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篇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DM)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心肌、性腺、晶状体等,该病有遗传早现现象,其影响范围广泛,发病越早愈后越差[1],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而肌肉活检术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在该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10月至今,我们对11例DM患者行肌肉活检术,使许多临床疑诊患者得以确诊,现将行肌肉活检术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DM患者,男6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26.8(7~46)岁,平均病程7.8(2~17)年。所有患者经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确诊。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常规取局部皮内麻醉,按本单位前期已经建立的方法[2]行肌肉活检术。肌肉活检部位通常为左侧肱二头肌。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单后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约2~3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切开筋膜,取常规量肌纤维1~1.5cm,标本切除后立即用盐水纱布包好并置于装有冰袋的保温瓶内送神经肌病实验行冰冻切片和肌酶染色,分层缝合各层组织切口常规消毒并以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

1.3 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有6例患者诉伤口疼痛不适,给予心理安慰及分散注意力后症状减轻,未应用止痛药。有3例患者发生患肢的肿胀不适,经松解加压绷带和抬高患肢后症状缓解。所有未出现伤口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14d后拆线,伤口I级愈合。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首先向患者家属及病人解释肌肉活检术为小手术,创伤小,且对于诊断的重要性,征得其理解和支持。其次,由于DM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长期受到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等症状困扰,加上肌肉活检术是一项有创检查,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感受和体会,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2.1.2术前准备

术前告知予以全身沐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及劳累等。

2.1.3术前检查:

协助医生完善肌电图、心肌酶,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测定及肝功能、肝炎病毒学指标、免疫组合等检查,避免在准备做活检的肢体上做肌电图。并询问患者对物是否有过敏史。

2.1.4手术前: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和精神过度紧张者可在术前30分钟予以鲁米那(2mg/kg)肌注,注意观察有无皮疹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对于成人予以心理安慰。术前5min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

2.2 术中:患者平卧于床上,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对于应用鲁米那镇静的患者取 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与患者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对于较小的患者,护士应进行协助固定术肢。活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3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隔半小时再予监测,无异常则停止测量,若有异常则需及时告知医师。

2.3.2穿刺部位的观察 活检术后,伤口给予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告知患者及家属切口处避免沾水、污染,避免敷料潮湿、脱落,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3.3 观察并发症 术后予以抗生素口服预防感染,术后每隔2-3天伤口换药一次,若出现患肢有敷料脱落等则立即更换,注意观察局部肿胀、渗血及渗液,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是否通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2.3.4加强生活护理 术后嘱患者避免患肢活动,可适当予以腕部及手指部位运动,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并为其创造一切条件,减少外界干扰,使其心情舒畅,帮助患者克服术后疼痛,以求早日康复。

3 小结

DM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疾病,骨骼肌损害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为3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存在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及包括白内障、内分泌症状、心脏及胃肠道等骨骼肌外表现,且目前缺乏根本治疗,且由于该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以致出现严重的先天性婴儿型DM,患者常于发病后短期内死亡。故诊断的早期确立尤为重要,而肌肉活检术(muscle biopsy)是临床确诊神经肌肉疾病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一切疑为肌肉疾病、脊髓前角或周围神经疾病,均应常规送检作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肌活检对肌病明确诊断可提供直接信息[3]。研究显示[4],DM骨骼肌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两者肌肉病理均为I型肌纤维萎缩、肌膜核链形成、肌膜下肌质块和环形纤维,具有一些肌病的非特异性改变,近年研究发现,肌肉活检术对于其亚型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5]。

由于DM发病率相对较低且临床表现多样,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估计不足,且其为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如出现心率不齐晕厥等,故需准备必要的抢救药物;若患者智力低下,听力障碍,则更需加强护理管理,加强沟通,在对肌活检患者的护理上,有诸多同行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6,7],目前肌肉活检术创伤性小,恢复快[8],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解释肌肉活检术的重要性,主动予以心理安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肌肉活检术,同时护理人员应当掌握DM的临床特征及需要防范的并发症,同时对活检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细致地观察及有效的护理,避免因不适当的护理或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导致病情加重,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 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76-378.

[2] 喻绪恩,王训,石永光,等.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和病理及抗肌萎缩蛋白表达.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 20(2): 153-158.

[3] 莫合塔尔・吐尔逊, 古丽娜, 李静, 等. 139例神经肌肉病的临床肌电图与肌活检研究. 新疆医学,2006, 36(5): 26-28.

[4] Vihola A, Bassez G, Meola G, et al.Histopathological differences of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l (DM1) and PROMM/DM2. Neurology, 2003, 60(11): 1854-1857.

[5] Berger M, Speckmann EJ, Pape HC, et a1. Spreading depression enhances human neoeortical excitability in vitro. Cephalalgia, 2008, 28 (5): 558-562.

[6] 高力频, 刘岩. 20例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的护理. 现代护理, 2008, 14 (2): 214-215.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 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或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此病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我科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17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岁。结果治愈58例,占46.34%;好转19例,占47.56%;死亡5例,占6%。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①耐心的解释和做好此疾病医疗知识的解答,使病人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康复过程的锻炼及预后的效果,消除病人焦虑心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②用安慰性的语言给病人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避免情绪激动[1]。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③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耐心诚恳,以熟练的操作技术得到病人的信任和使病人有安全感。使其正确对待生命,改变失望心理,对生活充满信心。④护士应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转换角色,安心养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在医生的同意下允许家人的探视和陪伴,使病人充分感受家的温暖,产生被爱与归属感, 所以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指导其听音乐、看报纸、聊天以分散注意力,尽可能安排家属短时间探视[2]。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属及亲友的配合,使病人了解心肌梗死后瘢痕恢复和侧支循环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在恢复期其危险性也高于正常人[3]可以使临床治疗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2.2常规护理:①绝对卧床休息1周,协助日常生活。限制探视。②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宜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③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病人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④吸氧 心梗病人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起初3天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L/min,维持1~2天。⑤饮食的护理 给予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防止胆固醇升高。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餐。⑥保持大便通畅 病人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病人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⑦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粘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病人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粘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2.3出院指导:一般病人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病人长期服用小剂量的

[1] [2] 

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指导病人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多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体会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2-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3]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高病死率、致残率,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1]。心脏病的康复也由传统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发展到心脏介入性治疗后的康复。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心肌的血液循环,降低病死率的方法,就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取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协会(ISFC)/世界卫生组织(WH0)诊断标准[2]。其中男105例,女60例;年龄41~78岁,平均73.8岁。将1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80例,康复护理组85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常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可坐起床上活动;第3周下地站立、床边活动;第4周室外活动准备出院

1.2.2 康复护理 术后1~2周床上腹式呼吸训练;缓慢步行,每次5~10 min。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以间歇运动为主。总运动时间:20~30 min/d。术后3~4周,采取卧位心脏训练操,每次5~10 min,2次/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80%;术后大于4周采取运动方式为步行或骑自行车,可配合太极拳、跳舞、体操等,运动逐步提高速度和距离,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总运动时间:60~100 min/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80%~90%;

活动中遇有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3],然后视情况调整活动:心率≥110次/min;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悸、眩晕、晕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活动时ST段下移≥0.1 mV;活动时血压不升,反而在l d内出现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 Hg;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1.2.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病例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进行观察。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于手术后3个月时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对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康复治疗程序大多为4周,而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内处于不运动或少运动状态,造成机体功能储备量、骨骼肌肌力、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心功能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左房收缩末期残血量增加,左房内压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循环毛细血管静压升高。由此可诱发肺充血及肺淤血、便秘、坠积性肺炎、肌肉废用性萎缩、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焦虑及忧郁等一系列并发症。

PCI能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挽救心脏功能,但不能逆转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不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4]。

对接受PCI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使毛细血管床开放,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5],降低心肌氧耗;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增加心肌供氧。能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增加冠脉直径,有助于提高心血管效率,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因而可改善心肌血液的分布和灌注,增加冠脉血流,使心肌收缩力相应提高,可增加心功能贮量的10%~30%,防止肌力的减退[6]。运动还可减少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心肌耗氧量。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康复训练中应选择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间期和频率,使运动定量化,以适应冠心病患者个人的状况和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总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护理可使冠心病患者的体力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缺血心肌的血供得到改善,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张宝葱,殷松楼,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影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增):57-60.

[2]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增):125-130.

[3]黄抗美,春华,邓敏,等.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观察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2):101-103.

[4]刘江生.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分层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3):195-197.

[5]戴若竹,林荣,邓少雄,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程序康复的应用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2):73-76.

[6]李婷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护理.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306-308.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人性化护理;护理效果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HU Rong

(Shuangliu Coun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Shuangliu 610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pathway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Methods A total of 164 patients with vir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8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was

Key words:Viral myocarditis; Humanistic nursing;Nursing effect

病毒性心肌炎指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弥漫性的慢性或急性炎症病变,或者是心肌局限性的炎症病变,是感染性心肌炎的一种[1]。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广泛程度,程度轻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严重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心理衰竭甚至猝死[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164例,其中,男90例,女74例;年龄在30~65岁,平均年龄为(46.8±5.1)岁。患者的病程为1~6 d,平均病程为2.8 d,临床表现均存在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心悸等病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8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的内容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病区环境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内容[4]。具体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如下:

患者入院后,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进行查房并对患者的病情、配合度、心理状况、认知情况等进行客观、合理、全面地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治疗成功的病例来提高他们对康复的信心,并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如果患者表现出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地干预,让患者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和治疗;帮助患者创设出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保持病区的干净整洁和空气的畅通,并及时缓解患者出现的紧张情绪;在患者出院时,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注意气候的变化,防止感冒受凉或者上呼吸道的感染,在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含有丰富氨基酸的食物和丰富维生素C的水果,并反复叮嘱患者服药必须遵照医嘱,并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提醒患者复查时间。

1.3评价指标 痊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心肌酶谱、心电图均回复正常;有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均有好转;无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异常没有改变甚至出现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护理是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护理程序是临床通过科学认定以及问题解决治疗中各类的问题的护理方法[3]。人性化的护理就是通过充满人情味的服务举措和就医环境来使患者感到舒适,人性化的服务将会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当中,在护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而且能够促进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4]。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人性化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促进整理护理路径的发展,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5]。

而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患者感染病毒导致病灶性的病变,常会引发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者心脑综合症,具有较高的猝死率[6]。研究表明人性化护理这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将“以人为本”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始终,一切护理活动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其核心是尊重患者的人格、生命价值和隐私[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综上所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使患者更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体欢.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46-47.

[2]胡梅珍.人性化护理在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221-222.

[3]李枝.人性化护理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6):188-189.

[4]张莉.不同护理模式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5):217-218.

[5]高秀芹.果糖二磷酸钠联合人性化护理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8例[J].中国药业,2014,23(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