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课件范文第1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6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内容化为具体的场景画面和声音,将枯燥的知识记忆变为趣味横生的探索求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伴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完善,情境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并不很难,方法也有多种,其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能有利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准备好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按照课件来进行授课了。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情境,能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南宋末年,元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一些爱国将领(包括文天祥)誓死保卫国家的历史画面,在播放到文天祥被捕过零丁洋的画面时,我适时地插入诗朗诵,慷慨、悲壮、激昂的诗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文天祥热爱国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全是课件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功劳,如果单凭教师口说介绍,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抓住机会,我简单地解说了一下,学生也很快就理解了诗句意思,并且背诵了下来。

二、 化远为近,突破时空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选材兼顾到古今中外的名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需要学生了解某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的一些情况,如果单凭教师用嘴说,往往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涉及到的写作背景用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就能突破时空限制,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制台见洋人》节选自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在讲述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鸦片战争的画面,播放了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历史事实。然后利用课件简介课文背景材料:《制台见洋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晚清。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瓜分,腐败的满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期望通过割地赔款求得一时安稳,对国内的老百姓,变本加厉地征收重税,对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进行残酷镇压,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欢心。课文中的文制台就是这样一个满清统治阶级的典型代表。这样做就把学生带入到了晚清社会那个特定的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制台对下属的苛刻、傲慢无礼、蛮横,对洋人的敬畏、卑躬屈膝,这是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要让学生体会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形象具体,声色兼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恰当地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针对这一课的难点:“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一问题,我巧妙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卢沟桥、北京十七孔桥、北京的玉带桥、漳州中山新桥、城市立交桥等桥的图片,然后出示了赵州桥的图片,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赵州桥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弥补了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不足。后来我根据课件中赵州桥的结构剖面图向学生讲解:赵州桥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是有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型,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即使有一道拱圈坏了,其它拱圈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没有桥墩的赵州桥仍然很坚固。因为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直观的画面图片,不需要教师反复解说,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明白了“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句话的含义,难点迎刃而解。

四、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赵州桥课件范文第2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四、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

赵州桥课件范文第3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受力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2.了解常见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3.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桥梁搭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3.欣赏各种桥梁,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研究桥梁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盒子2块、纸若干张、小刀、硬币若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谜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种建筑)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桥梁。

3.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桥梁?在电影或电视里见过的也可以说一说。

4.学生回答。

5.教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桥,很好,说明我们平时留心看了。我们就应该这样,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二、新授:

(一)认识桥的分类

1.出示一组平板桥的图片,观察发现平板桥的特征。

①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一组桥梁图片。请仔细观察,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平板桥。(板书:平板桥)

2.出示图片,发现拱桥的特征,重点介绍赵州桥。

①提问:这些桥在形状上又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拱桥。(板书:拱桥)

④教师讲述:说到拱桥,我们不得不提起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⑤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录像。

5出示图片,发现吊桥的特征。

①谁能发现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吊桥。(板书:吊桥)

6.小结:桥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只有三种基本的形状:平板桥、拱桥、吊桥。

(二)探究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1.学生大胆猜测平板桥、拱桥、吊桥的承受力的大小。

①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平板桥、拱桥、吊桥,你们认为哪座桥的承受力最大?板书:承受力

②学生猜测。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的理由是什么?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不管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 ①为了比较出平板桥、拱桥、吊桥承受力的大小,我们首先来建桥梁。(板书:建)

②同学们,我们以前有没有建过桥梁呀?今天,我们就像真正的桥梁工程师那样来建桥梁。工程师要建桥梁,首先必须弄清楚桥梁的基本结构。你认为不管是平板桥、拱桥、吊桥,基本上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讨论。

④教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 (板书:桥面、桥墩)

3.讨论:

①为了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②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交流实验方案。

①刚才,我们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桥梁建设方案。

②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学生回答。

③教师追问:桥面怎么相同?(桥面的材料、厚度、宽度、长度等都必须相同)

教师讲述:老师给每组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A4纸,一共有4张,为什么要有4张呢?一张做平板桥,上面系有细线的做-----吊桥,剩下的两张一张做拱桥的拱形结构,一张做拱桥的桥面。

④桥墩怎么相同?我们是用两个盒子做桥墩的。

⑤引导讨论:桥墩的高度、宽度以及桥墩之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为了便于同学们实验,我们统一规定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同学们实验前用尺量一量)

⑥怎样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学生回答。

⑦这节课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准备了30枚一元的硬币,我们往桥梁上放硬币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大小。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小纸杯,把纸杯放在桥梁中间,放硬币时应注意什么?能不能往纸杯里扔硬币?能不能几枚硬币一起放?如果放了6枚,桥梁塌了,桥梁的承受力应该算几枚?

6.学生回答。

7.分组实验,注意分工明确,先预测,再做实验,完成老师发给你的表格,学生分组实验.

8.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9.教师小结.

三、巩固总结:

赵州桥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西沙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海的西北部,远离学生生活,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上课伊始,可先播放一段西沙群岛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一段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亲身感受一下“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样,学生的身心一下就会自然地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一些说明性的文章中,单凭教师的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事物的特征。为了解决这些抽象问题,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够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事物,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因此在板书时,我设计了一个拱形画在黑板上,并在拱形中分别板书了它的不同特征。就在这一堂课结束后,一位同学走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样的拱桥,车辆该怎么上去呢?文中说赵州桥很美观,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是呀,本课的插图只是赵州桥的一个远景图,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桥上的每一个细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用了整整一课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不同角度的赵州桥,并用搜集来的其它一些桥的图片和赵州桥形成一个对比来突出“坚固”这一特征。这样,既达到了预设目标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突破难点

现代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但有些课文内容,单靠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则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战士们在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有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教学难点,就要通过教学课件演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夺下泸定桥。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播放视频录像,荧屏上战士们在桥上英勇奋进的一幕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深深地震撼着每位学生的心灵,在这种震撼中,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革命战士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促进理解诗歌内容

赵州桥课件范文第5篇

一、新要素: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1. 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

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或策略,都应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同时,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实质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媒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材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中,“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语感熏陶”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最关心的海底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的信息。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中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坚持以发挥多媒体优势为重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不仅是由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刺激,更主要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而丰富学习的资源。这正是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赵州桥的建造非常陌生,但又不可能带他们去实地观察。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有关赵州桥建造时的场景,让学生对赵州桥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积累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就很自然地领悟到赵州桥的雄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聪慧。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新策略: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1. 设置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影像、图片等信息来呈现问题,能够更好地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在《大海的歌》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精美画面,并播放不同情景下海浪的声音,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声音,并表达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教师指名学生介绍大海的样子,以此让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探求,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交流协作,讨论评价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把学习时间开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完成对语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一课中,可让学生利用 “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谈谈通过自学,读懂了什么?也可通过网络把主题学习成果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创建论坛,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

相关期刊更多

招商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岛出版社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