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抗震救灾爱国精神思想汇报

抗震救灾爱国精神思想汇报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面对青海玉树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爱国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具体体现、天灾无情人有情,齐心协力救震灾、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来自强不息、愈挫弥坚、在玉树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持之以恒攻坚,不达目标、决不退缩,体现了“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品格等,具体材料详见:

面对青海玉树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玉树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心系灾区是当前最大的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震救灾中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灾难,从不低头、屈服,在灾害和困难面前他们表现出的是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要爱祖国,而且要爱人民,爱这块土地上的无数平凡生命。灾害发生后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他们不顾自己的亲人帮助救助别人,不顾个人安危志愿支援灾区救灾,感人事迹,不可胜数。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80名将军带领10万子弟兵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拼着血肉之躯冒着危险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为了抢救受伤群众、安置灾民生活等工作,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在惊悉近十位亲人不幸罹难时,但仍然积极坚守在救灾第一线;为了尽快抢救出更多的生命,数不清的志愿者加入到救灾的滚滚洪流。在灾害面前,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是玉树人!”灾区人民的背后有13亿中国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只要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有普通农民群众,有人民教师,有医务人员等,为了救治受灾群众、减少灾区损失,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冒着余震带来的生命危险顽强战斗在灾区。他们如此理性、坚强,如此具有爱心、如此恪尽职守;他们为了祖国和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助一个个生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着人间奇迹。“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二)以人为本精神

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救灾的最高目标是救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权是人的最根本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这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救灾中抢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处处闪耀着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这段日日夜夜标注成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总书记、总理亲临现场,不只一次掷地有声地强调:“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在大灾面前所有人都放下了分歧,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与灾区同胞,与抗灾官兵、民众一道,共渡难关;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政府各部委、军队、武警,在第一时间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数十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数不清的抢险救灾队伍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灾区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区干部和群众、其他地区干部和群众、企业和民间组织员工自觉行动起来,用一切力所能及的方式自救、互救、互助;举国上下、男女老少纷纷捐款、献血排成长龙……这些,是中国人心底蕴藏的以人为本的民族价值力量的迸发。

地震在让全国人民揪心、泪流的同时,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救灾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感人事迹。在救灾行动中,人的个体生命跃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一条幼小的生命或垂老的生命,如此不惜一切代价争分夺秒地去抢救。解放军官兵、搜救队员、医生护士最大限度地救出一个个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为尽快开辟突入玉树的“生命通道”,**率领的200名官兵组成的先遣队历经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成为第一支到达玉树县城的救援部队;为了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人民解放军和各救援单位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硬是从瓦砾中抢出一个个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为了挽救那些在灾害中受伤的生命,广大医务救援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援现场和手术台前;只要有一线生机,就竭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让学生“有学上”,病人“有治疗”。5月19日14时28分,距离玉树特大地震爆发整整七天的时刻,亿万中国人静立三分钟为上万名在青海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激发了亿万人民为了生者战胜灾害的信心。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表现出“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最高准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

(三)团结协作精神

天灾无情人有情,齐心协力救震灾。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实质是集体主义精神,它要求在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全国一盘棋,任何个人、任何集体要杜绝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部门主义、地方主义,从灾区人民切身利益出发,从抗震救灾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国家未来和国家发展,通过个人、集体、部门、地方之间的合作,战胜面对地震灾害的严峻挑战。团结协作精神要求所有个人、团体、部门和地方共同协商和合作,一道工作、团结拼搏。所有的参与者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顾灾区群众的利益。干部、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等要相互配合,要真心实意对灾区人民负责,做到心理装着灾区群众,凡事想着灾区群众,一切为了灾区群众;要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情为灾民所系、利为灾民所谋,诚心诚意为灾区群众办好生产、吃住等实事,尽心竭力解决自救、重建家园等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上学、就医等生活常事;要多体察受灾群众的心理情绪,努力做好说服、引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尽力使每项工作都做到灾区人民需要的地方、做到灾区人民心坎上。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求每个个人、每个群体和组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价值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成功都是离不开团结协作的,特大地震灾害更需要具有团结合作精神。每个人和团体把承担社会责任等作为自主的选择,旨在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是人类在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大灾面前,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和带领群众以各种方式抗震救灾,真正成为抗震救灾的坚强指挥部。都江堰市向娥乡党委在12名乡干部被埋的生死抉择关头,先救学生、后救干部的行为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玉树县映秀镇党组织在通讯中断、道路阻断、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的危难时刻,迅速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危难之时,广大官兵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公而忘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令人折服,令人震撼。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还要求各级政府、广大干部、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抗震救灾中,总理要求“危难之际,每个干部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务必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这样群众才会放心。”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官兵自觉舍小家,顾大家;抛亲人,救别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斗争最前列。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战士何健、于国亮、罗成磊、罗碧瑞,在参与都江堰市灾后搜救行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搜救被埋群众、抢救安置伤员,而他们中间有的8位亲人遇难,有的家里房屋全部倒塌。**市天池镇年近60岁的**,自愿加入民兵队伍前往平武灾区抗震救灾,冒死冲破13道险关将“救命粮”送到灾民手中。我们看到,担负对口支援任务的21个省区市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处处是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协作精神。玉树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各地区、部门的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灾区人民温暖、令世界人民赞叹。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用勇气、用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四)无私奉献精神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和合”思想、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既是对本民族的,也是对全人类的。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当全人类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民族奉献精神更显得无比高尚、弥足珍贵。中华民族在自身的文明发展史中,坚持正义、爱好和平,无私奉献精神,努力自觉地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的充分肯定。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价值观。抗震救灾是中国人的爱心“井喷”,是中国人的奉献“爆发”。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死神,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用救助更多的人来告慰失去的10位亲人。11岁女孩康洁,从六楼跳下逃生后,又带伤转身跑进教学楼里,救出好几名教师;初三学生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4个小时刨出同学向孝廉;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15名空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且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冒险从4999米高空伞降到重灾区茂县,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79岁的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每天奋战十六七个小时,为的是抢救更多的生命。像这样感人的人和事数也数不清,他们都是在用生命、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人生的辉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魂。

抗震救灾是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灾难临头,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抗灾之急如火如荼,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单位与个人,为受灾同胞捐一份钱物,为灾区家园重建尽一份心力称为社会的主流和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抗震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声出声,有血出血,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爱心和力量。9位至亲遇难仍坚守一线的女书记;旅游中多位亲属不幸死亡却留在灾区充当志愿者的年轻医生;身体断成三截仍呈保护学生状的女教师;一小一老绝症患者将自己的救命钱捐献给灾区人民。正是奉献精神促使许许多多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人撑起了生命的空间。谭千秋、何智霞、瞿万容……那一刻,他们的生死抉择让人动容。

(五)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来自强不息、愈挫弥坚。面对青海省玉树7.2级大地震,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努力抢救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努力使灾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总书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更是鼓舞灾区人民群众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地震灾害。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抗震救灾的处处感人细节中释放出来。抗震救灾,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给灾区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地震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这就是任何灾害都吓不倒的民族自强精神。

总理说:“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青海特大地震灾区的人民正在从废墟上站起来,着手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对灾区人民来说,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宝贵的是时间。地震灾害我们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很多受灾群众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在自己的农田里抢收抢种,以确保大灾之年增产增收;很多群众不等不靠、抗灾自救、恢复家园;德阳、绵阳等很多灾区大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由党员和青年组成志愿服务队,救人救灾,帮助困难户恢复生产。这是灾区人民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诠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追求,对重建家园自信。

抗震救灾,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救人救灾中,民族团结得到检验,民族情谊充分彰显,民族力量强大凝聚,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得到更大提升。在这场大灾难面前,56个民族亲如兄弟,心与心相连,肩与肩相并,凝聚起了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展示了血脉相连的民族深情。

(六)不畏艰险精神

在玉树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持之以恒攻坚,不达目标、决不退缩,体现了“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修路抢险,奋力抗灾,展现了顽强拼博的精神。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是对一个民族意志和品格的锤炼。我们只有咬紧牙关、鼓足勇气,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共同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基层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坚硬的臂膀为受灾群众顶起一片天;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灾区,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让广大观众和众多的读者真实地了解了灾区实际情况,对指导我国抗震救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让世界了解了灾区真实情况;玉树县**,将失去4名亲人的巨大悲痛转化为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及时果断组织全村**名幸存者从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孤岛”安全转移,并冒死在**搭建渡河溜索,使近3000人脱离了险境;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的一位残疾女孩张春玲,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等等。抗震救灾中,无数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品格。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视灾情如命令,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灾后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互帮互助、苦干实干,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带领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突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地攻坚克难,推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取得更大的胜利。

抗震救灾中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打胜抗震救灾这个硬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开好奥运会,有了这种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有了这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