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员学习材料5

党员学习材料5

20.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在党章中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呢?

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且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就要以带领人民全力进行国家建设为己任。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社会主义就有失去物质基础的危险。”

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特别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的。世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很快。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存在诸多深刻矛盾,另一方面在新技术革命中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情况,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来。

2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通常把这个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方面,党章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从战略高度解决了工作布局及领导方法问题。二是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明确了发展经济的基本途径。三是强调要“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就明确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效益、质量、速度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党章总纲第十自然段载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内容,并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二是突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党章总纲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章对改革开放的有关表述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提出“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这是总结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二是明确了“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使开放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三是指出“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实际上提出了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应有的精神状态以及遵循的指导方针。

22.怎样理解“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党章强调,必须“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个要求,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要要求。

党的纲领是规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的,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标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历史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就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纲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准确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动纲领,也是共产主义运动在现阶段的行动纲领,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目标。在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是要脚踏实地为实践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只有脚踏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离开基本纲领,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讲共产主义,就容易陷入空谈。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这个历史时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只是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又走近了一步。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阶段论者,又是革命和建设发展阶段的统一论者,既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又具备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从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始终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23.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在党章总纲中增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十二段)。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整体文明的把握更加全面,说明我们党执政经验和治国之道的进一步成熟。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成果,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须臾不可分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国家政权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六大根据我国国情,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规划和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不断地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提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不长,可以借鉴的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经验都很少,我们基本上是照搬了原苏联那一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领域许多问题,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重叠庞大、人员臃肿,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存在等,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形成制约。这就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新型民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依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当家作主的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创新,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政治领域,我们应该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实现形式,规范党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自治制度,创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要求,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三大建设和改革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实践形式。三大建设和改革以及三个文明之间,都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24.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党的十六大在党章总纲第十三段中载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针注重以人为本,从人治向法治的彻底转变。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项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是法治经济;同时,市场经济又必须贯穿诚实信用的原则,又是德治经济。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必须以依法治国为保证。而依法治国又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表现。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离不开法制的保障。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政、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25.怎样理解从严治党的涵义?

党章总纲关于党的建设的总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从严治党历来都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但是作为党的指导方针正式载入党章是从十四大开始的。从严治党的基本涵义是: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五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研究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2001年1月14日,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2001年7月1日,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认真按照从严治党的五条要求去做,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起好带头作用。

第二,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同时还要严格教育和管理广大党员。从严治党有诸多方面,但必须把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坚持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实施。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要健全党的领导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干部工作制度、权力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使党的建设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26.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党章总纲所载明的“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创造。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的实践,研究新情况,提出了党的建设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作为党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新的考验,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1998年又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党又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抵御风险的问题,同志根据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将“抵御风险的能力”纳入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中,形成了“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新论断。

第一,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来实现。治党治国的能力如何,适合不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现在,历史条件变了,肩负的任务变了,人民的要求也高了,因此,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势必要加以改革、改进和改善。光靠老经验、老办法、老传统是不够的,必须适应新情况新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经受住新的考验和锻炼,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第二,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妄图以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标准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来演变我们;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风险摆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党自身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新挑战、新考验、新风险,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实践党的性质,履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任务,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27.怎样理解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六大党章中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我国当今社会阶级和阶层所作的基本估价。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我们党要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影响力。比如说,要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其中共产党员的作用。又比如,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伟大而壮丽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28.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哪些基本要求?

党章总纲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29.怎样理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增写进党章总纲,明确党的建设的第二项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上升和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正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才使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品质,是贯串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指导思想的生机活力、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还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永葆其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使自己的指导思想、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与不断变化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开辟新境界。在这里,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的基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加强全党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谈不上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使全党思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对于别国的经验,我们又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