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欧洲还出现了有关东亚绘画的论著。这就是最早的东亚美术西渐,这一时期欧洲关注的东亚美术主要以中国为主。18世纪下半叶,欧洲对东亚的关注逐渐减少。到了19世纪西方再一次对东亚产生了热情,而这次对东亚的关注主要是指向日本浮世绘着色版画。

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加上摄影术的发明,外来美术的传入给绘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所以,绘画为了继续生存,只能寻找新的出路。恰在此时,欧洲一些画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版画,浮世绘线条简练、色彩艳丽、构图自由、平面构成、画面平涂留白的东方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完全不同。画家们开始研究日本浮世绘版画,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出现了一些画法上的创新:如画面中心的偏离;用黑线围住物体边缘;线条的使用;画面中没有阴影等。与当时欧洲绘画严格精确的造型比起来东方艺术显得单纯而自由,引起欧洲画家的迷恋和向往。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走向乡间和原野,追求自然光线,把瞬间变化的自然景物记录下来。这种直接在外光下写生的方式和形成的绘画风格,与东亚美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绘画史上具有历史性的变革,因此,浮世绘给正在寻找新出路的欧洲画家以新的启示。

二、东亚美术对印象派的影响

日本着色版画进入欧洲后受到画家们的喜爱,如马奈、莫奈、惠斯勒、凡高、塞尚等印象派画家对东亚美术产生了极大热情,他们收藏东亚美术品,研究和采用东方美术技法。凡高的作品《唐基老爹》中背景画有各种东亚美术作品;莫奈的《日本人(着日本和服的卡美伊)》中莫奈夫人穿上了日本和服,墙上和地上有日本的扇子,和服上绘有日本武士,画面直接表现了日本风情。印象派从东亚美术语汇中获得了创新的启示,但是他们并不是直接沿袭东亚画法,而是从东亚美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画法,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东亚美术对印象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日本艺术给整个印象主义创新提供了启迪。”

东亚美术对印象派美术语境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很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东亚美术题材和东亚画法;他们收藏东亚美术品;经常讨论东亚美术。惠斯勒的作品《来自陶瓷国度的王妃:银白色的玫瑰》中中国的屏风、日本和服、东亚扇子和地毯,这些都是画家的东亚收藏品,这些物品占据了整个画面,画面上来自东亚的所有东西表明了画家对东亚的关注和幻想。这也是很多印象派画家喜欢的东亚收藏品,他们在这些东亚语汇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的表现方式。

印象派画家受东亚美术影响的共同特点是:视点的提升、景深的消失、简约化构图、想象性用色等。这些特点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卡萨特的作品中色彩走出油画的厚重用色,而且前亮后暗,简约化的平面效果,景深的消失,用线条勾勒轮廓,画面出现空白等都是来自于东亚美术的影响,其中东亚痕迹最为明显的是画面人物冷色调的处理。这些都来自东亚美术的启迪,这些启示影响了很多印象派画家,因此,印象派绘画简约化的形式语汇具有东亚美术语汇的痕迹。

三、印象派画家作品中的东方语境

日本浮世绘着色版画为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养分,使得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画家摆脱传统,把东方艺术融入到西方绘画,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影响马奈画风的渊源一般归为三类:西班牙画风、东亚美术和刚发明的摄影术。然而东亚美术所占的位置是最多的……他接受和发挥东亚画法主要体现在:1对景深感的剔除;2光源的消失;3简约化;4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推崇。马奈在东亚美术的启迪下脱离传统绘画模式,探索新的绘画技法。他将东亚美术与西画技法的某些方面相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爱弥尔・左拉肖像》中画面的右上角现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左边是屏风式的东方花鸟画,背景使用了东亚画法中大面积的平涂,这种平涂法去除了画面的景深感。画面具有装饰性的色彩平涂效果跟喜川多哥磨版画中的处理方式极为相似,这种消除景深感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中较常见。作品《猫》采用了东亚构图模式,三只猫画在平面上,画面完全没有景深,这种画法与欧洲传统绘画形成对比。马奈从传统出发,对东亚美术的部分技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他的作品中日本化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亚》、《吹笛少年》等。《吹笛少年》中画面大面积的平涂,站着的少年没有阴影,画面没有体积感,这些都借鉴了东亚绘画的处理方法。东亚美术在马奈的作品中留下了诸多痕迹,通过画法上的创新,马奈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奈是一位日本版画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他钻研日本版画的构图方式、装饰效果和对平面化的追求。作于1876年的《圣・达多雷的平台》受到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组画中的《五百罗汉庙》一画的影响,此画吸收了《五百罗汉庙》的构图方式,抛弃传统画法,采用大块面的平涂法,这些都属于东亚美术的特色。莫奈晚年时,在自己的花园里修建了一座日本桥,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日本桥系列组画――《睡莲》,《睡莲》最具东亚元素,从《睡莲》组画可以看出日本美术对他的影响。莫奈把东亚美术的某些东西进行改造后形成自己的美术语汇,这些表现足以说明莫奈受到日本版画的影响。

凡高是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印象派画家。他迷恋东亚美术,直接临摹过日本版画,作品具有东亚意味,创作中出现了东亚标志,使自己生活得像个东亚人,从而获得画法上的创新。如《千住大桥之雨》仿安藤广重的《千住大桥夏日黄昏的骤雨》;《杏树枝》最具东亚意味;《农田里的收割》中在东亚美术的启迪下画面直接留下空白;《唐基老爹》中背景布满各种凡高喜爱的东亚美术元素。凡高在东亚美术的启示下,追求构图和画法上的“中西合璧”,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画法,作品具有东亚意味。

劳特累克跟许多印象派画家一样对东亚美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对东亚美术的关注主要来自于日本浮世绘,这些影响较好地运用在他的宣传画中。他从东亚获得新的美术语汇,对印象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用色、构图和线条的使用上,如《红磨坊里的英国人》、《珍妮・娅芙丽》等。这些作品集中了印象派的许多画家受东亚美术影响的共同点,他把印象派绘画推向了新的发展空间。

日本浮世绘版画对印象派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印象派画家在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启迪后探索新的画法,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创作出大量震撼世界画坛的艺术作品。虽然促使印象派产生的因素还有19世纪文学思潮、照相机的发明和使用、光学的产生、色彩学的发展等,但是浮世绘对印象派的产生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参考文献

1、王才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

日出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牌胜有牌 “无”设计中有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3.1

“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一、无牌胜有牌

“以小见大,无中生有”是道家的精髓。《老子》中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在无印良品的理念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牌胜有牌。

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日本市场名牌盛行,消费者品牌意识非常强烈,无印良品却反其道而行,提出无品牌的概念,这在当时相称前卫。在当代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打上了各种标签,品牌背后所包含的是基于社会阶层和虚荣心理的消费价值观,这常常掩盖了人们对物品的真实感受。而“无印”的生活理念恰恰与之相反,它摒弃一切外在“标签”,不断简化:拿掉商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包装、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醒人们去赏识原始素材和质料的美感,还物品以本来面目,将使用者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达到一种更接近于内心自我、更接近天然的状态,这也恰是禅悟所追求的真我境界。无印良品由最初提供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逐渐发展成通过设计理念、美学主张、素材的选择、流程的检点、简洁包装、形象宣传等方式,来创造和推广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今已经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 一个将“禅”作为核心理念的品牌,之所以在日本乃至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大行其道,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佛教禅宗传入中国后,禅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日本后得以发扬光大。禅学目前在日本有非常广泛的市场,研究者众多。而当代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对禅也兴趣浓厚,把它作为人生与科学的哲学,认为禅悟真正代表了东方关于精神自由的智慧。这也是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得到认同的文化基础。在所有无印良品的商品上,顾客很难找到品牌标记,即便在衣领后面也不设商标---至多在衣服上贴一张透明胶带纸标明尺寸,并在试衣时撕去。对于厌倦了追求名牌和奢华生活的都市人来说,无印良品的主张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不要品牌的做法,却使得在日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如有人看到一个没有商标的用品就会预测,“这是无印良品吗?”由此,无印良品巧妙地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品牌差异化:世界被人为地分成了两极,一极是所有的品牌,而另一极就只有无印良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刻意追求低调反而成为著名世界的“No Brand”(无品牌),达到了“无牌胜有牌”的境界。它已经超脱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这也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境界。三流的品牌卖产品,二流的品牌既卖产品又卖服务,而真正一流的品牌却是在贩卖着一种生活方式。

二、“无”设计中有设计

原研哉,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无印良品(MUJI)设计总监,也是日本具有世界声望的设计师之一。从2002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当中,他所设计的《无印良品》的招贴,采用“虚无”的概念来表达内涵。在几乎“无”的简约风格中凸显出丰富的想象之“有”。就如同一张白纸,它是最原始状态的“无”,也是最丰富境界的“有”。一个象征着虚无的容器为核心广告,给受众提供了这种想象的空间。四组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超宽场景,利用地平线的透视对视觉产生强烈视觉的冲击力,广告画面中按照上下二分之一的位置将画面分成了两边---天和地,天地相接与一条地平线,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所有的景象,画面右下方向出现一个黑色人影,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 。当一个人站立于地平线上就显得卑微而渺小,整个画面空旷无限视野辽阔,使观者心境平静。广阔的天地和微弱的人类在画面中构成对比,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全身心的驰骋于这天地。无印良品的标志简单的印在画面上,低调而和谐。

“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小单身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挺好’,”原研哉曾说:“这就是无印良品的质量。”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品外形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无关,无印良品一度被称作“无设计”。但使用者从中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无形的舒适,越来越多的人从而认识到什么才是设计的本质。

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大舞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文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先锋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