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据基础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又一革命

数据基础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又一革命

数据基础审计是一种崭新的审计方式,它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相对于传统的帐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在电子信息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手段,从而引发了审计整个业务发展过程的彻底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了审计的思路

数据基础审计的出现,最显著的效果是使我们广大审计人员冲破了“就查帐而查帐”“就事论事”的微观审计思路,从传统审计的束缚中彻底解放了出来,督促我们真正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出发,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观察、解剖审计对象,更进一步把握被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抓住问题的症结,使审计目标层次高了,重点更突出了。总之审计思路的拓宽,为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了审计内容

数据基础审计与以往审计方式相比,审计对象扩展为三个:一是电子数据;二是内部控制;三是信息系统自身。从审计对象的内容可以看出,数据基础审计不再单纯审计财务帐表和数据,也不孤立地去为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而评价内控制度,而且还包括了信息系统自身的审计。审计内容不再是以财务帐表和内控测评为重心,而是以电子数据为直接对象。其审计的空间和视野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非财务数据;既有内部数据,也有外部数据。审计内容的更新,为深化审计质量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变革了审计方法

帐目基础审计的方法是以详查法和抽查法相结合为主的审计方式,重心在纸质帐表系统,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控制经济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则是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引入了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以上审计方式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审计过程都没有脱离纸质环境。而数据基础审计则完全改变了以上三种审计方式的基础,以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对被审计单位原生态的信息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审计方法。如:审计中间表法,它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由审计人员自行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基础中间表和分析性中间表两种。再如模型分析法,它是按审计事项应该的时间或空间状态(趋势、结构、关系等),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数学或逻辑表达式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法律法规型、逻辑关系型、对应关系型、经验型等,另外,还包括运用系统论理论创新的多维分析法。在计算机条件下的一系列新审计方法的出现,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的结果,又将成为激发广大审计人员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源泉。

四、强化了宏观效果

数据基础审计的实施,一方面使我们在以往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查出,或者想查出而因工作量大不可能查出的问题变成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深化审计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和评价被审计事项的效益性、效率性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效益审计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数据基础审计与以往传统审计相比,它实现了对被审计事项从孤立判断到全面分析的转变,实现了从凭经验单纯查帐到运用审计模型成批筛选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进点后摸索线索”到“带着线索进点落实问题”的转变,从而为强化审计的宏观服务成果,使审计从体制和机制管理的层面上分析解剖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变得更加充实。

五、引发了管理创新

数据基础审计的出现给现行的审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数据基础审计是在电子数据环境下进行的,而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都是在以往纸质环境背景下制定的,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审计管理体系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以规范电子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行为。如:电子数据的索取问题,特别是非财务数据的索取问题,都必须有法律的约束来保证。又如审计程序中的审计准备阶段,由于工作量的变化,使审前调查的份量加重,即对电子数据初步的筛选分析都在这一阶段完成。再如审计实施阶段,由于电子数据分析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审前调查分析中进行的,使现场实施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基本不需要到审计现场。这些变化都需要对我们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