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不要总认为环保是小事

不要总认为环保是小事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举世关注的水资源短缺和我国的节水活动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

往认为水是最廉价、最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事实上,世界范

围内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的调查表

明,全世界目前淡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农业和工业用水分别占用水总量

的70%和25%,经专家测算,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本世纪未全球淡水使用

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由原来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就目前而言,拥有世界人口百分之四十的80多个国家正面

临水源不足,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城市人口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水的问题

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在1972年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上,许多国家的报告中都强调了水的开发和保护问题;1977年3月联合国水会议曾向世界

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

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环发大会,一致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共同写下了“水不仅为维持

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经济社会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球性城市缺水问题不断加剧。我国许多城

市也面临着缺水的危机。据统计,在我国64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其中严重缺水

的有108个,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党中央及国

务院十分重视水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源保护和节水工作,提出了“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配置水资源”的战略方

针,依法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保护水资源,节水工作稳步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

遍认可。具体做法主要有: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

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据统计,林区

降水量比无林区可增加15%;新疆平原农区总面积按1.5亿亩测算,如果都种植了防护林

带保护,年降水量可增加10—15亿立方米。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

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

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

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

关系,等于开辟水源。目前新疆平均引水率按总经流量算只有0.5左右,扣除伊犁河不能引

出的,引水率亦仅0.65左右,如能把我区的引水率提高到0.8,就可增加引水量100亿

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500万亩。

3、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

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著名的三峡工

程以及我区的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工程都可以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的效

益。

4、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被污染,使本来可以利用的水变为不能利用的水,实际上等于

减少了水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趋势。我国的

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典型的“三河、三湖”就是例证。历年来,国家和地方治理水资源污染、

保护水源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

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

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北京、上海等已应用

了这项技术,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和污水排放量。

6、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

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加强对各种节

水器具的研制生产,有组织地开展了卫生节水器具的推广工作。

7、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

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一个珍惜水资源、节约

水资源和保护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1996年3月22日,是第四届“世界水日”,主题是“解城市用水之急”。联合国有

关机构决定把纪念日的中心活动设在中国北京,使中国在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领域有了新的

起点,为此,邹家华副总理在纪念活动上说“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一道为共同保护我们的家

园做出贡献。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迎接水危机的挑战,

把一个富裕、文明的人类社会带入21世纪,带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