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传专辑

赵传专辑

赵传专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谶纬;诗纬;含神雾;辑佚;古文献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谶纬文献”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汉武帝时期,崇信黄、老之术,天人感应思想的兴盛,充斥于整个社会,一些方士化的儒生和儒生化的方士们通过假托尧、舜、孔子等先圣,用阴阳五行、符命灾异等神学迷信观点来对《六经》加以解释,以期为政治统治服务。而“谶纬文献”就是儒生方士们解经的成果,其内容驳杂,荒诞不经。

七经原本都有“纬”,其中诗纬的名目,最早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樊英传》李贤注:“……诗纬:《推度灾》、《历枢》、《含神雾》也……”计三种。

《含神雾》的名义,清人赵在翰的《七纬叙目・诗纬》云:“天运人事,统诸神灵,以言其象,氛雾冥冥。”是说本篇载灾异祥瑞的徵验,用以明通神灵,以其神秘幽隐难测,蒙蒙如朝雾,故名《含神雾》。

《诗纬》,包括其它纬书,在东汉灭亡以后,遭到毁灭性的禁绝。《隋书・经籍志・谶纬序》说:“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到了宋代,仅有《易纬》存世,余皆亡佚。

清代各家《含神雾》的辑本,重要的有以下数种:

1、《集纬》,殷正元辑

该辑本是清代众多私家辑本中比较早的。殷正元共辑得《含神雾》佚文三十七条,大部分与《说郛》、《古微书》相同,而两家所无者七条。李梅训(2003)认为“殷元正在辑佚时参考了某种版本的《说郛》和《经义考》、《佩文韵府》等书,可能没有利用现成的谶纬辑佚书”。不过我们从表中明显可以看出殷氏有吸收《说郛》、《古微书》成果的痕迹,李说似有商榷的地方,只是《集纬》成书年代不详,底本已散失,个中情况无法详查。《集纬》现有数种抄本传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纬书集成》影印清观生我斋本等。

2、《七纬》,赵在翰辑

赵在翰,字鹿园,福建侯官人,嘉庆时诸生。该书三十八卷,篇目、顺序与《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大体相同。书中除首列官定本《易纬》八种不加增删之外,其余六纬每篇末均附补遗,共增补纬书达三十二种。赵氏广泛吸收前人辑佚成果,加上参考了前人所不及见的《五行大义》、《开元占经》等新辑古书,又得到阮元、杨应阶等人的协助,故《七纬》在纬书辑佚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赵氏继承《古微书》的体例,作《叙录》、《叙目》,详明诸纬源流,篇目和微言大义,每条佚文后均注明出处,并加案语,考订文字异同。体例完备精善,在诸多辑佚著作中也是少见的。

但是赵氏过于分别“谶”、“纬”,扬纬抑谶,其在《七纬总叙》中说“七纬配七经而出也。帝王神圣之兴,浮沉交错之运……经阐其理,纬绎其象,经陈其常,纬究其变。所以抉天人,维王政……汉世诸儒并籍据其文以通经艺。……言占侯者或窥其旨以司天,谈术数者遂窜其说以惑世,真虽存矣,伪亦凭焉。建武以来,与谶并称,隋灭其书,咎由此致。”①在这种主观意识下,《七纬》摒除谶书。谶言多荒诞不经,但是自有价值,不可一概否定。

赵氏《七纬》本《含神雾》共辑佚文五十九条,较《集纬》本多出二十二条,这些多出自《五行大义》、《开元占经》等书,系赵氏从阮元处借得,为前人所未见,故弥足珍贵。赵氏辑本体例严谨,考订精审,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七纬》现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侯官小积石山房续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标点本等。

而后顾观光又编《七纬拾遗》,以补《七纬》之遗漏,但是未及《诗纬》,故此处从略。

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是清中期著名的藏书家、学者、辑佚大家。马氏为学勤奋,颇好搜罗典籍,其所编《玉函山房辑佚书》是清代辑佚领域中的空前巨著。该书规模宏大,七百余卷,收书达五百九十四种。

《纬书集成・序言》说:“赵氏书(指赵在翰《七纬》)以精严称,马氏书则以博洽见长,赵氏专注于纬书,而马氏则谶纬并辑。”这很好地说明了马氏谶纬辑佚的特点,马氏谶、纬并辑,凡文献中所见谶纬篇目,均网罗无遗。《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纬书类》共辑书66种,包括《论语谶》8种。

马氏本《含神雾》共辑46条佚文,较赵氏书略少,因为马国翰没有看到《五行大义》,足见辑佚工作中罕见的孤本秘籍对辑佚结果影响之大。

《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清光绪九年长沙郎宦馆补校本。

4、黄《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

黄(1809-1853),字右原,原名黄锡麟,江苏甘泉人。清代辑佚家,学者。师从江藩,笃信汉学。黄氏从事古书辑佚工作,达14年。黄氏将其所辑,分为四类,合编为《黄氏逸书考》,其中属于谶纬类,名《通纬》。

黄氏辑本《含神雾》共辑佚文66条,为各家辑本之冠,较《七纬》本多出7条之多,为他书所无,这都得益于黄氏所见清河郡本《纬书》。

在黄氏之前,清河郡本《纬书》就已出现,辑者不详,而且“非仅孙毂《古微书》所未见,即赵在翰、林春溥、乔松年诸氏,号为纬书专家,亦鲜称道”。

体例上,黄氏受赵氏《七纬》影响颇深,黄氏除了将《七纬》佚文悉数收入外,还将其从别本《开元占经》和清河郡本《纬书》中辑得佚文与赵氏所辑进行比勘,详加考校,从而成为比较好的辑本,今人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其中谶纬文献就多以黄氏辑本为底本,可见其文献价值之高。

5、乔松年《纬》

乔松年(1815―1875),字健侯,号鹤侪,山西水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据强恕堂刊本统计,《纬》12卷共辑97种,在清代诸家中,乔氏所得种数最多。因乔书晚成,可以广泛吸收前贤的辑佚成果,其篇目次序与《集纬》基本一致,可见受殷氏影响颇深。乔本辑佚文45条,书晚出而条数反而少,很是奇怪,这可能与乔氏立“泛引”一目有关,乔氏一书体例完备,大体于每书之前,依次列篇目、名义,后解题,再列佚文,最后立“泛引”一目,凡佚文无可归属者入此目。古书征引文献时,往往省略篇名,只具书名,乔氏不依佚文内容,反而根据名称,简单地收集在一起,有失严谨,结果《含神雾》中有些佚文就被简单地收进“泛引”里去了。后来日本学者安居氏重编《纬书集成》时就依据内容定佚文篇目,就避免了很多失误。乔氏还用力纠正《古微书》的疏误,写了《古微书订误》和《古微书存考》两部书。《纬》今有光绪三年(1877)南昌强恕堂刊印《乔勤恪公全集》本。

以上大体是《含神雾》在清代的辑佚情况,到了黄氏这里,差不多已经近于完备了,清人辑佚的成绩的确是值得称赞和发扬的,当然清人也自有其局限性,特别是日、韩等域外的文献,他们自然看不到。像后来谶纬文献集大成之作的《纬书集成》,日人就充分利用日本的汉藉资源,补遗甚多,然而清人给我们打下的基础确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纬书集成》[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赵传专辑范文第2篇

2月13日和14日,钢琴家赵胤胤连续在广州举行了两场“音乐汇”。所谓“音乐汇”而非“音乐会”,他表示,“汇”突破了音乐会的正襟危坐;“汇”也是汇聚,以钢琴主角,因不同乐器、乐队组合乃至电子音乐的介入而变得丰富。情人节之夜,赵胤胤将“音乐汇”搬到了广场上,在正佳广场举行了“百事蓝色无言浪漫夜”露天音乐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此前,已经三年未出专辑的赵胤胤在情人节前夕推出了加盟EMI之后的首张专辑《无言的浪漫》,主题则是“爱情”。这张新专辑精选了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李斯特的《爱之梦》三首夜曲以及肖邦的《离别曲》等十二首曲目。对于这样的曲目,赵胤胤坦言也曾有过担忧,其中许多来自克莱德曼的专辑以及热门影视作品,有的常被在酒店大堂演奏,担心被人指责过于“流行”,但最终赵胤胤还是坚持这样的做法。他说一来是因为他认为好听没有错,“肖邦和拉赫马尼诺夫的伟大与优秀,不会因为他们的曲目如今成了酒店大堂经常弹奏的曲目而遭到削弱。”另外,他认为即便是同样的曲目,自己跟克莱德曼等人弹得也不一样。而不同之处,除了专业修养之外,赵胤胤对音乐的理解和在配器上的重新组合,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赵胤胤说,自己从4岁开始学琴,每天至少有6到8小时的时间在练琴,除了睡觉几乎就是在跟钢琴打交道,所以没有时间去学习。现在他发现自己中文水平很差,深一点的书真的看不懂,很多字也不认识。数学更是一窍不通。唯一好一点的可能就是语言,因此要下功夫恶补。赵胤胤表示,自己只能算作是个专业人士,不能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够将音乐以合乎今天审美的方式传达给听众。

由于演出正值情人节,他将自己的音乐会命名为“期待情人节”,就是给人以爱情的期待之意。对于自己的爱情观,赵胤胤说,当两个人因爱走到一起时,当然是希望天长地久的,但当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也不要刻意挽留。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爱都是不可少的。他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一次爱情的失败,就放弃了对爱的追求。

赵传专辑范文第3篇

爱名牌的“财女”

赵赵是北京胡同大妞,传承了老北京人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她说自己唯一的特长就是会编故事,三四岁的时候就一本正经地捧着书给五六岁的表哥讲故事,大人拿过书来一看,里面的故事跟赵赵所讲的根本就是两回事。这样一个带点痞气的女孩儿,长大后对自己的期许并不高,找工作的时候特踏实。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做过秘书、企宣、文案和编辑,深谙职场中的无奈但也乐此不疲。正因为有了这一层的体验,她日后写起和职场有关的文字来才通透刮喇,头头是道。

这样一个思想古怪,嘴巴伶俐的文艺女青年,自然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慢慢地她就开始信笔由缰,当起了业余撰稿人。没想到文章发表后的反响相当好,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专栏遍地开花,什么新鲜、吸引眼球就写什么。一番忙碌下来,赵赵成了不折不扣的“财女”,每月单是写专栏的收入就有三万多元,再加上偷空儿给毛宁、杨钰莹、屠洪刚、陈明等人写写歌词,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那阵子,赵赵接触到了一大群时尚人士,耳濡目染之下对名牌也特别青睐,隔段时间就买一只价格高得让自己肉疼的限量版包包,但在镜子前照来照去还是觉得自己长得特本土,完全是个喜相的善财童子模样,这让赵赵有点沮丧。

放弃专栏的女版王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胡同妞,赵赵的文字中自然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还有几分老舍的味道。正是这种京味儿和随处可见的不正经吸引了王朔,他和刘震云专程找到赵赵洽谈,请她担任《动什么别动感情》的编剧。从此,赵赵就多了一个编剧的身份,但这个编剧完全不懂得怎么分配结构、控制节奏,只会在精彩的台词上做功夫。而王朔要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赵赵风格。电视剧上映后,赵赵小火了一阵子,也因此获得了“女版王朔”的称号。

2003年,赵赵正式宣布退出专栏的行业,尽管那时她的文字依然炙手可热,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但赵赵觉得,“不能再这样把自己的生活一段段地卖了”,况且在做编剧的过程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赵赵很快成为和六六、陈彤齐驱并驾的新生代编剧,但这次她笃定了心思要慢下来,一个剧本可以慢工出细活地写上两三年。在这种不温不火的节奏下混了几年,六六阔了,陈彤火了,赵赵却依然守着自己的小生活,最大的收获是成功把自己嫁了出去,并在慢节奏里找到了自我。

重新定义本土与时尚

因为看多了时尚圈的光与暗,赵赵也积累了一大堆案例资料,某回同电台的朋友聊天,对方问她,你不是有一大堆时尚圈和富二代的朋友么,写写他们的故事呗。赵赵当即答应了下来,然后开始筹划着一个跟时尚圈有关的小说。

此时的赵赵已经过起了家庭主妇的闲适生活,对物质的要求也逐渐简单起来。她开始细水长流地过普通人的低成本生活,写一个剧本的收入就可以花上好几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玩命地工作,赚来的钱再千金散尽地花出去,鞋子箱包都非名牌不买。现在的赵赵更爱逛淘宝,收藏了几百个淘宝店,没事就一一点开消遣娱乐,并时时以淘到便宜货为乐。

在这种云淡风轻的工作状态下,赵赵用两年多的时间写完了一部小说——《穿动物园的女编辑》。小说中,北漂族与本地人的相处方式,新人入行时的苦楚,都是赵赵亲身经历或耳熟能详的。新书上市后大卖了一阵子,很快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只是限于篇幅不少情节被删,有些地方显得逻辑不通,让赵赵小小地觉得有些委屈。

赵传专辑范文第4篇

林宇中成为“淋雨中”

本报讯(记者 孟绮)5月22日,唱作新人林宇中在北京好乐迪正式了第二张专辑《淋雨中》。不知是否因为名字与“淋雨中”谐音,来自马来西亚的林宇中在中国举办过5次记者会,3次都赶上倾盆大雨,为此他特意写了一曲《淋雨中》自我解嘲。谁知会当天,竟然又赶上北京难得一见的大雨天气。林宇中说,自己的名字总给人以湿淋淋的感觉,加上每次发片几乎都赶上大雨,于是便有了写歌自嘲的冲动。

林宇中在发表首张专辑前,一直在幕后从事音乐创作,许多港台歌手都演绎过他的作品,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会当天,同门师妹金莎、好友黄雅丽都到场为林宇中打气。黄雅丽首张专辑《崽崽》的标题曲就出自林宇中之手。在这张专辑中,林宇中与金莎首度合作,一曲《复活》既是专辑主打曲,也是韩国网络游戏《Granado Espada》(卓越之剑)的主题曲。

唱片中10首歌曲从不同角度唱出了不同的爱情心声,《旋律》《复活》《淋雨中》《猫头鹰》触动你对爱情的坚持,《苍蝇的泪滴》《对调》《捉迷藏》陪你畅游生活的随想。

“周门三杰”展示秦筝风韵

5月27日,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集演奏、讲解、互动于一体的古筝艺术赏析音乐会,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周延甲及其子女周展、周望,父子三人一道且奏且讲,为广州观众带来一场“秦筝雅韵华夏风”。

周延甲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多年来,他为秦筝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技法表现方面,他另辟蹊径,比如左手大指的频繁按弦、食指的长摇等,为新筝乐拓展表现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演奏实践中,周延甲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筝乐作品,如《秦桑曲》《姜女泪》《百花引》等具有陕西特色的代表性曲目。

周家的一双子女也“子承父业”,女儿周望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副教授,儿子周展现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姐弟二人都深得父亲真传,不仅将秦筝的事业继往开来,并将古筝在音乐界连创辉煌。

27日的音乐会上,周氏一门三人为到场观众演奏了《秦桑曲》《姜女泪》《百花引》《乡韵》《声声慢》《凄凉曲》《黄陵随想》等曲目,并且介绍了陕西筝派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笛子名家杭州纪念赵松庭

5月12日,作为浙江歌舞剧院成立50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浙歌在浙江音乐厅隆重举行了“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纪念专场――中国笛子名人名曲音乐会”。

参加当晚演出的是赵先生的几位高徒,包括浙江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和杜竹松,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张维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王次恒、上海音乐学院及新加坡艺术学院教授詹永明、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陈悦,他们用笛声表达自己对赵先生的深厚情感。

当晚的浙江音乐厅观众爆满,六位笛子名家声情并茂地演奏了赵先生生前创作的《早晨》《幽兰逢春》《婺江风光》《鹧鸪飞》《二凡》等名曲,他们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不断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当演出最后,六位笛子名家同台吹奏《三五七》时,全场观众伴随着节奏热情的击掌相和。

当晚演出特邀了中央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张列执棒。赵先生生前好友、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也特意从台湾赶来捧场。■西泠

视唱练耳牵线

音乐与科技联姻

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5月21日至5月2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此活动有来自美国的Joan Panetti、Reiko Fueting、Mary Jo Lorek、金平博士和容纳博士分别进行了讲座和授课。美国专家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弦乐、作曲专业的学生授课。来自各个音乐院系的学生还举行了精彩的音乐会。此外本次活动还设置了学生论坛、国内研究生论坛和来自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以及其他艺术院系音乐专业的教授论坛。

赵传专辑范文第5篇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被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失的阴影所笼罩。而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风险驱之不散。

“现代化焦虑”,尤其是“民主焦虑”,又把很多人攫住。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大业如此艰难?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国就缺乏 “逻先生”(逻辑),一路演绎下来,终成今天的局面。正是中国人不太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这种声音一口咬定,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

思考时是否要按逻辑来,真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民主有关系吗?为破解窒息这个社会的诸多困局,今天中国人在思想上该检讨什么?该如何去思考?

《南风窗》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作为哲学家,他对影响到了西方和中国在“想什么”、“如何想”的问题上,有着深刻洞见。

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

《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

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

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喜欢在广场使用修辞法蛊惑人民。亚里士多德早就知道,修辞法会遮蔽真理。

《南风窗》:类比估计是很多人最常用来“讲道理”的了。比如“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谚语。这样干时,我们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一个“赖尔峡谷”:不同范畴的事物,比如A和B,你要从A的成立证明B成立,必须先证明B和A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等同性,有了一座“在逻辑上可以等值”的桥梁,才可能通过这个“赖尔峡谷”。

赵汀阳:我倒不反对谚语。谚语所说的无非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其中是没有论证,谚语使用修辞法不是在论证,而是为了制造有趣的表达效果,各国的谚语都差不多。至于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讲逻辑,我无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许是为了饶舌,为了有趣,为了胡搅蛮缠,为了回避真相,为了欺骗,等等,总之是故意不讲逻辑。

但我还想使用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都算在内),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

《南风窗》: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老外好像都一致唱衰中国。黑格尔说,逻辑在中国就玩不转了。爱因斯坦则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列维-布留尔更狠,暗示中国古人的那类“天人感应”纯粹就是“原始思维”,说古代中国的那些“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若烟海的百科全书”,全是扯淡。对于这些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赵汀阳:每一个逻辑学家都会跟你说,黑格尔才不讲逻辑。黑格尔想象的是“辩证逻辑”,那是逻辑的反面教材。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语法”,请允许我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说法,辩证法在逻辑上无用,但在哲学上是有用的,可以用来发现事物所暗含的“别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经过流俗歪曲之后的黑格尔“辩证逻辑”在中国似乎颇得人心,不知道黑格尔会有何评论。爱因斯坦的说法有些道理,但需要更多解释。而列维-布留尔的说法恐怕基于对中国思想的无知,无需多论。

《南风窗》:说“中国人逻辑不行”,似乎和以前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人不聪明”属于同一个偏见系列,而后两者早被证伪了。如何也证伪前者呢?

赵汀阳:逻辑能力来自何处?这是个问题,直觉主义数学家们相信逻辑来自数学,但理由似乎不充分。许多哲学家相信逻辑其实是语言的一种深层语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理解,事实证明,只要有语言能力,就必定有逻辑能力。我会同意说传统中国重视思想却不重视理论,而且也不重视逻辑训练。但逻辑训练不够不等于没有逻辑能力。

情感问题不能用逻辑来抬杠

《南风窗》:一直有人指控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古代经典文本开始的。最先是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萌生,和《易经》有很大关系。然后是其它人,说《易经》、《论语》、《孟子》等充斥着大量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赵汀阳:前面我说了,中国古代经典多数表达的是思想,不是理论,有些观念之间不一致也不足为奇,而且还必须考虑到,生活本身充满矛盾,因此,表达生活的思想有些互相矛盾,反而是如实反映了生活。这不是不讲逻辑。

《南风窗》: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人问: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两年、四年?没有任何理由。这有点类似于“辩证法”的一个逻辑困境:为什么是一分为二,而不是一分为三、为四?如何评价这些指控?

赵汀阳:就为什么是“三年之孝”而不是别的选择这个事情而言,我想说,这里并没有什么逻辑问题,只有文化或情感问题,而且要考虑时代背景。

假如孔子再世,他一定会考虑到今天的生活节奏,恐怕就不会推荐三年了。当年孔子为什么推荐三年,理由待考,我猜想或许是与父母养育婴幼儿的时间大致对称,当然不是严格对称,只是一个在感情上大致对称的选择。如果在这些事情上用逻辑来抬杠,恕我直言,恐怕既不知学术为何物,也对情感缺乏体会。

《南风窗》:按这种说法,前面我们所谈到像“天人感应”之类的神秘主义观念,是否也不能用一句“不讲逻辑”来打发?

赵汀阳:并非所有事情都是知识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天人感应”,如果作为知识论断,显然不真,因此不可信。董仲舒自己是否相信,还是个问题。就历史语境而言,天人感应恐怕并非知识判断,而是虚构的一种政治压力。先秦社会的自由空间比较大,民心向背大致能够形成对统治的政治压力,但秦汉以来变成专制,民意不如以前清晰,士大夫愿意虚构天人感应之类的政治压力新维度,似乎也是一种貌似合理的选择。当然,董仲舒们是否这样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中西思维的最大区别

《南风窗》:我们同意,逻辑思维必须讲究概念的明晰。而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本,好像喜欢玩模糊、神秘。

像《道德经》里面“道可道”中的“可道”,有人说是“可说”的意思,而您说是“有规可循”的意思。在您那篇《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中,您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古人的知识追求与超验问题无关,基本上是以生活问题为界的知识追求,即使是那些关于自然万物普遍原理的想象,比如阴阳五行之类,也是关于生活知识的艺术注释,决非‘科学’探究”。

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中国古人其实不喜欢在生活之外玩神秘;中国古人对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论追求没有兴趣―因为这样,因此也不太讲究西方人玩的那些逻辑?

赵汀阳:古代中国思想通常不思考超越的存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问题上,伦理、政治、战争、和平之类。不过西方思想也同样关心这些问题。如果说中国和西方思想有哪个最大区别,我愿意说,西方思想寻找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完美的、完备的、终极的概念,西方的两大根基思想,希腊和基督教,都追求永恒的“完美概念”,就是好到不可能更好的概念,上帝、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物、绝对无私的牺牲(耶稣)、绝对纯洁的母亲(圣母)、千年不坏的城堡、绝对无瑕的钻石、无敌超人,如此等等。

完美意味着永恒、超历史、无变化,而逻辑最适合谈论此种概念;古代中国的思想意图在于理解永远流变的、不确定的、不可完成的存在状态。易经、老子和孔子,都不假设完美概念,而重视永远在途中的“存在状态”。

《南风窗》:如何理解中西两种思路在“是否追求完美”上不同,但并不暗示就有高下之分?

赵汀阳:举个例子,里程碑式的哥德尔定理挫败了数学的完备性和一致性梦想(数学最能代表完美概念),曾经让数学家们担心真理永远失去了。但是,假如古代中国数学家或哲学家听说了哥德尔定理,一定不会感到烦恼,而会相见恨晚,以老子的观念看,不完备或不一致就是一切存在的真相。事实上,只要一件事实或问题涉及“无穷性”,就必定不完备或不一致。

易经想象,阴阳需要动态均衡;在孔子眼中,圣人也有不足之处;在老子看来,存在如水,没有哪一个存在状态是绝对好或好到不可变化的。这种“在路上”的状态没有逻辑既定的必然性,永远分叉,永远有歧途,而歧途也未必不能坏事变好事。这种思想与有没有逻辑能力无关,而是思想问题和意图不同。

《南风窗》:您的“天下体系”理论就是试图给当今世界超越冲突不断的“无政府状态”提供一种思路,这一思路恰好和西方式的那些关于“世界和平”的思路有根本差异。

赵汀阳:“天下体系”试图解决康德的和平理论所不能解决的全球化问题。在方法论和基本理念上确实有较大的不同,康德等和平理论都是从国际条件去寻找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我的方法是反转过来的,是从世界和平理念去反推世界和平所需的必要条件。我相信“天下体系”是最好的和平理论,可以为全球化的世界制度提供理念。

比逻辑更重要的是理性

《南风窗》: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您曾经做过两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日”中国项目的策划,对中国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样的期待或建议?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造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天津造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湖南造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