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浅析

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浅析

摘要:康辉是当下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的标杆。通过梳理康辉多文体、多语体、多媒介的播音主持创作实践,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理论,可提炼出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表现,即见素抱朴的审美追求、优游不迫的技术呈现、中和圆融的艺术境界。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形成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本文着重从内部因素角度分析,它包括持重温和的性格、完备的创作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艺术涉猎和严格的自我要求等。

关键词: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内因

康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曾经或正在担任多档在中国电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并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进入新媒体时代,康辉主动求变,积极创新,探索顺应当下传播格局的新媒体节目,并为地方媒体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重在研究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创作理念、审美追求、技术运用的整体面貌和作品呈现的艺术境界等,是一种规律性认识。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从全局的高度指导着创作主体的创作实践,具有理清头绪、举旗定向的统摄作用。因此,探寻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表现,揭示其创作表达理路形成原因,对播音主持学习者、从业者和办学院系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表现

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康辉对多文体、多语体、多媒介的播音主持创作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创作不同作品时,康辉的理解感受、设计构思与表现手段必然不同。然而,从其众多作品中,又能梳理出共通之处,并可凝结为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表现。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从“见素抱朴的审美追求”“优游不迫的技术呈现”“中和圆融的艺术境界”三方面对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表现进行探讨。

(一)见素抱朴的审美追求

“见素抱朴”一词出自《老子》,是老子提出的三项具体治国措施之一。后世,“见素抱朴”用于比喻“现其本真,守其淳朴,不为外物所牵”的哲学理念。从古至今,人的自然品行便与素、朴联结起来,人性中的诚朴、本色之美被视为一种“少私寡欲,与大道同体,与造化同功的境界”[1]。人声的发出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而内心是否真挚,决定了发出的声音是否美好,能否直指人心。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纵使掌握了再多的表达技巧,但如果思想感情矫饰做作,最终也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康辉曾这样表述自己欣赏的用声境界:“用声音把听众的心引领到内容中,最后观众记住了节目内容而忽略了播音员的声音,更忘记了播音员的名字。武侠小说里经常描绘到类似的意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欲则刚,无招胜有招,这对我影响比较大。”[2]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康辉始终遵循着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始终追求用质朴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内心真挚的思想感情。他说:“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我是离观众最近的一个把关人了,我是信息最后的一个加工者了,我得保证从我这里说出去的话,能明白无误地把意思传达得准确而有道理。”[3]对康辉而言,他十分真切地体会到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他已经将自身的“小我”与作为“喉舌”的“大我”有机统一。他忠诚于自己作为党的宣传员的身份定位,外在的职业要求已经内化成内心深处的准则与标尺,因而能做到心口一致、表里如一。这是一种大朴、至诚的表现。聆听康辉的作品,受众能在静水流深中清晰感知文本态度,准确获取内容深意,更能感受到康辉扎根内容服务受众,精确表达从不拔份的创作理念。这种追求自然平实,深沉厚重的创作法则,统领着康辉的具体实践,促成技的“优游不迫”和境的“中和圆融”。

(二)优游不迫的技术呈现

“优游不迫”是中国美学史上在概括诗歌细腻的表现手法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认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这诗之九品可以被概括为两种类型: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其中,优游不迫指的是从容闲适地抒发感怀并达到“入神”的境界。[4]表现在播音主持创作中,指的是在准确传情达意的前提下,有声语言表达手段呈现出直白不工、平实中肯、娓娓道来的境界,并取得了然于胸、入脑入心、引人回味的效果。康辉拥有理想的嗓音条件,声音结实饱满、明亮有力。然而,他在创作中避免了声音上的剑拔弩张,而着力于寻找强有力的内心支撑,通过色彩鲜明、分寸精当的语气将语言的分量与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需要突出强调的地方,多通过调整唇舌力度、幅度及发声位置的方式,改变音节的长短及声音的明暗虚实来将重点内容在对比之中凸显出来,从而避免了音量与音高的夸张变化。康辉在播音主持创作中,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作为内在依据,用细腻熟稔、从容自如、毫不矫饰的技巧表现真情实感,给人以从容自在、如沐春风之感。他的质朴和谐之声助其通往内诚外朴、大象无形的至高层次。

(三)中和圆融的艺术境界

“中”与“和”,都是最古老、最传统、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其基本含义是谐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二字常常连用,构成“中和”这样一个美学术语,表达中正平和的审美态度和天地阴阳二气平衡协调之美。“圆融”,属于佛教用语,意思是“除破偏执,完满融通”(《辞源》)。自中华传统艺术发端以来,伴随着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及文人艺术的兴起,含蓄内敛、中正祥和、适度得体、不张扬、不刺激的民族艺术风格逐渐形成。[5]在有声语言表达中,“中和圆融”是指浑厚天然、圆通和合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这样的风格和意境带给受众听感上的高度整体之美。在康辉的播音主持创作中,他注重从各个层面综合把握,以实现“中和圆融”的艺术境界。从微观层面看,汉语普通话当中的舌面元音有舌位的前后、高低与唇形的圆展之分;康辉在吐字处理上,注重实现舌位及唇形的“居中性”,极少出现过前、过后、过扁、过圆的发音色彩,实现了音色的和谐统一之美。从中观层面看,播音主持创作中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细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声音色彩的微妙、模糊和不确定,筋肉技巧微妙而鲜为人知的动作差异将二者沟通起来。康辉因此十分注重对筋肉灵动性的锻炼与运用,以实现筋肉技巧对千变万化的情感的适应,进而营造出情与声的和谐统一之美。从宏观层面看,大众媒体语言传播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与影响力,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应当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媒体立场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制约。因而,康辉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层级语境的考量。具体来说,在稿件语境中,康辉善于从具体感受入手,以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两个维度对语句本质和语句关系进行把握,进而上升到整体感受的层面,从宏观上对文本进行整体观照,准确理解和呈现各级语言单位间的关系,体现语言节奏的映衬之美;在节目语境中,因节目类型、受众定位、演播环境、播出平台等的不同,康辉主动、鲜明、精当地对话语样式、话语体式做出区分,实现声音形式与创作场域的适配统一;在大众传播语境中,康辉观照到不同媒介形式下的传受规律,实现呈现样式视与听的统一、传播目标一与众的统一;在社会语境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成为重要的考量内容,康辉据此从内容组织和有声表达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增强在不同国别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总之,康辉对微观语境至宏阔语境的细致考量,助力其实现有声语言与各级语境的和谐统一之美。以上无不表现出作为创作主体的康辉与创作手段、创作对象之间“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境界,并由此升华出人与物的圆融、情与境的圆融、有声语言表达与艺术灵犀的圆融。康辉的一切“中和”与“圆融”之技都不事雕琢,都呈现于自然、整体之境,这是真正的大“中和”与大“圆融”。

二、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内因

“语言传播的个人风格,不是单纯的技巧手段造成的,它不可能脱离语言传播主体所处的环境和主体本人的内在因素,这是语言传播个人风格形成的基础。”[6]播音员、主持人在形成其创作风格和创作表达理路的过程中,既受到时代特征、所处地域、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也受到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创作观念等主观动因的影响。这里从内部因素的角度,分析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形成的原因。

(一)持重温和的性格

康辉特有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气质。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其性格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理解、感受与表达,并促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康辉是一个稳重、从容而情感细腻的人。他生长于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父母的良好教育使康辉从小规矩本分,并逐渐形成稳重的性格。走上工作岗位后,康辉的稳重从容在演播室内外也得以体现。他坚持做受众的“服务者”,“不喜欢太强的形式感”。[2]演播室外的康辉,则把办公室里自己的衣柜归置得井井有条。生活中,康辉与家猫结下了亲子般的感情。这些细节体现出康辉性格中的持重、温和。这样的性格特点,对康辉形成无所矫饰的素朴审美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

(二)完备的创作意识

康辉清晰明确地认识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心中始终怀有观众,将观众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努力做到清晰准确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他曾说:“我始终有一种责任感……我得保证从我这里说出去的话,能明白无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煞费苦心地把事件的背景、今后的走向和引导性的理解加入进去。我觉得新闻播音要有喉舌意识、导向意识,也应该有服务意识。”[2]康辉并不因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介的“界面人物”,而产生张扬自我的想法;相反,他作为播者却有编者思维,作为传者却有受者心态,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和观众的“服务员”。可见,完备的创作意识,也推动康辉在创作中秉持朴素追求、呈现质朴之声。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康辉都很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康辉都属于老师眼中理所当然的好学生,同学家长眼中理所当然的“别人家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康辉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劲头。对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贺红梅曾介绍说:“康辉第一就是爱学习。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台里那个图书馆,借阅量最大的同事之一就是康辉。康辉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习惯。”①长期不懈的学习,有助于强化对文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深化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体会。这为康辉营造中和圆融的艺术境界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广泛的艺术涉猎

康辉对电影十分热爱。他曾这样说过:“我不止一次被问到,如果不做现在的工作,会选择什么职业?每次我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做一件与电影有关的事儿,比如编辑电影杂志,或者开一间电影主题的咖啡馆,甚至做一名电影图书馆的管理员。”[3]自小对于电影的挚爱,使得康辉拥有很大的阅片量。不仅如此,康辉还曾因央视系列节目《电影传奇》的需要,有一段客串角色的演艺经历,曾扮演《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桃花扇》中的冯喆、《风云儿女》的中的田汉等角色。此外,康辉还在书画练习上投入了较多精力。康辉长期坚持多种艺术门类的赏析和创作实践,它们在具体技巧和创作规律上与播音主持艺术有许多相近相通之处。这将有助于康辉博采众长,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观,推动自身播音主持创作能力的提升。

(五)严格的自我要求

康辉在专业学习和业务成长发展阶段,都对自己比较苛刻,比较追求完美。在康辉刚刚工作的十年中,他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拿到的新闻导语用于阅读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用嘴巴播出来,传播效果就得到了削弱。康辉力求从自己口中传达出的消息意思清楚,分寸得当,富有美感。因此常常担任“编辑”,根据电视的传播和接收规律对稿件进行修改,并写下修改理由。可见,康辉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长此以往,康辉在专业理念和呈现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结语

本文从康辉的具体作品中,梳理出其中的共性,并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为依托,总结出康辉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理路的三大表现。基于有关康辉的各种文献,本文试图分析出其创作表达理路形成的内在因素。康辉的播音主持创作是本专业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高标。那么,对康辉播音主持创作的赏析和解读,对康辉其人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当然会成为我们踏上坦途,一步步向榜样靠近的起点。本文挂一漏万,对康辉及其播音主持实践的探讨是有限的。然而,对康辉,对中国播音主持事业上一座座高峰的学习和研究应当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唯典范在前,我们的方向才更加锚定;有经典在侧,我们的脚步才更为坚实。

参考文献:

[1]梁一儒.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80.

[2]翁佳.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59+148.

[3]康辉.平均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66,310.

[4]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40.

[5]长北.中和圆融———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1,27(01):182-194.

[6]陈晓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风格多样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70.

[7]刘楠.浓情会通哲思,醇厚蕴藉深沉———方明诵读艺术赏析[J].媒介研究,2012,10(02).

作者:张立嘉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