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报表审计

报表审计

报表审计

报表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报表审计 舞弊 会计信息

一、会计报表审计目的及意义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而审计发展史上,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一直成为困扰审计职业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司欺诈和舞弊现象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资本市场和社会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报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通过一定的程序如信号侦查、舞弊分析等,将隐藏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故意虚假作为揭示出来,呈报给管理当局。它包括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一)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三)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意义

1.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很强,它的使用者难以对它的真实可靠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亲自处理。而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便于验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和报酬,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投资风险的大小;就债权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债权能否及时收回,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骗取投资和债权,有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如虚构资产、隐瞒负债等,致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可以揭示并纠正各项错误和弊端,确认报表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

会计报表总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可以了解和揭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通常采用逆查法,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着手,将会计工作的终点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由于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审查,就可以找出审计的重点和疑点,为进一步审查账目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报表审计的核心—会计报表舞弊审计

(一)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以下几个。

1.发行股票(圈钱)

资金如企业体内的血液,任何环节都需要资金,公司在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初次发行阶段,要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在配股阶段,曾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盈利率超过6%。这些都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公司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说服各类资金的提供者向其提供资金,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圈钱”。

2.二级市场炒作

在股票上市后,为了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例如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在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上市公司常利用财务报表舞弊达到目的。

3.避免戴帽或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避免带上“st”的帽子;如果已戴帽,就不愿意最终退市,这些戴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欲望。

4.其他动机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仕途发展、报酬薪金、声誉名气,或为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减少纳税也有可能虚报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审查方法

1.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

(1)具体形式。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的具体形式有:a.存货计价不正确。比如故意错误计算存货成本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b.高估应收账款。比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导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 c.高估固定资产。比如对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项目,常年累月挂账。 d.高估其他资产项目。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2)审计方法。对于资产高估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审查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而对于应收账款、递延资产项目,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2.操纵收入

(1)具体形式。操纵收入的具体形式有:a.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核算方法,虚增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董事会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出相关的漏洞。b.会计期间划分不正确。审计人员需实施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等手段发现不恰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c.虚构交易。常见虚构交易的手段包括伪造购销合同,填制虚假发票、出库单,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

(2)审计方法。为发现虚构的交易,审计人员至少应执行以下审计程序:a.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b.采用分析性复核,如果发现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大,则该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现象;c.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未记录的交易;d.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合同,审计人员更应该留心合同的具体条款以及公司的承担能力。

3.费用记录不正确

(1)具体形式。采用的手段包括:a.将费用跨期入账。b.将费用挂账,隐匿管理费用。c.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等调节利润。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各种负债的明细表等,根据各种债务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各种债务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4.有些事项未作披露或披露产生误导

(1)具体形式。担保。上市公司一旦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可能会给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尽管担保无法在报表中被正式列为项目,但要求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予以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名目众多,金额巨大;交联交易。关联交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诉讼事项。诉讼事项也属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一旦败诉,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受托理财。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佳的问题统统通过委托理财得以解决。但是委托理财属于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其风险性必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比如,向银行函证公司担保情况,向律师函证公司担保和诉讼情况,关注媒体所披露的公司诉讼状况和重大关联交易等,以发现那些未作披露的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角。可见,充分认识管理层舞弊风险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会计报表舞弊审计的发展趋势

1.重新思考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式

传统的会计报表舞弊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细节。但事实证明,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舞弊往往借助于复杂而且隐蔽的会计手段,如“精心”安排下的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管理层的会计估计等。此时仅仅通过传统的舞弊审计方式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显然是比较无力的,更何况是管理层、银行、券商的联合舞弊。既然无法有效地从舞弊产生的痕迹识别舞弊,那么查找舞弊产生的根源则成为我们识别舞弊的一条新的思路。sasno.99(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把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3个方面的舞弊因素:压力、机会、态度。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相当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审计模式可多种方式并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我国审计未来的主流,并逐步将全面风险治理理念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步骤,朝着风险治理审计方向发展。风险治理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加快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范审计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审计风险保障机制;转变审计理念,打破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与陈旧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理论、审计思路、审计治理、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审计监督新路子,使审计创新更加贴近国际惯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从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转向始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报表审计范文第2篇

一、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

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公司,其经营服务的产品非凡,具有较大的固有风险。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和执行审计任务时应当考虑银行业务的特点,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按照总资产、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确定有关项目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银行审计计划重要性水平时,应注重银行不同的风险资产权数。权数最小且为零的资产是银行库存现金;其次是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权数最大的是对一般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或透支,风险权数为100%.银行资金存放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局比较动荡的银行,其风险比较大,权数也比较大。银行的交易总量对重要性水平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80%-90%左右,利息支出占各项支出的主要部分。银行损益主要产生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但利差大小不能决定银行损益,呆账损失是侵吞银行利润的血盆大口。有的银行从事外汇和债务保证金交易,表内记录存放行的金额不大,但合约数和交易额却很大,其可能产生的损失也很大。银行不同的经营策略,其重要性水平不一样。银行经营的品种不一样,其重要性水平亦不一样。如中国银行外汇业务比重比较大,其汇率风险与外汇头寸缺口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其境外分支机构多,分散风险的有利条件比较多,外汇风险程度可能比其他银行小。

确定银行审计计划时,可以对银行现金分配比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因为现金本身固有的敏感性及银行对现金实行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如双人管库、交叉查核、现金日记账记录及出入库制度等),现金差错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对银行现金库存一般不需要全面盘点,只需抽样监盘。对银行出纳部门的现金查库登记簿及现金日记账进行查核后,即可以确定现金有无错报,以较低的审计成本,得到较高的审计可靠性。但对表外业务应分配比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因为银行大量的表外业务,尤其是银行担保、授信额度和远期外汇买卖,可能造成巨额损失,应注重采集充分的证据,关注其风险。

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有利于识别银行严峻违背监管法规的错报。银行经营活动受到金融监管法规的严格约束(如银行必须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存贷比等),小额的错报和审计差异虽然从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因为其更正或披露关系到银行是否遵守监管法规和有利于银行监管当局发现问题。

二、审计的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银行会计报表资产方主要项目是贷款,各项贷款占资产总额的70%左右;负债方项目主要是存款,各项存款占负债的80%左右。注册会计师对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资产质量

这是关系到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银行监管当局非凡关注银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的重点是贷款质量。银行贷款质量的评价,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判定、分类与分析系统。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SC)1990年2月的《第6号国际审计公报》明确指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考虑银行贷款质量分类制度。美国会计师协会出版的《银行审计》也提出,“为了确定注册审计工作范围,会计师应考虑治理当局的贷款分类制度”。我国目前主要依据《贷款通则》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评价,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后三项合计为银行不良贷款。《贷款通则》划分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按时间划分,比较直观,但不能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五级分类法”(即贷款风险分类法)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怀疑和损失,后三类为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前提是银行能够定期收到借款人报送的真实、合法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其核心在于银行要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将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还款记录、还款意愿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定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和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程度,并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然而,我国大部分借款人报送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真实、不合规,银行很难据以进行分析和评估。五级分类法技术操作要求比较高,对银行提取呆账预备金的比率影响很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治理。

定期且严格评价贷款质量是银行治理当局的责任,但注册会计师评价银行的资产质量符合执业的审慎原则,是审计的必要工作。注册会计师应非凡关注银行的贷款治理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可信,采取分析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银行资产质量,对大额贷款和不良贷款进行函证,并要求银行治理当局提供银行监管当局的检查报告,参考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贷款质量评价的意见。

(二)关注银行各项预备金的提取,非凡是呆账预备的提取

银行贷款发生呆账不可避免。银行的呆账应控制在同业公认的水平内,非凡是要控制在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之内。银行不仅要能识别贷款业务活动中隐藏的风险因素,更要对风险导致的后果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贷款预备金制度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银行是否足额提取呆账预备对银行的安全性、稳健性及盈利性有重大影响。财政部1993年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银行按放款的1%差额提取呆账预备,坏账预备可以按3‰的比例提取,也可以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按实冲销。2009年5月,财政部通知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呆账预备、坏账预备和投资风险预备统一为呆账预备,银行应当根据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预备的计提比例,最高为提取呆账预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1%.人民银行还起草了《贷款损失预备金计提指引》,要求银行在提取普通预备金以外,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对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按2%、20%、50%和100%的参照比率计提专项预备金;银行还可根据贷款的国别风险提取一定比率的特种预备金。

IFAC指出,审计师应当关注并评价呆账预备金计提的合理性与充足性。国际上,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在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账项附注中说明银行经董事会批准的提取呆账、坏账等各项预备金的主要会计政策。

(三)注重银行负债的合规性

银行债务大部分是社会负债,其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存款,其次是对外借款、拆入行和联行往来款项。英国法律规定银行负债必须符合“合格性”(eligible)。我国强调银行存款必须具有“合规性”。由于我国银行存款涉及千家万户,注册会计师认为函证的回函率很低、效果不佳,而且担心违背银行为存款客户保密的原则,因此对银行大额的存款几乎没有函证,也没有采取其他替代方式进行验证。因此,根据银行负债构成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应对银行负债变量的金额进行分析性测试,判定银行支付存款能力。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全球化的情况下,要注重有的银行吸收的境外“非居民存款”可能未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关注有的银行在表外记录的“离岸业务”的异常情况;关注可能发生的“洗钱”现象,防止疏忽银行负债不合规导致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重视银行收入的确认

银行收入对利润真实性有很大的影响。银行股东、治理当局、社会公众及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银行的盈利状况。银行收入的确认应执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等规定。近几年来,银行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收入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财务制度中的部分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直接导致银行会计账上多计收入,多估资产;甚至有的银行虚收实支,虚盈实亏,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银行的内控可信度,运用职业判定,谨慎地确认银行的收入。可以根据银行贷款平均余额、利率档次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测算大致的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抽查贷款大户和不良贷款的利息计算验证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合规性;测试银行计算机系统对利息计算的正确性;非凡关注银行有无继承提取不应当计提的利息收入。

(五)关注银行表外业务及关联事项

银行表外业务可以简朴分为传统和创新两大类。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特点是:(1)传统业务设置对应科目,同时发生,同样金额,同时冲销;(2)创新业务核算比较复杂,大部分发生的即期交易在表内核算,未到期的交易在表外记录,如期权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大量的表外业务核算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征。表外业务不仅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可能造成银行会计信息不完整。我国银行的分支行表外业务大部分是传统业务,总行可能存在大量创新业务,海外分支行可能存在比较多金融创新业务。

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可以通过检查银行与上下级行及行往来的账项、函电和合约,发现线索,揭示银行漏报或不报表外业务的问题。国际上,注册会计师会在审计报告账项附注中说明银行表外风险,银行或有负债,未履行的财务合约,资本及租约承担等情况,并在审计报告后附送“未经审核的补充资料”,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及流动性比率;分项资料,如银行资产的分布,营业地区、零售或批发业务主要范围;贷款分类;不良贷款情况;风险治理措施等。

三、关注现实问题,防范审计风险

报表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 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报表的审计已有两个年头,面对这一新业务,须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研读会计制度,打好审计基础

《医院会计制度》是各级公立医院组织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也是注册会计师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所应执行的主要依据。只有熟知制度,才难找出充分依据来确认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2010年12月31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颁发了新修订的医院会计制度,对1998年的制度进行了多处重大调整,并明确新修订的医院会计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注册会计师掌握现行制度,要掌握以下9个要点:

一是新制度要求医院全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图书除外)。不仅要求医院在首次执行日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且要求对已经入账的全部在用固定资产追溯计提折旧。二是新制度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会计科目,用以规范国家投资医院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的会计核算。三是新制度要求医院财务报表要同时体现预算和财务两种信息。四是新制度将科教资金纳入收支管理,明确对科教资金的收支作如下会计处理:医院取得的科研、教学项目资金通过“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核算,医院使用科研、教学项目资金所发生的支出通过“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医院留待下期继续使用的科研、教学结转资金通过“财政补助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目核算。五是新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更高。新制度一方面通过“在加工物资”科目,对医院自制物资的成本项目、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做了详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医院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如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要求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呈报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展示出来。六是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医院会计“大账”。七是配合新医改,药品收支不再单独核算。即:新制度将原制度下的“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收入”一个科目,将“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一个科目。八是新制度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报表体系变得比较完整,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非常相似。九是各公立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如对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和核实;按照新制度要求设立新账等。

二、把握医院特点,用好审计方法

医院是以提供医疗、卫生、护理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机构,其在业务活动、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与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各医院之间在其规模、科室设置、病种种类各有不同,业务流程也有所差异,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完全照搬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套程序与方法。比如说,我们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首先是进行风险评估,看委托方是否存在重大审计风险,对方讲不讲诚信,从而确定能不能接受委托。可对医院进行报表审计,就无需这样做了。一是因为医院与企业在性质上不一样,医院是事业单位性质,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而企业则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用虚假财务信息欺骗投资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待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二是因为医院报表审计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不一样,医院报表审计属于公益性组织机构财务报表引入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项新业务,大家都在争吃这块蛋糕,而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是一项法定的老业务,如果,完全照搬对企业进行报表审计的那一套程序与方法,来对待医院的财务报表审计,就会走弯路,影响审计时间和效果。把握好适合医院特点的审计方法,紧紧抓住医院报表审计的目标和重点范围,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确保审计质量。这就要求我们:

一要适应新业务的特点,重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二要采用审阅法总体上判断被审医院是否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三要结合医院具体业务事项的特点,采用核对法审计被审医院的重大财务收支事项是否合规、合法、准确。四要结合现行医药行业药品销售回扣现象比较严重的特殊性,采用询查法审计被审医院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等严重违法乱纪事项。要进行个别调查和了解,从而收集到有价值的线索,然后再深入调查,从中发现重要问题。

三、定准重点范围,掌控审计关键

报表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

 

1.审计风险表述

1.1 审计风险的概念结合实务的发展,认为审计风险本身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第一层次是: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

第二层次是: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除了第一层外,虽然审计人员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

第三层次是:审计风险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由CPA不恰当的审计行为引起、并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审计行为,但是,对“不恰当的审计行为”的认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2 审计风险的成因现将其成因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1.2.1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是指审计活动所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环境的变化、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报告的影响、期望差距的存在。

1.2.2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审计人员能力的有限性;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等等。

2.审计风险模型

2.1 审计风险要素

审计风险的要素是什么,有关专业文献中对风险要素的概念很多,其中亚当斯(RogerAdams)对风险要素的定义就有代表性:

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是指没有内部控制时,偏离实体和环境的特性的可能性;控制风险(Control Risk)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或检查出重大差错的风险;检查风险(DetectionRisk)是指审计人员的实质性程序和财务报表的检查未能察觉重大差错的风险。

三个风险要素对审计风险总体的影响是:只有三者同时发生时才构成审计风险,即只有那些既存在固有风险,又未予有效控制,在审计过程中又未予发现的项目才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2.2审计风险模型的总结

(1)A定义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理论界将“审计风险”与这三种风险要素的关系表述为如下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2)B定义下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式中的审计风险实际上是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概率,我们将修改为:

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概率=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3)C定义下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型。。由于C定义全面考虑了引起审计风险的原因,审计风险模型B也已不再适应C定义,必须增加新的风险要素。为此我们将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审计风险要素定义为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它是指在特定的法律文化和人文背景下,审计主体由于自身的审计行为而产生的意外损失。我们将B定义下的审计风险定义为意见风险,因此,CPA最终承担的审计风险为意见风险与环境风险之和,即:

审计风险= 意见风险+环境风险(丙)

在这里,因为“环境风险”对“意见风险”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只能表现为“和”的关系而不可能是“积”的关系。

3.审计风险评估在审计实务中,可以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对其进行评估。通常,首先确定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其次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检查风险的高低,以便使审计风险保持在既定的可接受水平上。

3.1 固有风险的评估

评估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1)客户经营结果受经济环境影响的敏感程度;

(2)客户的获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3)客户的持续经营问题;

固有风险测试时,则应将控制风险估计为100%。

3.2 控制风险的评估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时,应当执行以下步骤:

(1)了解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坏境、会计制度、管理制度等;

(2)初步评估控制风险水平;

(3)针对每个业务循环进行控制测试,以评价每个控制环节是否有效;

(4)确定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内部控制结构越有效,控制风险水平越低,反之则高。

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至关重要。

3.3 检查风险的评估

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推导和计算得出的,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4.审计风险的控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国内审计市场,中国会计师行业体会出:在面临如此窘迫的情况下,维护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仍责无旁贷。同时社会投资大众也对会计师行业仍寄予厚望。

4.1 审计风险的宏观控制

合理降低CPA的审计风险不是单个或几个CPA或事务所就能够办到的,而是需要整个职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4.1.1落实新审计准则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对审计风险模型和相应的审计程序进行了修订和调整。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应该加强后期培训工作,真正落实,为财会人员排忧解难,及时出台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指导文件,认真做好新旧审计准则的接轨。

1.2.2 更加有效地培训报表读者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很好执行新审计准则,尤其是风险导向。而且新准则引入了管理学的思想,这是新准则的一大飞跃。这些都要求更加有效的培训报表读者,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1.2.3 设立商业保险会计公司可通过投保商业保险来降低审计风险。即在对审计风险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会计公司可投保审计风险商业保险,通过支付保费的形式,将会计公司的审计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将社会转移到会计公司和CPA的风险再度转移到社会。

5. 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5.1财务报告虚饰现状根据美国Treadway Commission对财务报告虚饰所做的研究结果,揭示这些虚骄报告的最常用的技巧包括:不适当的收益认列方法(47%),蓄意地溢列资产(38%),及不适当地将当期费用加以递延(16%);在45%控告会计师的案件中,证监会发现由于公司内部控制失灵而导致有舞弊存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必须慎之又慎。

5.2评估管理当局诚信度

评估管理当局的诚正,有三种方法可行:对于现有客户可设立记分卡,对管理当局过去的言行加以记录;对于新客户可以通过银行、律师或征信调查机构获得有关管理当局的信用资料:最直接的方法是与公司管理当局的平时直接接触。

5.3衡量内部控制结构

注册会计师除了对个别控制制度加以评估外,对于客户整体的控制环境因素,诸如公司组织结构、信息与沟通、政策及程序的监督、内部稽核活动等,也应加以讨论,以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的的达成。

5.4评估客户经济情况

了解客户内外在的因素有助于审计人员评估客户财务报表有无遭受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判断在审计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程度。

6.结论

在对上述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在构成审计总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检查风险,其次是控制风险,再次是固有风险。这一结论可以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实践中界定审计项目的哪些方面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可以少花点时间和精力,这对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成本,控制并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文章立足于宏观、微观,提出了一些理论、实践方面的观点,希望对我国的审计风险研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韩艳华.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集团经济研究.2007,(1):69-70.

[2]马晓娟,王彦国.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J].北方经贸.2003,(5):99-100.

报表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会计报表 真实性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00)01-0076-03

[作者简介]1.余春宏(1959-),男,安徽定远人,山西财经大学审计系教授。1.吴秋生(1962-),男,江苏东台人,山西财经大学审计系副教授。[收稿日期]1999-12-08

一、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和审计工作中的一项共同原则,其含义是指会计报表中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会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修改其相关经济决策,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不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明显影响,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不重要的。

  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反映的逼真程度。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真实。所谓会计报表的公允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所有会计报表使用者都能允许的,不影响他们决策的错报或漏报,即允许存在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但不允许存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就是要查明会计报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错报或漏报。因此,会计报表审计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是衡量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衡量。因此,重要性标准有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两种。

  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是确认各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具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审计中抽查出的每一笔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它通常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己以往的审计经验,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自主判断确定的。通常认为,“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现金和资本账户中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重要性的金额标准,是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个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总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以及各报表项目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单位实际和被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构成,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是会计报表及其项目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也叫重要性限额。其中,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项目(也称“账户”)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账户(或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确定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其判断基础,再确定其相对数,最后将其判断基础与相对数相乘,即确定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应主要依据报表使用者的构成情况确定。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在作经济决策时,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报表主要使用者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选择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一般而言,投资者往往更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因而他们对会计报表中的净收益和净资产信息更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净收益或净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债权人往往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因而对会计报表中的总资产信息更为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企业获取贷款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而当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时,由于既要为投资者服务,又要为债权人服务,所以,应选择净收益或净资产和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以其中判断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较低者,作为实际使用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相对数(以下简称“相对数”),通常由审计人员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后确定:一是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要求越严格的,表明其允许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的错报或漏报数额就越小,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二是被审单位的规模和所处行业的性质。规模越大的,表明报表使用者越多,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行业竞争性越强,或是夕阳产业,表明其会计报表中较易出现错报或漏报,审计应越谨慎,相对数应定得越低。三是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相关业务的审计经验越丰富的,就越能准确把握审计的要害和重点,相对数就可定得适当高些。四是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评估表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越可靠,审计风险越低的,意味着出现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小,相对数可适当定得高些。五是判断基础的金额大小和前后期的波动幅度。金额和波动幅度大的,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关注,相对数应定得低些。

  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主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由于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的,在复式记账法下,影响损益表的错报或漏报,必然都影响资产负债表。只要查明资产负债表的公允真实性,就可进而据以查明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公允真实性。因此,审计人员一般只需确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重要性限额。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重要性限额的确定方法有分配法和比例法两种。分配法就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之间,根据一定的因素进行分配,以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比例法就是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一定比例,如20%~50%或1/6~1/3等,考虑一定的因素,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这两种方法在确定分配额或比例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账户的性质及其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一般说来,流动性越强,与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关系越密切,项目金额前后期波动幅度越大,其发生错报或漏报对其他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影响越大;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越低;余额越大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限额应越多,确定的比例应越低。二是账户的审计成本。审计成本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适当高些,以提高审计效率。在采用分配法时,还应考虑有些项目可能是多报,有些项目可能是少报,多报和少报在汇总时会相互抵销。由于资产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往往会被高估多报,而负债项目往往会被低估少报,且负债往往占资金来源一半左右,故分配时,应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两倍左右进行分配,其中一倍分配给资产项目,另一倍左右分配给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

  重要性限额是总体审计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策略、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设想和安排。在总体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应运用前述方法,确定报表层次和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为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提供依据。具体审计计划是根据总体审计计划编制的,为具体查明各报表项目是否公允真实,而对各报表项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和说明。因此,编制具体审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规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对审计程序范围的规划,应主要依据重要性限额来进行。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运用审计程序,审查某报表项目的抽样数量和取证数量。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是一种全面审计,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要进行抽样审计,就必须事先对抽样规模作出规划。报表审计的抽样规模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可信性、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总体性质、样本项目数量、结论可靠性水平等因素。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就是对账户进行抽样审计的可容忍误差,因而是规划抽样规模的重要依据。抽样规模与取证数量具有正向关系,即抽样规模越大,证据数量就越多;抽样规模越小,能取得的证据数量就越少。取证数量取决于抽样规模,抽样规模又主要取决于重要性限额。因此,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也是规模取证数量的重要依据。

  重要性标准是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验证会计报表是否公允真实的标准。会计报表的总体公允真实性是建立在所有报表项目公允真实性基础上的。因此,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一般是先对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项目公允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对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进行验证。无论是审查和评价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还是验证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都必须运用重要性标准来进行。

  就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审计评价而言,审计人员必须同时采用重要性的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审计评价。具体评价时,应区分下列两种情况来进行:

  其一,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都不重要时,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没有超过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可以初步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超过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应要求被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认定其是公允真实的程度。

  其二,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中有的在性质上是重要的,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低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应要求被审单位对已发现的各项性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进行调整;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高于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应要求被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确认其是否公允真实的程度。

  就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验证而言,审计人员也需要将所有报表项目抽查推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汇总起来,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进行比较,以认定报表总体是否公允真实。因为全部报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合计数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并不相等,而且审计人员在抽查完所有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后,往往会因为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有了新的了解,而对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作出调整。因此,审计人员初步查明全部报表项目是否公允真实后,仍有必要将所有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金额汇总起来,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比较,才能认定报表总体是否公允真实。这一验证过程也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

相关期刊更多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财会通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管理信息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