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试论反腐败斗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关系

试论反腐败斗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关系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坚决惩治腐败的论述,引起了与会议代表的强烈共鸣,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带领全党同志严厉打击腐败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总书记在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听了这段报告,作为党的纪检工作者,分明感觉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反腐斗争事关人心向背,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然而,在复杂而又严峻的反腐形势面前,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不协调的奇谈怪论:一曰反腐败吓跑了商人,影响了经济发展;二曰反腐败打击了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搞乱了干部队伍;三曰反腐败搞得人人自危,影响了稳定的大好局面。总之,在他们眼里,反腐败必将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些言论我们经常从影视剧腐败分子口中听到,生活中也能从不同的人群中听到,有时也确实得到了一些人的附和,许多纪检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劝说”。本人作为纪检干部,通过对和谐社会理论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领会,对以上的种种谬论深恶痛绝,觉得有必要加以驳斥和痛批。

首先,看看反腐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地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除了必须具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交通、能源和与之配套的政策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而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也可以说是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因素。投资商到一个地方投资,首先看重的是这个地方政府及官员的办事效率、服务环境。他们最希望的是能以法办事,享受高效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而带来的损失。除少数奸商外,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们虽然也精通各种商场的潜规则,但他们大多也十分痛恨“潜规则”。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有一个高效、清廉的政府和一批态度端正,廉洁奉公的工作人员。如果我们对一些腐败现象不打击,就会严重破坏当地政府的形象,使奸商大行其道,而大量正直的普通投资者只能伤心远离,其结果是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投资发展环境,丧失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发展经济需要一个清廉的政府,打击腐败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证。

其次,看看反腐败与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干部队伍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政府是否廉政,公务人员是否奉公,被服务的对象最清楚。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战争,逐步培养出了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不怕困难,谦虚朴实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在后来的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起到了中坚作用,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喜爱。而如今,在少数地方,人民群众对一部份干部的满意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怨声四起,抱极不信任态度,原因就是我们的极少数干部忘记了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血肉与共的优良传统,有的甚至走向腐败,这样的干部人民反对理所当然。在一些地方,由于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斗争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或者其本人就与腐败沾边,对反腐败斗争说三道四,人为设置障碍,结果使这一地区腐败蔓延,组织涣散,经济瘫痪,人民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个“一锅端”的下场。而凡是对腐败问题高度警惕,对腐败行为严厉打击,对腐败分子决不手软的地方,其政府和工作人员肯定会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已奉公,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政府和这样的干部队伍怎么可能不受人民的拥戴,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不出好干部。所以说,打击腐败,是保证干部队伍纯洁的重要手段。

再次,让我们看看反腐败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社会稳定即政通人和。笔者曾经与许多社会人士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人民最盼望什么,其答案不外呼为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廉洁奉公,生活富裕健康,而每次探讨有些地方社会不和谐,百姓不安宁,经济不发展,政府不权威的原因时,几乎异口同声地把原因统统归结为政府不廉洁,不作为,对腐败分子、黑恶习势力打击不力。人民群众把过安定生活,盼望社会和谐放在了第一位,又把不安定因素归结为腐败因素,我认为不无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深思,腐败不除,民心不稳,民心不稳则江山不稳,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由此可见,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决不容许腐败的存在。

经过以上探讨,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保证,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必须要有一个诚信为民、正直廉洁的政府和一大批公道正派的公务人员作支撑。而打造这样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坚定地同一切腐败的东西作坚决的斗争,这样才能还人民一个清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