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精选

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职高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相关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不容乐观。

1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分析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没有优势。少数职高生在母语学习上三心二意,成天抱着“靠天收”的心理,因此造成职高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窘迫局面。概括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现状,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无法达成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令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板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其次,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表现为“不会听”,上课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不注意接收重要信息;““不会写”,作业、作文无从下手。“不会读”,不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不知道怎么去读,怎样汲取其中的精华;第三,专业课学习与语文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普高生不同,职高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他专业课学习毫无影响,过两年走上社会,现有的语文知识足够“应付”。因此,要解决职高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观念上,从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胆必要的教学变革。

2加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职高生而言,强化知识的情境教育尤为重要。

2•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精神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效阅读的前提。而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促使学生自由畅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好知”、“乐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直接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着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为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教学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个人情感。在整个教学的历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教师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双向沟通。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启示,激发学生去“思”,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实质上追求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如从评论、辨析、质疑、引申、发挥等角度研读,提高其创造意识。从更多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顿悟。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把《三戒》上成寓言故事改编,由学生以说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古文弄懂;把《雷雨》上成了表演课,先让学生在对白的处理中理解人物,进一步把握文章;把《林黛玉进大观园》上成欣赏课,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片断,再回到文章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进行表演……。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心猿意马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而且不再把上语文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喜爱上了语文课。

(4)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职高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教学中应指明职高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5)充分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职高生学习任务不重,他们想以各种形式表现自我。教师理应为他们提供机会,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赞许。例如每周两节课的“美文推荐及感想”,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学生担任主角,逐渐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职高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要以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吸引”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意志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指导的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困难,产生了问题,甚至可能迷失了方向,教师这时就要进行引正确的引导,指点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尤为关键。

(1)课前预习的习惯。长期以来,职高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例如学完《项脊轩志》有学生问“项脊轩志是谁?”;在《促织》课后问“促织是个什么东西,织布的吗?”这类笑话却很难让语文教师笑出来。因此在讲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给不明确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把问题记下来,以便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要记关键词、生僻字、同音词和易混淆、易错的字。

(3)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职高生的作业独立完成率非常低,因此要求学生及时、独立完成巩固知识的必要练习题,就需要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配合,并且对不同作业作合理安排。

(4)课外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于找到了寻求知识的金钥匙,作者曾在语文课堂上适当介绍、引进名家名作,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少同学纷纷借书阅读,写作论文这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2•3加大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无疑是“应用”,这是由职高生毕业后的去向所决定的。作者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1)网上寻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网上查询到的课程教法学法的资料比较新,甚至是最新的。无疑,这样的寻找对学生来说有新意,有吸引力。例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先分配给学生网上查询任务(提供给学生几个参考网址),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及评价,并拷贝下来。正式上课了,各个小组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意见整理在一个磁盘上交给我,那真是一个信息宝库!当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相互分享集体“搜索”来的智慧时,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学生们睁大双眼看屏幕上滚动着的文字,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接踵而至的是:对本组“独家新闻”成果的沾沾自喜,对别组同学的佩服,或者不以为然。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相互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为下一次的寻找指明了新的方向。这样一堂语文课,本来枯燥无味,但因为有了这些信息,特别是发动学生去寻找这些信息,它的局面完全变了。超级秘书网

(2)网络寻找“话题作文”素材。“话题作文”是近年来作文考试的新宠。作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如向学生推荐《对话》、《实话实说》、《百家讲坛》等谈话类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关注报刊杂志上的焦点人物或事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条“话题”信息的来源渠道。在网上,不仅可以找到这些话题节目,而且可以看到场外人们的继续讨论,也可以参与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获得,也可以主动的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展示自己见解的好时机,与他人的讨论也会令学生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勇气,这是另外一个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在各抒己见时,无疑少了许多“看得见”的障碍———来自同学的、老师的、自身的。经过这样的参与过程,再回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时,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了。再如一些社会现象联系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网络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游戏给了我们怎样的世界?”

这样的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作文信息了。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启迪,在他认知世界的里程碑上,也一定是可以书写的一笔。(3)在微机室里上语文课。讲述古文《春江花月夜》时,我把授课地点安排在微机房。由“月亮”的主题开始,大家先是展示自己下载的关于“月亮”的音乐。然后我用主机控制将画面切换到重点学习的课文《春江花月夜》,同学们通过提供给他们的一些资料去利用INTERNET自学后面的文章。大家在BBS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我通过主机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再把其中精彩的部分调出来与全班一起学习。最后让学生回去做一个网页,以“月亮”为题,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并体会古人为月亮赋予的意境。从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来看,这些做法为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大语文”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这个阶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锻炼了他们的鉴别能力、综合能力,也体验了创造的喜悦。从教师方面看,将电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了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应用了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学好语文。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职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山西教育•2003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江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专生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相对于普教的学生,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体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机械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背诵,更多的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进行学习的,这时,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进行语文学习。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在认识上重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打下文字基础。

二、培养自觉寻找兴趣点的习惯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经验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超级秘书网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课外探索的习惯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当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中有这么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感触很深,不由得想到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而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这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成为学习的奴隶。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听、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知、行、意、情的目的,把握主题,提高知识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本是一篇鲁迅回忆童年趣事的散文,而语文教材却把它定位为一篇反封建的政治性文章,说是鲁迅在批判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批判封建私塾教育。可是笔者却怎么也看不出它的反封建味道,反而觉得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的后园及课堂上蒙画儿的这些情节较符合童趣的。在《朝花夕拾》的小引的第一句,作者这样写到:“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虽不容易,但我们也可看到《朝花夕拾》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回忆往日琐事的,绝少涉及政治。如果从这一角度去看,笔者想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中学生毕竟还是童心未泯,文中一些涉及儿童的乐事定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兴趣一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并非难事。再如斐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诗,本是一首很美的爱情抒情诗,而过去的教材往往把它看作是纯政治抒情诗,而忽略了诗的“情”性美。虽说斐多菲最终为革命献出年青的生命,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侠骨柔情,他对尤丽亚的爱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我们不提倡中学生谈情说爱,但却无法否认,美丽的爱情总是令人憧憬的。如果引导得当,既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诗歌所体现出的美,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新教材的编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不断地摒弃了旧式的教材内容,提倡运用适合现实,符合文章本质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生在学中达到互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二是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模式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听话的乖宝宝,高分低能的“天才”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蚊子和狮子》一文中,笔者先让学生自己看课文,然后展示四幅自己制作的有关《蚊子和狮子》的漫画,让学生依据漫画来把课文改编为童话故事。学生本来就喜欢漫画和童话,现在,让他们参与其中,自己编故事,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纷纷站起来即兴演讲,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动作配合。这样,既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的兴趣来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无形中就增强了。又如《胡同文化》一课,乍一看,似乎内容较为凌乱,学生不易理解。笔者就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自己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但这样又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动脑,想坐享其成。如何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呢?笔者采用的办法很简单———竞赛法。笔者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规定每组学生必须要找出任意两段的中心句,哪一组先找出就让哪一组先回答,而其他各组只能回答别组没找到的段落。而当每组都找到相应段落的中心句后,余下的段落就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正确的就可累计加分。这样,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各组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进行讨论,力争找到最恰当的中心句或自己概括出准确的中心句。通过这种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中心句,既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构建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勇于探索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突破,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是能不能发现它。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

(三)突出自觉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读课,引导学生自觉思考怎么样、为什么、结果如何等,突出自觉性学习,给学生留下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与地坛》一文,者给学生三个问题:(1)作者在地坛思考了什么问题?(2)他从地坛中找到了什么答案?(3)你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学生也可以自己质疑,自己解答。

(四)讲练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在学习中,通过教师讲,学生练,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笔者觉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在古文教学中。如《勾践灭吴》一文,内容较多,知识点也多,笔者就印发了配套练习,边讲课,边配合练习,让学生对古文的知识点得到巩固,从而加深记忆。超级秘书网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

(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任何一个写作论文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特长,千万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些特长与学习无关,继而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它。笔者觉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不但制止不了,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是“电脑高手”,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一流。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网页,上网与同龄学生探讨一些文学上有争议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适当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角色,很快把握课文的内容,思维得到启发,想象力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如《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肖邦的《离别曲》,寻找到两者感情的共鸣点,然后让学生配合音乐来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优美,很快就进入了情境,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一)差异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二)广泛性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想而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多样性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学习手段多样,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家庭的语文活动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纵论人生,谈天说地,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语文学习视野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爱参加的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掌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还有达到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关于文学教育思想、文学教育方济还存在一些问题。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背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鉴赏要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等是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学教育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本文所述文学教育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教学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并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做人、生活和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是通过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高尚的人格,培养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人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1.总目标第七条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2.阶段目标(7-9年级)中阅读目标第八条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教学建议第五条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4.在评价建议的阅读部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求: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教学更是教学的主旋律。因此,以人为本,利用文学教育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找到并提供给学生一种精神方面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对中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新课标的变化使文学教育持续升温。而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传统地认为鉴赏文学作品只是高中阶段的任务,应从初一就重视起来。从初中到高中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效果。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启智、育德、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育。目前,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趋势,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推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教育就是学生的精神奠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语文课程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底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抒发和谐世界之人类的美好理想,尤其人文素养培养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鉴赏文学作品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720%语文课本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教材上的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文学作品和正确引读名著,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提高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语文课程的改革强调文学鉴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文学鉴赏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中学生长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就会在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文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文学鉴赏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致,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三)提高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前成熟,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师弓!导、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感情最纯真、对世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阶段,是思维活跃的时期,中学生应该在此时学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识。同时,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吸纳性。随着经济的繁荣,信息世界的飞速发展,他们的信息摄人量大大增多,思想深度和广度增加,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都比以前有所增强。因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可行的。

三、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中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是实施文学教育的关键。要想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师最主要的文学素养是对文学的感悟力、勤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以及文学创造的能力。

I.要养成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科学地研究各类体裁的特点,对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或文学批评,乃至文学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必须爱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力。

2.要提高自身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水平。教师有了文学批评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艺术的美,教给学生欣赏美的方法,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文学作品,学会鉴赏大有益处。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障碍,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注人新的活力。

3.要培养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多练笔,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出适当的点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语文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文学体验、感受和思考影响学生,才能有健康的文学鉴赏的教与学。

4.增强各种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及其与中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应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有情感和志趣的联络与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形成规范的联系体系,让师范生—未来的语文教师学以致用。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2.创设语感情境。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感悟,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3.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4.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三)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背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头脑加工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相结合的产物,要正确领会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情感:

1.必须了解掌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从而达到理解作品主旨,追本溯源的效果。达到沟通文本与现实的双向对话;构建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在审美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语感、提升语言能力。

2.让学生借助作品的语言对自己的情感、精神世界进行反观认识、开拓提升,这样言语和精神的东西才能水乳交融。

3.鉴赏文学作品要从作品的特点、重点、精微细妙之处考虑,做到整体把握,细心研读,不能用胶解作品代替整体感悟;鉴赏文学作品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整篇课文的鉴赏要融会贯通,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去认识它的审美价值。

4.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作品初步感受的原因,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培养其把握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利用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育。针对不同文体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鉴赏要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

文学作品是教与学的凭借,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都是经典名篇,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具有典范性。是学生接受文学鉴赏训练所用的典范实例。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是学生将来读书写作的参照,是接受思想熏陶、情感冶炼的载体。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在文学鉴赏中发挥范例作用。文学作品的范例作用还体现在课下写作的延伸。学生学完文学作品后,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改写、续写、写评论、写感悟。通过写作不仅可以对原文充分地消化、领悟,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总结、写作能力。文学鉴赏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构成,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2.鉴赏文学作品既要协调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顺序与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的关系,还要注意教材内容与课内、课外的衔接。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正好可以把诸多要素有序地串联起来,无论学习哪一篇作品都可以在这一线索上找到它的位置。

3.无论是文学鉴赏还是文学常识的学习,都应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建构知识的过程既不能过于笼统、抽象,也不能只是散乱的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而应使学习内容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以文学史为线索恰能把这两个原则运用到实际之中。

4.在补充文学史知识时,要以具体作品为基础,注意把握好主次关系。文学常识是为文学鉴赏打基础的,它只起辅助作用,如补充过多、过难,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学生不易接受,反而会顾此失彼。所以,一定要控制好量和度。

(五)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本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

1.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师应重视阅读这块阵地,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阅读经典名著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