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软携手助学

微软携手助学

微软携手助学范文第1篇

我回到学校的第二天,物理组范老师就遇到了计算机问题,他拟定了一份物理月考题,想通过网络与另一位物理教师共享。但是在Windows XP系统中他只会设置只读共享、完全共享,他觉得这样不安全;通过U盘拷贝,又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而且效率比较低。这时我想到了培训时涉及的文件夹共享权限的设置方法。我通过设置共享、账户权限,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范老师颇有感慨地说:“这样做既简单又高效,我怎么想不到呢?你有空多教教我们。”

范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起培训时微软马力老师曾经说过:“计算机应用有一个2/8原则,也就是说80%的人使用着计算机软件20%的功能,20%的人使用着计算机软件80%的功能。”如何将这次培训中所学到知识在学校普及应用呢?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而不是替他们完成工作。

培训回来后,我校就组织了一期信息技术培训。我将这次在“携手助学”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在学校教研组和各处室中进行了推广,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广大教师欢迎。教务处的田老师负责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当她用刚学会的Excel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来分析成绩时,感叹地说:“原来我分析一个年级的成绩需要半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短短5分钟,真是太神奇了。”从这里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一线教师渴望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心情是这么的迫切!

微软携手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成学习资源;教师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绩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2—0065—04

一、研究背景

教师网络培训是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论题。随着远程教育环境的普及与成熟,骨干教师网络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凸显其重要地位。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针对骨干教师网络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具有示范引领的意义。

近年来,在骨干教师网络培训研究与实践中有两个关键词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生成学习资源”,二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与传统培训的学习方式相比,骨干教师在网络学习中体现出从“固定资源学习”走向“生成资源学习”,从“自主学习”走向“协作学习”的表征。笔者在担任“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为“携手助学项目”)的助学教师过程中,深感其课程在设计理念与培训模式中充分融合了这两个关键词。本文以“携手助学”项目为研究个案,在分析其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数据等信息探究基于生成学习资源的骨干教师网络培训绩效。

二、“携手助学”项目课程

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携手助学”项目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发挥微软的技术优势,支持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中级),全面提高学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项目重点培育师资力量,将培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总计5万名信息技术教师,并组织对全国100个县内的10万名中小学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其中包括培训1000名助学教师[1]。

“携手助学”项目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是以何克抗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学人员·中级)教材为蓝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标准,把课程内容分解为9个模块、50学时的培训量。教学设计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以必选案例的研修为中心,38个生动的案例覆盖90%的知识点,贯穿培训始终,根据知识点侧重、学科与学员兴趣设置多个任选案例供学员选择,对案例设计的知识点采用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索引。在培训中,以小组协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学习单元,通过“案例导读阅读案例思考问题阅读案例案例思考案例讨论”五个环节进行学习,基于对案例的理解、讨论、分享、评价等研修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从学习应用融汇改变的跃迁。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特色是固有学习资源与生成学习资源相伴相生。生成学习资源是伴随学员研修固定资源的学习进程而生成,由课程开发人员、学员与助学教师三方共同建构添加“生成”。其中课程开发人员提出诸如需要习得的技能、改变的观念、掌握的知识等培训目标,并提供课程固有学习资源;学员在学习课程内容后,贡献反思,这些反思是课程的生成学习资源,是课程的有机组成;助学教师对学员的反思进行纠正或扩展,所扩展的内容集成了助学教师自己以及以往学员建构的内容。例如,在案例研修活动中,课程开发人员提出“案例阅读思考问题”后,在讨论区赋予学员以发言权,学员对案例的讨论、反思、小结等生成本小组主题帖资源上传到本班的学习社区,助学教师对评为优秀的小组学习资源,以精华帖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员,供大家学习。这种生成学习资源的过程非预制,而是随学习过程展开,结合参培学员的教学智慧实时生成、完善与延伸。一个培训班所贡献的优秀资源还会通过助学教师带入下一个培训班中,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资源库中固有资源与生成资源相互融合,日趋成熟,其培训质量也日趋稳定。

三、“携手助学”项目研究的关键概念

在“携手助学”项目骨干教师网络培训中,研修过程既是每一个学员的心理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学员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当一个网络培训平台具备后,优质资源供给与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就构成网络培训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成学习资源”与“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携手助学”项目研究的关键概念。

(一)生成学习资源

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也更有意 义[2]。生成学习理论观点也表明,在学习中,如果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主动建构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只有经过生成过程,知识才获得了具体的意义[3]。“携手助学”项目在设计课程学习资源中认为:如果学员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组,再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将是适切的学习资源。具体到“携手助学”项目培训来说,如果学员在学习培训课程固有资源后,把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与培训课程固有资源相融合,进而对固有资源进行评价与补充,生成新的学习资源,这样将增强其对培训课程的理解力,使学习更为有效,不仅能帮助他们对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吸收,还能促使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对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更好的设计与决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实时、非预制的生成资源内容源自对教学生活的洞察,贴近教师的教学本真,对教学得失成败的阐释与分析,容易引起学伴的共鸣与认可,并能对学伴的教学产生引领、纠偏等示范作用。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构建与内涵特质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教育改革家们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强调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 合[4],其中亚历山大(Alexander)曾借用“蜂群”的概念来思索“学习蜂群”现象,特别是临时性的学习群体,他把“教师学习共同体”(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ies)喻为“学习蜂群”。 我国学者陈前繁、方东菊[5]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在“携手助学”项目网络培训中,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拥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团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多向的人际交流,学员不仅获得了知识和信息,分享彼此的经验,而且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交锋以及人格的感召和熏染[6]。例如,学习共同体为完成案例教学要求,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对案例的理解、讨论、评价、反思、小结等形式与学伴相互交流和协作,在交流与协作中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对同一案例表达出来多视角见解与多样化实践话语,这样就推进了不同教育风格教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构筑了以合作探讨教学实践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本项目中,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学员体验“仿真场景”,联结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还帮助学习者获得用于实践工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还包括影响其教育教学实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7]。

基于以上两个关键概念的解释,将有助于理解“携手助学”项目课程设计理念、资源开发特色、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等,对“携手助学”项目进行绩效分析将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域。

四、“携手助学”项目网络培训的绩效分析

(一)绩效分析内容与方法

1. 绩效分析内容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对学习绩效分析中指标的选择、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通过比较国内外有关教育培训的学习绩效内容分析,认为大家普遍接受与参考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8]提出的检测培训项目绩效的四个层次,即通过四个标准来评价一个教学项目结束后是否成功:学习者的反应或者满意程度;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学习结果向现实工作的迁移状况;组织的结果,即教学干预对组织目标的整体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个层次为依据对骨干教师网络培训进行绩效分析。

2.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样本来源为“携手助学”项目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批共179名骨干教师学员(有效数据),培训数据由培训系统平台导出,以及参培学员的问卷调查、论坛交流、个别化访谈、站内短信等信息组成。

3. 统计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软件:一是 SPSS13.0 for Windows,另一个是 EXCEL2003 软件。

(二)研究结果

1. 学员满意度

采用培训平台设计的“携手助学‘教育部-微软创新教师课程’培训调查”为内容,通过网络对179名学员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为162份。“你对本次通过网络开展的培训满意度如何?”回答设计5个选项:A:很满意、 B:较为满意、 C:说不清楚、 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学员满意度分布如表1所示:

在开放式问题“这次培训你最喜欢的地方是什么?”经统计与归纳,学员最为喜欢的地方是培训中采用的案例式教学,认为案例来源真实,贴近教学实际,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与讨论,开阔了教学视野,对今后教学设计与教法运用有实际帮助。

2. 学习目标实现度

(1)整体学习统计

培训课程满分为100分,80分为及格线,样本统计显示学员过关率为86%。通过对课程学成绩、在线学习时间、在线学习次数、提交作业数、未提交作业数与发帖数进行统计,学员学习情况总表描述统计量如表2所示:

(2)各模块学习统计

课程培训共分为9个模块,包括:培训准备、教学前期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设计回顾、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展望。各模块由自选案例、任选案例、技术作品、模块总结四类共34个作业组成,各模块统计顺序由系统生成。对学员各模块描述统计量如表3所示:

从表3各模块成绩的均值分析,学员在可选案例与必选案例的成绩优于技术作品;从各模块成绩标准差显示,学员总体上在VCT(虚拟教室漫游)、博客工具、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类作品的离散程度较大,可能说明学员在技术能力水平上还不均衡,部分学员技术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3. 学习对工作的迁移

在“培训调查”第6题“你认为本次培训是否会对你以后的教学产生影响?”选项分别为 A: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B:会有一些影响、 C:说不清楚、 D:没什么影响、 E:完全没影响。回答如表4所示:

另外,学员论坛信息显示与表4的统计结果相一致,绝大部分学员认为本次网络培训对以后自己的教学将产生较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案例对自己以后在教学目标制定、学情分析、内容确定、教学模式选择等方面的规范性与系统性方面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通过网络培训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对以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促进平台。例如有学员在“学结”的主题帖中倡议“‘携手助学’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发挥各自的潜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4. 教学干预与影响

为了更好地开展培训,“携手助学”项目组对助学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使其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的重点与难点,熟悉作为该网络课程助学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学会辅导学习该网络课程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学员作业的评价量规等。另外项目组给参培骨干教师提供“学员学习指南”,使学员明确在学习日程、学习要求、模块分值组成、作业上传方法、成绩查询等方面的具体说明。

另外,培训平台还提供师生站内短信、培训实时调查等手段,供项目组与助学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比如“在你对培训还有什么修改完善意见?”调查中,学员主要建议是:增加面授的时间与内容;技术作品提供视频指导;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老师指导等三个方面,这样就为下一届培训中课程资源完善、助学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效率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五、小结与讨论

微软携手助学范文第3篇

网络这一词已经成为今天电脑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媒介与资源交流平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办公都离不开网络。通过这次培训,我体会颇深:

首先,我认为这次培训的形式是新颖的,内容是务实的,收获是丰富的。许多老师反映,自己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许多次培训,而像这次这样务实的,这样有收获的却不多。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大家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与方法。

其次,通过这些培训,我学到了更多新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观看光盘和网上求教,我学到了许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了解了循序渐进的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办公操作方面,原以为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至少是够用了,office办公方面应该不会存在什么问题,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学习了,但是通过学习,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为还是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应用可视化工具、frontpage等软件的应用,把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既方便,又快捷。

微软携手助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泛在学习;智能手机;教育游戏;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24-04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这一大众化便携移动终端逐渐普及。根据“诺盛研究”的调查结果,200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达5500万部,是2004年的2.6倍。据媒体资讯的数据显示,仅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就由2010年12%的用户市场占比增长到2011年第三季的19.5%。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达10.5亿户,3G用户数达1.8亿户。这些数据意味着智能手机用户真正成为移动用户的主流。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学习方式显示出很多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

2 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理念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以泛在计算(u-computing)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7A学习: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 way)获取自己所需学习信息(Any contents)与学习支持(Any learning support)[1]。泛在学习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适应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等特点[2]。泛在学习终端主要包括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它们都具备可携带性、无线性和移动性的特点。在这些设备中,由于智能手机价格低廉、普及率高、携带方便等特征,自然而然成为泛在学习重点的首选和新宠。

3 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支持

智能手机是指“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3]。智能手机不仅具有通话、收发短信息等普通功能,还具有收发电子邮件、视频交互、在线交流、浏览网页、听音乐、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拍照或录像、浏览新闻、登录社交平台、浏览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玩游戏和查询路线或使用地图等强大功能。

技术支持 从泛在学习的实现方式上看,泛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泛在计算,同时也需要用到无线通信技术与一些便携性学习设备。目前,“泛在计算”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模式:可穿戴计算模式、信息设备模式、智能交互空间模式[4]。智能手机作为一种便携性学习设备,通过WAP、Wi-Fi、GPRS、3G和蓝牙等多种无线通信技术与Internet进行通信,获取各式各样的网上信息和网络资源。由于智能手机的体积小、质量轻等优势,可随身携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穿戴计算模式;人们应用智能手机的备忘录记录各种必要的文字信息,进行短信存储,呈现不同形式的信息如音频、视频文件等,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把各种信息资源集成到熟知的手机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实现了信息设备模式;智能手机的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等功能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特点,且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空间等都离不开手机,所以说智能手机同时也满足智能交互空间模式。以上的技术支撑,足以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

智能手机的自身外在特性支持 主流智能手机屏幕尺寸2.8~7.0寸不等,一般维持在3.5寸、4.0寸、4.3寸、4.5寸这个级别,覆盖一般应用的各种需求;其质量大多在150克左右,方便随身携带,符合泛在学习“可获取性”的特点;电池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8~10个小时,能连续播放4~5小时的多媒体文件,可以完成长达数小时的连续泛在学习。而且,智能手机支持外置存储卡,可存放2~64 G的学习资源,再加上各个手机厂商和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可免费下载的软件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泛在学习者的需求。

泛在学习辅支持 智能手机最大的特点无疑是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如Android、iOS、Symbian、Windows Phone和BlackBerry OS,这样就可以使得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安装使用多种应用软件;协作学习上,智能手机可以提供短信、语音、视频等交互功能,使得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学习者可通过QQ、MSN、微博、论坛等软件来实现在线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智能手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它能处理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图像和动画。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在线学习,也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辅导,使得通过手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任何人交流,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成为可能。

社会环境支持 由于智能手机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人民币不等,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网络使用方面的费用已开始平民化,也就是说使用智能手机的成本可以被一般泛在学习者所接受。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通过手机学习、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上班一族可以在公交车上利用手机欣赏最潮流的音乐,可以获取最及时的新闻报道,可以随意浏览网页;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需要查阅资料,甚至可以拍摄记录下重要的课堂内容;教师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开发应用于手机平台的教学软件从而辅助教学;学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中心可以开发相应的服务系统,实现应用智能手机的学校消费,即手机一卡通。手机一卡通是将校园一卡通的业务整合到移动终端上来,实现校园卡的管理、交易查询、移动电子支付等应用,可以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5]。设想如果长时间没有手机的陪伴,多数人将会感到无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已不足为奇,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也成为可能。

4 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典型应用

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习者也有自己的应用倾向。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短信息、手机QQ、微信、微博、无需连接网络的软件平台、教育游戏和网络教学平台的7种最典型的泛在学习应用。

基于手机短信的泛在学习 基于手机短信的泛在学习是泛在学习中最简单、最快捷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技术上看,通过短信息可在用户间实现有限字符的通信,也可实现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的有限字符传送。手机短信分为两种:一种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用户每次能接收和发送短信的字符数,是160个英文或数字字符,或者70个中文字符;一种是彩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

用户间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获取简短的即时信息,如可以通过短信约定会面时间,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被用于搭建家校通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考勤情况、学校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短信息的形式发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主动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从而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平台[6]。学生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来获取学习的支持,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除此之外,用户和通信服务公司之间的短信交流也可以实现泛在学习。本文主要以中国移动的手机报业务和动感地带彩信业务为例,它们的使用费用都是在一般学习者可以承受的范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订购这两种业务。其中,手机报是中国移动与国内主流媒体单位合作的一项自有增值业务,它以彩信通信方式为主,向客户提供资讯服务(含新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等内容),客户可以定时收到报刊彩信,获取渠道及时、便捷,内容权威。它能让泛在学习者在任何地方方便快捷地了解时事动态,并且免去了早晚买报纸的麻烦,尤其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动感地带彩信业务,用户不仅可以定期学习关于时尚、生活饮食等方面的常识,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实现一种学习交流。

基于手机QQ的泛在学习 QQ这一聊天工具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具有操作简单、上线快速以及稳定的线上支持等优点。手机QQ弥补了先前QQ只能在电脑上使用而受空间限制的缺陷。而且手机QQ同样具有之前QQ的优点,使得手机用户能够方便使用,而不会因为操作复杂而过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可以以自己的学习任务为中心,全力进行泛在学习。手机上网调用社会性软件QQ的最大优势在于在不受空间限制的基础上,教学双方甚至多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手机QQ具有完善的QQ聊天功能,支持多窗口聊天、QQ群、分组管理和群管理,而且具有多媒体传送、有趣的语音对讲和强大的视频通话功能。这些功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和手机QQ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泛在学习不再是一人对一机的学习。

基于微信的泛在学习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与QQ单向独立的手机聊天软件。由于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的青睐。数据显示,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达3亿,时间进一步缩短至5个月以内,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泛在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的实时对讲机功能,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以及视频聊天,丰富了泛在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智能手机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教学场景;支持多达20人的群聊,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加便捷;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漂流瓶、语音记事本、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泛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微信涵盖了幽默搞笑、五花八门、日常问候、爱情大全、生日祝福、节日祝福、格言语录、查询股票行情这八方面的内容,学习者在使用微信进行聊天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不同方面的知识。

基于微博的泛在学习 相对于手机QQ和微信,微博的社交性并不强,然而,微博是一种较佳的信息平台。据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34.0%,较2010年下半年的15.5%增长了18.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手机微博是一种增长较快的手机应用。泛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性地关注某些用户,并将所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使得基于微博的学习更加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微博可以按形式和领域进行垂直化的探索,比如豆瓣可以推出读书微博,时光网可以推出电影微博,阿里巴巴则可以推出电子商务微博。这样,需要某一特定信息的用户可以去一个相对专业的微博里寻求帮助,再将他寻找到的信息分享到自己所在的群里,如此这般,就将某一个特定的信息最大化地定阅与分享了[7]。手机微博的“微”在于它的短小精悍:一条博客限于140个字,博客内容的高度浓缩概括,免于长篇大论,便于学习者能够更加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泛在学习者不仅可以浏览其他用户的信息,还可以相对自由地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可以与其他用户就某个学习主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发表,扩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

基于无需连接网络的软件平台的泛在学习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手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装使用多种应用软件,而且还有各个手机厂商和网友们开发了大量的软件供免费下载,完全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很多软件一经下载安装后,无需连接网络,就可在较长时间使用。文字阅读方面,有免费的PDF阅读器、iReader读书、txt电子书阅读器等,文字材料一经下载,学习者就可以通过相应的阅读器进行阅读和学习。同时,手机用户还可以下载安装手机厂商提供的各式电子书软件直接阅读,其内容丰富,有小说、杂志等,涉及心理学、职场技能、生活和历史等多个领域。音频学习方面,音乐播放器种类繁多,如酷狗音乐播放器、QQ音乐、天天音乐播放器等,而且文字与声音的结合,使得学习者同时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学习刺激,提高学习效率。视频学习方面,有暴风影音视频播放器、爱奇艺视频—电影电视剧综艺播放器和PPS影音等,这些视频播放软件不仅可以在线搜索视频,还可以播放本地文件,学习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长达4~5小时的持续学习。教学辅助方面,智能手机可以安装各种语言翻译词典软件,如有道词典,在不连接网络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最基本的翻译,了解英语单词或词组的基本意思。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遇到不懂的词汇,可以即时利用手机进行翻译,帮助理解课堂内容。

基于手机教育游戏的泛在学习 由于教育游戏是教育和娱乐不断走向融合的产物,它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游戏情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智能手机的特性使之成为教育游戏的理想平台。运用手机教育游戏进行学习,使学习者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电脑对学习场所的限制,也为任何手机用户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游戏的同时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方法,来达到解决问题继续游戏的目的。这样的手机游戏被称为手机教育游戏[8]。手机教育游戏能一改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紧张热情地参与,在学习的同时感到一种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快、松弛、沉浸的心理状态[9]。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手机教育游戏可以帮助学习者创设不同于课堂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沉浸其中。泛在学习者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百科知识(如一款手机游戏“三国杀”,可以让学习者对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许多教育游戏画面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侦探性,可以扩展游戏者的思维敏捷性和创新性;很些手机游戏要求多人合作完成,这就锻炼了游戏者的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不同于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游戏将学习者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游戏中,锻炼了游戏者的实践能力;游戏者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能使学习者得到较强的自我成就感。

手机教育游戏的优势固然显著,但是必须提醒的是,泛在学习者在使用此方法进行学习时,切勿忘记泛在学习的初衷,即获得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不能一度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基于数字化校园手机一卡通的泛在学习 校园手机一卡通,就是结合通信运营商的平台,利用最新的智能卡技术,用手机芯片代替传统的校园一卡通卡片。师生员工只需要用手机即可完成原一卡通的功能,它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方便,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10]。2009年开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启动了校园手机一卡通项目。校园手机一卡通有效地提高了校园的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学生和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此平台方便地进行校园消费和生活,同时可以通过手机购买书本、查阅资料、借阅图书等进行学习和教学。

5 结束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的不断扩展,人们越来越需要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基于智能手机进行泛在学习的理念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手机获得所需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学习。然而,目前智能手机在泛在学习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用于教育领域。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基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学习必将迎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教育,2009(4):17-21.

[2]Chen Y S, Kao T C, Sheu J P, Chiang C Y. A Mobile

Scaffolding-Aid-Based Bird-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M]//Milrad M, Hoppe H U, Kinshuk.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Los Alamitos, US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2:15-22.

[3]曹增光.大有可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未来展望[J].新潮电子,2003(5):83-84.

[4]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教育,2009(4):17-21.

[5]翟玉霞.3G时代智能手机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64-65.

[6]黄萍萍,陈玲平,贾靖林.手机:未来最普适的移动学习终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136-137.

[7]刘红军.浅谈手机微博的亲和力传播[J].安徽文学,

2010(5).

[8]黄月胜,段前佳.手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9(11):75-77.

微软携手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3G手机;NTT DoCoMo;Android系统;IAppli;J2ME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743-03

1日本的3G手机研究背景以及重要意义

日本最大的移动电话营运公司NTT DoCoMo于2001年5月30日开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IMT-2000第三代移动电话服务。NTT DoCoMo公司把它的第三代移动电话服务(3G)命名为“FOMA”,中文意思是“自由移动的多媒体接入”。

2001年10月日本的3G手机全面商用,部署了其基于W-CDMA技术的日本的3G手机网,3G正式亮相,世界上首个第三代商用移动网络诞生。NTT DoCoMo公司革命性的3G移动业务日本的3G手机用于语音和高速数据通信,其核心是积极发展各种移动多媒体业务。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连接,传递高质量的视频并提高声音的清晰度。日本的3G手机将涵盖所有的i-Mode业务,提供动态图像“i-motion”服务、图像传输“M-stage visual”服务、音乐发送“M-stage music”服务。

日本的3G手机服务采用WCDMA通信规格,日本的3G手机下行链路的最大速率为384kbps,上行速率是64Kbps,是目前传输速度的40倍。相对于我们现在的GSM网络传输9.6Kbps有着天壤之别。使手机能应用于电视电话和因特网高速浏览。可在手机彩色屏幕上欣赏电影的预告片段、音乐片段或视频新闻。使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增加了3G用户的通话时间及DoCoMo公司的营业收入。DoCoMo数据业务其品牌为i-Mode,是日本最普及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可浏览的网站多达7400余个,已成为日本手机上网的代名词。I-Mode的成功模式为以后NTT DoCoMo推广3G服务立下奇功。到2005年3月底,已签约用户4402万用户,占DoCoMo用户的90.2%,到2011年底,用户占有量更是如日中天。

我们对日本DoCoMo的3G发展历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解读日式3G手机业务内容、开发技术等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汲取他们的技术及发展精华,让我们国内3G手机业务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其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J2ME应用软件开发基本理论

日本3G手机应用的是J2ME开发软件。在消费电子,移动通信这个异常广阔和丰富多彩的领域,其设备极度多样化而且都将在网络中,Java技术的跨平台性和网络功能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Java的最大目标和特点,就是“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平台无关性。但是一套标准无法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因此,Java技术目前共有三个版本,分别针对不同的平台和应用[1]。

Java 2标准版(Java 2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2SE):针对桌面端PC和工作站的个人和低端商务应用。

Java 2企业版(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针对服务器端企业级应用,支持Servlets,JSP和XML等等。

Java 2微型版(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J2ME):针对有限内存,处理能力的设备,主要是消费电子和嵌入式设备领域。

对移动终端的设备所用的技术为J2ME所以这里只介绍J2ME。大体上J2ME把设备分为两类,一种是联接设备(Connected De vice),一种是有限联接设备(Connected Limited Device,CLD)。前一种对应于那些有电源的,电力充裕,较大的设备。例如:电视机,冰箱等,后一种对应于主要使用电池,小型的设备,例如:手机,PDA等。这里只涉及到第二种。在携带电话中的应用程序是通过J2ME的Connected Limited Device Configuration,CLDC提供支持来运行的。J2ME CLDC是专门为适应小型的终端设备量体裁衣的、面向Java虚拟机的最小机能的类库。CLDC是基于K Virtual Machine,KVM,所谓KVM是针对像携带电话这样存储、CPU特性、功耗等限制的设备,专门设计的移植性高的JAVA虚拟机。KVM是Java 2家族中涵盖Java运行环境,满足小型设备制约而做了最适化的整合。Java拥有Write-once,Run-anywhere的特性,开发应用软件不再需要考虑CPU、操作系统、携带电话的机型[2]。

3日本的3G手机应用软件的运行环境

日式手机应用的是IAppli程序,它是属于Java微型版的程序,所用的Api主要为Sun的CLDC和NttDocom公司提供的Api。

程序的形式通常是已两种文件发 布:.jam文件和.jar文件。其中.jam文件是程序运行的配置文件,执行程序时,也是执行该配置文件;而.jar文件是程序的核心执行文件,源程序编译后的class文件及相关的资源文件均打包到该jar文件中。

3.1 IAppli执行环境

1)IAppli执行环境的特点

IAppli是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为了在J2ME/CLDC平台运行Java虚拟机和Java类库,i-Mode为Java应用软件的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类库接口。如携带电话的通信、文本变换、图形、多媒体处理、携带电话数据保管等API。2)独立型以及Client/Server型支持IAppli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

独立型IAppli,应用文件和数据存在携带电话上,和服务器没有对话动作。像游戏、计算机、以及各种的工具软件都可以做成独立型的IAppli。

Client/Server型可以扩充携带电话的功能,使携带电话的处理能力更强,通过基于HTTP网络连接进行的API登录服务器下载IAppli,又可以通过红外线端口使近距离2台携带电话进行IAppli的数据交换。

3)Java Application Manager(JAM)

Java应用程序管理器。是工作在用户在携带电话上的下载内容管理器,负责管理Java应用的下载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操作,包括下载、安装、版本升级、运行、删除。

4)IAppli的设置和生命周期

在携带电话上,要运行IAppli就必须到内容提供商的i-Mode服务器去下载,下载下来的IAppli需要通过JAM管理,分配存储,或删除。以下是根据IAppli下载,启动,更新,删除的生命周期来详细说明的。

①IAppli下载

由于IAppli的开发者不同,启动的顺序大体携带电话的具体Download操作有其特殊之处:使用i-Mode浏览器,事先决定必要下载的IAppli。IAppli的下载是由i-Mode浏览器操作开始的。在下载之前,通常都会有IAppli的说明文字和链接的列表。链接是参照应用程序文件(ADF)的,每个ADF对应的一个IAppli信息。ADF的目的是要在下载之前,JAM正确的判定选择的IAppli,并且检查存储容量和机型,点击链接,安装处理开始,根据用户的操作,浏览器通过JAM找到ADF对应的URL位置,之后IAppli的下载安装由JAM执行。再作ADF内容检查,对IAppli安装确认。JAM对指定的ADF内容检查,从ADF记述内容(JAR文件大小和ScratchPad容量,目标机型信息等)检查是否可以安装,如果可以则进入下一步的IAppli下载执行。可以在携带电话上安装将要下载的IAppli之后,JAM把ADF中对应的PackageURL下载JAR文件,开始进行HTTP下载进程。安装完了最后IAppli列表更新。IAppli下载过程见图1。

图1 IAppli下载操作

②IAppli启动

启动过程如下:

·用户打开安装过后的IAppli列表。

·通过列表选择IAppli。

·携带电话显示IAppli画面。

如果IAppli不是用户操作启动,还会有如下的启动方式:定时器启动,应用程序连携启动(比如浏览器,Mailer,外部机器红外线等),等待应用程序登录,等待状态恢复时的自启动,下载自启动。

③IAppli更新

IAppli的更新是在用户安装之后,由菜单之类的更新指示进行的。IAppli更新可以修正错误,追加新的功能。在IAppli安装的时候JAM会把ADF的URL保存下来,用户IAppli的更新指示,JAM再次取得ADF判断是否更新IAppli。ADF的LastModifided以最后版本设定的,其他的值不变。

④IAppli删除

JAM根据用户删除指示删除JAR文件和IAppli所占的空间。

3.2 IAppli运行条件

1)Native Application和操作系统[5]

通常电话上的Native Application和操作系统是指像访问i-Mode服务器的浏览器、网络部分应用程序、以及诸如电话簿这样内部机能。在IAppli的运行环境中,可以通过JAM的连携启动内部机能。

2)Java Application Manager

JAM,主管JAR文件存储、IAppli运行管理、KVM、以及通信执行。

3)K Virtual Machine

面向受存储、CPU、功耗制约这样小型设备而设计的虚拟机。

4)CLDC API

从J2SE继承的子类库。以满足在小型设备运行Java而做的最适整合。

5)IAppli API

IAppli API面向携带电话设计的,以CLDC为基础,为使得在携带电话上运行Java应用程序,而向IAppli提供的接口。

3.3 IAppli运行相关的API概述

1)网络结构

IAppli服务的网络结构目前是和i-Mode的网络结构一样的,携带电话和内容服务商之间的通信使用HTTP协议的。

2) CLDC API

CLDC API是为满足在小型设备运行Java而做的最适化整合[11]。

3) CLDC平台不包含的JVM机能

①KVM不包括Java Native Interface,JNI

②不包括进程分组

③Finalize

4 Android系统的优势

以上是日本3G手机的一些发展情况,回过头看,截止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0亿,手机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己经接近8.3亿,与日本的3G手机相比,目前国内的手机媒体发展情况要好于日本。

目前我国用户的手机,除了苹果公司生产的Iphone系列IOS系统、基亚的Symbian以及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之外,Android系统已经成为市场主流。Android系统是Google于2007年11月0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该平台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它采用软件堆层(Softwarestack,又名软件叠层)的架构,主要分为三部分:底层以Linux内核工作为基础,由C语言开发,只提供基本功能;巾间层包括函数库Library和虚拟机VirtualMachin。,由c++开发。最上层是各种应用软件,包括通话程序,短信程序等,应用软件则由各公司自行开发,以Java作为编写程序的一部分。Android系统的开发语言与日本3G手机相比,更加简单、灵活、实用。

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由于其输入操作的需要,均选用一块全触屏作为其主要输入方式,而为了实现多点触摸,几乎都使用了电容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已经成为了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的主流,几乎每一款Android手机都是选用电容式触摸屏。触摸屏以其方便灵活、节省空间、直观等诸多特点,已经成为移动电子产品输入方式的主流。

Android不存在任何以往阻碍移动产业创新的专有权障碍,允许所有厂商和个人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软件应用商店”这一手机软件营销模式,使得手机软件可以由出厂时预装改为用户自己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安装或购买,这被认为是手机软件业发展的里程碑,对推动3G应用将会产生深远影响。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等特点既能促进技术(包括平台自身)的创新,又有助于降低开发成本,还可以使运营商能非常方便地制定自己的特色化的产品。它使得全球运营商、手机商纷纷加入,更好、更快地将创新性产品推向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而相比之下,日本一味制造自己的专有手机系统的就想得略小家子气了。

5结束语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日式3G手机开发详情,阐述了国内Android平台手机与之比较的优势。可以得出Android系统灵活的软件接入技术以及方便、神奇的触屏体验是令日式3G手机望尘莫及的,只有不断开放需求市场以及更新技术特长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我们需要向Android系统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思捷.基于Android平台的触目屏系统设计及实现[D].天津:南开大学,2011 .

[2]傅志红,陈兴璐.深入浅出GoogleAndroid[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靳岩,姚尚朗.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Bruce Eckel.Java编程思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更多

卫生软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功营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程序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