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通知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通知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推动实施项目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市场拓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公司培育、重点企业帮扶“八大推进行动”,千方百计稳定存量提质增效、扩大增量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大力实施“八大推进行动”,增强工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项目推进。

围绕“项目推进年”活动,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全省“7+7+5”产业规划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工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坚持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加强技术改造、开放合作和工业招商,以项目支撑工业发展。编制工业项目清单,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重点抓好70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等22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生产线、家居生产项目等1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信息化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积极跟进,重点围绕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配套、电子信息、丝纺服装上下游产业链等开展节点招商、补链招商。

(二)创新驱动。

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发展的决定》,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推动工业转型提质发展。编制《创新驱动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创新驱动试验区,积极推进科技园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加快推进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创建,支持商用车研究院申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依托市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搭建政产学研项目对接平台、融资平台和人才提升平台。

(三)产业园区优化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园区党的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1+3”文件精神,出台我市优化园区发展“1+X”系列文件。理顺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财税分成、园区撤并、企业退出等办法,引导产业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启动实施智慧园区云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开发市场化转变,引入PPP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建立可持续建设开发模式。抓好园区产业填充,加快小微企业成长园建设,全面建成9县(市、区)小微企业成长园;完善园区发展及新型工业化目标考核体系,争取更多园区纳入省经信委园保贷试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或专业特色园区。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实力、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县域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四)市场拓展。

组织汽车汽配、丝纺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对接合作,举办重点行业产品供需对接会,鼓励同等条件下就近采购应用本地产品,努力拓展本地市场;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实施首台(套)保险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网上直销平台,支持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万企出国门”等活动,鼓励企业在省会城市新建专卖店、直销店或在大型超市设立专卖区(柜)。

(五)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

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扶助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执行3万元/户的升规奖励政策;对每户规上企业给予0.5万元,用于企业自行组织安全、环保、统计等工作培训费用;支持“个转企”、“小升规”,确保净增规上企业50户。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争取30户以上企业进入省“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50户企业进入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力争新发展100户以上的小微型初创型企业。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

(六)上市公司培育。

制定2016—2020年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我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或多个关联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制公司,鼓励企业异地“买壳”、“借壳”上市。支持企业合理选择上市途径,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交易市场挂牌融资。优先满足大企业大集团信贷需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七)品牌创建推广。

大力实施“名企、名牌、名家”战略,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企业集团、产业联盟、总部经济等,着力打造燕京、三环、嘉美等一批有影响的知名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积极申报国省名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制定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出“需要企业、需要大企业,需要企业家、需要优秀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八)重点企业帮扶。

深化市、县(市、区)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对一”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帮扶,原则上每季度联系帮扶领导深入企业调研1次,研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联系帮扶企业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坚持问题吃准摸透、解决措施有效可行。有序开展“僵尸企业”清理,推动嫁接重组、“腾笼换鸟”。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提质增效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突出工业优先发展,推动汽车汽配产业强势崛起、丝纺服装产业深度转型、石油化工产业优化链条、轻工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壮大。汽车汽配产业:全力推进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安装;开展“汽车汽配产业专题招商年”活动,围绕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沿链招商,弥补产业短板,着力构建完整汽车产业链;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加大公共领域市内新能源汽车产品采购和推广力度,重点推进公共交通领域及城市物流、冷链物流、市政环卫、邮政配送等领域;加快充电桩等配套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充配电站(桩);支持吉利公司申报创建部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和部级燃气发动机检测中心。丝纺服装产业:整合蚕桑生产及贸易、旅游等资源,加强轻工食品医药技术研发、检测、管理咨询、营销策划等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实施有机高端战略,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及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轻工食品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建设。抓好多扶有机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地方特色食品,结合红色旅游、古城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实现食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认真实施《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建立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积极承担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在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技术标准、重大成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方面实施攻关。优先支持新兴产业通过延伸链条等途径转型升级,积极创建部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探索设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依托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支持现代物流园创建部级示范物流园,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稳步发展第四方物流。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应用和推广,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态。

四、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助政强企惠民能力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驱动试验区为依托,以电脑连接器、模具、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积极引进半导体、汽车电子、通讯、新光源、仪器仪表、消费电子、专业包装等相关企业或项目,进一步提升配套协作能力。

(二)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浪潮云计算中心,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出台《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分工方案》,依托“智慧城市”、“光网”等平台,打造政务云、工业云等“14+N”云计算示范应用体系,推动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物流业、邮政业、新媒体等领域广泛应用。继续抓好市软件孵化园建设,全力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面向生产的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展各类信息数据应用工程和项目,支持发展移动视频、手机支付、手机阅读、可穿戴设备等移动互联网产业。

(三)积极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狠抓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突破,促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以谋划和推进“两化”融合重大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推动信息化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

(四)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抓好存量基站改造、新建基站规划布局和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全市城区和一、二类乡镇的光网覆盖,无线4G网络辖区全覆盖。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打造区域信息枢纽中心。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促进信息消费,推进信息惠民。

(五)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无线电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信息安全保障人员资格认证等培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保障专项检查。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和台站管理,完善无线电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行政执法和监测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管理能力;加大对“伪基站”、“黑电台”、“黑广播”等非法台站的监测和打击,净化“空中电波”,防范和打击各类国家考试中的无线电作弊行为,确保重大活动、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广播电视、航空铁路、通讯指挥等无线电使用安全。

五、狠抓节能减排,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积极争取国、省有关节能项目资金,组织申报和实施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优化、能耗在线监测、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设备生产推广、节能服务购买、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节能水平;以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发酵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洗涤节水、废水处理回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工业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贯彻落实《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广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深入实施分布式能源战略,推广使用清洁煤、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努力推动节能监察能力和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调整后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试点推行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支持化工、纺织等行业企业实施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外排废水为核心的清洁生产。

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巩固工业稳定增长态势

(一)加强运行监测分析。

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分析平台,建立统计、经信、园区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工业运行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和辅助决策水平。继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快报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分析,强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大宗产品监测分析,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新动向新态势,及时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考核,强化企业分类指导和重点培育。深入开展工业经济“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奋战四季度”等专项活动,确保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快于全省”。

(二)抓好要素保障。

做好水、电、气、煤、油、运等要素供应协调,实现供需基本平衡。加快实施电网、成品油储供设施等建设项目,抓好直购电、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天然气降价等政策的落实。制定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天然气迎峰度冬应急预案,加强成品油流通市场监管,继续抓好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强化工业用地、融资、用工保障,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合作,组织召开工业企业专场招聘会。完善工投、化投、担保等融资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市级工业发展资金、重大产业扶持资金、应急转贷资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工业项目监督检查,扎实抓好工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法行政和工程领域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组织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收费清单管理,抓好惠企政策落实,查纠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中介机构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强化安全生产。

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安全生产。突出抓好化工、轻纺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强化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