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求学指南

求学指南

求学指南

求学指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

1.新《指南》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指南》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并根据三级教学目标提出了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各个级别各有侧重,相互衔接,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指南》阐明,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既体现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上,也体现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上。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则体现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通过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指南》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课程体系。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用英语具体等级和课程详见图1。

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课程的扩展和延续,意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某一特定的学科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侧重提高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体现了大学英语工具性的主要特征。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体系,学术英语又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两大类。具体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高校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具体课程详见图2。

跨文化交际课程则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如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他们需要用外语来进行专业信息的搜索和研究,因此,对他们来说大学英语不是人文性兼工具性,而是工具交流是显性的目标,人文教育则是隐性的。”[1]《指南》中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以采用隐性教学的形式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融入到通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具体课程详见图3。

《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由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以此照顾到学生的起点不同。同时,《指南》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生源、不同定位,设置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础目标起点的学校不一定有必要或有时间开设 “专门用途英语”课,可以将专门用途英语适当融入“通用英语”课的教学,或者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选修以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需求;部分基础目标起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能也不一定必须专门开设“通用英语”课,可将通用英语的相关内容融入“职业英语”课;高起点的学校应当协调好“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开展“通用专业英语”课程。而对于重点院校,可以直接进入“专门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此外,对于英语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通用英语”教学,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学术或职业领域对英语有很高需求的学生,在课程安排方面,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课程若与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即一学年至一个半学年);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要144课时(即一学年);与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相关的“通用英语”课程必修,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

2.新《指南》指导下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年等,以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2]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仅仅将英语教学停留在公共英语的阶段或四六级考试上,无法满足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讲授必须和医学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协调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始终贯彻“分级教学、互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和水平,做到个性化、分级分层教学。要做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衔接,同时针对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根据《指南》中提出的“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板块描述的内容,依循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次的目标,按照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课型安排教学内容。基础起点的院校则要采用“通用英语――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见表格。

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安排教学内容,高起点的医学院校也可以直接由公共医学英语过渡到医学英语。公共医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期、转折期,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着通用英语与医学英语,不仅会关系到学生对于专业医学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后期英语学习的进行和推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围绕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展开,将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效衔接,要将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避免由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过于突然。要突出英语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医学词汇和重要的两栖类词汇,实现运用英语了解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及文化交流的目的,更要突出英语的人文性,逐渐渗透医学医学人文信息,将人文关怀和职业教育贯穿始终。教学内容不应单纯局限在语言层面,应突出对学生的职业引领,涉及如医学发展、医患关系、医德教育等医学人文信息,对今后的行医生涯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培养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之外,重视跨方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开展英美国家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经典影视欣赏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重视网络教学的辅助作用,重视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发展。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丰富教学模式。各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

3.结语

与之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相比,《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生源,不同定位,遵循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设置清晰的教学内容,更加能够反映校本特色,有利于构建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05).

求学指南范文第2篇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就《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国家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天,我们邀请以《指南》研制团队为主的专家队伍,在这里举办《指南》的部级培训班,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培训一支在当地组织和策划《指南》培训的专业化队伍,指导和推动各地逐级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借这个机会,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几年来为研究制订《指南》付出辛勤努力、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各省(区、市)的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园长和教师们为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指南》下发后的贯彻落实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把握新机遇,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短短两年时间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长了11个百分点,各地普惠性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入园难”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始逐步缓解。中央国务院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亮点。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加强科学保教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因为没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难以承担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贯彻落实《指南》是加强科学保教,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机会不断扩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对有效转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和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国务院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是指导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和要求。《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指南》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贯彻落实《指南》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也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指南》的出台对全面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贯彻落实《指南》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近些年,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社会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上,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指南》的出台,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和指导,对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估结果表明: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引导家长。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创新,是继学前教育“国十条”之后,新时期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将贯彻《指南》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好《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多个层面,覆盖城乡各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逐级组织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做好逐级培训是确保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指南》培训纳入近期和今后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计划,精心组织。一要确保金员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级幼教干部、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二要注重遴选专业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和专家,确保培训质量。三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努力改变讲大课、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建设好《指南》实验区,构建好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平台。《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操作性,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指南》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分享经验、总结推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面贯彻实施《指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实验区,重点探索贯彻落实《指南》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组织推进方式,以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区所在幼儿园要大力开展、推广行动研究,幼儿园要制定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践行者,从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运用《指南》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教育实践,让广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信心。要通过《指南》的贯彻落实,彻底改变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发展、机械依赖教材上课的现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区组织和推进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并积极发挥实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实验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3.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教育部将利用2013年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重点宣传《指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宣传作为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广泛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引导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幼小衔接。《指南》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还有赖于小学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科学衔接。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指南》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家长对禁而不止的择校现象和小学入学选拔考试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花大气力,加大整治力度。一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二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三要积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坚决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减少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坚决铲除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

当前,在继续抓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入园难”的同时,要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保教,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精心组织部署,建立行政、教科研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是贯彻落实好《指南》的根本保障。《指南》的实施量大面广线长,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指导、典型示范四个轮子一起转,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特别要有效整合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计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教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发挥专家和一线骨干园长教师的作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做好《指南》的宣传、培训、实验等工作。要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园长、教师组成巡回指导队伍,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城乡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抓住关键,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指南》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抓职前培养,把《指南》系统融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根据《指南》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二要抓入口关,把《指南》全面纳入幼儿园教师招考的考试考核内容,将对《指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录用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指标。三要抓幼儿园实践,把贯彻落实《指南》的任务细化为幼儿园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幼儿园教师把《指南》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转化为科学保教的高素质,表现为高水平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际能力。

3.树立科学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评估考核新体系。贯彻落实《指南》,必须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充分发挥督查评估的重要导向作用。学前教育的对象在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其他阶段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建立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评估考核新体系,是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一要改革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幼儿,注重尊重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关注每个幼儿的变化和成长,注重反思和总结日常教育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科学保教的制度建设,对教职工配备、资质、待遇和流动情况,师生比以及游戏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行动态监管。三要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纳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幼儿保育教育水平。各地要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教工作业务指导机制,确保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广大基层幼儿园教师能经常性也得到专业支持和指导。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城乡各类幼儿园的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作用,指导各类幼儿园形成片区协作组,建立健全片区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育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幼儿园要围绕《指南》的学习理解和实际运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和教研活动,交流体会,分享经验,反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求学指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指南;精神要求;幼儿语言

一、学好《指南》精神,正确理解幼儿语言发展目标

《指南》将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分为“倾听与表达”和“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并按年龄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与教育建议。例如,3—4岁的幼儿虽然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但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词汇量的积累非常有限,因此讲述的句子常以简单句为主,且不够连贯;随着5—6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逐渐丰富以及词汇量的增加,他们语言中的语法结构日趋复杂,复合句也变得逐步增多,语言的连贯性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尚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口语中还会出现不少语病等现象仍较常见。《指南》中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建议就是基于该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和普遍规律而提出的。

《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按照不同年龄段将目标作出了具体的划分。例如:小班是“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中班是“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且“讲述比较连贯。”大班则要求“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这样的划分既体现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让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有了具体的抓手。显然,《指南》所确定的目标贴近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实际,教师也容易把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根据《指南》要求,教师在确定语言活动的教育目标时,可能还会觉得《指南》的目标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而班上的孩子语言水平发展并不整齐划一,是高是低都有。这不又是一个难题吗?其实,《指南》在“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实施《指南》时必须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一原则。《指南》强调:“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可见,教师应该从自己班级的整体水平着眼,正确认识大多数幼儿的已有水平和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即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去实现《指南》所规定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目标要求大班幼儿“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即使个别或少数幼儿达不到这样的目标,也是正常的,教育过程中既要认同这种差异,又要兼顾好个别化的指导,尽量缩小这些幼儿与整体发展的距离。

二、领会《指南》要求,合理确定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幼儿语言学习的过程具有生活化的、互动式的、情境性的特点。《指南》在语言领域着重指出:“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还是存在着背诵故事、早期识字、书写训练等小学化倾向,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极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很不可取的。《指南》语言领域的导言部分强调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因此,可以说《指南》再一次帮助教师去认识和反思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做法,提醒那些还陷入误区的教师尽早走出观念上的误区,尽快步入正确的教育轨道。

早期阅读是当今幼儿园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指南》语言领域的导言中叙述得更为详尽,即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并在“(二)阅读与书写准备”部分确定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三项目标,且分年龄段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样,我们在确定语言教育的具体内容时就做到心中有数。

即使是同一本读物,我们也应该按照《指南》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建议,在内容上进行必要又恰当的处理。

三、用活《指南》建议,切实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水平

《指南》在每一条目标下面都配有相关的教育建议,有的建议下还列举了实例,这些细致、周全的教育建议和实例可给予教师直接和具体的指导,让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时有所参考或借鉴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求学指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 新加坡 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6-01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2日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9月起试行后,采用多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广泛深入地传达其教育思想,以期科学指导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部也出版了《幼儿园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教学和学习的原理来打造优质的幼儿园课程。本文将对《纲要》和《指南》中的指导思想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借鉴经验。

一、中国、新家坡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的相同之处

1.对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了教师为帮助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完成目标的做法,不断强调引导鼓励幼儿、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机会,展现了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指南》中也分别对教师作为计划者、促进者、专业人员做了三部分明确的表述。这表明两国对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2.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学习要求

《纲要》中每一个领域都对儿童提出了目标要求,且既体现出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侧重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技能等各个方面,将幼儿园课程中幼儿学习部分的角度基本涵盖,能使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上有效照顾到幼儿的全面发展。《指南》中第二部分重点提出儿童如何学习,强调全面学习和综合学习,儿童主动地且通过游戏获得知识。两国对儿童的学习都提出了要求,显然新加坡在儿童如何学习上只提出了发展与学习的原则,不及我国在各领域的目标具体可行。

二、中国、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的不同之处

1.总体框架和角度的侧重点不同

《纲要》主体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在五个领域中提出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另外对教师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做了指导要求。《指南》则是从培养早期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原理的六个原则入手,即:综合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支持者、整体的发展、儿童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互动方面有足够的机会、保证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从六个方面分别提到教师怎样配合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如何学习。

2.幼儿园课程内容领域不同

《纲要》侧重全面启蒙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而《指南》通过六项学习领域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分别是:美学和创造性的表达、环保意识、语言和识字、运动技能的发展、计算能力、自我与社会意识。《指南》可以对应《纲要》中的领域,但是《纲要》中提出的内容包容面更广。

3.指导幼儿园课程最终的目标不同

《指南》旨在设计一种课程来提供幼儿六个领域的全面学习,六种原则也只是指导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得在一个课程活动里,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综合学习。《纲要》对内容领域的划分,使得教师局限于每一领域的课程内容里,没能渗透其他领域的要求。但是新加坡在具体设计课程时,遵循的依据就不如我们划分领域后设计课程的依据细致且易操作。

4.关注个体发展的程度不同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指南》笼统地概括儿童如何学习、全面发展,但没有强调幼儿个性的发展。注重个别差异也是幼儿园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深入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

5.本国特色和情感教育课程设计不同

《指南》附录中给出的样课中,很多是基于新加坡本国的,例如“建设我们的新加坡”会让孩子们想象去构建未来的国家;“我们的阳光岛”会让孩子去评价自己的国家,这些课程都增加了幼儿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感觉,从而慢慢培养起爱国情感。而《纲要》中情感方面的指导却没有对爱国情感特别强调,国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是爱国教育,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设计中也应该侧重中国特色和情感教育。

三、结语

在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和新加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师的教学上,两国都提出专业化要求;在儿童的学习上,《纲要》提出五大领域的目标,而《指南》针对儿童如何学习进行界定。但就整体框架和课程内容等又有不同。《纲要》侧重五大领域课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求和儿童的课程目标,而《指南》用六大原则来突出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的原理,从中包括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六大领域。新加坡课程旨在设计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来使幼儿接受六大领域的内容,而我国五大领域的课程相对比较独立,应该学习新加坡更加综合化的学习,但实际操作设计课程时,我们的依据比较具体,富有操作性。另外,我国较新加坡更关注幼儿个性的差异,促进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第25号令.

求学指南范文第5篇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应篇》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说的就是司南的指向作用。而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司南的,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一书,写道:“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司南之车,说的就是司南。而《韩非子•有度篇》里也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方向的意思。

司南虽好,但确有其弊端。理由如下:

首先,你要确保底盘的平稳性;如果接触面略有倾斜,就会造成测量上的误差。其次,如果在测量点附近有较大磁石或者磁力作用,就会造成测量偏差。再次,做工要精准。司南要求做工精湛无误,如果底盘不够光滑,或者平衡性差,都会引起测量误差。最后,司南器具的大小限定了它不易携带的缺点。因此,由于这些缺陷,致使司南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由司南延伸出来的指南针,则是利用了地磁场的原理,通过磁针在磁场作用下可以指向地理的北极的这一原理,来辨别方向。同司南一样,由于易受磁石干扰,指南针也会出现判断偏差。

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求点Ⅱ相对于点Ⅰ的位置。

传统作业中,为了确定两点间的相对位置,通常是以一个点为参照点,将其按照指定方向“北方”做南北延长线,如图示2所示:

接着,以参照点此点为基点,做出东西方向的指示线,并标出另一点位置,则作业完成。如图3所示:

最后,读出方位即可。即:点Ⅱ位于点Ⅰ的东南方向。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两点相对位置的测定,有一个变量和一个不变量的存在,那就是指向标永远固定地指向北方,而两点的位置却在时时变化。而这一点的发现,也使地理测量尺在设计上更具可行性。避免以上复杂的操作过程,采用了新的构造原理,以便简化操作流程。

首先,地理测量尺的构造。

这是一副双层推拉尺,和普通尺子比较,除了大小、功能一样外,还多了些其他巧妙地构造。他有一个镂空带刻度且具有齿槽的尺座(1),尺座(1)的槽内固定一个可以推拉活动的推拉盘(2),上面刻有镂空的十字指向标(4),而尺座上也有一个镂空的指南针(3)。齿槽可以保证尺子在推拉过程中的顺畅,镂空槽可以确保固定需要测量的点的位置,十字指向标则具有指向功能。如图所示:

通过看图,我们可以发现,在设计过程中,将原来需要标注“南北”、“东西”方向的人工辅助线转变为镂空的十字坐标和指南针,既节省时间,又简单明了。

其次,测量尺的操作方法。

首先将参照点置于尺座上镂空的指南针的中心,然后移动推拉盘固定另一点位置,最后读出处尺子上的方向即可。这里运用了尺子的推拉性和十字指向标的指向性,使得测量更为准确,不易受外界干扰。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原始操作方法需要确保方向的准确性和十字标的精确性,才不会有误差。而“地理定位尺”避免了上述问题,节省时间,精确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很多人苦恼于经纬网的章节,其中,确定两点的相对方位问题尤为头疼。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大多数人采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惯例,但较多情况下指向标多在图上指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相对方向时,常因经纬网的复杂性而无法讲清,致使学生学习困难。不能否认的是,对于航海、地质、勘探以及野外生存的人而言,方向的准确判断同样至关重要。如果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会导致勘探的失败或者生存希望的破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测定工具来解决问题。

相关期刊更多

地球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球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求是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