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劳保局发展县域劳务经济总结

劳保局发展县域劳务经济总结

大力发展县域劳务经济是县委、县政府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重大战略部署。一年来,我局立足县情、镇情,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劳务经济工作主要措施

(一)加强了领导,落实了工作责任制。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局党委及时调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在全局上下建立了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做好了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立足于“三个面向”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面向广大农民大力宣传“阳光工程”,让农民了解党的阳光工程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掌握技能再打工,树立一批学习技能进城务工创业致富典型。二是面向经济发达地区推介我县“劳务品牌”,宣传我县农民工吃苦耐劳、诚实守法的优秀品格,以现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我县招工。三是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并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现实状况,创造了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我县已积累了一批成功的农民工转移培训经验模式,如“就近培训,就地转移”、“订单培训,定向转移”、“垫资培训,就业还款”等。针对我县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转移就业难的实际,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招商引资的企业联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化容的培训模式,真正让农民就近培训,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四)完善了就业服务。农民心中最关心的能否就业,能否增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就业服务。继续实行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转移——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就业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二、今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19.8万人,劳务总收入约29.7亿元,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年均收入15000元,是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7倍。劳务收入成为广大农民最直接的增收来源。

(二)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农民长期在外务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感受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气息和生活习惯,有的民工还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形中将城市文明带入农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乡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提高,回乡之后,能够主动对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政策,广大农民不断改善住房条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和落后面貌。同时,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挣到钱后,纷纷进城购房置业定居,在城市实现了就业,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直接推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当前,我县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7000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加之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因此,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劳务输出在我县的就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缓解我县就业压力,实现剩余劳动力大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全县每年新增劳动力中有85%在外地实现了就业。

(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反哺和拉动作用。全县近年先后有打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民营企业23家,年产值5000余万元,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扩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据统计,今年来,全县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牵线搭桥引进的项目共31个,引进县外资金约3.82亿元。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5330人,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为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我县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务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效益偏低。在劳务经济内部,劳务的输出输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不平衡,贡献率偏低,效益不高。二是人员素质不高。首先是学历低。据统计,全县所有外出打工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1.2%;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36.8%;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2.8%,还有9.2%左右属于半文盲。其次是技能低,适应力不强。大多数务工者既无压身之技,又无创业之能,只能依靠出卖体力获取微薄的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族”;还有一些则成为“带钱出门,借钱回家”的“旅游者”,真正凭借一技之长,立下足跟,创下一番事业,且收入丰厚的却很少。

(二)管理服务相对滞后。一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以往已开展的培训大多只停留在形式上,且实用性不强,不能有的放矢、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培训。二是组织引导不够。据调查,目前我县外出务工绝大多数通过“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自发输出,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邻居带邻居这样一种自发的方式进行“无组织”的转移,而通过政府和中介机构按市场需求,有组织、有目的输出劳务则很少。三是跟踪服务不够。大多数务工人员一出县境,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政府职能部门很少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导致打工者在外地权益受到侵犯不便助,创业需要支持不便帮,事业成功之后无人知。(三)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特色经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劳务经济也应树立品牌,抓出特色,而我县在这方面不具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