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猪肉;鲢鱼;凝胶特性;色泽;质构;水分分布

Abstract: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gel properties of protein.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changes in color, gel strength, texture properties and water distribution during heat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mixed samples of pork and silver carp myofibrillar proteins (MP) (pork MP:silver carp MP = 2:0, 1:1, 0:2, m/m) at 70, 80, 90 and 100 ℃ and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in gel properti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ingle and mixed myofibrillar proteins for the purpose of finding optimal heating temperature for protein gela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1:1 mixture could combine the properties of pure protein gels, and improv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th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by influencing water distribution as demonstrated by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th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were enhanced, but it could be degraded at too high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heating temperature was 90 ℃.

Key words: myofibrillar protein gel; mixed; pork; silver carp; gel properties; color; texture; water distribution

DOI:10.15922/ki.rlyj.2016.12.001

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6)12-0001-06

引文格式:

李清正, 冯力更, 罗永康.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J]. 肉类研究, 2016, 30(12): 1-6. DOI:10.15922/ki.rlyj.2016.12.001. http://

LI Qingzheng, FENG Ligeng, LUO Yongkang. Gel properties of mixed myofibrillar proteins[J]. Meat Research, 2016, 30(12): 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12.001. http://

肌原纤维蛋白是肌肉中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因具有良好的凝胶能力,故而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其凝胶性能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在糜类肉制品加工中。凝胶特性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特性之一,包括保水性、流变特性、质构变化等。肌肉蛋白质特别是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性能决定肉制品的口感和品质,凝胶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肉类的保水、保油性,同时也有利于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1]。因此研究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变化对产品开发和实际生产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是影响蛋白质凝胶特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水合特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等蛋白功能特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凝胶特性[2]。赵冰等[3]的研究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结构的破坏程度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变大,100 ℃的中温杀菌温度能够很好地保持乳化香肠的质构特性;姜启兴[4]指出,鳙鱼肌原纤维蛋白中α-螺旋结构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转变为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硬度、咀嚼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规律。

近年来,复合蛋白凝胶、复合鱼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不同来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改善蛋白凝胶或肉糜的凝胶性能。刘蕾等[5]研究指出,凝胶化温度为30 ℃,鲢鱼和带鱼鱼糜比例为7∶3时,复合鱼糜凝胶强度高于鲢鱼鱼糜和带鱼鱼糜;刘蕾等[6]还发现小黄鱼和鲢鱼肌原纤维蛋白1∶1复合后蛋白浊度、巯基含量和

Ca2+-ATPase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小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相似,而不同于鲢肌原纤维蛋白;王卫芳[7]则推测鱼肉和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复合后经加热可形成一种复合凝胶,蛋白质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但关于温度对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影响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此开展相应研究。

本实验通过研究加热温度对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色泽、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水分分布的影响,对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和单一肌原纤维蛋白在凝胶特性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在研究两者之间相关性的同时,优化凝胶加热温度。这将为复合肉制品等新产品的开发,肉制品品质控制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低温肉制品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猪肉(后腿精瘦肉)购自北京美廉美超市学院路店;鲢鱼购自北京健翔桥农贸市场,活运至实验室。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PQ001核磁共振分析仪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

公司;TA-XT2i质构仪 广州市博勒飞质构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FW 2000分散均质机 上海弗鲁克公司;GL-21M超速冷冻离心机 长沙平凡仪器仪表公司;FE20酸度计 梅特勒-托利多(上海)仪器有限公司;WZ-100SP水浴锅 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色差计 北京辰泰克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预处理

猪肉剔去脂肪和结缔组织,切碎后备用。鲢鱼击晕后立即去鳞和内脏,流动水冲洗干净,沥干后取背部白肉备用。

1.3.2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参考姜启兴[4]的方法,略作改进。取5 g肉,加入20 mL pH 7.0的50 mmol/L磷酸缓冲液(含0.1 mol/L NaCl、1mmol/L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2 mmol/L MgCl2),分散机10 000 r/min均质2 min后于4 ℃条件下8 000 r/min离心15 min,倾去上清液,沉淀重复上述步骤1次。所得沉淀加入20 mL冷的0.1 mol/L NaCl溶液,4 ℃条件下8 000 r/min离心15 min,倾去上清液,沉淀重复洗涤1 次,最后所得沉淀即为肌原纤维蛋白。

1.3.3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制备

参考姜启兴[4]的方法,略作改动。将肌原纤维蛋白沉淀用pH 6.25的5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含0.4 mol/L NaCl)调至质量浓度为60 mg/mL,4 ℃条件下溶胀2 h,分装。称取6 g蛋白液于50 mL离心管,用于测定凝胶色泽、质构;称取2 g蛋白液于5 mL冻存管,用于测定凝胶水分分布。复合蛋白凝胶按猪肉和鲢鱼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比1∶1混合均匀制得。采用二段加热法制备凝胶,将离心管和冻存管先置于40 ℃水浴维持30 min,之后分别迅速转移至70、80、90、100 ℃水浴中,加热30 min后立即取出放入冰水浴中降温,放入4 ℃冰箱过夜待测。

1.3.4 蛋白凝胶色泽的测定

采用全自动色差计测定蛋白凝胶的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每个样品测量3 次取平均值,白度值按式(1)计算。

(1)

1.3.5 蛋白凝胶强度和质构指标的测定

取形状接近的蛋白凝胶,使用TA-XT2i质构仪测定。硬度、黏性、内聚性、弹性、咀嚼性测试条件:探头类型TPA P/50,测试速率、返回速率均为1 mm/s,压缩比30%,触发力5 g,2 次压缩间隔5 s。凝胶强度测试条件:探头类型TPA P/0.25,测试速率、返回速率均为1 mm/s,压缩比50%,触发力5 g。凝胶强度按式(2)

计算。

凝胶强度/(g・mm)=破断力×凹陷度 (2)

式中:破断力为穿刺曲线上的第1个峰值/g;凹陷度为与破断力相对应的破断距离/mm。

1.3.6 蛋白凝胶水分分布的测定

将冻存管中加热后的蛋白凝胶在200 r/min离心3 min,去除表面水分后放入核磁共振分析仪测定水分。测定参数设定:选择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序列,测量温度32 ℃,质子共振频率23 MHz,偏移频率286.195 4 kHz,采样点数384 996,累加次数4,PRG=1,模拟增益20,P1=17 μs,P2=35 μs,半回波时间0.12 ms,回波数4000,Tw=1600 ms。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7处理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21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最小显著性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和Duncan’s方法,在显著性水平0.05进行检验;使用Origin 8.5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白度及色泽的变化

温度是影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白度和色泽的主要因素,进而能够影响肉的颜色和消费者的选择,因此控制加热温度能够有效改善肉制品的感官品质。

由图1可知,3 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白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先增加,达到90 ℃后降低,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白度与单一猪肉、鱼肉肌原纤维蛋白有显著差别

(P

相关研究表明,白度与蛋白质变性有很大关系[8-9]。随着温度升高,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逐渐变性[10],导致蛋白凝胶的白度和亮度升高,a*和b*也发生相应变化。但温度过高时,蛋白质趋向完全变性,甚至出现分解,因此在100 ℃时蛋白凝胶的白度和亮度下降,这也说明加热温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不宜超过90 ℃。白度较低说明蛋白质变性程度低,蛋白质功能特性发挥不佳,不利于提升蛋白凝胶的感官品质。与单一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相比,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能够通过综合猪肉和鲢鱼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特点来改善蛋白凝胶的白度和色泽,进而能够提高蛋白凝胶的感官品质,改善肉制品品质,这可能与不同来源的蛋白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有关。

2.2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的变化

由图2可知,猪肉和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强(P

凝胶强度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5,11]。随着温度升高,蛋白质变性加剧,肌球蛋白之间交联增多,逐渐形成网状结构,使蛋白凝胶强度增强。此外,温度升高会使肌球蛋白疏水基团暴露,导致凝胶内部的水分分布发生改变,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升高,从而使凝胶强度增强[12]。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劣于单一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这表明猪肉和鱼肉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可能出现了相互抑制,导致凝胶网络结构被破坏,单纯的肌原纤维蛋白复合可能很难起到改善凝胶强度的作用。但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在70~90 ℃间凝胶强度变化不大,其对较低温度的敏感程度可能低于单一肌原纤维蛋白,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变化

由表1可知,3 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硬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先增大,在90 ℃达到最大后出现降低,且鱼肉蛋白凝胶的硬度与猪肉蛋白和复合蛋白凝胶显著不同

(P

随着温度的升高,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黏性先增大后减小,在80 ℃达到最大,鱼肉和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黏性则呈现下降趋势,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据刘茹[13]报道,鲢鱼肉和猪肉肌动蛋白的变性温度分别为71.7 ℃和76.8 ℃,猪肉蛋白的热稳定性要高于鲢鱼肉,因此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了黏性变化的不同。温度升高可导致凝胶水分流失增多,凝胶结构收缩加剧,从而使黏性下降。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黏性略高于猪肉和鱼肉蛋白,表明2 种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可能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黏性的变化规律。

内聚性是反映咀嚼时蛋白凝胶抵抗受损保证完整性能力大小的指标,咀嚼性则是硬度、弹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项综合质地参数。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内聚性和咀嚼性与猪肉、复合肌原纤维蛋白有显著差异(P

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弹性随温度升高没有显著变化(P>0.05),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弹性在70~80 ℃显著升高,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弹性则在70~80 ℃和90~100 ℃显著变大(P

2.4 加热温度对水分分布的影响

由图3可知,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T2弛豫时间在1~1 000 ms之间分布有3 个峰,依次表示凝胶中的结合水T21、不易流动水T22和自由水T23[16-18];峰面积代表不同组分水分的含量,分别记为P21、P22、P23。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3 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中结合水含量P21升高,自由水含量P23下降,且弛豫时间T21逐渐变大,T23逐渐变小。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凝胶的结构及与水分结合的能力发生变化[19-20],影响凝胶的凝胶强度、质构特性等,进而影响肉制品的品质[21-22]。相关研究[23]表明,结合水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凝胶网络结构,改善凝胶性能。因此将加热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有利于控制肉制品的水分含量,提高其品质。

虽然与猪肉、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水分分布的变化规律相似,但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弛豫时间T2和水分含量P2与前两者都不相同,这说明复合蛋白凝胶中不同来源的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可能发生了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发生了变化,在结合单一蛋白特点的同时产生新的特性,这些变化与蛋白凝胶的质构特性密切相关。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来源蛋白质之间以及非蛋白成分与蛋白质之间的复合,证实了大豆

蛋白[11,24]、膳食纤维[25]、谷氨酰胺转氨酶[26-27]、NaCl[28]等能够通过改善水分分布来增强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但关于不同来源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复合的研究却较少,这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3 结 论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猪肉、鱼肉、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色泽、凝胶强度、质构特性以及水分分布都发生了相应变化,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凝胶特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温度可通过影响蛋白质与水分的结合来影响蛋白质的凝胶特性,但温度过高会出现劣化,因此90 ℃是较为理想的加热温度。此外,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能够结合单一蛋白凝胶的特点,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但肌原纤维蛋白之间的单纯复合可能不足以使蛋白凝胶特性获得综合改善和提升,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将为复合肉制品和中低温肉制品的开发和研究,以及肉制品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耿蕊. pH偏移结合温和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性的影响及其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互作[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2] TORNBERG E. Effects of heat on meat proteins: implications on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meat products[J]. Meat Science, 2005, 70(3): 493-508. DOI:10.1016/j.meatsci.2004.11.021.

[3] 赵冰, 周慧敏, 张顺亮, 等. 中温杀菌对乳化香肠蛋白质变化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16, 30(3): 5-9. DOI:10.15922/ki.rlyj.2016.03.002.

[4] 姜启兴. 鳙鱼肉热加工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5.

[5] 刘蕾, 洪惠, 宋永令, 等. 不同加热条件对复合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10, 24(6): 15-18.

[6] 刘蕾, 王航, 罗永康, 等. 复合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J]. 淡水渔业, 2012, 42(3): 88-91. DOI:10.3969/j.issn.1000-6907.2012.03.018.

[7] 王卫芳. 鱼肉猪肉复合凝胶制品的开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8] HWANG J S, LAI K M, HSU K C. Changes in textur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gels from tilapia muscle proteins induced by high pressure and setting[J]. Food Chemistry, 2007, 104(2): 746-753. DOI:10.1016/j.foodchem.2006.11.075.

[9] AKAMITTATH J G, BREKKE C J, SCHANUS E G. Lipid oxidation and color stability in restructured meat systems during frozen storage[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90, 55(6): 1513-1517. DOI:10.1111/j.1365-2621.1990.tb03557.x.

[10] 姜启兴, 申丽丽, 汤凤雨, 等. 加热温度对鳙鱼肉色泽和质构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34(17): 67-70.

[11] 简华君. 大豆蛋白对肌纤维复合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4.

[12] DEFREITAS Z, SEBRANEK J G, OLSON D G, et al. Carrageenan effects on salt- soluble meat proteins in model system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97, 62: 539-543. DOI:10.1111/j.1365-2621.1997.tb04425.x.

[13] 刘茹. 鱼肉和猪肉凝胶的差异及其机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14] ZHANG L, ZHANG F, WANG X. Effects of hydrolyzed wheat gluten on the properties of high-temperature (≥100 ℃) treated surimi gels[J]. Food Hydrocolloids, 2015, 45: 196-202. DOI:10.1016/j.foodhyd.2014.11.016.

[15] WONG D, VASANTHAN T, OZIMRK L.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in the co-gelation of salt-soluble pea proteins and whey proteins[J]. Food Chemistry, 2013, 141(4): 3913-3919. DOI:10.1016/j.foodchem.2013.05.082.

[16] GOETZ J, KOEHLER P. Study of the thermal denaturation of selected proteins of whey and egg by low resolution NMR[J]. 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38(5): 501-512. DOI:10.1016/j.lwt.2004.07.009.

[17] 李银, 李侠, 张春晖, 等.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保水性及其水分含量[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11): 2777-2781.

[18] 陈琳莉, 李侠, 张春晖, 等. 低场核磁共振法测定五种肉类中不同状态水分含量[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 31(1): 90-93. DOI:10.13526/j.issn.1006-6144.2015.01.020.

[19] YANG H, ZHANG W, LI T, et al. Effect of protein structure on water and fat distribution during meat gelling[J]. Food Chemistry, 2016, 204: 239-245. DOI:10.1016/j.foodchem.2016.01.053.

[20] STANGIERSKI J, BARANOWSKA H M. The influence of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 on the water binding in transglutaminase-modified chicken protein preparation, assessed using low-field NMR[J].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5, 8(12): 2359-2367. DOI:10.1007/s11947-015-1618-5.

[21] 夏天兰, 刘登勇, 徐幸莲, 等.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水分测定及其相关品质特性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1, 32(21): 253-256.

[22] 杨赫鸿, 李沛军, 孔保华, 等.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33(13): 400-405.

[23] 秦影, 汤海青, 欧昌荣, 等. 超高压处理对大黄鱼鱼糜水分状态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3): 246-252.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5.23.033.

[24] 杨芳, 潘思轶. 大豆蛋白凝胶复合体系水分状态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8, 29(10): 680-683.

[25] ZHUANG X, JIANG X, HAN M, et al. Influence of sugarcane dietary fiber on water stat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gels[J]. Food Hydrocolloids, 2016, 57: 253-261. DOI:10.1016/j.foodhyd.2016.01.029.

[26] 李先保, 韩敏义, 费英, 等. 低场NMR法研究微生物转谷氨酰酶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功能特性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3): 130-134. DOI:10.3321/j.issn:1000-2030.2009.03.024.

[27] 康建波, 李俊霞, 赵晶, 等. 猪肉鸡肉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J].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纤维蛋白原;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 R725.5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37-02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对在我院就诊的12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26例中,检测尿分析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者62例,设为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8岁;单纯型15例,关节型17例,腹型12例,混合型18例。1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检测尿分析正常、尿微量清蛋白增高者53例及紫癜性肾炎11例为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3~14岁;单纯型11例,关节型12例,腹型14例,混合型16例,紫癜性肾炎11例。

对照组为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11岁;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血栓性、出血性疾病,检测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过敏性紫癜患儿于发病5~10 d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正常体检儿童亦测定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FIB测定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用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3 000 r/min离心15 min,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用清晨空腹1 h尿液,2 h内检测。

1.2.2 检测方法纤维蛋白原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RRAY360速率散射免疫比浊仪上检测,试剂均采用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FIB、HCT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均有差别,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高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和对照组,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各组间FIB与HCT的比较结果(x±s)

与对照组比较,*P

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比较,P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可形成高凝状态。紫癜性肾炎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肾小球免疫性损伤有关,免疫反应异常是引起肾小球疾病的关键。在非免疫因素中,凝血或纤溶障碍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证实,肾脏损伤常伴有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聚集,导致肾小球内凝血,加重肾脏损害[1]。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有肾脏损害者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增高更明显。纤维蛋白原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不均一性蛋白质,作为凝血因子,是参与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2],其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黏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易于血栓形成[3]。纤维蛋白原可与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并通过氧化应激来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聚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加重高凝状态[4]。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有密切关系,当Hct超过0.45时,血液黏度随着Hct的增高呈指数增高[5]。因红细胞压积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加,结合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易于形成微血栓,阻塞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低氧,该因素又进一步促使肾脏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实验证实,血流变紊乱可通过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引起蛋白的排泄,同时可直接导致肾动脉硬化,加速肾脏损害的进展[6]。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升高可使机体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升高是患者易患紫癜性肾炎的高危机制之一。定期监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尿微量清蛋白,及时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血红细胞压积可减轻高凝状态,可能对缓解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胜达.高凝状态对小儿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3(5):265-267.

[2]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203.

[3]沈晓刚,沈汉超.高凝状态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7(25):539-542.

[4]刘子英.纤维蛋白原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3):199-200.

[5]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0-51.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胆道梗阻;胆道结石;阻塞性黄疸;凝血

[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64-0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sma Fibrinogen and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ZHU ZhengheTAN YihongXIAO YugenDU GuonengLIU Jianwe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Foshan City Nanhai District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and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Methods 11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A,biliary tract stones;Group B,biliary tract stones with biliary tract infection;Group C, biliary tract stones with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and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Group D,ampullary carcinomas with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The differences of fibrinogen levels among four group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Group C was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ndabnormal group. Indexes of biochemical function and blood coagul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C,D and groups A,B(P<0.05). In group C,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bilirubin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high fibrinogen group(>4g/L) and low fibrinogen groups(≤4g/L). Conclusion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can lead to increasing of plasma fibrinogens. The fibrinogen level lower than 4g/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is indicating serious damage of liver.

[Key words] Fibrinogen;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Bile duct stones;Jaundice obstructive;Blood coagulation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即凝血因子Ⅰ,也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在恶性肿瘤、损伤、炎症、感染、糖尿病、肾病及肝脏疾病时均升高。但目前关于胆道梗阻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各种胆道疾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检查结果,通过分组比较,对胆道梗阻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我院2006年3月1日~2010年6月1日收治的各种胆道疾患住院患者共325例,根据研究目的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113例分为四组,其中胆道结石三组共95例,TNM分期Ⅰ~Ⅱ期(2002年AJCC分期)壶腹癌1组有18例。因本研究需要将各种胆道疾患的概念定义如下:胆道结石:影像学(B超、CT或MRI)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存在,伴或不伴胆管扩张。胆道感染:符合以下条件:①轻度腹痛症状,右上腹及剑突下轻度压痛或肝区叩痛的临床体征;②术中见胆汁浑浊,呈墨绿色,有絮状物。胆道梗阻:未经手术的初诊患者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轻度腹痛症状,右上腹及剑突下轻度压痛或肝区叩痛的临床体征;②影像学(B超、CT或MRI)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伴有同时存在的梗阻病因(如结石);③无其他病因(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血浆总胆红素>34.2μmol/L并出现显性黄疸。

因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及黄疸的出现与多种疾病相关,在本组资料的选择中我们尽可能地排除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除在一组中把壶腹癌列为研究对象外,肿瘤、炎症、血栓、糖尿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妊娠女性患者以及出院诊断有溶血性或黄疸型肝炎者均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患者若存在以下胆道外及全身感染证据和体征(体温>37°C、血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比>0.75、症状严重的胆绞痛发作、体检有明显右上腹部肌紧张或肝区明显叩痛)也不在研究范围之列。各组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如下:A.胆道结石组:病例入选标准:①患者既往无明显腹痛、发热、黄疸病史,因体检时影像学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而入院的患者或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患者;②入院时总胆红素<17.1μmol/L。B.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组:病例入选标准:①胆道结石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34.2μmol/L;②有胆道感染定义的表现。C.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病例入选标准:胆道结石患者有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定义的表现。D.壶腹癌+胆道梗阻组:病例入选标准:① AJCC 2002年TNM分期为Ⅰ~Ⅱ期的壶腹癌患者;②黄疸出现时间<2周; ③有胆道梗阻定义的表现。符合各组入组标准的患者资料见表1。

1.2检测方法

血液标本均为患者入院当天或次日晨空腹抽取。凝血四项检测方法:静脉抽血2mL置于0.109mmol/L枸椽酸钠0.2mL的专用真空管中1:9抗凝,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层血浆,COMPACT血凝分析仪(美国STAGO公司产品)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生化检测方法:静脉抽血2mL,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7180~ISE日立生化分析仪酶法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

2结果

2.1各组间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本组资料中A、B两组未见纤维蛋白原的升高(<4g/L),两组检测结果分别为(3.11±0.71)g/L和(3.04±0.65)g/L,而C、D两组见明显升高,分别为(4.86±1.21) g/L和(5.12±1.06)g/L。在C组(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中患者黄疸出现时间为1~240d,中位时间9d,有3例患者黄疸出现1d即有纤维蛋白原升高。将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输入SPSS15.0统计软件,one-way ANOVA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示A、B组间和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9, P=0.954和t=0.458,P=0.879)。C组和D组与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胆道梗阻是引起纤维蛋白原差异的主要因素。

2.2C组病例纤维蛋白原与其他指标分析

分析C组即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52例的资料,其中纤维蛋白原>4g/L的有40例,其中有4例PTA升高,有3例血小板升高。另外纤维蛋白原<4g/L的有12例,其中ALT大于350U的有6例,PT或APTT延长的有6例。把纤维蛋白原按>和≤4g/L分成两组,进行独立样本组间t检验,见表2。两组间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纤维蛋白原≤4g/L和>4g/L两者之间在胆红素数值上有显著性差异,纤维蛋白原≤4g/L者胆红素较>4g/L者高。其他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糖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Ⅰ),其浓度2~4g/L,分子量340 kD,半衰期4d。纤维蛋白原主要在肝脏合成,各种肝外组织的上皮细胞、粒细胞和肿瘤细胞也能合成纤维蛋白原,局部合成的纤维蛋白原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但是能否引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尚不明确[1]。纤维蛋白原在机体主要参与凝血功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导致血栓形成并促使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原同时也是一种中度的急性反应期蛋白,参与调节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伤口愈合、促进肿瘤进展、增加循环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等[2],通常在肿瘤、血栓性疾病、损伤、急性炎症等情况下升高,但其与胆道梗阻的关系尚未见研究。

在本研究中经过排除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升高及黄疸出现的诸多因素影响后,进行胆道结石的3组比较,结果显示A组(胆道结石组)和B组(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组)并无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只有C组(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才出现纤维蛋白原的显著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还把TNM分期为Ⅰ~Ⅱ期的壶腹癌+胆道梗阻的D组与A、B两组进行比较,因为早期肿瘤病变导致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壶腹癌通常仅有胆道梗阻而无明显胆道感染存在,因此可以认为是胆道梗阻的单一因素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C、D两组的纤维蛋白原t检验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研究中分别为良、恶性胆道梗阻的两组在引起纤维蛋白原升高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得出胆道梗阻是引起纤维蛋白原升高原因的结论是可靠的。以往学者[3]认为胆道疾患的患者纤维蛋白原均升高,与黄疸无关,我们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胆道疾患的患者同时混杂了多种导致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因素在内,研究时未能把单一胆道梗阻因素独立出来。

结石梗阻胆道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既是肝脏的疾病又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病理表现为胆道压力增高,肝细胞胆汁排泄受阻,同时存在的胆道感染共同引起肝细胞功能损害[4]。在本组资料中出现黄疸的C组中40例纤维蛋白原普遍升高,约占77%(40/52)。我们认为胆道梗阻的实质是胆道压力升高,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排泄受阻,刺激了肝实质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对12例纤维蛋白原正常者分析其原因,发现其胆红素均值较升高的40例要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可能是胆红素的升高表示胆道梗阻严重以及肝细胞功能受损,因此合成纤维蛋白原减少。有研究[5]表明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为:急性重型肝病患者初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可增加,慢性肝病时血浆含量可多可少,长期肝脏严重损伤如肝硬化时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我们推断阻塞性黄疸的患者纤维蛋白原不升高,除病变早期未升高外,可能是肝功能受损严重的表现。

现有观点认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早期为高凝状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和血小板的激活,血液黏滞度增高,后期随肝功能损害加重出现凝血功能降低[6]。本研究发现的4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均升高,还有部分患者的PTA升高,血小板数量增加,也表明了这部分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本组12例纤维蛋白原正常的患者其中6例伴有凝血时间延长,显示其肝功能损害,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但与升高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可能是样本量较小的关系。

本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胆道梗阻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原因,阻塞性黄疸患者若纤维蛋白原<4g/L可能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与先前他人研究相符,部分阻塞性黄疸患者出现血液呈高凝状态。由于样本量较小,本研究还未能充分反映出纤维蛋白原在胆道梗阻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我们将收集更多的样本进行观察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Glenys A.Tennent,Stephen O. Brennan,Arie J,et al. Human plasma fibrinogen is synthesized in the liver[J]. Blood,2007,109(5):1971-1974.

[2] Asselta R,Duga S,Tenchini M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quantitative ?brinogen disorders[J]. J Thromb Haemost,2006,4(10):21152129.

[3] 施红旗,张启瑜,王明山. 胆道疾病患者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变化[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5(3):163.

[4] 陈孝平.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3.

[5] Tatsumi K,Ohashi K,Taminishi S,et al. Effects on coagulation factor production following primary hepatomitogen-induced direct hyperplas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42):5307-5315.

[6] Vassilios Papadopoulos,Dimitrios Filippou,Evangelos Manolis. Haemostasis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J].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07,16(2):177-186.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对抑郁症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80例抑郁症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CRP为(7.00±2.10)mg/L,FIB(8.90±0.70)g/L,对照组CRP为(3.60±2.00)mg/L,FIB(3.60±0.60)g/L,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情况,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临床医师要加以重视。关键词:抑郁症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心血管疾病抑郁症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发病率逐年增加[1-3],研究显示,长期的情绪抑郁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C反应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保守蛋白,正常情况下在体内含量非常低,不易被检测到,但是当机体处于炎症情况下,会发生C反应蛋白增高,炎症发生的24~48 h内,肝脏内会产生大量的C反应蛋白进入血液循环,短时间内C反应蛋白会提高到2 000倍。慢性炎症情况下,C反应蛋白也会增加[4-6]。研究显示。抑郁症不仅可以导致C反应蛋白增加,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7-9]。C反应蛋白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纤维蛋白原(FIB)是体内的凝血因子,其增高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加大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0-12]。笔者通过对健康人群和抑郁症人群进行比较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探讨抑郁症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分享是否高于健康人群。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80例抑郁症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5±2.30)岁,抑郁症患病时间1~7年,平均患病时间(2.30±1.10)年。选取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5±2.20)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1.2 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7分。(3)自愿参加,签署之情同意书。1.3 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的慢性肝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2)长期使用胰岛素、糖皮质激素或者减肥药的患者。(3)不愿意参加的患者。1.4 方法两组患者禁食8 h,晨起抽取4 m L静脉血,静置30 min,然后在3 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3 min左右,将血清进行分离,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赛科希德SF-8000血凝仪对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测定,之后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1.5 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试验组CRP为(7.00±2.10)mg/L,FIB(8.90±0.70)g/L,对照组CRP为(3.60±2.00)mg/L,FIB(3.60±0.60)g/L,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3 讨论目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对抑郁症越来越重视,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并没有研究出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认为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等相关[13-17]。在众多研究中,慢性长期的炎性反应是抑郁症病因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免疫炎症与抑郁之间存在联系。抑郁症患者体内炎性反应被激活,炎性因子被释放到外周血,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形成不良循环,加重抑郁症。长期的C反应蛋白增高,对血管内皮造成影响,目前C反应蛋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出现的一个直接致病因素,故其增高是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协同作用[18-21]。纤维蛋白原水平作为机体的一种凝血因子,其升高提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既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炎症活性的一个标志,又是动脉硬化的基础,当机体处于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下,会导致体内凝血机制被激活,如果得不到控制,会形成血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研究显示[22-24],抑郁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可能与运动较少有关。另外,抑郁症会导致机体激素分泌紊乱及神经调节机制紊乱,从而引起相应的代谢紊乱。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CRP为(7.00±2.10)mg/L,FIB(8.90±0.70)g/L,对照组CRP为(3.60±2.00)mg/L,FIB(3.60±0.60)g/L,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偏高,证明体内存在炎症和高凝状态,抑郁会减少患者对各类治疗的依从性,临床工作者应该提前预防,降低心血管事件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本研究纳入样本较少,希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本方面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Bahji A,Vazquez GH,Zarate CA Jr.Comparative efficacy of racemic ketamine and esketamine for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ffect Disord,2021,278:542-555.[2] Colasanto M,Madigan S,Korczak DJ. Depression and inflamm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meta-analysis[J].J Affect Disord,2020,277:940-948.[3]普兴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加用阿立哌唑或换用文拉法辛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0):30-31.[4]牛庆东,马雅静,戴崇亮,等.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10):32-33.[5]纪红玉,韩冰.综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接纳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10):34-35.[6] Mazza MG,De Lorenzo R,Conte C,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VID-19 survivors:Role of inf lammatory and clinical predictors[J].Brain Behav Immun,2020,89:594-600.[7]吴月娥,夏文辉,张长虹,等.人本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10):36-37,51.[8]徐希芳.心理干预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0):40-41,55.[9]吴迪,吴鹏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0):1261-1265.[10]曹江,张岩,袁娜华,等.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10):1534-1538.[11]乔娟,朱相华,赵后锋,等.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17,30(2):107-110.[12]庄二阳,耿德勤,赵后锋,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预测作用[J].中外医疗,2018,37(28):93-94,97.[13]徐静,史九波,张凤岐,等.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4):682-685.[14]刘红阁,邢乃姣.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21,34(1):63-65.[15]王丹,寻广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预测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7.[16]陆玲娜,胡希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2):118-120.[17]吴荣艳.抑郁症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7):45-46.[18]苏日娜.改良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疗效及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4):2490-2491.[19]庄二阳,耿德勤,赵后锋,等.甲状腺激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9,25(6):165-166.[20]成守金,刘鸿宾.抑郁症患者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1):58-60,70.[21]庄二阳,乔娟,赵后锋,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21,34(2):140-144.[22]曹玉婷,刘冬,夏恩彩.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20):75.[23]李宾嘉.抑郁症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30):63-64.[24]陈卫霞.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关系[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3):241.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冠心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60-0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并与血管壁的局部炎症有关,同时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有联系。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预测CHD发生发展的相对独立因素,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与CHD的发展关系密切[1]。现对89例CHD患者外周血中hs-CRP和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6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CHD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7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89例,其中男52例,女37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将89例冠心病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37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24例(CAS组)。另选取60例同期大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无冠心病症状,体征、心电图正常,肝功、肾功、心肌酶检查均无异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选用BD公司生产的真空采血管(生化专用和血凝专用各一支)。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采血,选用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生产的型号为LDZV-2的离心机,4 000 r/min,15 min将血清与血浆分离。样本无溶血、无乳糜,2 h内进行血清hs-CRP和血浆FIB测定,记录结果。

1.2.2 设备与方法 hs-CRP检测使用日本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仪,采用德赛诊断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试剂盒。FIB检测使用法国DIAGNOSTICA STAGO STA Compact凝血分析仪,试剂为STAGO公司Clauss凝固法定量原装配套试剂盒。

1.2.3 参考值 血清hs-CR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值是(0.05~3) mg/L;血浆FIB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4) g/L。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各组统计数据,主要检测指标均进行资料分布类型检验,各统计指标都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得出方差齐的结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SNK-q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结果比较

对CHD组所有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s-CRP水平分析,方差齐性检验(F=1.25,P > 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F=3.24,P < 0.05)。对不同程度的CHD患者(AMI组、UA组和CAS组)血清hs-CR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AMI组较UA组、结果显著增高(q=3.462,P < 0.05),AMI与CAS组比较,也有显著增高(q=3.517,P < 0.05),UA组和CAS组检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意义(q=2.856,P > 0.05)。见表1。

2.2 CHD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FIB水平结果比较

对CHD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IB水平分析,方差齐性检验(F=1.12, P>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F=3.162,P 0.05)。见表1。

2.3 hs-CRP和FIB的相关性分析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发现AMI组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存在线性相关,(r=0.756,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CHD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CHD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参与CHD形成和发展,此外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内皮细胞损伤等也可能参与CHD的形成和发展。CHD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hs-CRP是一种在患者血液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的蛋白质,其由5个多肽连亚基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的多聚体。hs-CRP是在感染和组织受损时血浆内迅速升高的主要急性期蛋白之一,可作为表达急性炎症状态的标志物,高敏感性高。Sakkinen等研究所已经证实,CRP介导的补体激活在早期动脉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hs-CRP可作为独立于血脂、血糖、血压和性别、年龄之外的CHD发病危险因子[2,3]。

本文研究数据除表明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CHD患者(P < 0.05);在CHD患者中,发生AMI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AMI的患者(P < 0.05)。还发现,AMI组、UA组、CAS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hs-CRP水平可以反映CHD的不稳定程度,提示伴随这种不稳定程度的增加,炎性反应活跃加强,hs-CRP水平增高,并且极有可能参与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斑块这一过程,进而导致CHD患者的不稳定性。以往研究也发现,AS斑块形成发生的炎症反应是一个低程度的炎症反应,hs-CRP检测能更好的反映低水平组织炎症急性期的变化,是诊断CHD的一个“金标准”[4]。

FIB即凝血因子Ⅰ在肝脏内合成,受编码β链合成的基因控制。由于该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血浆中的FIB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5,6]CHD的发生不仅与粥样斑块形成有关,且与凝血亢进、纤溶功能低下、血栓形成有关。认为CHD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凝血系统功的能紊乱在CHD病程的促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主要是炎性物质活动所致。FIB在ACS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参与体内免疫活动及炎性反应,还在凝血途径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报道证实[7-9],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FIB主要参与血管内梗阻性血栓形成,并在血栓形成的最后阶段起增强作用。经本文检测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浆FIB的水平与正常健康组比较显著增高,表明FIB水平增高与CHD的发生及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另外,通过对CHD患者血清hs-CRP和FIB水平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性。提示患者的血浆中FIB水平的增加可能是炎性物质活动有关。

综上,检测人体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对CHD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血浆FIB水平作为ACS的预测因子可问接反映出AS的程度,对临床CHD严重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人体血清hs-CPR及血浆FIB对CHD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疗效方面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Paul M. Ridker,Mary Cushman,Meir J,et al. Inflammation,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pparently healthy men[J]. New Engl J Med,1997,336(3):973-979.

[2] Paul M,Ridker,Charles H,Hennekens,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 New Engl J Med,2000,342(23):836-843.

[3] Ridker PM. High-sensitiviey C-reactive protein adjunct for global risk assessment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3(9):1813-1818.

[4] Patel VB,Robbins MA,Topol EJ. C-reactive protein: a golden marker for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leve Clin Med,2001,68(6):521-524.

[5] Lind P,Hedblad B,Stavenow L,et al. Influenc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on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is modified by other inflammation sensitive proteins[J]. Arteriosclerosis Thromb Vasc Biol,2001,21(3):452-458.

[6] 胡叶,智永超,张芝晶,等. 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8-20.

[7] Vischelti M,Zito F,Donati MB,et al. Analysis of gen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fibrinogen polymorphisms as an example[J]. Ital Heart J,2002,3(1):228-231.

[8] 庄晓峰,许朝祥,杜心清. 纤维蛋白原与超敏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2(2):150-153.

相关期刊更多

纤维复合材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玻璃纤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