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桌上的规矩

酒桌上的规矩

酒桌上的规矩

酒桌上的规矩范文第1篇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集播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酒量不怎么样,给你一些诀窍: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这条不建议用)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适用女性)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酒桌上的规矩范文第2篇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常识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有食物在嘴里时,不要说话,等食物进了肚子再开口。一边吃着一边说话的样子会非常难看。还有吃饭时嘴里千万别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自己可能没感觉,可坐在你旁边的人一定很难受,但又不好意思向你指出。

酒桌上的规矩范文第3篇

这个曾经的理发匠,如今的厨师叫做刘标,江湖人称“标哥”,是解放碑“酒窝”私房菜的大厨。比起动辄需要驱车百里,隐藏于各处山水码头之间的私房菜,“酒窝”倒是相当好找,解放碑正中,时代广场A座7-4,隐身于喧嚣闹市之中,颇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出尘之感。

大厨、诗人、画家、木匠……

此刻站在我面前的标哥,一身格子衬衫,洗得泛白的旧牛仔裤,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略瘦,看着不像是大厨倒像是个诗人。不过,标哥还真当过诗人,不仅是诗人,同时还是画家,木匠以及音乐发烧友。

跟随标哥进入私房菜馆,发现“酒窝”不算大,里面只摆下了3张大桌,一张摆在客厅正中,两张在偏房,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实木桌椅,听说都是标哥费心淘来的好木,而客厅的大桌,竟是作为木匠的标哥亲手所制。好热闹的客人可以选择客厅中的桌子,而好静的则选偏房的,两扇厚实的木门一闭,俨然便是古时深宅大院的格调。不过来“酒窝”的客人一般也不会如此拘谨,喝到酣畅处,跨着桌子对饮也是常有的事。

当然,幽深的深宅大院可不是“酒窝”的本相,打量一番,脚下是未作打理的水泥地,四周打磨得满是菱角的白墙,尤其墙上明亮色块构成的抽象画,相当惹眼,标哥说这是仿制自霍奇金霍华德名画《情人》。这种本因出现在某个先锋艺术家工作室的器物冲淡了老木头的沉香,让“酒窝”带上了一抹超现实的亮色。客厅一隅,摆放着舒适的美式老沙发,前面的茶几上,杂志书籍随意地堆放在茶具一旁,扫了一眼有冯唐的《万物生长》,顾城的诗集,客人可以随意取阅,顺便一品标哥沏的香茗。这似乎又给“酒窝”添上了“家”的韵味。客厅中的酒柜倒是符合“酒窝”的定位,威士忌、红酒、伏特加、五粮液应有尽有,大多是客人带来的,没喝完就存放在这里,改天回到“酒窝”接着喝。

除此之外,在“酒窝”还能看到带着历史记忆的老式收音机、来自藏区的唐卡、还有些纯粹光怪陆离似乎和什么都不搭调的小物件,这些可不是旧货市场上随意淘来的东西,标哥可以告诉你每一件背后的故事。奇妙的是,这些拆开来看一点都不搭配的装饰合在一起,却出乎意料的和谐,我问标哥“酒窝”的装饰到底该算什么风格,标哥咂上一口二锅头,超然道:“这已经脱离了风格的范畴,真要说的话只能是我的风格”。

“酒窝”也是一道菜

但要说“酒窝”的灵魂,还是要说回标哥,你真的无法准确地给这位大厨定位,真要找个词形容就是“异人”,光是经历便可写上一本江湖别传。标哥本是广东湛江人,23岁只身来到重庆,不是当了厨师,而是成了理发学徒。这之后名气渐渐大了,还做到了当时重庆扬子江酒店的驻店师傅,不过要请标哥理发可不是那么容易,光是规矩就不少:你不能选择理什么发型,要标哥认为什么发型适合你就理什么。如果标哥认为你目前头发长短不适合理发,不好意思请隔段时间留长了再来。听说即便是这样,指名找标哥理发的人依旧不少。这门手艺至今未丢,就是现在,标哥偶尔也会给熟客理发,条件是先给他买上一包烟。

做了厨师之后,规矩就更多了:必须提前一天预订、需告知食客年龄层、8人起订、食客不能点菜……标哥做什么,食客吃什么。还不准喝饮料,按标哥的话说喝饮料容易败味,还对身体不好,是他最讨厌的东西。实在想喝点,只能有一个选择:酒。

稀奇古怪的规矩从最初标哥在上清寺开的“标哥私房菜”延续到了如今的“酒窝”,也是多年来客人最津津乐道的部分。这些奇怪的规矩也成了标哥最大的特色,让标哥的私房菜有了一群忠实的追随者。

标哥嗜酒,如今“酒窝”最知名的两道菜,一道叫做“酒窝”,做法不难,将蘑菇蒂拔掉,锅内涂满黄油,加热后拿着蘑菇在黄油中滚动,蘑菇出水后,将威士忌喷入锅中,撒上少许胡椒和盐,鲜嫩的蘑菇和着黄油的奶香配上威士忌的醇烈,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另外一道叫做“寂寞乳鸽”,做法不详,不过因为标哥曾经借这道菜在东方卫视《顶级厨师》的节目中顺利晋级,也成了食客们最熟悉的标哥名菜。这两道菜,都缘自标哥半醉半醒之间的突发奇想。

不过看似漫不经心的标哥,对做菜是异常认真的,除了不用味精鸡精的承诺,他可以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而逛遍重庆城区所有的农贸市场,也可以为了学到一道新菜,不惜花费重金去到千里之外拜师。所以,有食客可以为了吃到他的菜提前几周订座,可以为了吃到他的菜,“忍受”各种稀奇古怪的规矩。

捉摸不透的“异人”

标哥爱喝酒,酒生灵感,也会误事。许多老饕们就记得标哥曾经由于醉酒,让好不容易订到桌子的客人只能吃闭门羹。就算是多年老友,也是常常被标哥放了“酒鸽子”。他就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人,最近的一次,更是不得了,在《顶级厨师》的节目现场,喝了6两二锅头的标哥,当着评委微微醺醺地讲述了一段凄凉的情史,然后在酒意和黯然中做出了那道“寂寞乳鸽”,一时间成了全国热谈,闹出不小的是非。不过标哥对是非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就算是这样,酒醒之后,朋友依旧是朋友,而喜爱他菜的人,还是会回到“酒窝”。

起初,酒窝的客人多来自标哥的朋友兄弟,大家隔三差五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后来,听说标哥复出的老饕们也来了,相隔数年再尝到记忆中的美味,不少人相当欣慰。再后来,慕名前来、朋友推荐、网上搜索,各色食客靠着各种方式走进了“酒窝”。这些客人有的成为了常客,有的相忘于江湖,只有“酒窝”却从不寂寞。

酒桌上的规矩范文第4篇

2、语言得当,诙谐幽默。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3、“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4、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5、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6、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8、摘要:自从人类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时,礼仪便出现了。酒桌上的礼仪便是其中之一。它集从古至今的人文智慧于一体,吸纳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儒雅温和的个人魅力,彬彬有礼的餐桌礼仪于一身,容纳了异彩斑斓的价值世界与人世之态,并以酒与语言为媒介,搭起了一道道情感桥梁。本论文巧取其中一二,一窥酒桌礼仪的局部风貌。关键词:修养魅力语言酒桌不知从何时起,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逐渐地被看作是彼此互通情感,结交新知,筹谋划事的一种方式,一道桥梁。它已不再停留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渴求,它正如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先进文明,“食”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便是礼仪。一人“食”,通常说是吃饭,众人“食”,则称之为“宴”。既然为宴,就涉及到对于修养的大讲究。根据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排在生存之道首位的是生理需求,再往上升到第四位便是尊重需要。宴的盛行必是在于温饱这种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得精神思想上的尊重需要而繁生的一种交际礼仪。这种场合下,修养、尊重,社论是主导,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分量调动着环境的气氛,主宰着彼此之间的看点与评价。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希望在对方的情感区里能以尊重为起点,以景仰为塔尖,步步攀升。这是一座庞大的精神食粮仓库,没有边际,却有无限空间。它的主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努力地住里储存内容,这是一段永远也填不完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层出不穷,借助酒桌上的的礼仪只是其中的一种。简单地说,酒桌上只有两个人,宾与主。酒桌上的礼仪也只有两种,宾的礼仪与主的礼仪。宾主间的敬意互达,归要结底可以清晰地用两个最基本的词汇来概括,即“请”与“谢谢”。一请一谢并非就是三言两语,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繁文缛节。请字体现待客之道,谢字表达宾至如归的诚意。一一展开来,礼尚往来,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礼仪之风便横贯其中。文秘专业出身的人都清楚文秘是文员与秘书连体的一项职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秘人员便是身兼文武要职,不但要具备一名文员的学问素质,更不可缺少一名秘书的各项社交能力。与文字工作划一条简明的界线,那么秘书与客人言谈,席间尔来我往的技巧与术谋便是与此处文道相对的武道。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再有魄力的人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闯出一番天地,总得需要人协助扶持。外有财政集团经济支撑,内有得力部属鼎力相助,里里外外不计其数的桩子紧密相连,便造就了他或她这样一个坚固的篱笆。从形势上来说,秘书仅仅是其中的一小分子,无足轻重。可关键之处在于,这是最高决策人信任并依赖的贴身助理。倘若失去,决策人的一切事务与起码生活都有可能全盘皆乱。因此,不消微言大义,秘书的职责就是尽心尽力地协助上司办理一切事务。而今,无酒不成事,在酒桌上牵引搭线,巧取契机,商洽协议,已是不足为奇的常事。甚至可怜说是合作成功的一道必经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助理在了解酒桌上的礼仪之后帮助上司游刃有余地周旋与彼此,在悄然中得以全身而退,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与酒有关的一系列礼仪是酒桌上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它提到前面浓墨重彩也是着重的意思。但从整体上讲,它还包括了其它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座次安排是继邀请之后主方体现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的首要体现。通常酒桌以圆桌为主,面对入口,或餐厅内视野良好,可观赏节目者为上座,然后以上宾的右位为次,左位排第三,一右一左,以此类推,入口处或上菜处为下,则是主人屈尊礼上的座位。但是,仅此安排只是主人单方面知晓,客人并不知情。因此,正式或隆重的酒桌上通常会预先放上来宾的名卡,并出于照顾上需要,会将男女宾客穿插入座。其实,只是一处细节了的体贴,宾客便无须为谁坐了上座或自己不小心坐了尊位乃至无意间与女宾挨到一起而心生尴尬,客随主便的谦和为彼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到一个新场合,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拘谨之情也是常理。这种情况下,也时常出现在宾客入座后尚未上酒菜的那段时间。一些人会故作熟稔地托着下巴,作出一副罗丹式“思想家”姿态,以此掩盖一身的不自然。或者,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会习惯于用手不停地整理自己的头发来减轻被人关注的忐忑心理。还有一部分人会作出其它一些多余的动作,如拉扯台布,检查桌上有多少餐具以至于是否干净。总结以上几种举动,要么是漫不经心,或是闲散无聊,甚至于故作熟门熟路,扭捏做作之态,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优雅不见得非要光鲜夺目,其实归纳起来就两字,自然。无论餐桌布置得多么美观,身边的人穿戴多么贵气,环境多么得富丽堂皇,都无须慌乱,崇羡,心心念念只需记得两字,自然。你想坐姿端正,但又不显得拘谨,可以将身体轻轻地靠在座椅靠背上,双手自然地放在膝部。椅子不要放得距餐桌太远,以免在进餐时不得不费很大气力才能保证不让食物掉在地板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适时地学会微笑,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觉得自己在餐桌旁的举动从容自然,为此而感到轻松自如。在酒桌上,酒是否名贵,食物是否丰盛,尽管非常重要,实际都只是一种陪衬。它们游走于一切礼仪规范的边缘,只是为了烘云托月地推陈出谈话这个核心。因此,精于交谈在良好的餐桌礼仪中显得极其重要。它意味着在掌握吃喝技巧的同时又精通语言艺术,从而在别人心里留下一种特殊的印象,也间接推动了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酒桌不是一个人的,是多数人的会聚,气氛的调动需要每位宾客的积极参与。因此不要一个人沉默寡言,金口难开,枯坐一隅,这不符合进餐的礼仪。美国礼仪之后蒲爱梅说:“礼仪有一条不可破坏的规矩是你必须对邻席谈话。你必须谈话,整个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与邻座礼貌地搭讪是席间一切话语内容的起始。但凡事都有条适可而止的界限。记住这个底线,切忌亲密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以致忽而窃窃私语忽而哈哈大笑。这种神秘与爽朗的快速更替往往会让旁人起猜忌心理。话题是由一人兴起,转而在彼此间传送的。所以与左邻右舍交谈时就尽量谈论一些能得到多数人认同得并乐于参与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不会太偏,避免了唯我独尊,天南地北,神侃无边的独自漫游现象。无论是有求而来,还是别有目的,都要避免在席间过多地谈论工作,请求以及其它的合作事项,当然也不能绝口不提,最好是一带而过,彼此心知肚明。酒酣耳热,尽兴极欢之时,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实了。频频露骨的提醒反倒坏了大事。其实,酒桌上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目的,是可以拿来显摆的。那便是交友。酒逢知己,这层意思需要更多精力去渲染,全方位地做好了这点,其它的也就水到渠成达到了预期效果。宾客要说话,引起周边人的聊天兴趣,令场面活泼有趣。这个动机是要有的,但寻求的方式也要妥当,因人而异。或许某些方面的话题对发话人很是得心应手,并乐于侃侃而谈,或者总以为自己热衷的别人也同样感兴趣。其实,如果真得一意孤行地这么认定的话,极有可能坏了气氛,甚至出现冷场,结果就是一人在那天马行空地自语。酒桌是一个适合聊天交友的场合,但不是是随意的,是有规矩有方圆的,得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人心。话说上那么一两句就得估摸清楚是否受欢迎,要学着见机行事,适可而止。抓住了话题的核心,就要开始润色话语,突显一个人的口才。当然,这不是辩论赛场,无需飞流直下三千尺地绵绵不绝,直击对手要害。要温和,就是记住这两字。哪怕是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前所未闻的奇事,也不可一惊一乍。温和的话语,就像涓涓流水,无声细腻却包罗万象。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可以在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中得以体现的。温和是一种气质与智慧,不动声色却蕴含着无限魅力。它不至于锋芒毕露,也不让别人小看自己,是一种保全了自己又迎合了众人的无为而治。它又总是语言得当,不卑不亢的,时而的诙谐幽默又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做作的。但宾客的才华、修养与交际风度却已经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酒,是继语言之后的又一大程序与学问。它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在交际实践中逐步领会的。有求于人,须得敬酒。不求于人,但以示尊意,也须敬酒。敬酒了不是一人呼朋引伴地在那大喊,来来来,大家一起来喝一杯。这种粗俗的一锅搅不符敬酒礼仪。首先,把握好敬酒的姿态。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如果自己是领导,别放太低,不然叫下面的如何做人?多人敬一人是允许的,但一人敬多人就是以已居大了,是对别人的不敬。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敬酒不是纯粹地为了敬酒。这份敬意尊意还得体现在说词上。雅致的说词,有时比敬酒本身更让人心旷神怡。敬别人,通常自己要一干为敬,但可劝对方量力而行。这一条尤其适合于女宾。一个人的修养与风度便得以展现。替上司代酒时要不动声色,不能显得上司不胜酒力而自己却胜之一筹。最好的方法是让别人以为你是因贪杯才要代上司的酒,或者是通过旁敲侧击把敬酒的人拦下,当然这需要相当高明的技巧。无论喝多喝少,酒后总是不舒服的。此时的嘘寒问暖就显得你的关怀备至,上司也好,宾客也好,都是如此。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好东西,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手巾,就是一种体贴的照顾。如果你会喝酒,以上几点还有些可取之处。倘若近乎滴酒不沾,就不能冒冒失失地主动出击。韬光养晦是得以全身而退的自保之策。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酒桌上也通常存在这种无奈。自己不会喝,但敬的人是位人物,或者哪怕只是位普通宾客,也是不好推却的。你不会喝酒,何必来这里?对方不仅会这般猜忌,便会觉得窘迫。所以,不管怎样,都得学些诀窍。一、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二、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酒,一杯放水,拿小酒蛊干杯,勤喝水。三、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四、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五、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六、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七、喝到六分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八、每次干杯时全倒满,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尽量洒出去一些,每次可少喝不少。对一件事没有把握时,就该留个心眼,为自己留条退路,不至于事到临头出尽洋相,无处安身。礼仪是一种尊重,是文明的象征,酒桌上的礼仪展现出来得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令远方来客找到宾至如归的亲切与温情。与其说这是一场物美佳肴的盛宴,倒不如说是一片人文关怀之心的汇聚。天下宴席,聚聚散散。礼,却横贯东西南北,无往不利!

酒桌上的规矩范文第5篇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 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多种民族传统。汉族长于耕作,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族善游牧,蒙古族精于骑术。唯独对于酒,乃众民族之所好。放牧转场,以酒壮行;婚丧嫁娶,以酒待客。凡歌舞,则以酒助兴,遇风雪,则以酒御寒,逢不幸,借酒浇愁,生活中总能找到有酒的日子。

新疆人惯豪饮,饮酒时少杯盏,常以茶杯、海碗饮酒。饮酒时不分时间和场合,三两人聚拢,便酣畅痛饮起来。新疆人的喝酒有其历史的渊源,遥想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大家的娱乐项目比较单一,天气很冷。喝酒娱乐、御寒成了一种特殊的需要,不光男人喝酒,女人也学会了喝酒,喝酒不是男人的专利。这样的一个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既使到了现代,新疆人依然保持着喝酒时豪饮的习惯。当然在现代社会酒的御寒功能已经不再重要,人们的娱乐也走向了多元,但是,这样的一种习惯和风俗依然盛行。

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和内地不一样的酒文化,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喝酒习惯,不同的喝酒规矩。

新疆人豪饮新疆酒

很多来过新疆的外地人都不会忘记新疆人的喝酒习惯,这里很多喝酒的方式和内地许多省份不一样,新疆人的豪饮出了名,在新疆各地州都有自己的地方名酒。如:走向全国的“英雄本色伊力特曲”,此外还有好多的地县名酒:塔城有老风口,沙湾有金沙湾,奇台有古城老窖,新源有肖尔布拉克,博乐有赛里木等等。

许多外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新疆人喝酒习惯和内地差距太大,这种差距不光是喝酒场合多,还有很多的方面不同于内地,也许是新疆地处西北高寒地带之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极善饮酒,而且在饮酒时会不加掩饰地释放新疆人性格中的狂放与豪爽……

“我在老家的时候滴酒不沾,但是来到新疆这样的习惯彻底发生了改变。”来自浙江的吴景天对记者说了自己来新疆后的变化。南方人对新疆的认识可能就是从认识新疆的酒、特别是新疆的白酒开始的。

吴景天给我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2008年夏天到阿勒泰出差,热菜还没有上来,一瓶白酒就见底了,等热菜上来,基本上有很多人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哪有心情再喝酒啊?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一大桌子菜啥都没有吃,被灌了一肚子酒,回到宾馆半夜饿了起来只能吃方便面。对新疆酒的认识,对于来自山东的李光进来说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山东人也是喜欢喝酒的,但是喝酒的方式跟新疆的感觉是完全两个样子。”可能北方人都喜欢喝酒,都有着一种劝酒的好习惯。在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看见别人喝多才觉得心里高兴。但是新疆人跟内地人喝酒的容器差别还是很大,“在新疆喝酒,看见大大的高脚杯就已经把人吓坏了,别说后面把这些白白的液体喝进自己的肚子里。”吴景天笑着对记者说。

可能用大大的酒杯大口地喝酒真的是新疆的一个特色,“每次看见周围同事把一箱一箱白酒抱进包厢的时候,我就想,这样的场面真的不可能在山东出现,如果这样喝酒,那得多少钱啊!”李光进这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新疆人的酒量真的比较大,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新疆的酒水需求量比较大,而且这些酒大部分是地产酒,新疆人也喜欢喝新疆酒。据资料统计在新疆地区白酒的市场容量一年有7万吨左右,这里聚集着将近上百家的酒厂。从这些数字我们就不难发现,新疆人对白酒的需求量之大。

一张酒桌两个杯子

生活在南疆的人喝酒形成了另外的一种规矩,相信到过南疆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主人招待客人的饭菜种类很多,待客人吃饱后再喝酒,酒司令拿着两个杯子,自己先喝一杯,然后两个杯子在客人中传递,在每个人手里传递的过程中别人都在看着你,如果你不喝下一个没有办法进行,于是满桌子的客人都得硬着头皮喝下去,不少人在酒桌上出现了“现场直播”(酒桌上吐酒)的场面。

这样的感觉还不是最让人痛苦的,“可能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感觉公平豪爽,但是我真的不适应,一桌子的人用这样两个杯子喝酒。”河南姑娘赵璇回忆到南疆出差的经历,说出了自己的感觉。“现在传染病那么多,这么多人共用一个酒杯,真的不知道会不会被感染什么病。”或许是这位内地小姑娘真的没有适应这样的喝酒习惯,但是她的这番表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有好多人嘴巴里的味道真的很难闻,想想跟他们用一个杯子这样喝酒,我就想吐,别说有乐趣了,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去年刚毕业的姑娘张文也说了自己的看法。

的确,一桌子人,就用这么两个酒杯,转来转去的,现在让人感觉真的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卫生,但是大家为了整个场合的气氛,不想让主人过意不去,有很多人还是坚持喝了下去。“大家都这样喝,如果你不喝,会让人感觉很不好,所以有很多次我还没有喝酒的时候,胃里就已经翻江倒海了,现在想想就想吐。”赵璇对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当然一桌子人,两个酒杯的喝酒方式越来越少,大家也开始慢慢的习惯一人一个酒杯喝酒的方式了。

酒杯里的较量

新疆人不但能喝,而且还能劝。如果大家在一个酒桌子上吃饭,主人肯定会劝你多喝,可能在他们的眼中,客人多喝几杯酒,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点;感情铁,喝出血。”、“看得起就干一杯”等等的词语,这些字眼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虽说这样的一种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拿自己的性命在酒桌子上较量真的让很多人吃不消,“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别人敬你的时候,人家一口气喝了下去,如果你不喝,会驳人家的面子,会让人感觉你这个人不实在,新疆人特别看重这一点。”现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能对新疆人劝酒谈了自己的看法。

“屁股一抬,喝了重”、“两腿一站,喝了不算。”这样的字眼,也会经常在酒桌上碰到,到了酒桌上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我不会喝酒。”、“我胃不好不能喝酒”、“我喝酒回家老婆要骂的”。……这样的话语最好不要说,全是废话,没人会理你!既然上了酒桌子,就老老实实地喝吧!

“残存的记忆中只对那些劝酒令感叹不已,真不知这是西北人民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读研念博学来的?之后的记忆中,好像是当了回麦霸,滚了回楼梯……”这是一位来新疆旅游的朋友在离开新疆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