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范文精选

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范文第1篇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工程类专业范文第2篇

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准备,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结果,这是一个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由于大学生还只是高等教育阶段,他们的基础知识不足,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电气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继承教育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是以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继承教育是首要的,创新教育是次要的,创新教育是较高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毕业设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环节。但是从教育学来说,对学生的培养要注意学生个体有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教育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相应减少创新要求。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学生才会自主和主动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并有意将这种思维体现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应变力和预见力。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设计环节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学生工作后还有待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注重以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

以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以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锻炼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工程意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电气工程类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并且也经过了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气设计的理论和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以帮助收集科研项目资料,解决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小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研实践,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形成科研创新的基本概念。对于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参与一些设计工作,使科研与学习相长。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参加教师的团队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无论获取的是经验还是教训,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都会得到程度不等的提高。毕业设计与公司、科研单位相结合,联合培养,合作指导也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方式。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工作协议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学校允许他们到用人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发生冲突的矛盾。同时这种形式下的毕业设计题目多数由用人单位给出,并且经过学校审核,这些课题多数是参与公司、科研单位的产品开发与研究,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就开始接触工程实践和社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2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技术协调和有效管理。由于当今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依赖于科学研究,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群体性,所以创新能力显然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人能力。毕业设计的课题不必硬性规定一人一题,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2~5人的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这样的课题应该难度和工作量较大,课题内容可以跨专业。课题小组成员的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并设立一位学生为课题负责人。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情况来看,比如参加全国或省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都是以组队的形式参加,多次获奖,取得良好成绩。参加科技比赛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毕业后的学生在工作中的技术协调或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参加科技大赛毕竟是少数同学,对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适当的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2.3重视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领域的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之前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接触的电气设计知识多数是基础的、初步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在一个电气工程的设计中,特别是创新设计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资料检索能力,通过资料检索,获知各种电气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资料一般都是英文原版,所以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也体现在英文翻译的能力上。毕业设计环节包括要求翻译一篇不少于40000字符的、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

2.4通过讨论促进毕业设计实现创新

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就希望指导老师能非常详细的指导,甚至希望老师把现成的资料拿来。指导教师的过分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中指导教师应当注重于引导和启发,不需要给出过于具体和细致的指导,更不能越庖代厨。指导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引导与启发式的讨论,才能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亮点并加以发掘,才能锻炼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实现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创新。

3结束语

工程类专业范文第3篇

目前,我校工程类专业有机化学存在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课时少,如:纺织工程专业有机化学48学时,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只有32学时,学生要在一学期内学完《有机化学》课程,时间短,任务重。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如何为未来的工程型和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我校工程类专业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工程类专业的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教学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缺乏信心和兴趣,并且认识不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对自身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另外,与刚学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比较,有机化学的学习由于有机物数量大、结构复杂、反应式多且反应条件苛刻和理论相时抽象等原因,学生普遍感到对有机化学的知识难理解,难掌握,更难运用。同时,有机化学教学体系本身还存在诸多挑战:有机化学由于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教授起来很难展开和深入,导致很多知识之间的脱接,内容的跳跃性很大,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迷惑,不容易理解,同时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以知识转移为目的,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有机化学的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大量涌视,但是教材的内容更新落后导致传授的知识有严重的老化现象。

二、课程教学探讨

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通过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授课的安排,使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是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集多种教材之精华,精选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做到有所取舍,尽力开阔学生视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灵活、巧妙、生动;改革实验教学,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主动性和兴趣;考核方式的改革,把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考核方式多样化。

1.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文中讲到:"如果任何教学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活动,那么,这种教学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需要明白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并学会学习。要真正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此目标任重而道远,而又大有可为。教师要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用更多的感官去接受知识,用他们自己的经验与实践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在我教授的纺织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我把含氮类化合物中的重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及糖类等后面的章节抽出几个课时交给他们去讲,让他们自由结合成团队去翻阅课本,查文献,准备课件。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入,同时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让学生走向讲台"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课程内容的设计

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有机化学"这一学科,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感兴趣、具有"有机思维",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特别是需要明确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需要掌握哪些内容,而哪些知识可以简略。教师还要仔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知识诠释的角度和深度不同,需要系统地研读多种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及时关注前沿研究,通过最新的文献来了解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紧跟时代潮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以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有利于学生阅读英文教材和文献,为以后论文的写作和交流奠下基础;要关注有机化学发展前沿,关注其发展动态,要把最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实有用的,这里不单单是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包括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及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种大局观的把握让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动力。通过有机化学的授课,我发现第一节课尤其重要,第一节课效果好,往往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调动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拘泥于绪论,通常以有机化学领域最新的诺贝尔奖开始讲起,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思想,及他们的逸闻趣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快能进入到有机化学这一学科,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兴趣。在第一节课我主要向他们讲授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理论思想及目前研究热点。在平时的授课中,每节课或每一章节都以章节内容的前沿研究热点开始。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有积极的效果。

3.课堂教学的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通过动画模拟物质微观结构、空间结构、反应历程及实验过程等,将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信息量,还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教学节奏过快,使一些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同时,教学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过快的教学节奏容易削弱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老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教学中的教授、板书、练习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课堂上应灵活地结合多媒体、实体模型及板书等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使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生活实际和有机化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增长学生们的化学素养。如地沟油,地沟油的炼制工程,通过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分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毒害性。还有塑化剂,讲解塑化剂的主要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水溶性,芳香性,由此引出脂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对人体尤其是幼儿生殖系统的伤害。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便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回答,并且对于回答的同学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的非常好非常有创新性的学生给予奖励,把奖励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对于那些非常有创新性想法的学生加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回答问题很主动,对于课堂气氛的提升牙防好处,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实验教学的创新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实验,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也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实验大纲规定的有机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讨性试验很少,这种模式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虽然说验证试验是探讨性试验的基础,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有一定距离。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和综合性,所进行的实验完全不同于实验课的内容,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给学生提供了从查阅资料、了解科研动态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写开题报告,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参与科研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满足了学生自我实践创造性的愿望和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踊跃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类专业有机化学的考核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增加了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包含:论文、平时课堂表现、学生讲课和期末考试。通过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不再突击期末考试,使学生形成一种理念,大学的学习不只是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常我会在第一次课布置论文的内容,论文的内容一般是有机化学和所学专业的交叉,并且严格要求他们按照论文的格式写,使他们了解有机化学和他本专业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平时课堂表现在整个考核上的比例,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上课的教学效果更好。把学生讲课也纳入考核范围,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利。

三.结语

工程类专业范文第4篇

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成为岩体等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爆破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一般爆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教学大纲规定该课程为32个学时(其中,教学30个学时,考试2个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露天爆破技术、地下工程爆破技术、拆除爆破原理与方法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进行一般岩土爆破、井巷掘进爆破和隧道施工爆破设计,以及烟囱、水塔等拆除爆破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主要的《爆破工程》教材主要内容为:绪论、炸药理论、爆破器材与起爆技术、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爆破、露天工程爆破、拆除爆破技术、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显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32个学时内,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造成后面章节(多为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没有时间讲授。而爆破安全是爆破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现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

土建类专业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破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材中存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脱离工程实践的内容,教师讲授时不可能都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们缺乏兴趣。例如:在各版本教材中,炸药理论均占有一定的篇幅。实际工程中,较多使用的是水胶炸药和乳化炸药系列,选择余地小。因此,此类纯理论的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如炸药热化学参数的具体计算、炸药的爆轰等。而工程实际密切的内容可以多讲,如露天岩土爆破、隧道施工爆破等。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至于实验课,爆破工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难以实现每个环节人人参与;而只能做一些简单、危险性小的实验,如霍金逊效应、爆破漏斗实验,其他的难以实现。

(四)爆破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爆破安全包括爆破工程的安全实施和爆破作用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由于学时、重视不足等原因,在教学时此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加强爆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爆破工程事故层出不穷,每次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爆破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也增加了人们对爆破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爆破施工企业与爆区周围居民的协调。爆破工程事故主要有:爆破器材使用不当引起的事故、爆破施工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和爆破有害效应引起的事故。

2.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或消除需要掌握其致灾原理、控制机理和方法。如爆破震动,作为最常见的爆破有害效应,在城市内各种爆破时要求尤为严格,因为稍有不慎,过强的爆破震动会造成周围建(构)筑物开裂、倒塌,地下管线爆裂等严重灾害。爆破震动的控制要求掌握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爆破震动的监测与分析等知识。在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工程中,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一)矿山建设方向矿山建设方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各类矿山开采、井巷工程掘进施工、边坡工程施工等,因此,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炸药基本理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与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等。重点是起爆方法(电雷管、导爆索、导爆管等)中的各种起爆网络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

2.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和硐室爆破等。主要讲授露天台阶爆破和硐室爆破,并结合煤矿露天开采爆破实例,如神华集团黑岱沟露天矿。

3.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井筒和巷道掘进爆破、地下采矿爆破为主。

4.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5.爆破安全与管理,包括爆破安全管理,拒爆的处理,爆破工程事故案例(包含爆破器材、早爆和拒爆事故、爆破施工和爆破有害效应等不同原因的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爆破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等,如爆破震动监测与分析,爆破损伤测等。

(二)岩土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地铁)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以及基于光面爆破的护壁爆破技术等。以露天台阶爆破为主,案例如闹市区深大基坑开挖爆破,沟渠爆破开挖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为主,结合隧道掘进施工、桩井爆破施工等工程案例。

3.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4.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炸成型和爆炸焊接,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5.爆破安全与管理,主要包括爆破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拒爆的处理,城镇及复杂环境岩土爆破中的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控制等。

(三)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交通工程如公路、铁路、隧道等方面的工作,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桩基、隧道等都涉及爆破工程。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主要有路堑开挖爆破,如台阶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硐室爆破,采石爆破,危(旧)桥梁拆除爆破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桥梁桩井开挖爆破为主。

3.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4.爆破安全与管理,各类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爆破工程周围存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或重要的建(构)筑物,故在此类工程进行时,同样要加强爆破安全管理,进行爆破有害效应如爆破震动、飞石、冲击波等的监测与控制。因此,进行爆破安全与管理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针对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结合科研和实际工程进行讲授,通过录像和照片对实际工程爆破进行剖析,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改变教学过程由教师单方灌输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进行爆破方案和参数的设计。

四、结语

工程类专业范文第5篇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在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原则的基础上,对电工电子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考核以及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电工电子;模块化体系;多元化考评;人才培养

电工电子课程作为我校非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我院承担着全校电工电子教学工作,包括我院电气、新能源、测控、农机化4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学院、食品科学院的4个工科专业的电工电子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工作。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不同专业对于开设电工电子课程需求不同,同时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原则的基础上,对电工电子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考核以及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改革,探索构建具有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1]。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建立逐层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非电类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应当遵循“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课程的不同需求,与各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研讨,同时从电工电子课程体系出发,将电工电子教学内容设置为5个教学模块,即电工基础、电动机及其控制、PLC、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每个教学模块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按照专业需求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确保各专业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内,学到能满足本专业发展需要的相关知识。同时为将理论与实践相更好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长久以来形成的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内容设置上体现出不同专业对实践技能层次要求。此外,根据不同专业安排1-2周电工电子实训或综合课程设计,从电路设计、仿真、焊接到调试,使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加强,从而形成完整的逐层递进式模块化电工电子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常常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学习效果、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教学方式应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讨论、案例、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热情,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2]。例如:基本放大电路是模拟电路的重要内容,也是组成复杂电子线路的基本单元,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的影响,以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为案例,我们给出放大电路的实测数据,让学生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有无失真现象,如果有失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何去解决。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电子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有些教学内容十分抽象而又难于理解,仅凭教师口传心授,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的传统板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而多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作用,通过声、光、色、动画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同学们很难理解,教学中通过采用动画演示,使同学清楚看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从而对三极管电流放大有更深入地理解。还有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于实验演示,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将Multi-sim电路仿真引入课堂,学生能直观形象看到从实验搭建到调试整个过程,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应当充分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多媒体和板书、语言表达等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恰当、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改变考试制度,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

考试作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的、高效的特点,但是却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对于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要求,从考试的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突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4]。对于以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工电子在本专业发展现状为目的的少学时课程,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写小论文的形式;对于电工电子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多学时的课程,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实验技能测试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比如可以出一些贴近实际的设计型题目,以小组形式,每组不同题目,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仿真、调试,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给予评价。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务实科学的考试内容,使学生从以往被动应试转向主动获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学生开放的实践创新平台。实验室提供常用的电工电子仪表、仪器,如万用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常用的焊接工具、各种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以及单片机、PLC实训系统等,学生们可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提高自己实践技能、完成自己的科技小制作或是各种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大赛、加入导师的研究项目,全方位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6结束语

几年来在学院各级教学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下,电工电子教学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实践创新平台也有了很大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日益显现,学生课程不及格率逐年减少,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电子设计大赛参赛、获奖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立辉,王海,于军.地方本科院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35):213-216.

[2]张瑜,蔡立娟,韩春玲.新课程理念下电工电子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5):114-115.

[3]朱颖莉.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仿真软件的运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6,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