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范文第1篇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内蒙古边防总队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8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状况、肿瘤的位置分布情况、病理结果、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术后病理结果良恶性的关系、不同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交界性肿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本次研究将病理为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归为恶性组,按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良性肿瘤组(良性SCN、良性MCN、良性IPMN,良性SPN,简称为良性组)和恶性肿瘤组(恶性SCN、交界性或恶性MCN、交界性或恶性IPMN,恶性SPN,简称为恶性组)进行分析。肿瘤类型:SCN为31例,占39.74%,其中恶性1例;MCN为40例,占51.28%,其中恶性或交界性11例;IPMN为5例,占6.41%,其中恶性1例;SPN为2例,占2.56%。7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7.4±8.2)岁(32~76岁),其中男24例(30.77%),平均年龄(55.6±7.9)岁,女54例(69.23%),平均年龄(54.1±10.6)岁。良性组患者(n=65,83.33%)平均发病年龄为(53.7±5.8)岁,恶性组患者(n=13,16.67%)平均发病年龄为(63.4±6.2)岁,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

1.2就诊原因分析

42例(53.85%)因上腹部不适、间断性腹痛就诊,其中良性组为28例(35.90%),恶性组为14例(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10.26%)因不同程度的黄疸就诊,其中良性组为6例(7.69%),恶性组为2例(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4例良性组患者(5.13%)因恶心、呕吐的症状就诊;24例(30.77%)因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或体检时发现腹腔内有占位性病变而就诊,其中良性组为20例(25.64%),恶性组为4例(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的患者共17例(21.79%),其中良性组有13例(16.67%),恶性组4例(5.13%),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0.053)。

1.3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验,肿瘤标志物CA19-9、CEA检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邻近组织关系、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决定具体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或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部切除术或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单纯肿瘤切除术等。术后均于内蒙古边防总队医院病理科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4统计学

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后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

与良性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水平相比较,恶性组患者的CA19-9、CA242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高龄、出现腹痛、肿瘤体积大、囊内出现实性成分的患者数目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水平与胰腺囊性肿瘤恶性均具有相关性(P<0.05)。对这些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得出高龄和CA19-9、CA242水平的P值均<0.05,故高龄和CA19-9、CA242水平升高是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2.3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

本组78例患者均在完善术前化验检查、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3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行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1例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6例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8例行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7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2例行内镜下胰胆管支架植入引流术。术后共有17例(21.79%)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9例发生胰瘘,4例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发生在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通畅引流并根据积液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

3讨论

3.1胰腺囊性肿瘤类型与发病率

3.1.1黏液性囊腺肿瘤(MCN):又称为大囊性腺瘤,约占胰腺囊性肿瘤的45.50%,是胰腺囊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MCN患者占51.28%,与文献报道比例略有增高,可能是由于区域发病差异或样本量较少所致。有研究报道,上腹痛为MC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全部患者的50%;其次,约15%的患者表现出腹部肿块,体重下降,除此以外,也有少数以糖尿病、胆道出血、门脉高压、腹泻和梗阻性黄疸为表现而就诊。本研究中显示,我院就诊的40例MCN患者中,20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7例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体重下降,均较先前的报道偏高,考虑为本组纳入患者以出现症状而来院就诊者居多,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者较少。

3.1.2浆液性囊腺瘤(SCN):名富糖原腺瘤,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40%。临床上多见于60岁左右的女性(75%),多数无症状,部分可有腹痛表现,但此类肿瘤较少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消化不良、黑便、黄疸、体重下降等,常因与胰腺无关的症状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本研究中,31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为SCN类型(39.74%),与文献报道一致,且临床症状隐匿,大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仅1例为大囊型SCN患者,其肿瘤直径为12.5cm,在国内外已报道的SCN案例中,如此大瘤体比较少见。

3.1.3胰腺导管内状黏液性肿瘤(IPMN):由分泌黏蛋白的胰管上皮细胞状增生而形成,伴或不伴有过量黏蛋白的产生。IPMN占胰腺囊性肿瘤的7%~35%。大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以腹部不适为主。本组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仅有1例无任何不适,考虑与患者数目较少有关。

3.1.4实性假状肿瘤(SPN):是最不常见的一种囊性病变。目前认为SPN是一种少见的潜在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仅占胰腺肿瘤的0.17%~2.70%。好发于青春期及青年女性。SPN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部包块,常被延误诊断,越来越多的无症状SPN者,仅在常规体检时由影像学检查发现。本组2例患者无任何不适出现。

3.2胰腺囊性肿瘤与年龄

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可分布于各个年龄段,而KosmahlM等研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的。本研究总结的病例中,SPN多见于中青年患者,MCN、SCN和IPMN患者则以中老年为主,中老年患者肿瘤恶变的几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3.3胰腺囊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水平

研究报道称,大多数囊性肿瘤患者血清淀粉酶、血糖和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无临床诊断意义,而囊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对区分该病的各种类型并无特异性。本实验中患者CA19-9、CA242在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表达存在差异,恶性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血清学检测CA19-9、CA242呈现高表达,其表达率高于良性胰腺囊肿瘤组患者。这提示CA19-9、CA242表达程度与胰腺囊性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同时,通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A19-9、CA242水平升高是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术前诊断无法定性时,可测定血清CA19-9、CA242水平,以辅助肿瘤定性。

3.4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

症胰腺位于腹膜后,血供丰富,周围毗邻肠系膜上动、静脉,脾静脉等大血管以及十二指肠、胃、脾脏、胆总管等重要器官,因此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血管、脏器关系以及术中对良恶性的判断来确定。在本研究中,位于胰头部和胰颈部的肿瘤主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少数位于胰颈部的小肿瘤行胰腺部分切除术,位于胰体尾部的肿瘤行胰腺体尾部联合脾脏切除术或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是否保留脾脏需要根据肿瘤与脾脏或脾动、静脉的位置关系来决定,而能否在腹腔镜下完成这两种术式则与患者体重、年龄、腹部手术史以及术者腹腔镜下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另外,有2例胰头部的肿瘤因患者高龄无法切除,行ERCP植入支架解决患者黄疸症状。胰瘘是胰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共发生9例胰瘘,4例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发生在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通畅引流并根据积液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

4结语

胰腺肿瘤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30-02

胰腺囊性肿瘤分为囊腺瘤和囊腺癌,临床区分较为困难,自198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本病例12例,其中囊腺瘤4例,囊腺癌8例,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囊腺瘤皆为女性,年龄23~61岁,平均33.7岁。8例囊腺癌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4~73岁,平均54.3岁。

1.1.1 临床表现胰腺囊腺癌和胰腺瘤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本组有腹痛10例,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9例,发热1例;11例可以触及上腹部包块;5例明显消瘦和2例有黄疸均为胰腺囊腺癌。

1.1.2肿瘤部位及大小4例囊腺瘤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体尾部1例;肿瘤最大直径4.5~8.7 cm。8例囊腺癌中位于胰头部2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1例;肿瘤最大直径5.3~10.7 cm。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B超检查11例,其中4例囊腺瘤中B超报告胰腺实质性占位2例,胰腺囊性肿物2例;8例囊腺癌中B超报告胰腺囊腺癌1例,胰腺囊性肿物3例,左上腹囊肿3例,腹膜后囊性肿物1例。CT检查12例,其中4例囊腺瘤CT诊断胰腺癌1例,假性胰腺囊肿2例,胰腺囊性肿物性质待查1例;8例囊腺癌中CT诊断胰腺癌1例,胰腺癌伴坏死液化1例,胰腺囊腺癌3例,胰腺囊肿3例。

1.3 手术方法

4例囊腺瘤中行肿物切除3例,胰体尾切除1例。8例囊腺癌中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空肠部分切除1例,胰腺肿物切除+胆囊切除1例,肿瘤姑息性切除2例,剖腹探查、肿瘤活检1例,囊肿外引流1例。

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4例囊腺瘤中有3例分别随访半年、5年和13年仍生存,其中1例失访,8例囊腺癌术后生存

3 讨论

3.1 诊断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约占全部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而囊腺癌仅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1]。至1995年,国内文献报道胰腺囊性肿瘤仅60余例[2],近年来文献报道误诊、误治率高达54.5%~85.5%[3,4],本组12例中术前综合各种检查考虑到本病的仅2例。首次就诊到确诊、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者8例,1例囊腺癌在外院误诊,半年后来我院再次手术,足见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亟待提高。

3.1.1 临床表现胰腺囊腺癌和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多为腹痛、腹部包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个别肿物过大压迫胆管可出现阻塞性黄疸,但是这些症状多无特异性。如本组腹部包块直径4.5~10.7 cm,临床触诊从上腹部隐约可及脐下3 cm。腹痛多是胀痛、隐痛,疼痛部位也因肿瘤部位而异,因此,仅靠临床表现诊断胰腺囊性肿瘤是困难的。

3.1.2 影像学检查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为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帮助。B超检查简便易行,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轮廓、数量、囊壁形态、囊内分隔等。从本组资料看,肿物囊实相间,囊内见粗大条索状分隔或岛状实性肿物,囊壁有状物向囊内突出可能是囊腺癌的一个重要标志。

CT扫描在显示肿瘤位置、形态、有无浸润转移上略优于B超,但诊断率并无太大差异。本组资料显示,囊壁明显薄厚不均、内壁有状增生、囊内见岛状实质性肿物、囊壁周围有浸润征象等都强烈地预示囊腺癌的可能性大。Rilinger等[5]认为囊壁钙化是囊腺瘤发生恶变的标志。Warshaw[6]报道67例胰腺囊性病变中,7例有钙化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囊腺癌。而本组资料没有发现这种趋势,8例囊腺癌中囊壁无1例钙化,相反,4例囊腺瘤中却有1例钙化。

胰腺囊性肿瘤在影像学上虽有其一定的特征,但和假性胰腺囊肿、胰腺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胰腺结核或胃后壁肉瘤的坏死囊变极易混淆。我院曾有1例胰腺癌和2例胃后壁平滑肌肉瘤坏死囊变的病例,术前B超、CT检查皆误诊为胰腺囊腺癌的教训。因此,对非典型病例仅靠一种影像学方法诊断是困难的,有时需要多种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B超和CT二者之间有互补作用,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

3.2 治疗

根据病理学分类,胰腺囊性瘤分浆液性和黏液性两种,二者比例约为1∶3~4,一般认为前者是良性病变,而后者是癌前期病变。朱预[7]认为大多数胰腺囊腺癌是由囊腺瘤恶变而来。有作者通过对41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后指出,无1例胰腺黏液囊性新生物是真正良性的,甚至在同一囊性肿物内可同时存在良性和恶性两种病理改变。本组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状囊腺瘤,而7年后出现肝转移,可见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只是病程中不同阶段而已,即使病理形态学表现为良性,而其生物学行为也可呈恶性表现,因此,除少数浆液性囊腺瘤外,其余在治疗上都应按恶性看待,本组4例囊腺瘤(1例浆液性,3例黏液性)进行了手术治疗。

囊腺癌对化疗、放疗都不敏感,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尤其胰腺囊腺癌较一般胰腺癌切除率高,预后较好,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8%,姑息性切除也可达14%,因此,除肿瘤晚期广泛转移或身体不能耐受手术者外,都应积极手术治疗。具体术式可根据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决定。有梗阻性黄疸者应行胆道探查,疏通胆汁引流。对肿瘤侵犯临近器官或有局部转移者,可行联合脏器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廓清。本组有4例分别联合脏器切除,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从我们的经验看,胰腺囊腺癌一般相对容易分离,有些看似不能切除的肿瘤,经仔细分离后都能达到根治性或姑息切除的目的。

对生长迅速伴有明显腹痛症状的囊腺癌,应警惕肿瘤有自发性破裂的危险。故对这种病例应争取尽早手术,以防肿瘤破裂,失去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对不能切除的病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行较简单的姑息性手术,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Segesser LV,Rohner A.Pancreatic 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J].Br J Surg,1984,71(4):449.

[2]邵永孚,单毅,王翔,等.胰腺囊腺瘤及囊腺癌[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J].1996,3(1):1.

[3]高德明,马庆久,赖大年,等.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0(4):343.

[4]孙卫红,惠希增,李叶臣,等.胰腺囊腺癌的临床诊断及其影像学特征探讨[J].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2):85.

[5]Rilinger N,Bernhard B,Haberle HJ,et al.胰腺囊腺瘤的CT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1995,10(2):66.

[6]Warshaw AL,Compton CC,Lewandrowski,et al.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new clinical,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observations in 67 patients[J].Ann surg,1990,212(4):432.

胰腺肿瘤范文第3篇

1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洛阳471000; 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病理特征。方法 在该院收治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3例,对其临床诊断方法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患者进行了B超、CT或者MRCP诊断检查,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得出,共有粘液性囊性肿瘤38例,其百分比为60.32%;非粘液性囊性肿瘤25例,其百分比为39.68%。结论 胰腺囊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详细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掌握其病理特点,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

[

关键词 ]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断;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69-02

[作者简介] 任磊(1974.11-),男,河南温县人,本科,中级职称,主要从事病理研究。

目前,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检出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医生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导致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存在一些不恰当治疗、过度治疗或者保守治疗问题,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偏低。因此必须要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进行详细分析[1]。其中胰腺囊性肿瘤(PCN)主要分类包括有:浆液性囊性肿瘤(SCN)、粘液性囊性肿瘤(MCN)、突性假乳头性肿瘤(SPT)、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以及胰腺假性囊肿等。现就以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该院63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为例,对其临床诊断方法和病理特点进行的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收治的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3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41例。其中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44.8±15.4)岁。患者肿瘤部位胰头32例,胰体/尾31例。患者肿瘤直径为3.2~10.9mm。

1.2 诊断方法

63例患者均采用B超(徐州贝尔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BLS-880)、CT(SiemensSensation4和Sensation16)或者MRCP(0.35T 磁共振成像系统BD175703)进行术前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平扫,随后增强扫描。其中12例患者进行了EUS检查(在内窥镜的引导下,将超声小探头经食管插入患者胃腔内,对其实施腔内超声检查);34例患者进行了ERCP检查(将电子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找到胰胆管开口的十二指肠乳头,再经活检孔插入造影导管,注入50%碘海醇或30%~40%泛影葡胺进行胰胆管造影,通过X线影像观察胰腺、胆囊、胆管肝管有无病变)以及获取胰管液体,同时对其胰管液体进行分析和细胞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63例患者均依照检查结果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有胰体尾切除术、胃肠胆肠吻合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空肠部分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胰腺肿瘤切除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患者经过术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其诊断结果为:胰腺瘤29例,为浆液性囊腺瘤11例和粘液性囊腺瘤18例;胰腺粘液性囊腺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1例;胰腺假性囊肿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胰岛细胞瘤4例;胰腺癌4例。

2.2 手术治疗结果

63例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均进行了3~12个月的随访,其中患者在围术期死亡率为0%;其术后随访,因并发症死亡6例,其并发症包括胰瘘2例、术后肺感染1例以及胰周积液3例。其中1例主胰管型IPMN患者复发。

2.3 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

63例患者在术后病理诊断中,18例患者为SCN,与术前诊断的11例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诊断9例SPT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同,没有差异;诊断出IPMN患者27例,与术前诊断的4例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为导管腺癌囊性变,与术前诊断的13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假性囊肿2例,与术前诊断的8例,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为MCN,与术前诊断的18例,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肿瘤定性诊断的多因素研究见表2。

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胰腺囊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详细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掌握其病理特点,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其中在近些年来,医学上对于IPMN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IPMN的病理诊断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成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例如在该文胰腺囊性肿瘤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中IPMN患者为27例,其检出率为42.86%。其中IPMN主要是发生在胰管内,发生向胰管外侵润的患者比较少,属于是一种具有良好预后效果的肿瘤。在患者病理表现中,主要表现为在患者胰腺导管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囊性扩张,其肿瘤位置大多数集中在胰头以及钩突部分。IPMN患者的临床的特征主要为富含粘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进行乳头状增生,其异性上皮细胞却比较少。如果患者发生恶性倾向,那么就会出现浸润性生长的局灶性癌巢。在以上患者分析中,发现发生IPMN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9~65岁,可见这种肿瘤类型多发于老年人身上。

其中关于IPMN患者的临床诊断,由于患者在早期其临床特征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出现上腹不适或者是疼痛而到医院就诊,在其临床检查过程中,也会检测出患者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在B超检查过程中,会发生胰头轻度增大,在临床中大多数患者都是长时间以慢性胰腺炎进行诊治。因此如果患者长期因为上腹不适以慢性胰腺炎进行治疗,那么就要及时进行CT或者MRI检查,以进一步确诊患者是否为IPMN。其中IPMN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患者的主胰管型呈现出节段性或者是弥漫性的扩张,且其腔内集聚大量的粘稠液体,在一些时候可以看出其实性成分;患者的分支胰管型是在其分支强管内进行扩张的囊性肿瘤,并且是和患者的主胰管相通的[2]。但是因为其主胰管并没有发生扩张,因此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通常无法对其是否和主胰管相通进行确定,因而比较容易将其误诊成为浆液性囊性肿瘤或者是粘液性囊性肿瘤。那么混合型IPMN的临床表现,不但具有主胰管型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分支胰管型的特点,且其通常也表现为分支胰管内病变累及到主胰管。SPT患者的临床发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目前来说,其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在SPT影像学检查中,其临床特异性表现不明显,其CT检查则多为胰腺囊实性肿瘤,其边缘较清晰,并且包膜完整,在其增强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强化,患者的肿瘤实性部分以及包膜也均会出现钙化问题[3]。其中恶性SPT的临床指征则为:患者影像学检查出现明显的核异性,细胞呈多形,并且会出现比较深的胰腺浸润问题以及神经或脉管侵润,同时其核分裂现象也会随之增多。在以上研究中,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检查中,均出现9例SPT患者。其中MCN则是多见于中年女性,在以上分析过程中,MCN患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上,并且术后病理后发现4例女性,1例男性。MCN多见于发生在胰体尾部,在其临床诊断中可见其细胞出现卵巢型间质,并且这种间质是和卵巢间质相似的一种高细胞密度间质,细胞的排列顺序呈密集纺锤形。其中MCN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是在其胰尾部位出现类球形囊肿,并伴有低密度液体成分,其囊壁位置也有可能会出现局部钙化问题。即使患者是良性粘液性囊性肿瘤,其也非常有可能会发生间质侵润或者是远处转移。一旦出现以上情况,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则认为其具有恶性倾向。目前在临床上采用超声内镜和囊液CEA、VA19-9联合对囊腺癌进行诊断,那么其灵敏度可以达到94.4%。其中在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临床表达上,MCN患者不会对MUC-2表达,但是IPMN则经常会对MUC-2进行表达,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就可以把MUC-2表达作为是区分MCN和IPMN的一个标准。

就目前来说,在临床上对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类型进行明确诊断,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位于胰尾部的分支胰管型IPMN以及MCN,在临床诊断中更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囊实性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临床诊断上容易出现误判,不过两者在治疗中,均需要对其进行完整切除,所以对其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进一步提高临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在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断中,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其术前诊断和术后病例分析结果的吻合率正在逐步上升。但是因为分支胰管型IPMN以及混合型IPMN这两者,和MCN以及假性囊肿之间的鉴别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比较容易发生患者术前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影像学检查中,良性囊肿和分支胰管型IPMN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较难进行分辨[4-5]。所以说在患者临床手术治疗中,应该尽量对切除无症状的良性小囊肿进行避免,尤其对于那些是在胰尾上的小囊肿,将其误诊成为MCN,并将其进行切除,那么这也就容易造成过度治疗。

综上所述,在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需要不断的对其临床诊断方法和病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的加强对其不同类型的认识,突破患者手术治疗中存在的困境,最大化的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度治疗或者保守治疗问题,从而对其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行最大化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高红桥,杨尹默,庄岩,等.胰腺囊性肿瘤的定性诊断[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2):364-365.

[2] 殷小平,梁广路,田笑,等.胰腺囊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169-171.

[3] 王亚军,孙家邦,李非.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要点[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285-286.

[4] 库尔班·阿吾提,张顺杰,徐维维,等.胰腺囊性肿瘤15例诊治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5):196-197.

胰腺肿瘤范文第4篇

胰腺囊实性肿瘤(cystic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pancreas’cstp)是一类近来被人们认识到的、组织发生尚未定论的新的肿瘤实体’因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除极少数外’手术切除均能治愈,因此临床及病理医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这一肿瘤实体十分必要。我们通过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方法’对8例sctp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

材料与方法

收集海军总医院1983~1997年手术切除胰腺肿瘤标本’复查原切片’确诊为cstp者8例(会诊1例)。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并获得随访材料。选择有代表性的蜡块’连续切片’行he及pas染色。免疫组化:抗体选用细胞角蛋白ae1(ck ae1)、细胞角蛋白ae3(ck ae3)、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at)、溶菌酶、肌动蛋白-hhf35、嗜铬粒素a、突触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胃泌素、生长抑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抗体均为zymed公司产品;采用sp法’每次染色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电镜观察:3例电镜标本均取材2~3块’3%戊二醛及1%锇酸双固定’梯度乙醇及丙酮脱水’环氧树脂812包埋’1 μm半薄切片定位’50 nm超薄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philips-cm100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一、临床资料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8例cstp均为女性’年龄14~33岁,平均25.3岁。2例伴上腹部不适’余6例均为偶然发现的上腹部肿块。ct检查5例均为有包膜的、由不同比例囊实性成分组成的、不均匀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影(图1)。随访结果8例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随访时间。

二、病理资料

1.大体检查:均为圆形或卵圆形肿物’外有纤维性包膜’与胰腺组织分界清楚’例5和例6肿物分别与胆囊和脾脏粘连。直径7~12 cm(平均9.6 cm)。切面均为囊性区与实性区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其中2例以囊性为主’1例以实性为主’余5例囊实性成分比例大致相等。实性区质软’淡黄色或灰褐色’囊性区内含暗褐色混浊液体’囊壁厚0.5~0.8 cm’ 见内壁附着松软棉絮样物。

2.组织学检查:8例cstp的肿瘤外均有厚薄不一的纤维性包膜。肿瘤实质均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二者的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实性区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片块状。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间界限清楚’核圆或椭圆形’位于中心’一些瘤细胞可见明显的核沟’核染色质细’隐约可见单个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例6核略有异型性,可见散在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细胞质量中等,弱嗜酸,部分区域胞质透亮,一些细胞质内可见pas染色(抗淀粉酶消化)阳性的小球。假乳头区肿瘤细胞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分枝状假乳头’假乳头表面细胞呈复层排列’远离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退行性变并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囊性变。实性区与假乳头区之间的过渡区表现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排列,近血管端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核在远离血管侧;远离血管端肿瘤细胞排列松散。例6部分肿瘤组织排列呈网状’之间形成血窦’似海绵状血管瘤。实性区与过渡区肿瘤细胞间常可见微囊、泡沫细胞堆及胆固醇裂隙和异物巨细胞反应。例3肿瘤部分区域侵及胰腺实质’例5和例6肿瘤虽分别与胆囊和脾脏粘连’但肿瘤与二者之间有纤维组织分隔’并无浸润。

3.免疫组化结果:8例cstp中,α-1-at(图9)、溶菌酶均为弥漫阳性’6例波形蛋白弥漫阳性’2例肌动蛋白呈局灶阳性’1例在肿瘤细胞巢周边可见多个嗜铬粒素a阳性的细胞簇’ck ae1、ck ae3、突触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胃泌素、生长抑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上皮膜抗原均为阴性。8例中’er弥漫阳性者4例’局灶阳性者1例’pr均为弥漫阳性。

4.电镜观察:3例肿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多角形。2例肿瘤细胞间可见中间型或桥粒样连接及含有微绒毛的微腔。瘤细胞核较大’圆或长圆形。一些细胞核有明显的切迹’核染色质较明显’可见单个核仁。一些细胞质内细胞器较丰富’以肿胀变性的线粒体为最多’其次为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2例可见中等电子密度、有界膜的酶原分泌颗粒’直径500~600 nm。2例肿瘤细胞中出现平行微管结构―“环片层”’1例肿瘤细胞内见到张力微丝。少数细胞质较亮’细胞器稀少’内可见微丝、核糖体及神经内分泌颗粒。例6肿瘤细胞中见到有界膜包绕、内有平行管状结构的长圆形小体’我们认为是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

讨论

cstp相对少见’由frantz 1959年首次报道’截止1998年共报道299例[1-3]。过去常将其误诊为非功能胰岛细胞瘤、囊腺瘤、囊腺癌等’本组的8例中’除近年的3例外’余6例均曾被误诊为“非功能胰岛细胞瘤”、“乳头状腺泡细胞癌”等。cstp好发于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1.8~23.9岁’偶发于老年妇女和男性[4]。肿瘤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偶有报道位于腹膜后与胰腺无关,甚至位于肝脏[1]。2/3患者表现为偶然触及的上腹部巨大而有囊性感的无痛性肿物’少数伴腹痛或不适’极少数肿瘤破裂发生腹腔内出血[5]。本组8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平均25.3岁。7例位于胰腺’1例位于胃大弯浆膜面。 组织学上cstp显示实性和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本组尚出现了前两者排列方式的过渡区,即假菊形团排列。肿瘤细胞形态一致’一些继发性改变如出血、坏死、间质粘液变性’肿瘤细胞间出现泡沫细胞同时伴有胆固醇裂隙和异物巨细胞反应也是cstp的常见变化’本组8例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出血、变性坏死,6例中见到细胞间微囊’泡沫细胞堆’胆固醇裂隙和异物巨细胞反应。

cstp需与以下胰腺肿瘤鉴别:(1)非功能胰岛细胞瘤:组织学上’ cstp的实性区与内分泌肿瘤组织相似’但后者常缺乏cstp中所见的假乳头排列。免疫组化cstp α-1-at强阳性’波形蛋白弥漫阳性’内分泌标记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阴性或有极少数细胞阳性。电镜下’内分泌肿瘤细胞质内含有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而缺乏cstp中大的酶原样颗粒和丰富的线粒体’此外’细胞核通常圆形而无切迹。(2)腺泡细胞癌: 更常发于男性’与cstp相比’癌组织与周围分界不清’切面呈结节状’有的腺泡状囊腺癌切面呈多囊样。显微镜下’呈腺泡或小梁状排列而无假乳头样结构’肿瘤若为实性则富于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肿瘤表达胰酶’此外’ck阳性在cstp中是少见的。(3)胰母细胞瘤:更常见于10岁以下男孩’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显示未分化区、导管区、腺泡区、偶见内分泌分化区’特征性的变化是出现鳞状上皮岛[6]’胰母细胞瘤亦可出现坏死’但缺乏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和假乳头样排列’另外’胰母细胞瘤的上皮细胞通常呈腺泡样排列’这些细胞胰酶染色阳性而波形蛋白阴性。

多数cstp能被完整切除而治愈’长期随访无复发。本组8例手术切除后均未复发或转移。少数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但即使是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肿瘤再次手术’远期效果也较好。组织学表现对其侵犯行为的预测似乎不可靠[7]’本组1例有多核瘤巨细胞者亦无侵袭行为。包膜或血管侵犯和周围组织浸润与凶险病程并无相关性[8]。本组有侵犯行为的例3切除后4.5年无复发或转移。horisawa等[9]认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手术不完整切除及患者年龄较大有关’因22例恶性cstp中’多数30岁以前发生转移的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很好(其中4例11~12岁的患者再次切除后’随访9~16年均无复发)’而8例36岁以上发生转移的患者中的5例分别于复发后4~11年死于肿瘤。

胰腺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段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123-02

中段胰腺切除(medial pancreatectomy,MP)系Guillemin[1]在1957年首次应用于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的治疗,此后1959年letton[2]报道对胰腺外伤患者进行节段性胰腺切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993年Rotman等[3]正式报道了14例患者行胰腺中段切除治疗胰腺颈部肿瘤,由于保留了更多的正常胰腺组织,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此种手术方式迅速得到了胰腺专科医师的重视。现就2002年7月~2007年8月我院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病例情况及其围手术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2例因胰腺颈体部肿瘤行远端胰腺联合脾脏切除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MP患者共计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59岁,平均51岁。患者术前均经过CT扫描,明确肿瘤位置大小、血管毗邻及正常胰腺情况。肿块直径在1.5~4.0cm。肿瘤位于胰颈部瘤3例,胰体瘤4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岛细胞瘤及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各1例。7例患者均行MP+胰体尾空肠端侧吻合、空肠空肠端侧吻合,对照组12例均行传统的远端胰腺联合脾脏切除。

1.2手术操作要点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加全身静吸复合麻醉相结合,选用上腹部正中切口,前组手术由胃结肠韧带无血管区进入小网膜囊,显露胰腺,明确肿瘤位置及周围情况,游离胰腺后壁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间隙,肿瘤近侧lcm电刀切断胰腺,结扎近端主胰管,将远端的胰腺连同肿瘤一起向左侧翻转。仔细离断胰腺与脾动静脉之间的分支血管,距肿瘤远侧边缘1cm处切断胰腺,移除标本,插入硅胶管至远端主胰管;近侧胰腺断端间断褥式缝合关闭残端。远侧胰腺断端行胰肠Roux-Y吻合(端侧全口-层间断缝合法),空肠袢长约40cm,于胰头残端放置乳胶引流管,远端胰肠吻合口旁引流低位放置自制的双套管一根,术后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对照组一律分离脾周韧带后向内侧翻起,游离至肿瘤远端1cm处切断,胰腺残端处理同上。术毕于胰腺残端置以双套管引流而脾窝置以乳胶管引流。

1.3术后处理

全部病例术后均行全胃肠外高价营养同时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保持足够的热量、电解质及水分的供给,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必要时可以根据引流液培养加药敏结果来选择合适抗生素。观察引流液量、性质、色泽变化,同时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变化,早期发现并处理胰漏。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2.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

2结果

所有患者无住院死亡,胰漏的诊断标准[4]为:术后第3日或者第7日,引流液淀粉酶大于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上限3倍,引流液量大于10mL,前组胰漏1例,单日最大引流量约30mL,行施他宁治疗加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未出现发热等腹腔内感染迹象,于第20日带管出院,并于两周后拔除引流管。通过电话及定期门诊复查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随访病例无复发。在手术平均出血量、腹腔感染和长期使用胰岛素等方面中段胰腺切除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能够保证安全有效的预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器官的正常功能是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的最基本的原则。胰腺良性肿瘤由于受到肿瘤大小、位置的限制,摘除术成功率很低,对于胰颈体部肿瘤往往采用扩大的远端胰腺切除术(extended left pancretectomy,ELP),此类手术方式由于切除了过多的正常胰腺组织(最多保留50%),术后易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中段胰腺切除术(medial pancretectomy,MP)又称为节段性胰腺切除术(segmental pancreatectomy,SP),能保留较多的正常胰腺组织(约保留75%)[5],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减少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于采用MP术式治疗颈体部良性肿瘤者意见统一,而对于颈体部恶性肿瘤采取MP术式是否有利,各方报道意见尚不统一,Shimada等[5]认为在胰腺颈体部低度恶性肿瘤中行MP术尚需满足以下条件:肿瘤包括周围正常组织的切除范围直径不能超过6cm,尾部残留不能少于5cm。

由于各方报道差别较大,胰漏发生率为0~54%,平均19%。中段胰腺切除后吻合方式有胰头及胰尾空肠双吻合式及胰头侧封闭加胰尾空肠吻合两种,MP术后采取何种吻合方式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吻合口越多,产生并发症的机会特别是胰漏的几率越高,因此减少吻合口的数量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习惯于后一种方法。同样因技术复杂我们认为该术式应该在较为成熟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执行的观点[6]。至于是否应用抑制胰酶分泌药物治疗与胰漏发生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生长抑素能够有效地减少胰漏的量,这在PD术胰肠吻合当中也获得了验证。Sauvanet等[7]多中心的研究报道认为胰漏与吻合技术以及胰尾残留部分的条件有关,尤其伴有纤维化、胰腺质地较软的更容易并发胰漏。对于是否放置胰管内支架,我科处理是每例均放置支架管以保证吻合的确切。

我科行保留胰尾的中段切除术的7例患者为无长期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病例。我们认为尾部残端保留长度>5cm者很少发生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Shibata等[8]报道切除胰腺组织>12cm(切除>2/3),患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加,尤其包括胰尾部分切除后,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更明显,通过对手术前后血糖波动情况的对比,发现中段胰腺切除对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基本不产生大的影响,在我科切除的7例当中最长随访83个月也未发生糖耐量的改变,因此术中明确肿瘤性质并保证切缘安全的情况下,切除范围距离肿瘤边缘0.5~1.0cm即可,且MP术式对原有消化道的正常结构改动最小,具有明显的远期生活质量。

我科7例中段胰腺切除的手术处理及术后随访结果表明,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颈体部肿瘤的治疗当中相对于传统的胰体尾部切除术在保留胰腺内外分泌腺功能、保留脾脏、维持胃肠消化道的生理延续性、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而中段胰腺切除手术由于操作相对复杂,由此引起并发症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专科医师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和对手术的熟练程度的掌握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Guillemin P,Bessot M. Chronic calcifying pancreatitis in renal tuberculosis: pancreatojejunostomy using an original technic[J]. Mem Acad Chir (Paris),1957,83(27-28): 869-871.

[2] Letton AH,Wilson JP. Traumatic severance of pancreas treated by Roux-Y anastomosis[J]. Surg Gynecol Obstet,1959,109:473-478.

[3] Rotman N,Sastre B,Fagniez PL. Medial pancreatectomy for tumors of the neck of the pancreas[J]. Surgery,1993,113(5): 532-535.

[4] 徐彬,靳大勇,周晓晖,等. 术后胰漏的治疗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13(12): 822-824.

[5] Shimada K., Sakamoto Y, Esaki M, et al. Role of medial pancreat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and isle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tic neck and body[J]. Dig Surg,2008,25(1):46-51.

[6] 李德春,陈易人. 胰腺癌诊治中的几个问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要点[J].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5,28(1):1-2.

[7] Sauvanet A,Partensky C,Sastre B,et al. Medial pancreatectomy: a multi-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53 patients by the French Pancreas Club[J]. Surgery,2002,132(5): 83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