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党员调查报告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党员调查报告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产生“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习惯、利益等因素,亲属、同族等同处一村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党员彼此之间沾亲带故,部分党支部被亲属党员控制,部分村党支部派系现象严重,造成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出现“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选举因素。由于当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此部分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使自己能在党员中站稳阵脚,保住支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而是以亲疏关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搞“近亲繁殖”,使本村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家族党员。同样,村支委成员之间,为了使本族、本派成员通过选举占据村党支部重要职位,彼此之间进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导致村党支部成为两个甚至多个派系同时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力度对“三农”工作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村级事务中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帮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权力很大,为此,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班子成员通过“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导致出现农村党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

3、素质因素。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锋模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总的来说还较少,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与机关党员相比,基础还比较弱,底子还比较薄,加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等,目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沾亲带族、抱成团伙、形成宗族、派系。

二、“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弊端分析

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危害较大,它使党的政策方针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下降,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降低、农村党员发展困难等。

1、党支部战斗力下降。存在家族化现象的农村党支部,家族党员因为亲情、宗族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他们在村级事务管理过程中,往往不广开言路,排斥家族以外的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工作独断专行,以家族意见代替党支部决策,村里原有的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使支部表决因宗族或亲属势力而失去民主意义,从而容易造成工作决策失误。更有甚者,在村级监督网中,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机制遭到破坏,工作不规范、作风不民主、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异常紧张,甚至出现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违法犯罪的情况。同样,派系现象严重的党支部,在对村级事务进行决策时,各个派系都希望结果都朝着符合本派系利益而作出决策,因此往往也因为势力相当,意见不统一,导致工作长期难以开展,久拖未决。而对于上级党委来说,如果下属支部因为派系斗争的关系而使支部失去战斗力,则也渐渐的不会再把一些项目或工作交给该支部去做,这也使得村党支部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战斗堡垒作用无法体现。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家族党员在村党员中占的比例较高或者在村里影响较大时,家族党员势力则对发展党员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往往优先考虑把自己的家族亲属作为发展对象,施行“近亲繁殖”的手段。导致部分政治觉悟不高、素质能力不强的人被吸收进党员队伍。而那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因为不是他们的家族成员,不管其是否具备入党条件,都被拒之门外。存在派系现象的党支部,各个派系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彼此间会进行各种明争暗斗,很难和谐相处,因此,上级党委为提高党员素质能力而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集中活动、主题教育等,因为该支部派系斗争的情况而难以正常开展。同样,上级要求支部组织开展的如党员学习日等活动也无法开展,党员失去很多提高个人素质的机会,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派系斗争上面,长期以往,致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农村党员发展困难。派系党员因为在党支部中彼此间实力势均力敌,为此无论哪一派系都不愿意发展另一派系的人为党员,导致支部长期无法发展党员,优秀青年难以进入党员队伍,支部缺乏活力。同时,村党支部如果长期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给村里优秀青年树立了错误导向,使他们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认为入党了不但要开会、交党费、受约束等,还要卷入村党支部的复杂关系和派系斗争中去,还不如不入党,使党支部后继乏人、青黄不接。

三、对消除“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农村党员特别是家族党员、派系党员自身素质过硬,那么对于村党支部建设还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有利于意见统一,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形成合力;能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村党支部各项工作等。这要求每位农村党员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修养,但是当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方面,乡镇党委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乡镇党委可以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各种会议、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特别是要及时抓住村级组织换届这一契机,广泛开展防止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危害性,宣传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的典型案例,宣传如何预防和制止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换届时,要教育引导党员把思想集中到选出公平公正做好事、善作善成有本事、不贪不沾不出事的带头人上来。平时,教育引导各党支部、广大党员要按章办事、为民办事,要自觉按党章和组织原则办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可以建立农村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恳谈会”制度,对于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可以适时组织党支部召开民主恳谈会。在召开恳谈会之前,先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党支部成员。在民主恳谈会上,乡镇党委要派人参加,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认真、正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位支部成员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并实事求是的提出下步整改措施。对于党支部提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乡镇党委也要及时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取得消除宗族、派系,加强交流、增进团结的效果。可以积极组织谈心活动。针对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在开展宣传教育、召开民主恳谈会的前提下,还要积极组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乡镇党委成员与村党支部成员之间、村党支部成员之间、党支部成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彼此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乡镇领导帮助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善意的指出谈话对象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危害性。支部成员和党员要虚心的接受批评,诚恳地求得帮助。支部委员、党员之间谈心交心彼此放下架子、实实在在、敞开思想、以心交心,真正解决问题。对亲属党员、派系党员组织经常性谈话,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清是非,找准问题根源,总结

经验教训,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得到转变。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产生“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习惯、利益等因素,亲属、同族等同处一村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党员彼此之间沾亲带故,部分党支部被亲属党员控制,部分村党支部派系现象严重,造成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出现“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选举因素。由于当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此部分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使自己能在党员中站稳阵脚,保住支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而是以亲疏关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搞“近亲繁殖”,使本村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家族党员。同样,村支委成员之间,为了使本族、本派成员通过选举占据村党支部重要职位,彼此之间进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导致村党支部成为两个甚至多个派系同时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力度对“三农”工作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村级事务中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帮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权力很大,为此,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班子成员通过“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导致出现农村党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

3、素质因素。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锋模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总的来说还较少,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与机关党员相比,基础还比较弱,底子还比较薄,加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等,目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沾亲带族、抱成团伙、形成宗族、派系。

二、“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弊端分析

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危害较大,它使党的政策方针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下降,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降低、农村党员发展困难等。

1、党支部战斗力下降。存在家族化现象的农村党支部,家族党员因为亲情、宗族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他们在村级事务管理过程中,往往不广开言路,排斥家族以外的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工作独断专行,以家族意见代替党支部决策,村里原有的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使支部表决因宗族或亲属势力而失去民主意义,从而容易造成工作决策失误。更有甚者,在村级监督网中,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机制遭到破坏,工作不规范、作风不民主、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异常紧张,甚至出现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违法犯罪的情况。同样,派系现象严重的党支部,在对村级事务进行决策时,各个派系都希望结果都朝着符合本派系利益而作出决策,因此往往也因为势力相当,意见不统一,导致工作长期难以开展,久拖未决。而对于上级党委来说,如果下属支部因为派系斗争的关系而使支部失去战斗力,则也渐渐的不会再把一些项目或工作交给该支部去做,这也使得村党支部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战斗堡垒作用无法体现。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家族党员在村党员中占的比例较高或者在村里影响较大时,家族党员势力则对发展党员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往往优先考虑把自己的家族亲属作为发展对象,施行“近亲繁殖”的手段。导致部分政治觉悟不高、素质能力不强的人被吸收进党员队伍。而那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因为不是他们的家族成员,不管其是否具备入党条件,都被拒之门外。存在派系现象的党支部,各个派系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彼此间会进行各种明争暗斗,很难和谐相处,因此,上级党委为提高党员素质能力而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集中活动、主题教育等,因为该支部派系斗争的情况而难以正常开展。同样,上级要求支部组织开展的如党员学习日等活动也无法开展,党员失去很多提高个人素质的机会,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派系斗争上面,长期以往,致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农村党员发展困难。派系党员因为在党支部中彼此间实力势均力敌,为此无论哪一派系都不愿意发展另一派系的人为党员,导致支部长期无法发展党员,优秀青年难以进入党员队伍,支部缺乏活力。同时,村党支部如果长期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给村里优秀青年树立了错误导向,使他们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认为入党了不但要开会、交党费、受约束等,还要卷入村党支部的复杂关系和派系斗争中去,还不如不入党,使党支部后继乏人、青黄不接。

三、对消除“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农村党员特别是家族党员、派系党员自身素质过硬,那么对于村党支部建设还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有利于意见统一,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形成合力;能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村党支部各项工作等。这要求每位农村党员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修养,但是当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方面,乡镇党委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乡镇党委可以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各种会议、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特别是要及时抓住村级组织换届这一契机,广泛开展防止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危害性,宣传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的典型案例,宣传如何预防和制止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换届时,要教育引导党员把思想集中到选出公平公正做好事、善作善成有本事、不贪不沾不出事的带头人上来。平时,教育引导各党支部、广大党员要按章办事、为民办事,要自觉按党章和组织原则办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可以建立农村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恳谈会”制度,对于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可以适时组织党支部召开民主恳谈会。在召开恳谈会之前,先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党支部成员。在民主恳谈会上,乡镇党委要派人参加,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认真、正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位支部成员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并实事求是的提出下步整改措施。对于党支部提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乡镇党委也要及时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取得消除宗族、派系,加强交流、增进团结的效果。可以积极组织谈心活动。针对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在开展宣传教育、召开民主恳谈会的前提下,还要积极组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乡镇党委成员与村党支部成员之间、村党支部成员之间、党支部成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彼此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乡镇领导帮助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善意的指出谈话对象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危害性。支部成员和党员要虚心的接受批评,诚恳地求得帮助。支部委员、党员之间谈心交心彼此放下架子、实实在在、敞开思想、以心交心,真正解决问题。对亲属党员、派系党员组织经常性谈话,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清是非,找准问题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得到转变。

2、制定整改措施。一是实行回避制度。明确村两委干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亲属回避。回避对象主要是村主职干部的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如有亲属要求入党,村两委主要干部必须主动向乡镇党委说明并进行回避,不得做入党介绍人,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影响发展党员程序等;二是实行干预制度。村主职干部在任期间,一般不得发展其亲属入党,确需发展的,乡镇党委要实行工作干预。干预包括考察、报告备案和审批三个方面。村主职干部亲属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前,需报乡镇党委审查,由乡镇党委考察认定其是否具备培养条件。乡镇党委在审批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时,要严格把关,执行标准,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凡是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的,一律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不认可的,予以“一票否决”;三是实行监督制度。接受村民代表监督:要求在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除必须由全体党员会议表决通过外,还要单独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均过半数的方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和村民代表交叉任职比例较高的村,可直接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表决,赞成比例超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应到会总数半数的,方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必须进行公示,接受全村村民监督。如村民有反映,经调查核实其个人素质确实影响任职资格或不符党员条件的,镇党委要严格把关,及时予以调整。一是加大人员调整力度。敞开党员队伍出口。加大对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力度,健全党员处理的有关制度,明确、细化党员出党标准,改变党员队伍“进多出少”的局面,将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的队伍;下派支部领导班子。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党支部,往往是由于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进而影响到全体党员。为此,乡镇党委对于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可以将乡镇干部下派到村党支部任主要领导职位,打破僵局,切实改善村党支部工作环境;支部班子成员回避。在进行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可以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亲属党员不能在同个党支部里任职支部成员,从源头上防止亲属班子的产生;二是调整组织机构设置。对于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且村党支部人数不多,村级规模不大的村党支部,上级党委也可以采取调整组织机构设置的方式,遏止家族化、派系化现象。可以以区域为单位,与附近村党支部组建联合党支部,打破原有单独的僵持局面;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是当前农村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我县来说,2003年底共有党员4592人,农村党员3216人,其中农民党员2271人。要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离不开占全县党员70.5%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其中占70.6%的农民党员。党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保持先锋队性质,也必须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进性。为此,我们对当前我县部分乡(镇)村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农村工作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部分农民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部分农民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农村令人称羡的新“三人”。

一是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农村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农民党员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示范带动群众致富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党员在农村显示出了先锋带头作用,他们主动学习,在胆开拓,大力引进新品种,推陈出新增活力;转变观念,打开山门,调整结构活流通,紧跟时代闯市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许多农民党员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发挥了党员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据全县1830户农民抽样调查统计,认为“村党员在劳动致富、公益事业方面有发挥作用”的有1068户,占58.3%;在全县种养大户中农民党员占41.2%,农产品营销大户中,农民党员占27.3%。某某乡a村、某乡b村等村农民党员立足本地实际,创办太子参、黄枝子和茶叶等示范基地,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附近山村农民发展。

二是村务领导人。他们代表群众积极参加村务管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据统计某县当前村级班子成员共719人,其中农民党员499人,占69.4%,112名村主任中党员63名,占56.25%。他们积极参与村两委工作促进了基层政权的稳固。如据不完全统计,某乡镇11个行政村以农民党员为主的各村两委班子,近年来带领群众共新建修建公路132公里,硬化乡村公路7.8公里,维修及新建村委办公楼5栋,铺设自来水管道5365米,安装闭路电视8个村,受益群众达6000多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是新风倡导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少农民党员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主动了解、宣传和支持税费改革、殡葬改革、计划生育、低保和森林防火等农村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某县农民党员按照县委“党员服务区”活动“十个一”的要求,在带头掌握致富本领、遵守村规民约、执行计生政策、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思想空气等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为发展经济、增进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大部分农民党员在发挥先进性方面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但在部分农民党员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先进性的进一步发挥。

〔一〕宗旨观念淡薄,无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据调查,当前农村部份农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党的意识弱化,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搞好生产经营,多赚钱才是实实在在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他们对“农村党员是否也讲奉献?”、“农村党员与普通群众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困惑不解。有的一味地强调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谋取个人利益,“只管自己富,其他都不顾”,存在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据调查统计,当前农民群众中认为农民党员存在“少部分”不合格的人占48.7%,可见在群众看来,党员不合格已不是个别问题。一些村农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经常以影响赚钱为名不参加组织生活,以组织对自己帮助不够为由不做组织分派的工作,不愿或不缴纳党费,甚至认为党员身份是一种负担,相当部分村支部党员会议,因参加会议党员少而无法召开。有些支部为开会不得不挤出资金给参加会议的党员发放纪念品或吃上一餐。一些集体经济差的村因此一年无法开上一次党员会议,有的农民党员不仅不履行党员的义务,而且连正常的公民义务也不履行,成为落后于群众的“特殊党员”;还有部分党员思想上完全丧失信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立场。据调查,有13.5%的党员认为“党员可以信仰宗教”,13.0%的党员无法断定“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相当部分农民党员,对身边的一些封建迷信现象听之任之,制止不力,甚至于主动参与,盖房搭屋请“风水先生”、治病疗伤请巫婆神汉。这些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党员身份的光荣感在农村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党员就业方式从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到趋于多元化,生活空间也突破了原有的村落地理范围,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如有的党员说的“党员不党员,就差二角钱”,农民党员在群众中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得不到明显体现;二是宣传思想工作功能弱化。一些村级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关注点”“兴奋点”没放在党建上,在选拔基层支部带头人时,往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他们抓思想宣传工作能力的培养;三是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弱化。近年来农民群众利益得到重视,而作为农民党员,其生产、生活情况却很少得到过问,党员的实际问题解决很少,除年前慰问困难党员外,村党支部很少过问党员生产生活情况,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难以解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所代表的先进性;从而导致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出现误区或偏差。以致产生“有困难不找组织找亲朋,有纠纷不靠支部靠族长”现象。

〔二〕总体素质较差,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某县2271名农民党员中51.6%为小学以下文化,高中以上的只占2%。大多数农民党员对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不足农民党员总数的30.8%,50岁以上的则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以某乡镇为例,该乡共有农民党员234人,高小以下文化程度164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0.1%;60岁以上党员83人,占35.4%。某乡镇前宅村全村党员40人,其中70岁以上就达15人,占37.5%;小学以下文化28人,占70%。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党员客观上存在的“老龄”现象。有的自然村甚至出现“四个党员三颗牙”的情况。农民党员素质偏低的原因有:一是近年党“源”偏少,“入口”过宽。由于近些年农村农民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对入党入团的追求相对减低,具有入党动机的农民相对减少,使符合条件的党“源”减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确定发展对象的选择余地较小,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发展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而一些乡村党组织为完成发展党员工作任务,放宽质量要求,造成党员“入口”过宽,使一些并不优秀的人被勉强吸收进党内,还有个别村两委成员宗族思想严重,怕年轻人入党后将来挤掉自己的位置,不愿意发展党员,造成个别支部几年不发展一名党员;二是“出口”太窄。对不合格党员的表现没有明确的衡量尺度,对不合格党员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淘汰出党,造成党员良莠不齐;三是内部“消化不良”。村级组织缺乏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党员很少集中学习,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当前一些乡村的村级党组织班子较松散,除村支书外大部分支委成员形同虚设,组织缺乏活力,党员得不到必要的宣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没有及时贯彻到党员群众当中,使相当部分党员不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农民党员外出较多。当前受城乡二元体制和市场经济影响,农村培养的人才没有为农村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较普遍,特别是有文化知识、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经商,长期不在村,给农村青年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即使年节时回村,也因入党积极性低而无法严格按程序吸收入党。外出党员通常是农村社会中较为“活头”的部分,特别是外出人员中还有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的党员。全县35岁以下的农民党员700名,其中外出半年以上的占80%左右,这些党员长期外出,组织关系没有随转,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在村党员素质总体不高,生产和劳动技能总体较差,他们在村文化科技上不能领先于群众、生产力上难以带动群众,身体羸弱或行动困难,因而造成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下降,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年老党员在农村地位降低。他们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生活上往往靠子孙赡养,丧失了或部分丧失了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在决定是否带头完成税费和组织分配的工作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孙对组织的感情,有些老党员甚至只能看子孙的眼色行事,党员先进性自然难以发挥。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变“无为”为“有为”县上将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度作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行动。对党组织、党员承诺的内容、要求、原则、方法步骤及贯彻落实措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突出先进性科学安排部署。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度的意见》文件。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全面推行承诺制。同时对承诺事项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事项要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突出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时时处处体现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良好氛围。

明确承诺重点。基层党组织上对上一级党组织、下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公开承诺,突出针对性。变“无责”为“有责”明确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的对象为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每名党员上对党组织、下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双向承诺。承诺内容上,围绕党组织“五个好”和党员“五带头”分别就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学校党组织和党员、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方面需要侧重承诺的内容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真正做到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规范承诺方式。量力而行,突出可行性。变“单项”为“多面”要求承诺的事项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采取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等方式,不提过高的口号,切实体现可行性。一是共性承诺。结合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和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围绕各行业、领域党组织和不同岗位党员承诺的共性要求,由党组织和党员作出公开承诺;二是岗位承诺。结合本部门(单位)本行业的工作特点和党员设岗定责评星、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开展提出具体目标,提出承诺事项;三是实事承诺。结合基层党建“城乡联动整推”帮村扶贫、一帮三”等活动开展,围绕党员群众最关心、最急需办的实事作出1-2件实事承诺,争取为党员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

确保承诺程序。规范推行承诺制的操作程序,突出操作性。变“被动”为“主动”为了确保承诺制成效。把实施承诺程序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提”诺。党组织经过会议讨论、集体酝酿提出;党员在听取群众对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承诺的事项;二是审”诺。党组织提出的承诺事项,报上级党组织审核;领导干部的承诺交党委或领导班子会审核,普通党员的承诺交所在党支部审核;三是定”诺。要求党组织的承诺事项不少于五项内容,党员个人的承诺事项不少于两项内容;四是示”诺。承诺通过党务公开栏、黑板报、承诺监督牌等形式向全体党员和群众公开;五是践”诺。逐项对承诺事项进行分解和细化,以实际行动履行承诺,确保承诺落实到位;六是督”诺。上级党组织建立承诺工作督查制度,对承诺事项进行提醒和督促;七是评”诺。全面推行月评、季考、年总评的工作机制,对落实承诺情况按照党员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支委会提出意见、支部大会讨论通过等程序进行考核评议;八是奖”诺。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对兑现承诺成绩突出、党员群众普遍满意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表彰奖励。

健全长效机制。防止“承”而不“诺”诺”而不“践”等情况,突出实效性。变“短期”为“长久”为避免承诺制流于形式。建立四大机制督促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践行承诺。一是承诺台账制。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建立《公开承诺书》指定专人记录党组织和党员履行承诺情况,将承诺的事项、目标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公示于众,并建立承诺事项登记备案“销号”制度,实行“台帐制”动态管理,对兑现的承诺事项及时进行“盘点销号”对未按时完成的要及时提醒和督促。二是全程公开制。实行“两评议三公开”工作制度,坚持承诺内容公开、承诺落实情况公开、承诺考评结果公开,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考核评议,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三是定期督查制。各级党组织建立承诺工作检查制度,对党组织落实承诺的情况,上级党组织半年一检查;对党员落实承诺的情况,党小组一月一检查,党支部一季一检查,党(工)委半年一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党员践诺建议书》反馈党组织和个人,及时进行整改。四是考评奖惩制。建立党员履行岗位职责记实簿、履行岗位职责考评表,坚持“一年一提出、一季一登记、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基本制度,采取党员互评、群众帮评、干部点评、组织终评的方式,把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作为工作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二、初步成效

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形象。党组织和党员承诺服务活动搭建了新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实践先进性、创先争优”促科学发展的新平台。让群众切身体验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处不在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战斗力日益增强,建立了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新载体。特别是承诺事项的落实。群众中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同时,使广大党员管事有了名分”说话有了底气,做事有了信心,能够“有权管事、有心理事、有力办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想作为”争作为”有作为”热情空前高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进性。今年以来,广大党员为经济发展献计5898条,对广大群众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3379场次,义务编排文艺节目3035个,调解群众纠纷866起,义务巡逻360人次。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党组织和党员在作出承诺时。自觉查找不足,构筑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总是吸纳群众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谋求新发展,特别是广大党员推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科学技术的带头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经济的带头人,汇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尤其是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做出承诺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上湾乡水家窑村党支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为该村承诺新建的100个蔬菜大棚,每棚发放补助金3000元,并提供低息贷款支持,今年每棚纯利润将达2.5万元,带动辐射了周边群众积极发展大棚菜,使该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路园镇有20多名党员带头创办创业示范基地10多个,建立农民产业合作组织13个。据统计,全县有2000多名党员承诺发展经济带头创业,带动3.2万名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

党员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民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截止2002年底,农民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9.0%;新发展农民党员的质量比较高,一些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农民、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广大农民党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一、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近年来,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从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农村工作的突破口,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使农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坚持教育先行,培训提高,力求农民党员的高素质。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每个村党支部都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购买了学习教材、农村实用科技光碟,配齐了党员电教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各类知识的传播。二是认真办好党训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党员进行党的政策理论培训。每年年初,各乡镇党委、支部提前制定规划,拿出详细的活动方案,严格培训时间和内容,充分利用夏锄和冬闲两个季节,举办3-5天的集中培训,保证了培训时间,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注重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双提高。各级党组织努力拓宽培训渠道和内容,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及文化知识,使农民党员的政策水平、思想观念、科技素养、致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宁江区善友镇党委在镇内建立了农业科技展馆,定期组织农民党员参观学习,既培训党的知识,又聘请区内知名的农艺师授课,每年保证两次大型培训,农民党员参训率达95%以上。

2、坚持管理规范,疏通“出口”,力求组织生活正常化。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民党员队伍的特点,建立健全了党内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向管理要效益,形成了农民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针对农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流动性大的特点,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定了“流动党员汇报制度”,使他们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对“在家”的党员的日常管理,从健全和完善党员学习制度、“”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入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用制度规范约束党员的行为,凝聚队伍。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不合格党员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绝不姑息迁就,进行严肃的组织处理。扶余县在民主评议党员中,制定了农民党员“十好标准”,按照要求和步骤在党员中进行评议,发放征求意见卡,广泛征求党外群众意见。通过评议,对基本合格党员,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对群众反映强烈,评议确定为不合格党员,坚决劝退或予以除名。仅近两年,全县农民党员限期改正的有245名,劝退或除名的有31名,保证了党员队伍“出口”的畅通。

3、坚持发展标准,严把“入口”,力求“源头”的高质量。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为有效解决生产一线农民党员少的问题,在制定发展计划时,要求每个村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1名农民党员。几年来,每年新发展农民党员1200名,占当年发展总数的34.8%。二是夯实基础,大力加强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农村各级党组织积极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政治启发教育引导工作,有意识地吸引和接收那些致富能手和敢闯市场、“会过日子”的农民,为农民党员队伍备足后续力量。目前,全市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总数已达到6720人,占积极分子队伍总数的31.4%。三是严密程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落实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严肃纪律,明确对专兼职组织员的责任要求,实行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前郭县委组织部在发展农民党员过程中,县委组织员参加各乡镇党委会,共同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在制定计划时,发展农民党员的数量必须达到70%,发展村级后备干部、种养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必须达到70%。

4、坚持载体新活,凝聚队伍,力求为农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增强农民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多数乡镇党委紧紧抓住“七•一”等特殊节日,开展纪念活动,把党员组织起来,增强党的意识。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党员实际,联系经济发展的现实,创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载体。长岭县利发盛镇党委实施了“312”工程(“三培育、一争创、两满意”)。即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育成村社干部,使党员成为农民满意的好党员,党支部成为群众满意的好支部。乾安县余字乡为字村党支部改变传统模式,按照党员的个性特长、素质意愿、实际情况,将全村29名党员划分为参政议政型、科技致富型、扶贫帮困型、民主管理型4种类型党小组,支部对党小组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充分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二、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看,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构不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年龄偏大。农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困扰多年,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底子”沉,矛盾积累多年,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调查,有一个村20年没有发展1名农民党员。一个村28年只发展2名党员。一个村26名党员,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近60岁。全市31414名农民党员,50岁以上的已达到20487名,占65.2%。70岁以上的也有5840名,占总数的18.6%。

二是文化偏低。全市农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5296人,占16.9%。初中、小学的25098人,占79.9%。文盲的还有1020人,占3.2%。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农村孩子失学、辍学现象比较突出,个别家长又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读到初中基本到了头。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低,必然导致党组织培养的农民党员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弱,后劲不足,循环往复,难以穷尽。

三是思想偏“左”。据调查,在现有的农民党员中,49年以前入党的551人,占1.8%。50年-76年入党的13524人,占43.1%。76年-92年入党的7290人,占23.1%,92年以后入党的10049人,占32.0%。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党员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安富乐道,固步自封,守业型多于创业型。加之我们处于内陆农村,农村的很多党员,包括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津津乐道的还是计划体制的东西,抢残守缺,对党的改革开放的新方针、新政策,只停留在学习上、口头上,不能具体化到实际中去。不少农民党员对市场经济很不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束手无策。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陪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打工出力怕吃苦。市场广阔,茫然失措。调查中,有的村书记对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颇有微词,有的公然称,还应象过去一样,组织直接任命好,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扩大党内民主的必要性。

四是作用偏小。农民党员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目前,确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党员缺少这方面的能力,难以适应农民群众寄予的希望和提出的要求。党性低、观念旧、知识少、技术缺,与“先锋队”的标准差距比较大。具体表现:致富能力弱化。有一技之长,称得上致富能手的不到10%。农闲季节没事干的占50%。一部分人本身成了“帮扶”对象,日子过得不如普通群众,处于“治穷无路,致富无门”的境地;党性观念弱化。部分村派系斗争严重,家族势力影响大,一个村几十名党员,分成几派,相互限制,勾心斗角,内耗严重。全市有136个行政村,本村产生不了村书记,只能从乡镇下派。先锋模范意识弱化。从发挥作用看,年轻的党员比老党员好,有职党员比无职党员好。一部分农民党员宗旨观念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的不愿交党费、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发牢骚,讲怪话,散布消极言论,表现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党费由村书记一次性垫付,开会过组织生活给党员记义务工的问题,在个别村党支部仍然存在。一个村党支部在选配村支书时,乡镇党委和全体党员一致推选一个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担任,这名先富起来的党员不愿承担义务,从个人利益考虑,以工作不好开展、影响个人收入为由拒绝担任村书记。

三、原因探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面对新的客观现实,党员队伍“先天不足”,缺乏战斗力。据统计,全市农民党员中,“”前入党的有4606名,占14.7%。当时发展党员,主要看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岁月更替,现在这批党员已趋于老龄化,党性觉悟尚存,但发挥作用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9469名,占30.1%。当时过分强调政治挂帅,思想红,比重最大,成份复杂,不少鱼目混珠,队伍不纯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一时期的农民党员,带有深刻的历史痕迹,现在大多已年近50-60岁,战斗力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后期入党的农民党员17339名,占55.2%。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加大了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的力度,队伍状况略有好转,这部分党员成为整个农民党员队伍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比例小,发展不均衡,一些矛盾未从“根上”清除。

2、面对新的挑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锋形象”不佳,缺乏感召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带来新的挑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这个重要载体贯彻下去,广大农民群众要从党员身上评判党的整体形象。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弱化,游离于市场经济发展之外,没有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头。部分农民党员,忙于自己发家致富,或维持生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带领群众致富。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不高,缺乏民主意识,工作透明度差,有事不和群众商量,甚至以权谋私,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告状。有的农民党员自己不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积极实践者和先进生产力的受益者、代表者。因此,他们的言行缺乏说服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致使广大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党的意识淡薄,政治上的无所追求。

3、面对新的形势,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缺乏粘合力。目前,农村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渡的关键时期,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处于激荡变化之中,我们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还大多沿袭传统的模式,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键在党”的观念树得不牢。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党建工作很少过问。“春抓种,秋抓收,支部工作没时候”是不少党组织的真实写照。二是思想教育跟不上。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层次,“一锅煮”,搞“老少咸宜”。在方式方法上,墨守陈规,不改良,不创新,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讲讲形势。在教育内容上,千篇一律,“统一食谱”,学用脱节,达不到提高农民党员致富带富本领的目的。三是组织管理跟不上。缺乏根据新情况分类管理的有效措施,流于形式。党组织缺乏威信,控制力不强,组织处理不够,大批不合格党员滞留党内,不能及时吐故纳新。

4、面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党员发展不平衡,缺乏吸引力。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根本所在。一是农民党员队伍建设“水源”不足的矛盾。从实际看,目前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普遍偏少,有不少是凑数、空数。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难找、难留,稍微有点“能水”的都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剩下的多是思想保守、胆小体弱和老幼妇女,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二是优秀青年农民入党“难”的矛盾。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存有私心,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采取“拖、卡、压”有意设置重重障碍。既没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举措,以无人要求,没有好“苗”等借口,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于门外。个别党员和党组织领导从个人好恶出发,纠缠于个人恩怨,囿于“血缘圈”,搞一言堂,发展亲戚党、家族党,甚至“顺我者入,逆我者出”,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三是青年农民入党动机不纯的矛盾。个别青年农民要么不要求,要求就想马上加入。加入组织的同时,不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也不是为人民服务,想的就是“当官做主”。一些村支部培养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村社干部,没有抓住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这个根本。

四、对策措施

解决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根本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大力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壮大党在农村最基层的力量。

(一)固本强基,内增素质,为保持农民党员队伍先进性提供“动力源”。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结合兴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高潮活动,组织广大农民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党的意识,重温党的知识,对应知、应会、应懂的方针政策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上先学一步,领先于普通群众。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保持党员致富本领上的先进性。举办各类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党员包括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培训,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保证培训面和培训时间,组织他们抓紧学习市场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种田等方面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使他们在致富的本领上领先于普通群众,能够“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三是加强工作方法指导,保持党员工作能力上的先进性。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优秀党员先进模范事迹,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同时,注意总结身边先进典型,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搞好传帮带,按照“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要求,使每个有活动能力的党员都能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严明纪律,重塑形象,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增添“催化剂”。要采取激励引导、帮助扶持、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农民党员的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纪律松散、软弱涣散的突出问题,一是给予农民党员更多的关心爱护。农民党员处在农村生产一线的最基层,他们既是农村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最强烈的人。要理解、关怀、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焕发斗志。政治上给荣誉、政策上给优惠,在工作中,高看一眼,在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一把,增强光荣感、使命感,有为、有位,才能有作用。二是对农民党员实施分类管理。打破传统模式,针对新时期农民党员分布特点,研究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家务农的党员,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学习、讨论、竞赛等活动,交任务,压担子,“一帮一结对子”,使他们有事可干,积极参与村支部工作。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建立老党员小组,送文件上门,生活上关心一点,要求上特殊一点,发挥余热,区别对待。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加强联系,掌握情况,督促落实。先富起来的党员,加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给他们更多的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挥致富、带富更大的作用。三是抓好组织处理。搞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组织纪律,严格按规定办事,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发挥作用的不合格党员,敞开“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