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精选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职业院校;管理课教学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以服务、指导被服务者为主,更多关注他们的需求。作为一种源于企业管理的综合系统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管理特色,这对职业院校目前的管理课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对精细化管理方式在职业院校管理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探求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置精细化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现代企业管理概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管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以及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十大模块。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包括概念理解能力、案例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管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感悟能力。以第一个模块为例,这个模块的基本概念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管理者、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组织等。对这些概念首先要有字面上的理解,其次要能在案例中对号入座。比如在惠普公司不断创新的管理案例中,让学生分析惠普公司的企业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的管理角色,加深对管理概念的理解。职业院校通常都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也可以把课堂开设到企业,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边实践边感悟,从而领会管理理论的效用。

3.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包括基本素质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基本素质目标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心等。专业素质目标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能力、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实施计划能力、调整控制能力、评估反馈结果能力,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取精细化

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课程的教育目标,同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1.课时分配精细化

把整个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能力训练模块,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内容和该课程总的学时数,精确计算出每个教学模块需要的学时。例如,总课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模块安排3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现代企业管理概述4学时、现代企业战略管理4学时、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管理4学时、现代企业生产管理4学时、现代企业质量管理5学时、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4学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5学时、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4学时、现代企业文化管理2学时、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2学时。能力项目训练模块教学课时为20学时,包括案例讲解与分析训练项目和校企结合训练项目。再分配复习考试2学时。

2.教学进度精细化

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合理安排每个教学模块的前后顺序,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合理衔接,把相应的能力训练穿插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做到理实结合,一个理论模块学习结束后,设置相应的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前概念复习提问、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和能力训练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用于调整后续教学过程,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第二个教学模块为例,该模块讲现代企业战略管理,4个学时,核心概念有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核心能力、波士顿矩阵和通力矩阵等,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及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企业战略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以及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精细化

1.课前准备精细化

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专业背景不同,备课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管理课程是一种方法论,不仅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用,机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学生同样可以学习。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与本课程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教学中无论从概念的理解背诵,还是分析方法的掌握都应当全面、详细地讲授各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了解一些通用的管理方法,比如在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能借鉴运用的生产管理中的控制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总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2.课堂组织精细化

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觉性较差,容易走神,课堂组织教学时应当深入进行精细化管理。课堂四十五分钟都应当合理紧凑地安排,不给学生开小差的机会,此外,要多一些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互动的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给不太愿意互动的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其参与进来。教师应当在教室前中部的位置,不应该一直站在讲台周围,遇到特殊情况,还要来到学生身边,以示提醒鞭策。比如企业文化模块的教学,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代表着一个他们喜欢的公司,也可以用自己感兴趣的名字为小组公司命名,每个小组公司成员运用自己平常所学,为各自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然后亮牌打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运用精细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管理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目,在管理课教学中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精细化。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其次学生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讲解企业组织结构这一章时,首先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访问企业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其次学生在课上汇报学习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提问,集思广益;最后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

2.案例教学法

管理课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案例,比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管理高手,讲课过程中可以呈现给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如学习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管理这一章时,可以列举华为创新的例子。

3.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讲解SWORT分析时,可以引导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或者将来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学生,让他们来考虑一下如何进行企业选址,这些学生一般都更关注实际生活,再引导他们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从而顺利地讲解了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

4.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通过讨论,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一些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运用讨论法。如讲授薪酬问题,讨论前教师可以提出“薪酬由哪几部分构成”这道讨论题,要求学生查找和收集有关资料,也可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围绕讨论中心,安排学生轮流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充分后,教师再总结概括,提炼出系统的知识点。

5.体验式教学法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体验其中的角色。如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可以模拟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招聘会现场,请学生扮演招聘者和被招聘者,配合化淡妆、正式着装,让学生提前体验招聘会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牢掌握这一教学知识点。作业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拟定某公司招聘计划、工作说明书等。

五、教学效果考核精细化

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成绩考核应该严格量化,有具体详细的考核依据,使考核有理有据、公开公正。

1.课程平时成绩占30%

其中课堂出勤率占10%、课堂书面作业占10%、课堂参与度占10%,这三项考核依据是《平时成绩记分册》上的记载。

2.能力训练成绩占20%

能力训练成绩设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挡,每挡设置相应的具体评分标准。如案例讲解与分析训练评定为优秀的标准,是能利用所学管理理论准确分析材料,概念运用准确恰当,案例因素剖析全面到位,语言表述流畅,字迹工整。

3.期末卷面成绩占50%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题目可以从该课程题库中选取,试卷卷面成绩占50分。目前,精细化管理正逐渐地被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职业院校管理课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优化教学流程,大大改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卿青.精细化管理思想在高职酒店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3).

[2]胡树铎,周亮,高斌.以学生为本——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教学精细化管理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8).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融合

0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学时较少,如果只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急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政课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为国家培养高养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高职学生仅把思政课当一门课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往往不能把思政课与自身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联系起来,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少[1]。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仅组织学生观看形势教育影片或组织相关活动,其思想认知有限,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已远远不够。国家要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思政课,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也更高,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融合[2],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管理课程的融合途径

企业管理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重要窗口。讲授该课程时,教师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与方法,建议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2.1认真研究,找准融入点

经过对课程内容的仔细研读与思考,找出企业管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选例如下: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讲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介绍企业如何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自身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用这一方法,分析自身在学习、处事等方面的优势、劣势,认清自己,努力修正与完善自己,为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做准备。3)企业生产管理的研究。通过企业真实案例介绍6S管理,对比实施6S管理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实施6S管理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企业管理的标准意识、规则意识,并引申到个人生活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守规则的人。4)重视企业质量管理。通过企业质量管理案例的讲解,使学生牢记产品质量关乎用户的生命安全,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2精心设计,选对支撑点

要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就需要具有说服力的内容加以支撑,否则,达不到教育的效果。高职企业管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比较陈旧,特别是选用的案例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成长与壮大,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但在高职企业管理教材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案例却仍以日本、德国、美国知名的企业居多,缺少近些年成就显著的中国企业。教材中的案例等内容严重滞后。建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介绍给学生,使其获得经验。1)企业管理的优秀案例。如海尔的“市场链”管理模式是海尔领导者张瑞敏在海尔集团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得出的总结,其管理成效在世界同行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2)优秀的励志人才案例。如:海尔员工王阳阳获第22届亚太“刘源张一线员工质量贡献奖”,27岁的王阳阳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一线工人。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从业务员到企业领导的成长历程。利用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3)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等内容,如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的港珠澳大桥的建立、复兴号通车等。将这些信息用微课、视频等形式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加深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马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25-26.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第3篇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许多独立学院开始思考和调整办学思路,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独立学院的视角下,分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和要求,提出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公办本科、技工学院和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独立学院以专业广泛、办学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学生欢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也不同于技工学院侧重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学会相关行业设备的操作。其中,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体现了独立学院办学的这一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1],全国许多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思考和讨论。针对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改革,一些研究高校教育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邵丹和朱林莉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期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既有实用性又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2]。李晓东和李道胜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3]。笔者以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背景,探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等物流知识为基础,以运筹学、统计学、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港口管理等商科知识为依托,加之相关的物流设备操作和管理技能实训综合形成的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物流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中货物移动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物流从业者需设计和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装卸货物等日常生产所面临的情况等。这一要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因此,纯课堂教育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第二,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混合性。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是基于实际生产管理所开设的专业,其专业知识内容也必定涵盖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例如港口管理这门课程,其内容既有港务管理、港口生产管理等管理学内容;也有港口设备操作使用及维护等工学内容。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使得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第三,专业知识具有层次性。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物流管理专业的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是专业知识之间也具有层次性。现有的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大一安排物流学和物流管理课程;大二安排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实践内容;大三安排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等物流管理内容;大四安排专业实习。此课程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物流管理课程专业性不足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本科教育和高职大专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现有的独立学院大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大专有所不同。但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层次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熟练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的课程出现了“三不像”的现象:既不像本科教育那样要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又不像高职大专那样教授实用技能;更不像成人教育那样只传授基本知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困境。

2.2现有课程没有满足完全学分制

独立学院未来的教学发展之一就是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放弃过去的固定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选课和自主发展的限制,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商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低,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而且,除了实训课采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大都采用笔试或者论文的方式考核,缺乏灵活性。

2.3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因为独立学院财政和场地的原因,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设都遇到了困难。缺乏有效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显得尤其缺乏。这些实训课程大都只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3D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实训课程减少势必造成理论课程的增加,学生抱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了“文科”课程。可见,实训课程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品质。而《指导意见》明确说明“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强调了实训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课和实训课安排问题还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时间和空间分离的现象。例如,很多高校的供应链实训课程比起供应链理论课程滞后一个学期,学生先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一学期才开始供应链软件的模拟实践,学习过程出现断层。虽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课内实践学时进行补充,但仍不是长远之计。

2.4现有物流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其课程内涵也较为广泛。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管理学知识加上几门物流学必选课构成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物流的过程,却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港口物流、跨国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逐渐兴起,面临海洋物流的崛起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等世界新经济潮流,物流课程需要全面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完善物流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总结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制定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然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一套标准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转变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立,是新时代对于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一次转型要求和机会。“应用”的本质并不是放弃教材、放弃专业属性,只关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应用”本质应该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之上对专业教学内容去伪存精、化繁为简,根据行业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优化实训课程。转变传统上以“教纲为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2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将按照此计划进行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独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教学计划可以把原有的四年课程内容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大学公共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等)、商学院平台模块(电子商务、ERP系统、运筹学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模块(物流学、物流管理等)、物流实践环节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物流仿真实训模块(供应链仿真模拟实训、物流运输仿真模拟实训、配送中心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块。此外,调整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自由度的课程组合选择,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3.3基于行业应用的实训课程改革

以“应用为主”是整个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应该基于行业应用。在当今物流行业应用之中,订单填写和录入早已实现二维码化,使用RFID或摄像提取订单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现有的实训课程很多还停留在人工制单,或者软件模拟制单的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样,学生只能学会简单的物流制单操作,而不能完成实际物流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服务和营销。因此,实训课程要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下结合行业应用,对口相关产业链需求,改革实训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3.4创建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

面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办学情况,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困难。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突出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课程设置的一种方法。以笔者所在的物流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以港航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专业,不仅加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学术层次,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之际,应根据自身教学定位与相关行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安排,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的新型独立学院专业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09].

[2]邵丹,朱林莉.转型期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5):254-255.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企业行政管理;教学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1]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安排中,存在与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的情况,自身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较多的不足,以期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授课效益最大化、教学资源最优化。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2]课程设置的精准性,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尤为重要。在全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开有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学校占到了71%以上。[3]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定位为:通过讲授职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着重提升学生综合岗位能力,使其具备行政文员和行政助理等岗位人群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进行授课,以小班教学为主,授课课时基本维持在48至56个课时之间,与公共关系、秘书理论与实务等相近课程基本一致。企业行政管理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认知、企业行政事务、企业实用文书写作、企业会务、企业文化、企业公关关系、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安全管理等。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不全

根据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行政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多项岗位技能,而其中行政工作能力排在第一位。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企业行政事务的具体延展,其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办公室文件拟制、会务工作、外来人员接待、办公设备应用与管理、办公用品发放与管理、来往电话驳接、办公环境优化与管理等具体工作能力。授课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全面、完整的讲授企业行政管理知识体系对科学培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综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第二版,张秋埜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第二版,马蔚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实训》(程萍、张弘主编)等三本不同的教材,讲授内容均不相同,相关方面知识也均有缺失。其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缺少企业实用文书写作相关知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缺少企业安全保卫管理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行政管理实训》缺少办公自动化知识。

(二)课程实践不实

企业行政管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实践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企业行政管理授课计划中,会根据课时多少设置4至8个课时的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全国高职院校授课条件不一,课程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不尽相同。大多数高职院校授课教师,理论知识基础足够,但企业岗位实践的经历不足,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过程仅仅只是一笔带过,主要以企业参观、观看视频等形式来完成,甚至个别教师直接忽略课程实践这一部分。

(三)随堂测验不便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考核采用以闭卷考试进行,成绩评定标准为期末卷面成绩占55%、技能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5%、学习纪律占10%,而其中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和学习纪律主要依据平时随堂测验的情况来评定,约占总成绩的45%,所以能否做好随堂测验直接影响学生课程总成绩。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受教学条件、教学能力、授课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随堂测验更侧重于随机性检查,势必会影响到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随堂测验操作过程中,还会存在测验内容的设计、授课内容、学生参与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随堂测验诸多不便。

三、优化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

(一)制定校本教材,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由于各地各校的发展都各有特点,企业行政管理通用教材显然无法针对各种问题进行逐一解决,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是为了弥补通用教材内容不全而开展的编写工作,一是校本教材内容精炼,避免与通用教材内容重复,二是内容设定有针对性,能准确弥补通用教材遗漏的知识点。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授对象的知识水平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讲授知识最贴合学生群体对有关企业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校企合作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资源的共享,通过企业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还原最真实的工作场景,弥补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避免实践教学过程中仅停留在观看视频、参观企业等流于形式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定期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与授课教师开展工作交流,让教师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实现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4]应鼓励合作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挖掘实践教学内涵,拓展教学方式方法。

(三)科学设计测验方式,提升随堂考查的可行性

科学设置教学日常检查方式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有效措施。[5]随堂测验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授课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已有的成绩评定标准,可以适度减少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增加技能成绩的占比,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既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将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在随堂测试中,授课教师不能仅依赖于对单个知识点的考察,而是应该倾向于综合性知识检测,这样授课教师对随堂测验的内容和方式的可选性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可操作性也将大大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这门课程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对人才综合素养的塑造作用愈显重要,但随着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停留在课本中的企业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会显得越来越滞后,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完善新的理论知识,尽力推动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济益.“案例+情景模拟参与”式教学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86-86.

[2]谢淑芳,马慧.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6,5:117-119.

[3]宋天枭.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5:69-74.

[4]魏云暖.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5,6:82.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第5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友情链接