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金钱的魔力》评课稿范文 《金钱的魔力》是世界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的节选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关照的故事。文章本身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对于人物形象学生也容易把握,因此俞老师在教学中就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主线,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开始,老师让同学看课题联想到“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并抓住鬼展开教学,找出文中的“鬼”是谁,然后再次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谈谈自己对托德的感受。

在教学中,俞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托德从“刻薄”到“尊重”的前后的态度变化这条主线,以此为切入口,通过找出课文中描写托德和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去感悟,去体会,从而揭示了两个市井人物的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教学中,为了突出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特色,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练读这篇课文,并且试着独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在朗读“老板听到‘钞票’二字,赶紧跑来接待我”这一段时,老师不仅加快了语速极力表现老板夸张的兴奋,为了能赚到钱,又不断地表演动作,拼命的夸奖我身上的衣服来讨好我,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是令人叫绝。在感受托德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学中老师在让学生感悟托德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后,又让学生走进托德内心世界,想象托德看到“我”衣衫褴褛时的冷漠、当“我”颇为胆怯地请他通融时的刻薄、当“我”说我的大票怕他换不开时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进行表演对话,进入他“以貌取人见钱眼开“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金钱的巨大“魔力”。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也极具特色,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把人性的丑陋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比如托德的笑,第一处笑:“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多么有特色的描写,“还有……还有……还有……”一种笑容竟然有这么多纹路; “就像……”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生动地描写。第二处笑:“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这样的描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精彩,也正是抓住这一瞬间的凝结,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暴露无疑。最后俞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赤裸裸的呈现出来,确实非常的精彩。

在领略了马克吐温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认识了人性的丑恶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个深思:金钱给我们到底带来了什么?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物欲,金钱至上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有很多人都沉醉其间,不可自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他们认识到很多东西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比如亲情、友情……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所以可以通过设计小练笔:想一想金钱买不来什么?来升华主题。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拜金主义 表现 危害 治理途径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85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分析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在阐述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时强调,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居“三个主义”之首。

一、 拜金主义的内涵

(一) 拜金主义的含义: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看作是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当作人生活动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目的的意识行为,视金钱价值为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是资本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取向。

(二) 拜金主义产生的根源:1、历史根源: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有关,而且也与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有关。在商品经济社会,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为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所以它被当作万能之物。”[1]所以一切对象的东西西顶峰天物质利益和财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刺激了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望,产生了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一切都讲等价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被看作裸的金钱利益关系。2、现实根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经济是拜金主义的深刻的根源,只要存在商品经济,金钱拜物教就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三)拜金主义的特点:1、金钱至上性。拜金主义者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把金钱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价值,在他们看来“谁有钱,谁就会受到尊敬,谁就能拥有一切”“有钱可是鬼推磨”,金钱有着无穷的魔力,是获得一切的法宝,从而拜倒在金钱的脚下,成为金钱的奴隶。2、贪婪性。贪婪性是拜金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拜金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金钱,占有金钱。一种金钱的欲望满足了就会有更大的金钱欲望,这种欲望是一种疯狂的魔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欲壑。3、反道德性。拜金主义者看来,只有金钱才有光芒,其他的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时间的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衡量,获得金钱的多少为标准,包括人身都可以用金钱来交换,当作商品来买卖。

二、拜金主义的危害

拜金主义的出现绝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相反,它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社会思潮,危害性极大,若任其发展,将祸国殃民。

(一)从人们自身的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把人的地位降到金钱的奴隶,使人们丢失了正确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向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是时代的悲哀,民族的悲哀,人民的悲哀。

(二)从社会发展来看,拜金主义泛滥必然使社会成为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丧失道德、缺失信仰的“动物世界”。 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政权就会岌岌可危;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治理拜金主义的途径

作为一种落后、消极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对我国社会有着巨大危害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抵制和治理。虽然彻底消灭拜金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但是并不意味着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对拜金主义就束手无策,事实上我们可以采取诸多方法有效抵制拜金主义[3]。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拜金主义的经济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国的市场经济刚起步,需要我们及时地研究新问题,逐步健全市场管理, 完善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条例,使经济活动尽快纳入正常运作轨道, 克服不正当竞争,消灭拜金主义赖以产生的土壤。

(二)规范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消除拜金主义的政治基础。第一,纯洁党政队伍,严惩党内的和权钱交易。治理拜金主义首先要治理好党内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大量事实说明,把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就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就能把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做好。[4]第二,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全部近代法制史都证明: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和制度,优化权力结构,逐步形成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格局,第三,发扬民主的作用。民主要求透明,透明必然清廉。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拓宽监督渠道,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腐败的机制,使权力运行置于严格的民主监督之下。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消除拜金主义的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帮助人民群众突破“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金钱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拜金主义,关键在党,在干部。各级党组织应当建立和完善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警钟长鸣,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反腐倡廉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绝不拿原则做交易,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消除拜金主义的社会基础。1、反对拜金主义对人们的侵蚀, 关键是加强道德建设。要抓好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倡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主导媒体必须担负起扬善抑恶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揭露拜金主义的丑恶现象,还要旗帜鲜明地批判拜金主义。让全社会摈弃拜金主义,倡导义利并重,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抵消拜金主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感染力。2、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是分不开的, 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求有严密、完善的法律去规范,去能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进而克服由此而带来的政治、思想领域中的盲目和无序状态。3、要坚定理想信念,用崇高理想低御物质金钱诱惑。人们一旦牢固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能自觉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目标而不怕困难,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积极完善社会结构,有效完善社会组织,大力调整社会关系,不断形成社会合力,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创造活力,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有效抵制拜金主义思潮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P15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P89)

[3]王国敏、李玉峰,论中介拜金主义的有效途径:消除”经济人”假设的不良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哈利波特,价值观,宿命论,叛逆主义,现实主义

 

自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7年的问世,到2005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出版,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众多哈迷带来的是无数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与评论。尽管,在哈利波特小说的第四部刚面世不久,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纷纷质疑哈利波特现象,批评其成功只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而不是一部文学经典,但是随后各种研究哈利波特小说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哈利波特小说的研究逐步走上科学和严谨的道路。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从小说本身分析小说的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其次是文化角度,以叶舒宪为代表。 他提出了文化寻根的观点,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对哈利波特现象做了文化阐释,提出“哈利波特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1](p31)。而国外的学者则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小说中出现的人名、物名的来源。其中美国图书馆专家斯蒂夫•万德•阿克编辑整理而成的《哈利•波特的辞典》是研究哈利波特小说最为丰富全面的参考书,“其中有小说情节大事记、英美英语词语变体对照表以及其他的相关列表和信息”[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哈利波特的研究已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仍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宿命论,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方面研究,以使读者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英国社会文化思潮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宿命论

作为在英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宿命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与其说是一部史诗,不如说是统治阶级(国王)使其政治权利合法化的思想工具和借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延续了2000多年后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然而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或女王依然存在。虽然他们不再具备往日的赫赫大权,但是国王和女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无偿的享受着最高级别的待遇。由此可见君权神授思想对英国的影响之深。虽然宗教信仰也对宿命论的传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宗教的信仰已经超出了宗教本身宣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论文大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君权神授思想是宿命论思想滋生和蔓延的温床。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也多处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哈利刚一出生父母就被伏地魔双双杀害,哈利在母亲魔咒的保护下得以幸存。在当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魔术师,但是在哈利波特的几部作品中,邓布利多却出人意料的没有与伏地魔进行过真正的较量。作者让邓布利多在第一部中被骗离学校,在第二部中暗中给哈利提供信息,在第四部中不出现。面对伏地魔的阴谋,哈利每次都挺身而出。有意思的是在每次同伏地魔的殊死较量中哈利不是以高超的法力胜出,而是凭借运气和智慧一次次战胜伏地魔。从种种巧合不难看出,哈利是命中注定要与伏地魔展开决斗最终战胜邪恶。在细节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在危急关头抽出了象征格兰芬多学院的剑,杀死了象征斯莱特林学院的巨蟒,这与亚瑟王拔出石缝中的象征王权的剑如出一辙。如果亚瑟王从石缝中抽出宝剑是为了君主权利的合法化,那么哈利抽出象征格兰芬多的剑便是为了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哈利是伏地魔所不能战胜的。此外,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一开始,伏地魔就承认“(自己)不能杀死哈利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哈利的运气”[3](p10),但随后他又表示“这就是他的命运,他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按照命运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被哈利杀死”[3](p10)。这就是宿命论,是英国社会思潮的真实写照。

二、叛逆主义

叛逆主义在小说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深层次。

2.1表面层次

英国人历来保守传统,不愿打破陈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新鲜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渐进入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英国社会,叛逆主义应运而生。作者笔下的哈利波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学生,他敢于冒着被学校开除甚至死亡的危险打破各种规章制度。他爱闯祸,成绩一般却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家族历来重视血统,以传承纯正的血统为传家遗训。然而到了霍格沃茨学校后他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交往中很快抛弃了这种世俗的观念。家养小精灵多比原来是卢修斯马尔福家的奴隶,但是他违背了千百年来家养奴隶必须忠于主人的规矩想方设法把卢修斯的阴谋告诉哈利并阻止哈利去学校以避开危险。

2.2深层次

就宿命论而言,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并不是一味宣扬人类的无奈。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顽强的意志,他们通过双手选择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组合违反校规闯入学校禁地,三人各显神通打开了通往魔法石的门,成功阻止了伏地魔的阴谋,完成了一件对于他们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同样在这一部小说中,当初入霍格沃茨的哈利即将被分院帽分到他非常讨厌的斯莱特林学院时,哈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向往的格兰芬多学院,这就是人的自主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在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结尾,当哈利说出心中的疑惑时,邓布利多校长告诉哈利,让我们成为哪种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三、现实主义

哈利波特小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小说给读者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现实社会的“麻瓜”世界,另一个是带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对“麻瓜”世界的描写与批判,作者主要是通过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哈利姨父德思礼一家反映出来的。作者笔下的德思礼一家人臃肿笨拙,形状丑陋却洋洋自得。

“他高大魁梧,胖的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削的金发女人。她的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这样每当她花许多时间隔着篱墙引颈而望、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就派上了大用场。德思礼夫妇有一个小儿子,名叫达力。在他们看来人世间没有比达力更好的孩子了。”[4](p5)

这个“麻瓜”世界里没有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差点被德思礼先生撞倒的老年人拥抱他以庆祝伏地魔被哈利打败时,德思礼先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生了根”[4](p6);为什么由于多比的恶意捣乱使德思礼痛失一大笔交易时,德思礼先生可以六亲不认的对哈利打骂交加并把他关在一间暗室里。此外,德思礼一家还是极端传统保守的人,她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接受改变。在一连串的古怪事件发生后。他们选择消极的逃避来否认哈利就是一个魔法师的事实。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传统守旧的应该社会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首先建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间。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对金钱和资本的狂热追求丑化了人们的心灵,疏远了人际关系。守旧与改变更是英国社会经常遇到的尴尬。哈利是一个珍视感情的正常人,他在“麻瓜”世界生活了10多年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原因就是,“麻瓜”世界,或者说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一个没有了爱与关怀的世界。国内研究哈利波特的权威叶舒宪先生也在《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一文中有过类似的表述:“政治倾向上魔幻主题的弘扬主要体现着对现代社会的反叛,对片面发展高科技和市场社会的不满。”[5](p56)

与“麻瓜”世界相对立的是带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在那里人人都生而有法力,轻挥魔杖,就能完成繁重的日常琐事。这里每个人既很特别又很普通。哈利在这里找到了与他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受到了老师和校长的关心和指引,见识了多种多样的魔法。论文大全。与“麻瓜”世界的无聊和残酷相比,魔法世界的刺激、神秘、巫术、巫师、飞天扫帚和魁地奇球比赛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乌托邦,危险和阴谋依然存在,世俗的观念和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麻瓜”世界的多数人是极端纯血统主义者,以自己的纯血统为傲,并以“永远纯粹”为家族座右铭,他们蔑视有“麻瓜”血统的人。出生在纯血统家族的马尔福像他的父亲一样高傲自大,不学无术,拉帮结派,歧视和嘲笑有着“麻瓜”血统的同学。歧视现象不仅表现在血统方面,还表现在性别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 罗琳是一位女性作家,然而在小说中女性数量处于劣势地位,没有担任关键的角色反而需要男性的保护。最明显的是在黑魔法防御课上,斯内普教授对赫敏视若无物,甚至批评她的积极回答课堂问题是扰乱课堂秩序。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看似平等的魔法世界实际上是一个男权统治的不平等的世界,借此作者尖锐的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

魔法世界也是一个虚伪的世界。倡导黑魔法的伏地魔自身就有“麻瓜”血统却纠集其他极端纯血统主义的食死徒党羽清除“麻瓜”,妄图重建一个纯巫师血统的魔法世界。同样,斯内普教授口口声声称自己的学生为“先生”和“女士”却歧视女性,将对哈利父亲的仇恨发泄到哈利身上,想方设法找哈利的麻烦。更可笑的是,斯内普自身也有“麻瓜”血统却自称“混血王子”加入了伏地魔的队伍。论文大全。伏地魔号称清除“麻瓜”,实际上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可以让全世界的巫师都害怕提到他的名字。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杀害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母,最终被欲望和残忍迷失了方向。所以“他不懂什么是爱和友谊”这就是为什么伏地魔不能战胜哈利的原因。

四、总结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部魔幻主题的小说,然而它超出了魔幻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的作者J.K.罗琳原本期待它是一部儿童作品,然而小说也让众多的成年人如痴如醉。原因是它迎合了人们的需要,顺应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取向。宿命论在社会思潮中虽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已经受到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挑战。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新的元素在英国社会逐渐得到接受。从文化寻根视角研究哈利波特现象的叶舒宪先生指出,哈利波特在全球的风靡暗示了凯尔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表明它的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1](p31)。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张顺美.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多元成长主题[D]. 2006.

[3] Julia Pond. Divine Destiny or FreeChoice: Nietzsche Strong Wills in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D]. 2008.

[4] 罗琳J.K. 哈利波特全集[M]. 马爱农, 马爱新, 张红,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

[5] 叶舒宪. 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J]. 瞭望新闻周刊,2005,1.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爱情;金钱;《金色夜叉》;尾崎红叶;社会反思

1 作家、作品简介

尾崎红叶,1868年1月10日出生于江户,日本小说家,杂志编辑,俳人,本名德太郎,父亲是著名象牙雕刻师。1885年,在大学预科学习时,和山田美妙等人成立“砚友社”,推崇写实主义,出版的机关刊物《我乐多文库》,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同人杂志。1888至1890年在帝国大学法科、文科学习,辍学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9年,以发表短篇小说《两个比丘尼的色情忏悔》成名,同年,任《读卖新闻》文艺栏编辑,早期创作受古典作家井原西鹤的影响,其后风格不断变化,创作有中篇小说《香枕》(1890)、《三个妻子》(1892),长篇小说《多情多恨》(1896)。作为“拟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尾崎红叶的文学和幸田露伴的文学曾经在明治时期的后半时期并距文坛,被称为文学史上的“红露时代”。尾崎红叶的小说,以写女性见长,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塑造和女性心理描写方面,刻画得生动形象、独具特色。同时,他在表现方式和文体方面也作过多种尝试,形成了独特的小说口语体叙述模式。

《金色夜叉》是尾崎红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日本明治时代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耗费了作者晚年的全部心血,在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年之后,最终因为作者身患胃癌去世,很遗憾成了未完之作。“金色”是指黄金的颜色,“夜叉”是指怪物,“金色夜叉”指的就是被金钱所驱使的恶魔,《金色夜叉》这部小说是围绕金钱和爱情而写的一部爱情小说。主人公间贯一的父亲曾有恩于泽隆三一家,因此当父亲病故贯一成为孤儿以后,泽隆三夫妇便收养了他。10年来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供他上学,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并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阿宫许配给了他。他与养父母的女儿阿宫从小青梅竹马,等贯一上了大学以后,两人就准备结婚。但是这一年阿宫参加了新年纸牌游戏会以后,贯一的命运便被改变了。在金钱和权势面前,阿宫的父母背弃了诺言,抛弃了诚信,竟然答应了富山唯继对阿宫的求婚。就连贯一深爱着的阿宫也被富山唯继那偌大的金刚石钻戒迷失了信念,默许了父母的决定。她嫁给了有钱有势的富山唯继。悲剧就从这里开始,爱与恨使悲痛欲绝的贯一离开了寄居十年之久的养父母家,也离开了即将毕业的学校和光明的前途,做起了人人都唾弃的高利贷生意,彻底成为金钱的奴隶和冷酷无情的恶魔,他想借助暴敛财物来医治内心的创伤并报复社会。而婚后的阿宫生活得并不幸福,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着的人还是贯一,阿宫厌倦了跟富山没有爱情的无聊的生活,因思念贯一而抑郁成疾,却始终得不到贯一的谅解……

2 爱情与金权主义

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间贯一和阿宫青梅竹马,阿宫并不喜欢唯继,但还是嫁给了唯继。在爱情和金钱面前,阿宫选择了后者,这是阿宫金权主义的表现。阿宫金权主义的形成,与社会因素、阿宫的父母以及阿宫自身三个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从社会因素来看,阿宫所处的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掠夺了许多财富。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身份制度开始崩溃,还出现了资本主义化的热潮,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开始腐朽和堕落。阿宫在爱情与金钱面前,选择了金钱,抛弃了她与贯一纯洁的爱情。阿宫这种拜金主义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明治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次,阿宫之所以这样做,还受到了父母对她的影响。纸牌会上,阿宫的美貌吸引了很多人,唯继光芒四射的钻戒让很多人感到震惊。贯一曾疑心阿宫是否喜欢唯继这样的人,阿宫表示自己不喜欢唯继。纸牌会后的某一天,箕轮家的太太来到泽家中提及婚事,要阿宫在贯一和唯继之间做选择,阿宫的父母也开始商量这件事,阿宫动摇了,她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贯一,因此贯一什么都不知道。看到阿宫变得苦闷以后,贯一对阿宫更加的温柔体贴,这使得阿宫更加痛苦。从阿宫父亲与贯一的谈话以及阿宫母亲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贯一和唯继之间,阿宫的父母希望阿宫嫁给唯继,同时也在促成这桩婚事。因此,父母对阿宫金权主义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再者,阿宫自身也有金权主义的潜在思想。文中明确提到过,“以自己的这份姿色,来换取父母这份微薄的资产和一个多如牛毛的学士地位的丈夫,这绝不是自己的最高要求”。可以看出阿宫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她想凭借自己的美貌换取更多。因此,即使她和贯一是相爱的,但还是会选择跟唯继结婚。在热海,阿宫的母亲曾经对阿宫说要是不愿意的话,也不会硬逼她嫁给唯继,阿宫随即说自己嫁过去是肯定的。可以看出,阿宫对于和唯继的婚事,并没有拒绝的意思,虽然她爱着贯一,但是更加迷恋金钱,不管贯一如何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热海一别,阿宫和贯一从此分道扬镳,贯一一去不复返。为此阿宫感到痛苦,深深思念贯一,但还是没有抛弃嫁给唯继的念头。由此可以看出,阿宫拜金主义的形成与其自身的虚荣心也是密不可分的。

3 社会反思

月光下的热海,当贯一那重重的一脚踢向阿宫后就断绝了与他所熟悉的所有人的联系。为了尊严,他采取了复仇,然而这复仇的代价是昂贵的,他不仅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还走上了一条为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众叛亲离的道路,成了一个残忍的高利贷者,他疯狂地报复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也疯狂地报复社会,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金钱魔鬼。尽管这样,他的仇恨和苦恼并没有随之缓解、消失,爱与恨的痛苦依然无情地煎熬着贯一的心灵,折磨着他的躯体。贯一的“恨”来自他的爱被抛弃,由爱生恨,由相亲相爱到不惜代价地进行报复,这其中积累了太多的爱恨纠葛。

尾崎红叶有一种观点,他认为支撑人生的两大要素就是爱情和金钱。作品中的间贯一就是爱情和金钱相斗争的代表人物,阿宫则是明治时期妇女的代表人物。一个因为钱财背叛自己内心而后悔的美丽女子,一名因爱生恨变成视财如命的孤独书生,都为了一段不能回头的情路付出一切,用余生来赎这情爱之罪。一方面,贯一的心千疮百孔,无法治愈。最终,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想要用新的苦来淡化过去的伤疤,但是却收效甚微。作品反反复复地渲染了高利贷的惨无人道,一再说明这种经营的不道德和穷凶极恶,但它仍然顽固地存在和繁盛,因为这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贫困化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日本历史中,不管是德川幕府还是明治时期,群众斗争多以反对高利贷为导火线的。可见,这部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具有历史实录的性质。另一方面,抛弃了贯一以后,阿宫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丢弃了一生的真爱,追求世俗物质的享受,这是她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她自己欺骗了自己,导致了一生的悲剧。在对爱情主题的描写中,阿宫对贯一的感情有一个从不明确到明确的过程,而起初的不明确正是少女时期的阿宫深受金钱观念腐蚀的结果。阿宫被金钱所迷惑,背叛了青梅竹马的爱情,对此作者是持明确的批判态度的。但是换个角度思考,阿宫的选择也反映了明治时期压在日本妇女身上的社会包袱,即封建的家庭关系和妇女的附庸地位。明治时期是日本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金钱欲跟物欲日渐膨胀,各种社会矛盾急剧表面化。《金色夜叉》恰恰触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这也是这部小说能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在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里,却不由自主地受到金钱的左右,金钱并不能使人得到解脱,只能将他们引入痛苦与毁灭的深渊。作品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而鞭挞了明治社会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拜金主义,讴歌了爱情、友情的伟大。这部小说被日本文坛誉为“当世的活写真”,它构思奇特、内涵丰富、笔调流畅,对后来的许多日本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爱情,是多么的迷人,而金钱又是多么的灿烂。原是两小无猜的眷侣,情感的天平却在金钱的面前倒塌。人生很讽刺,一旦选择了一条路,便选择了一种生活,贯一也罢,阿宫也罢,都是不能和生活妥协的人。自己想要的,若是得不到,要么形同行尸走肉,要么就干脆憔悴得如一片落叶。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爱情故事视为美丽的乌托邦,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奢侈品通过影像书刊变得铺天盖地般的泛滥。披头士有过一首流行歌曲《金钱不能收买我的爱》,我觉得非常适合尾崎红叶的这本挚情小说。《金色夜叉》表面上是把主人公间贯一比喻成金钱的魔鬼,可是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误入迷途的少女阿宫嘘唏不已。考验他们爱情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绝望的等待和漫漫无期的内心煎熬。爱情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爱情跟面包哪个重要,也是亘古不变讨论的话题。

红叶在《金色夜叉》中,对金钱万能的社会采取蔑视和否定的态度,对贵族统治阶级表现了一定的反感和反抗精神,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情、友谊和社会正义。直到今日,《金色夜叉》在日本文学史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以它奇特的构思、浩瀚的内涵、隽永的情韵和幽畅的笔调,对后来的许多日本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尾崎红叶.金色夜叉[M].金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 冈保生.尾崎红叶――达意的名文家[J].李维鼎,译.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版),1994.

[3] 金莲姬.《金色夜叉》和《长岛》的比较研究――以被金钱迷失耳朵女性形象为中心[J].陕西教育,2008(9).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这部小说集内涵丰富,表现手法新颖,具有四种鲜明的色彩:

第一,现代性色彩。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特质。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而对其现代性却关注不多。就许多少数民族作家而言,那些英雄辈出、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历史生活是最能承载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的艺术载体,因此,他们喜欢选择历史题材来实现自己对民族生活与灵魂的诗性建构,而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民族当下的现实生活,忽略了在传统与现代变迁时民族文化所处的维系与改革之间的两难境地。直面现实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而现代性正是先锋小说的重要特征。在长篇小说的的创作中对民族历史生活进行了极为成功的诗意建构之后,梅卓将自己探索的目光拉回到了现代,对准了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城市与草原之间游离的现代藏族人的生活。在《麝香之爱》中,她主要展现了那些远离草原,在都市生活的藏族人的生存与情感生活,《麝香》《佳姆萨朵黛》《唐卡》《出家人》《秘密花蔓》《欢愉》《魔咒》等小说都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而《佛子》《果密传奇》《羊年的水命:转湖?洪水》《珊瑚在岁月里奔跑》等展现转海、藏民族信仰意识、民间传说人物和民族苦难历史的作品,也大都是从现代生活的视角去审视和回顾,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在《麝香之爱》中,梅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新奇的、陌生的世界,她笔下的藏族人虽然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远离了骏马和草原,衣着时尚,意识现代,但骨子里却依然酷爱酥油和糌粑的香味,酷爱藏民族民歌与艺术,喜欢在藏式酒巴里穿梭,喜欢在宗教中寻求救赎,其性格中有豪爽、率性的一面。这是一群经受了现代生活的洗礼却依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性的年轻人,他们从事着画家、作家、编辑、教师、商人、工人、导游等现代职业,其谋生方式、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虽然已与生活在草原上的父辈们大相径庭,但是在文化传统的精神血脉上却是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处在传统与变迁之间的新一代藏族人,身上既有着传统的影子,又有新时代的印迹,是梅卓所塑造出来的青海高原独有的现代藏族人的鲜活群像。

第二,地域文化色彩。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在梅卓的作品中,这二者往往是水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麝香之爱》中,她所展现的藏族人的现实生活是以青海藏族的地域文化和信仰意识为背景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梅卓在《麝香之爱》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不是表面意义上的风俗习惯的罗列和堆集,她挖掘的是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也就是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藏族人特有的文化意识。藏民族是一个十分虔诚地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融入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是其最主要的文化意识。梅卓在《麝香之爱》中较为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藏族人的宗教情怀,如《果密传奇》《羊年的水命:转湖?洪水》《佛子》《魔咒》《护法之约》等处处散发着宗教的神秘气息,在小说中,她或用宗教意识重新解读青海草原上的传奇人物,赋予了他们深厚的藏文化内涵;或将宗教情怀融入人生感悟之中,救赎着现实中的人性沉沦;或以轮回转世、转湖、布施、拜佛等宗教意识和行为为载体,深刻表现藏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可以说,梅卓小说中人物的言说和心理都属藏民族特有,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藏族人的真实生活和心态的表露,加上小说中不时穿插的对西宁、塔尔寺、金银滩草原等地方风物与藏民族生活习俗的描述,其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但由于作家对藏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文化意识的深刻挖掘和展现,她作品中的地域性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而升华到了民族性的高度,她所展现的其实就是整个藏民族的文化意识与现实生活。

相关期刊更多

前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

金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陕西省委老干部局

金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