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无人配送服务发展前景影响因素探究

无人配送服务发展前景影响因素探究

一、前言

随着无人机在物流业的兴起,“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无人机末端配送模式与路径优化成为研究重点,但无人机运载能力有限,续航时间较短,且城市运行环境复杂,能耗以及其他外部因素成为影响路径规划的重要内容,不同配送模式下的路径规划也不尽相同。为此,本文采取结构化访谈形式基于扎根理论的无人配送服务发展前景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资料。2021年11月,研究者根据最大差异原则选取并访谈了10名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上班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其一,您对无人机的了解程度;其二,您的快递用于收寄什么物品,平时是如何取快递的;其三,您不愿意接受无人机配送服务或者仍有顾虑的方面是?您不愿意接受无人机配送服务或者仍有顾虑的方面是?其四,您最愿意接受使用无人机配送服务的商品类别是哪个?每次访谈大约耗时40~60分钟。本研究遵守“尊重、行善不伤害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对受访者隐私的保密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三、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编码策略。1.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是将原始访谈资料打散开来、分别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操作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概念和提炼范畴。本研究对18个研究对象的文本资料逐句予以编码、贴标签,在此基础上将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经过反复的比较、整合与归纳,本研究共提炼出15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存在交叉的初始概念归纳压缩为5个初始范畴,即服务期望、存在顾虑、配送优势、商品类别、前景看法。如表2所示,这5个范畴就是无人配送进入市场的影响因素。2.模型构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无人配送消费者认可度”,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服务期望、存在顾虑、配送优势、商品类别、前景看法五个主范畴对无人配送服务有显著影响。3.模型阐释通过前文的分析可发现,“理性考量-情境-意愿”模型能有效解释消费者使用无人配送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下结合访谈记录对其作具体解析。(1)不论是无人机独立运行还是无人机与车辆协作运行,城市配送都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不确定的天气状况、人为因素、绕飞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无人机电池电量、有效载荷、能耗等因素,“我觉得应该可能更适合于农村那边没有太多高楼,或者说居民人口密度没有那么大的地方,这样的话,点对点的配送也比较节约成本。服务方面,我觉得毕竟无人机在城市里配送,它的噪音还是挺大的,所以比较希望可以在相对不打扰其他人生活的时候,给大家来配送这个东西。”(A10)第一个就是可以相当于人打交道,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成本,第二个就是一个新模式的产生,新模式的产生就会对现在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力,可以增加很多就业机会。(A02)(2)和国外的无人配送相比,我国无人配送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为迅速,详情可见表1。以电商巨头之一的京东为例,早在2016年9月1日,京东便对外了由集团内事业部所研发的无人配送车进入道路测试阶段的消息,2017年6月,首次将无人配送车投入大学使用,于“京东6·18”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里程碑意义的首单配送。现阶段,无人车已经在杭州、苏州等城市开展了在复杂的城市交通道路中的运行测控。“无人车第一就是节省人力成本。第二可以解决偏远地区配送难题。(A03)

四、推进无人车配送的发展规划

(一)宏观调控无人配送推广速度。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宏观政策的牵引,政府可通过颁布相应的政策管控无人车投放速度,例如可拉高无人车投放最低技术标准或是调控市场最大投放量等,同时加速传统人力运作模式转型,无人车的投入将诞生更多的后期维护岗位,可以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对传统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适应新环境,可借鉴补偿理论,调控中参考补偿机制,缓解无人车配送对于传统人工配送的冲击。

(二)加快健全无人车配送管理机制与法规进程。为应对社会层次的交通安全问题,我们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文件与技术要求标准,由政府牵头建立我国国内针对无人车及其他管理机制的法规制度,其中交通部门可参照传统的机动车管理条例、无人机管理相关办法等。

(三)高速发展下以人为本的考虑不足。任何发展都要因地制宜,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从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各地区跟随中央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针对其当地物流发展的政策部署,例如环渤海区域内的京津冀等地分别出台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规划(2016-2020)》等,所以在建设无人车配送的过程中同样要把握人文环境的适用性。

五、结语

物流领域末端配送的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要牢牢把握创新化、无人化,特别是对新兴技术的利用,加强科技在物流领域的赋能,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末端物流,要逐步为全面实现无人配送打好基础,不可操之过急,推广过程要与社会情况结合,尽可能地减小技术引进对劳动需求的冲击,无人车的普及需要来自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实现直接点对点的技术突破,完成“最后一公里”全程无人化,突破配送瓶颈。

作者:苏天欣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