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流通上的讲话

流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政府今天召开全市流通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流通工作,对2007年工作进行布置和安排。刚才贸发局梁副局长做了较全面的工作报告,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二点意见:

一、我市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五”期间,尤其是“十五”后期,我市商贸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我市社会消费品总额首次突破了300亿元,达314.92亿元,比去年增长15.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商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进一步提高,在拉动GDP增长、安置就业、增加税收、方便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在中山路、富山商圈、江头、同安的老城区,可以感到一股浓厚的商业氛围如春风扑面而来,生机勃勃,说明厦门的商贸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些成绩取得来之不易,是商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克服许多困难,努力奋斗的结果,也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商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各级、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商贸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我市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消费品市场总量偏小。2006年我市社会消费品总额在四个经济特区中位居第三,仅高于珠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规模最小,市场总量偏小,将制约我市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是区域性商贸中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市场总量做支撑,很难确立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是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对周边地区辐射较弱。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培育了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电子城等对周边地区有一定辐射力的专业市场,但总体看来,我市缺乏有规模、有区域影响的专业市场,购物的硬件设施也还缺乏规模大、档次高的国内一流购物场所,与我市作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定位不相称。

三是网点布局不合理。我市上千平米以上网点90%以上集中在思明、湖里两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比重两区高达85.1%,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仅占14.9%。岛外四个区是我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岛外商业网点偏少,不但制约了城市化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大型工业企业落户我市的配套环境,将对我市工业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四是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2006年我市销售超亿元的限上批发零售企业44家,平均每家年平均销售额不到3亿元;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中,目前还没有总部设在我市,跨地区开展连锁经营、年零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由于龙头商贸企业少,我市在推进社区和岛外新区商贸业发展中缺乏有力的“抓手”,从长远看,将影响我市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流通业发展缺乏平台。要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必须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构建一系列聚集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商贸业发展平台,包括大型专业市场、大型物流设施、大型购物场所、美食中心、大型的展会和节庆活动等。这些平台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商贸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市平台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虽然这几年这项工作力度加强,但与建设商贸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未来的2-3年是我市商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充分认识商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商贸业在我市建设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正视商贸业发展的困难和薄弱环节,把握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突破制约我市流通业难点和薄弱环节,这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能性。

必要性在于,我市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角色定位要求商贸流通业要有更大的作为。贾庆林同志在庆祝特区建设25周年大会上,要求厦门经济特区发挥"带头带动、示范表率、促进引领、桥梁纽带"作用,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有更高地位,更好的作为,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商贸业是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如果不能突破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困难和薄弱环节,势必影响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可能性在于,一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拓宽了商贸业发展的空间。当前,跨越式发展的框架已全面拉开,首先五大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去年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五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加速推进,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空间上的聚集,并且工业区周边均规划了商业设施如邻里中心等,为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由于设备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需求的增加,也将带动生产资料销售增长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其次,商贸流通业赖以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与周边主要城市连接的高速公路,对外连接的福厦、龙厦、厦深铁路也已动工,连接岛内外的“两桥一隧”(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两桥将在2008年建成,隧道将在2009年通车。我市对外对内连接通道的完善,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商贸流通业的腹地和我市商贸业的辐射半径。

二是流通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促消费、调投资、减顺差”的指导思想,宏观经济政策将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扩大消费总量、促进消费升级。我市2005年1月,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七个流通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通过试点工作的推进,在完善流通机制,建立流通促进机制,完善流通发展政策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正在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促进我市流通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环境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扩大我市消费品市场也有诸多有利因素,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13元,在4个经济特区中,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业态结构、网点布局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流通产业进一步优化。

三是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面临有利的时机。去年底,我国已结束了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外商投资流通领域已取消了地域、数量、股比限制,这将为我市商贸业加大力度继续引进境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发展现代流通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尤其是我市地处对台经贸交流前沿,扩大与台湾地区在发展现代流通业方面的交流具有广阔的前景。今年1-2月份我市外商投资零售、批发业的项目迅速增长,就是很好的先兆。

基于上述形势分析,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扎实的工作,力争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推动商贸流通业上新台阶、上新水平。

二、关于下阶段几项重点工作

(一)狠抓市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实施意见”的宣传和落实。这是一份与商贸业“十一五”规划相配套的重要文件,经过多部门共同研究,充分听取商贸各行各业的意见,最后成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文件中政策的出台不易,实施和落实更不易。因此,今年商贸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认真宣讲“实施意见”,同时,各区、各部门、各行业要结合各自实际,具体抓各项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二)着力抓好商贸流通业平台建设。这是一项关系流通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商贸业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人流、商流、资金流的集聚辐射功能,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形成,离不开商贸流通业发展平台的建设。近年来,我市从硬件上建成了SM购物中心、中埔农产品市场、中山路步行街等“静”的平台,也从软件上培育了“厦门购物节”以及一系列大型的展会等“活”的平台,平台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据统计SM停车场在双休日30%以上是外地车辆,中埔市场鲜活水产品有一半批发到省内外其他城市,中山路建成步行街后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的游客。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把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内外资都要招。要抓住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业地产投资商来我市,投资建设一批商业地产项目,从而带动设立一批中高档百货、专业店和知名品牌专卖店,提高我市知名品牌的聚集度,吸引周边地区的高档消费群体来厦消费。二要围绕着建设区域性购物中心的目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商、旅、文联手,继续举办策划和组织在固定时间举行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的购物节庆活动,至少每季度一场。三是围绕建设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目标,依托我市的港口、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区域性专业市场,发展大宗商品的总、总经销,形成我市对周边地区和粤东、赣南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四是要围绕着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的目标,完善会展业配套环境,加大会展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影响的大型展会,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会展业先导带动作用。五是要围绕着建设区域美食名城的目标,培育名店、名师、名菜,举办大型的美食促销活动,吸引周边地区和全国各地游客来我市消费,做大、做强餐饮业。

(三)着力推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依托我市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培育若干个辐射国内外大型区域性的专业市场。除了抓好在建的翔安汽车市场的建设和招商外,还要推进粮食、花卉、机电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要抓好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闽南果蔬等现有市场的改造升级,扩大交易规模,增强展示信息、加工配送等配套服务功能,扩大市场的辐射半径。

二是抓好仓储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商贸企业的仓储物流设施面临拆迁,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做好仓储物流用地的规划和建设安排。从我市来看,下一阶段要着重抓好生鲜农副产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三大类商品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配送中心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要具备检测、分拣、包装、冷藏、加工等功能。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改超”的工作的推进,尤其要抓紧抓好。要建立生鲜农副产品配送冷链系统,并向零售终端延伸,使生鲜农副产品流通实现全过程冷链管理。这项工作要抓落实,有关部门要抓紧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三大类商品配送中心的选址和用地规划,并编制项目说明书,向境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展项目招商。要结合项目招商注意吸引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集团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和区域物流配送中心。

三是继续做好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和培育。特色商业街(区)是一个城市繁荣、繁华的重要窗口,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近两年来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市贸发局出台"市级特色专业街认定办法"、市规划局编制了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市区两级加大投入,培育了中山路步行街、禾祥西路特色商业街、湖滨南路电子数码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取得明显的成效。下一阶段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再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商业街(区),注意规划,培育保留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小吃、小商号的街、巷,形成商业聚集效应,吸引“人气”和“财气”,引导和拉动消费,使特色商业街(区)成为促进商贸与旅游业互动的重要平台和我市对外宣传推介的新“名片”。

(四)着力抓好商贸人才队伍建设

“业以才兴”,做好商贸工作关键靠人。近年来随着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零售业中店长、采购经理和营运经理等重要岗位人才短缺、行业中员工的流动率比较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当前,商贸业尤其是零售业发展日新月异,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与供应链技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各种现代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现代商贸流通业也兼具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特点,要求建立一支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此,下阶段必须把商贸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商贸人才的培训工作,按照实施“人才强商”工程的要求,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可借鉴香港、台湾地区同行的经验,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依托大专院校开展高级经理人才培训,同时也要培训一线工作人员,鼓励商(协)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辅导,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

(五)着力抓好流通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是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最后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按照商务部对我市提出的“以理顺流通管理体制为重点,健全流通促进体系、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促进流通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流通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今年的具体工作安排,市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将另行召开专题会议,做进一步部署。

(六)着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已在年初的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做了安排,借此机会我再做一下强调,食品安全是涉及到广大群众消费安全的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最近总理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各部门对食品安全务必不能掉以轻心,要站在为群众负责的高度,认真按照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尽职尽责,扎扎实实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今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农改超”的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不仅是业态的转变,同时要从源头抓起,连同供应链、供应基地的问题一并解决。

(七)努力形成推进流通业发展的合力

一是部门联手,共同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到业态发展、市场培育涉及多个部门,要以流通体制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商贸部门与市各有关部门、商贸部门与各区政府的协调合作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共促发展。

二是要充分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健全政府部门与协会之间的对话沟通机制,有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要邀请相关协会参与,有些协会可以办的工作要放手交给协会具体承办,更好地发挥协会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

三是各级商贸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企业,多伸入基层,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认真解决企业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要形成敬业、务实、创新和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谋大局、抓大事,把今年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同志们,商贸流通业在我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要拿出特区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以高度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创“十一五”商贸流通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