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川依然美丽

四川依然美丽

四川依然美丽

四川依然美丽范文第1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落实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奋进力量,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落实四川省委的战略部署,必须筑牢四川绿色本底,夯实四川经济根基,厚植四川民生福祉。

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内在联系

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能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应,我们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美丽繁荣和谐统一于中国梦四川篇章。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构成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三个基点。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既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四川的殷切期待,也是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写照,承载着四川富民强省的美好夙愿,描绘了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汇集了巴蜀儿女的共同心愿。

美丽繁荣和谐是四川全面小康的三个维度。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是科学描绘富有时代精神、彰显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发展蓝图,三者的交集和公约数形成了四川的全面小康。三者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四川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美丽是形象,是前提;繁荣是活力,是支撑;和谐是保障,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发力,齐头并进。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巴蜀大地就一定能走上一条更加美丽繁荣和谐的“新蜀道”,建设更加安逸、更加巴适的“新四川”。

建设美丽四川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四川,既追求巴山蜀水的景色美、形象美,也追求巴蜀儿女的行为美、心灵美,既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自然生态之美,也要崇德向善、尊崇人文的多彩人文之韵,充分绽放二者的互融互促之大美。

建设美丽四川的基本要义

美丽四川的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建设美丽四川,必须重新审视“旧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思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新人本主义理念,坚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把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和宜居环境的竞争优势。

美丽四川关键要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美丽四川是百年大计,要诉诸制度。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综合治理体系。要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创新和完善绿色发展制度机制,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省”,具有抢抓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独特竞争优势。

建设美丽四川的战略重心

始终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坚持“美丽四川”理念体现了省委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从“建设生态四川”,到“建设美丽四川”,再到本届省委提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标志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升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高度的新境界。要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全省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融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及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着力构建和谐相融美丽城乡形态。推进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形成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相融合、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辉映的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城乡体系。建设生态城镇,重在统筹城镇与山水林湖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绿地系统,增加城镇“绿色细胞”。建设美丽乡村,重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使农村展现田园风光。

充分释放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聚变效应。四川有世界瞩目的壮丽河山,也有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美丽四川增色添彩。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重点是发挥二者相融互促产生的“1+12”的聚变效应。要依托四川多彩人文之韵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将大熊猫生态文化、蜀道三国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羌彝文化全面植入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精品旅游线路。要把人文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人文与旅游、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坚决打赢环境治理“三大战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重拳出击、铁腕治污,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防治三大攻坚战,用5年时间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群众的环境“焦虑症”,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可见,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建设繁荣四川要讲协调。“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协调性是繁荣四川建设的潜力所在。增强协调性,才能优化重塑四川发展振兴经济版图,使四川经济行稳致远。一是区域协调“大合唱”。既要把成都做强做大,让头雁领飞,又要加快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实力,推进市县联动发展,从而构建点极竞相发展、全域整体提升的新格局。二是城乡统筹“比翼飞”。要彻底改变过去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偏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四川篇章的重要支柱,要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

建设繁荣四川要讲可持续。自19世纪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繁荣与萧条,如影相随。繁荣四川,必须是可持续性的。一方面,它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新旧动能的持续转化。

建设繁荣四川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今天,四川发展已站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成功承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西博会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立体多元的交通网络将四川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无缝对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中欧之间运行时间最短的铁路,打开了四川向西开放的窗口。100条国际(地区)航线联通世界,在建的天府国际机场织造着空中丝路的繁华。不断拓展的对外交往渠道,吸附着国际资源要素聚集成都。321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成都,16家领事机构进驻成都,国际一线品牌门店数200个、品牌数111个。成都在2017年新一线城市排名第一,已成为“时尚第三城”“航空第三城”“领馆第三城”。感、生活的幸福感、心灵的归属感和社会的认同感。

创新驱动,活力迸发。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此,要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让创新驱动成为全省发展主旋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把四川建设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各类人才价值实现高地。

建设和谐四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建设和谐四川就是要以人为本,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让人们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

兴川的立足点和根本方向,始终把四川人民的需求、疾苦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各族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民生福祉,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从“讨生活”向“好生活”转变,从“过日子”向“好日子”转变。

建设和谐四川的重大意义

建设和谐四川是国家战略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动情地说:“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四川是祖国在西南和整个西部的重要依托,史家一直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历来被视为祖国的战略大后方和边疆治理的战略腹地。因此,四川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建设和谐四川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社会和谐不仅意味着人人平等、个个友爱、阶层和睦,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且还意味着共建社会正义、共治社会空间、共享发展成果,形成公平高效的制度规则、充满活力的社会协同机制、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实现“帕累托最优”。可见,建设和谐四川不仅在塑造四川良性运行的社会关系,而且也是挖掘四川生产力发展的非物质要素的过程。

建设和谐四川任重道远。最近5年,和谐四川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持续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年度公共财政支出提高并稳定在65%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各级各类学校达到2.4万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51.9万张。48.6万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但是,四川人口众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人均财力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高原藏区、大小凉山等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民生需求矛盾、社会特殊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稳定风险在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较高,WW压力仍然较大。建设和谐四川仍然是四川省委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性任务。

建设和谐四川的战略取向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等民生事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未来五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川依然美丽范文第2篇

多少人告诉我们不要怕,大自然有时候会发脾气会发会夺走生命。就像这一次在汶川地下地壳在亿万年得挤压下破裂、冲撞、移动。

记忆是多么悲惨的,我们这些正在幸福成长的孩子们,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撼!恐惧、迷茫、悲伤、愤怒。种种心理反映记录着 大灾中少年儿童的心路历程。

多少人告诉我们:这一气人都是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天依旧蓝,树依旧绿,四川依旧美丽,太阳依旧鲜红。

风还会绚烂,心还会宁静。

想着想着眼泪流下,想着想着越想感恩!

四川依然美丽范文第3篇

大家好!

我是六年级二班的杜若,我演讲的题目是《五月的怀念,五月的梦》。

五月是丁香花的季节,家乡四川的五月,无论是悠悠的雨巷,还是喧的大街都会伫立着丁香花的身影,弥漫着丁香的的芬芳,行走在林间小道,呼吸者丁香淡淡的香味,我不禁记起儿时的家乡。

儿时的我常在开满丁香花的季节里做着美丽的梦,梦里有芭比娃娃的小家,有童话世界里的白雪公主,也有实现我任何愿望的阿拉丁神灯……然而梦里的一切却止于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

记得那天山崩地裂,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晚上满心恐惧的我在妈妈的陪伴下,安静的入睡了。突然一阵急促的喊声叫醒了我“余震来了!房子要倒了!大家快出来!快出来!”妈妈赶紧抱上我,拼命的朝屋外冲去。

院子里早已是人头攒动,大家都你拥我挤的朝外跑。

“大家不要慌,赶紧撤到空地上去!”一个老保安挥动着手电筒指挥着大家,还不时扶起摔倒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他的帮助下,人们陆续的逃去小区的空地。就是这时,只听见“咚”的一声巨响,小区一幢房屋倒塌了,惊慌失措的人们发现一块大大的落石砸向了老保安,鲜血从他的头上流了下来,他倒下了,可左手紧紧的握着手电筒,亮光指向人们逃离的方向。

为了救护我们,老保安再也没有醒来;为了救助四川,许多如老保安一样的人们失去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离去,带走了我儿时美丽的梦。现在我常常着这样的一个梦,家乡的村庄依然还在,家乡的小河依然还在流淌,家乡的小伙伴还依然在教室里读书,家乡的老保安还依然手持手电筒在飘满丁香的夜里巡逻……我常在梦里欢笑,也常在梦醒时分擦拭泪水。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回到5月12日的前一天,让地震远去,让一切都重来!

手与手相撑是山,心与心相连是爱。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下,四川人民学会了坚强,已然开始了逐梦的新征程,迎着党的十八大的春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同一个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共同描绘新家乡,共同开创新未来。

梦想是美丽的!他是我心底最美的希望,我希望所有的中国同胞平安幸福,远离灾难!

梦想是阳光的!他是我成长中最亮的星辉,我期待伙伴和我一起随他坚定前行,奔向未来!

四川依然美丽范文第4篇

一个风景如此秀丽的地方,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无情地摧毁了她。

许多人失去了家,

失去了亲人,

甚至失去了一切。

而这时候华夏的儿女们伸出一双双手,

捐款捐物无偿献血。

为那远方的朋友们,

送去祝福送去关爱。

记住不要哭泣,

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

相信明天的世界依然美丽。

地塌天不垮,

我们依然在一起。

你们的痛你们的泪,

我们都能感受,

因为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让爱汇聚成一道光芒,

照亮还在黑暗之中的你们,

因为只要有一丝的希望我们都不轻言放弃。

地震打不垮我们坚定的信念,

手牵手一起重建家园。

不抛弃不放弃,

相信明天的家园会更美。

四川依然美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伊豆的》 川端康成 悲剧 美

【分类号】I313.074

《伊豆的》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根据自己1918年伊豆旅行体验的经历改编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由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他的作品也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从《伊豆的》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描述方式,对“我”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使读者更加贴近川端康成的内心世界。作者在整部作品中处处都在体现熏子的悲哀,同时却又尽量将熏子描写成一个充满纯真善良的妙龄女子。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内心深处的那种至善至美。然而《伊豆的》又非纯粹的对实际生活的记录,它继承与发扬了日本文学的优良传统,加入了艺术的元素,融合作者的才气。因而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景美情悲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雅美丽。日本人对自然环境有一种独特的爱与亲切感。对于日本整个民族来说,他们对美有一种敏锐、纤细的感受。在古代日本神话中依稀可以见到:把山川草木当作是神的化身,顶礼膜拜。因此,自然观成为日本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审美观的影响。在1968年诺贝尔文学演说稿《我在美丽的日本》中,以花、雪、月等来表示日本四季的时令变化。在他看来,这包含了大自然的一切,是“日本的精髓”的表达。因此他在文学作品中十分重视对自然美的描绘。然而由于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祖父母与姐姐又相继病故。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他总是用“临终的眼睛”看待世界。如川端康成的《伊豆的》中,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作者很好地将个人感情的变化与自然万物的变迁联系在了一起,使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整部作品的故事开展就像是在一卷长轴画卷上展开,山峦重叠,森林茂密,秋色依依、幽谷深邃,溪水潺潺、碧空蓝天,秋雨凄凄,秋夜幽静,伊豆的春天还有弥漫着雾气的大海。如此优美的风景,小说的主人公却以一种寂寞旅人的心态来观赏伊豆半岛的风光。伊豆岛的美丽风景感染了“我”的哀伤之情,使我的惆怅情绪与自然风景结为一体,从而使整部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悲与美的结合审美基调。在小说中最能体现情景交融悲剧美的基调,要属对“雨”以及对“雨景”的描写了。如在小说开头,作者描述了伊豆下大雨的场景,表现男主人公想要见到的迫切心情。又如“走进黑的隧道, 冰凉的水嘀嘀嗒嗒地落下来。前面是通向南伊豆的出口,露出了小小的亮光。”这段关于雨景的描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萌生了爱意。小说最后一幕情景交融的场景描写弥漫着浓郁的悲哀凄凉。川端康成在描写这些自然景物时都不是纯粹地写景物,而是融入情感,寓情于景,构成了一种悲美的意境。

二、女性悲美

《伊豆的》的女主人公薰子一头乌黑的头发,娇嫩的面庞,雪白娇小的身材,稚嫩而富有感情的声音和美景是紧密联系的。在川端康成的笔下,薰子天真烂漫,毫无半点轻浮之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刻画女主人公美丽的同时,也伴随着淡淡的悲伤。这些美与悲交织在薰子的身上。小说的主人公,在大雨中相遇,继而开始相爱。女主人公一出场便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她虽然是,但是却没有庸俗之感,眉宇间流露出善良与纯洁的气质。男主人公“我”一开始便迷上了薰子精致的面容与纯洁的笑容。当“我”与薰子聊到学生在岛上游泳时,薰子说完“冬天也会有人游泳呢”后,脸颊绯红绯红的,并用手捂住因为害羞而变烫的额头与脸庞。在后来的几次交流中,薰子给“我”端茶,因为紧张导致手中的托盘倾斜,茶水洒出,脸上再次被红晕笼罩。这时“我”的爱慕之情顿生,被这份情愫萦绕着的薰子更加楚楚动人。而薰子在下山时主动帮拿“拐杖”,足以看出薰子Α拔摇蹦欠菡嬷康那楦校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当男主人公要离开的时候,薰子脸上的活泼可爱不复存在。憔悴与感伤笼罩在薰子的脸上。川端康成成功地将这种离别的伤感,植入到读者的内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由川端康成自身的性格与经历决定的。这让读者倍感心酸与怜悯。在“我”与薰子恋情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是悲剧。

三、物哀之美

“物哀”有两中解释,一是做悲哀,悲伤、悲惨讲;另一种是意为怜爱、同情、感动。在日语当中,“哀”和“美”是等同的,这种审美观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这种观念也一直被后世的作家延续和发扬着,并成为了一种日本文学的特殊理念。在日本,物哀与美的结合体是日本文学美的一种基调。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中,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伤。在小说中,主人公和始终没有向对方吐露一句爱慕之言,但是在两人之间似乎发现了这种爱慕但又视乎没有发现,作者在作品中有意将这种是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感调进行淡化和物哀化。作者有意将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安排成邂逅,告别就是永别。这种悲与美的交汇,为小说创造出一种哀美的抒情世界。结尾处,整个场景悲美交加,体现了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物我合一、物心合一”的完美境界。

结语

川端康成的个人经历是导致其作品感情基调的原因所在。《伊豆的》中浓郁的悲凉气质,暗示了川端康成以悲为美的创作倾向。其中,景美情悲、女性之悲、物哀之悲奠定了作品悲美的感情基调。伊豆的美景、忧郁的泪水、凄凉的命运、悲伤的结局,读者深深沉醉在其中。这种悲剧美是文学作品艺术中的宝贵财富,足以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功力。未来希望能够作更深入的探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日本文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安田武, 多田道太郎.日本古典美学[M].曹允迪,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1.

[2]刘琳.伊豆的: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论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6).

[3]杜晓丽.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印记――以《伊豆的》和《雪国》为中心[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