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坚定不移改革开放思考

坚定不移改革开放思考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实践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的。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逐步克服了高度集中、政企不分、机制僵硬、排斥市场、缺乏竞争等体制性弊端;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处于历史低潮的严峻形势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占据优势的压力下,在资产阶级预言家们不计其数的“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已经终结”的喧嚣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年来,正是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凝聚了人心,累积了力量,坚定了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坚持、巩固和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严峻考验,岿然挺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党在带领广大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使改革开放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策略和各项措施,都始终坚持以中国国情为基本依据,符合、适应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独创性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魄、中国贡献的突出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可宝贵的核心内涵。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开辟出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百年梦想的光明希望之路。

改革开放是体制创新之路。历经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但国有总资产和净资产都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呈加速发展态势。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6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6年为3.9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7亿美元,2006年末已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47.6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630亿美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至2005年的36.7%和45.5%。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6.1平方米和*.7平方米。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是政治昌明之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建设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断扩大。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付诸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由此,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9%降为11.8%,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过渡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18%上升为43.9%,农村人口由82%降为56.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使人们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改革开放是开拓进取之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到新的阶段。思想理论创新之火,焕发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伟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丰富内涵得以发扬光大,使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探索勇气、创造精神、劳动热情竞相迸发。由此创造出的体现时代风采的改革创新精神,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解决深层矛盾触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其难度和风险加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同志深刻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进程,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深化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有机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将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要使对外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要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要注意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当前要重点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使相关经济、行政、社会主体形成内在激励与约束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着力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社会和谐夯实制度基础。

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的重要决策统筹兼顾社会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关切,使之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增强各个领域之间的改革、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正向关联效应,形成相融共促的整体合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更好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引进和利用对我有利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不仅要引进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还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管理规律的先进方式与科学方法,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