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精选

高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要想富,先修路”充分体现了高速公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的沟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收费还贷是当前高速公路的主要运营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政府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下面本文主要针对其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一、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需要遵循的准则

首先,我们需要遵循统一管理、明确职责的准则,从宏观上来看我国高速公路收费还贷的会计工作,我们发现,高速公路的所有盈利均由收费还贷企业进行管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需要对支出的费用进行科学的计算,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也要其自行解决。不同的运营管理部门应该认真落实每一项财务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人,还要对其进行层层管理的模式,根据不同级别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落实财务管理对策。其次,需要严格区分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的收入与支出,保证专款专用。收款还贷高速公路的收入来源有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收入都需要全部交给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充分确保企业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每一笔财务支出都需要严格按照上级的预算来落实,从根本上提升财务资金的利用率,进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第三,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还应该严格控制预算,尽量做到收支平衡。地方高速公路的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都应该交由省级管理单位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落实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尽量做到企业的收支平衡,不同情况下的支出预算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要求来落实,企业不仅需要落实高速公路的正常养护费用支出,还需要有足够的运营管理支出能力,还应注意的是,企业的剩余资金一定要科学运用在企业的贷款偿还等方面。

二、收费还贷政策下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

(一)收费还贷政策下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完善措施

第一,我们需要认真做好高速公路的预算管理工作。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的实际运营管理现状,我们发现当前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的收入与支出基本上都进行了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所有的管理单位都应该依据相应的要求进行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年度收支预算的上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上级单位的相关要求进行预算的制定及上报工作,在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预算管理工作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其自身的约束性以及政策性。第二,在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资金管理工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促进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首先要确保资金的正常流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高速公路的资金管理工作。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工作的内控机制,从根本上落实企业资金流动环节的监控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落实企业资金的流动工作,完成所有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针对不同的资金用途选择,我们需要抓好资金使用重点,同时还应该确保资金的一般用途。第三,要想做好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还应该落实好融资工作。我们之所以要创建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实现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资源整合,通过科学创建融资平台缓解高速公路融资难的问题,从而推动高速公路的建设。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落实企业的管理职责分配工作,二级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切实做好二级公路运营资金的流动工作,以及公路贷款的及时偿还工作,还应该辅助农村公路及其公路干线等交通道路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交通投资、融资的能力,切实推动地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二)收费还贷政策下高速公路的会计核算完善措施

会计核算工作在政府收费还贷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政府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的实践运行特征,不断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省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设置为最高级别的会计核算部门,通过此会计核算部门做好政府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的各项收支核算工作,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所有资金流动均由此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然后制定科学的会计核算规章制度,在了解会计核算运行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统一的会计工作表格详细记录每一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准确性。通行费收入统一纳入政府财政收入,即省联网中心拆分后的归属于我路段的收入,要先行上缴到财政、后返还到企业来运营及还本付息,实行收支两条线。最基础的在所有的会计核算部门中,一个最基本的会计核算部门就是高速公路的管理中心,这一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管理高速公路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然后统一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运用统一的会计表格处理公司账户中的不同费用,如管理费用、管理收入、服务区的费用收支工作等,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分析;误区;对策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会计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江雪梅。高校财务分析的探讨[J].经济师,2004,(8)。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第3篇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二)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第4篇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特点

(一)财务报告将呈实时报告模式

未来的财务报告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如十天、半个月报告一次。以有效地解决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报告呈多元计价模式

财务报告将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就已经把历史成本不能客观反映的资产改为由公允价值计量。此外,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也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反映更多非货币性信息,如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三)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将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

二、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一)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反映不够

人们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资源本身价值的客观存在,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和计量方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不计成本或者只计狭义成本而没有全面考虑其广义成本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损失浪费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而且使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使人类开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活动作为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对资源型企业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专门研究。对于资源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存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对大量非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诸如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管理能力、职员结构及主要素质等非财务信息显得越发重要。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他们对未来的盈利分析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很难达到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更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揭示。因此,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信息的披露。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少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行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估计和判断等“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四)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太少

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安全、事故损失、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理成本足以影响企业今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专门研究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现有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成因

为了改进现有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需要对现有财务报告局限性的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决策有用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其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为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需要的决策模型,因此使得现有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

(二)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

尽管现有通用型财务报告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却应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

1.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可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信息需求,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

2.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3.标准化财务信息,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人员能更经济、有效、实用和方便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而并不在意它能否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求。

四、财务报告的发展模式

(一)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因此,应当引入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

(二)“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弊端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中国论文联盟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Accounting)理论,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创立以来通过账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三)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

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对待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我国财政部2006年推出的一套新会计准则,也只是考虑在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中使用,小企业仍按原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可以说这也是我国推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的一次初步尝试。

高级财务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全世界正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核心力量的产业,它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的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二)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